【课外阅读】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经典突触的概念和分类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主要的突触组成可分为三类:(1)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相接触,称为轴—胞型突触;(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称为轴—树型突触;(3)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触,称为轴—轴型突触。
二、周围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嘌呤类和肽类化学物质。
(一)乙酰胆碱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称为胆碱能纤维。
包括:全部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为肽能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节维,为肾上腺索能纤维。
三、受体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激素等)发生特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一)胆碱能受体1.毒蕈碱受体(M受体) M受体既能与Ach结合,也能与毒蕈碱结合。
广泛地分布于绝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以及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骨骼肌的血管壁上。
Ach与M受体结合后,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与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和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与汗腺的分泌、以及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这种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断剂。
2.烟碱受体(N受体) N受体既能与Ach结合,也能与烟碱结合。
N受体又分为N1受体与N2受体两种亚型。
N1受体称为神经元型N受体,它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和自主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Ach与之结合可引起节后神经元兴奋;N2受体称为肌肉型N受体,其分布在神经一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Ach与之结合可使骨骼肌兴奋。
动物生理学 神经生理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结构基础------轴—轴突触
突触前抑制的作用
①当机体同时受到不 同刺激时,通过它抑制掉 那些次要的神经元的活动, 以突出对机体最有意义的 神经元的活动。
②大脑皮质、脑干、 小脑等发出的后行纤维通 过脑干和脊髓,也可分出 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发生 突触前抑制,这可能是高 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 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 意力”集中 的原理之一。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 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 神经元。
2.突触前抑制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感觉传导向大脑皮质投射时,即特异性投射系 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 结构内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 泛区域。
此系统的作用
动物生理学-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⑤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就其整体来说,其 主要机能在于休整、促进消化、保存能量以及增加 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三、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一)脊髓 (二)脑干 (三)下丘脑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3.摄食行为调节 4.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
如果将动物麻醉并暴露脑干,在中脑前、后丘之 间切断,造成所谓去大脑动物,使脊髓仅与延髓、脑 桥相联系,动物则出现全身肌紧张(特别是伸肌)明显 加强。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向后仰,尾巴翘起,躯体 呈角弓反张状态。这种现象叫做去大脑僵直。
3.两种去大脑僵直 α僵直。 γ僵直。
(二)脑干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 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 称为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1.状态反射
当动物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 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状态,叫做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3.当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效应器发生反应的 潜伏期长。刺激停止后,它的作用可持续几秒或几 分钟,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效应器活动时, 其潜伏期短。刺激停止后,作用持续时间也短。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1. 植物性神经的生理作用
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1)传入侧支性抑制(collateral inhibition)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实用文档
18
一、丘脑感觉分析功能: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 导通路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
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 与综合,而大脑皮层对感觉进行精细分析与综合。
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
实用文档
19
丘脑核团分类
实用文档
20
(一) 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等发 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 感觉,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
(二)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由丘脑内侧核群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
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点, 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实用文档13第三级神经元
躯
体
四
丘脑外 侧核
肢
意
识
性
第二级 神经元
本
体
感
延髓
觉
传
第一级 导 神经元 通
路 实用文档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路
实用文档
15
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 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
实用文档
21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成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射纤维
动物生理学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目的要求:掌握高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神经元和反射的一般规律,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机体的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了解水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
主要内容:中枢神经系统概述、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机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运动的调节,水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本章重点: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神经元结构、反射活动、不同中枢部位对躯体、内脏运动和感觉机能的调节机理。
课程内容: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间接处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之下,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调节系统,它使体内功能不断作用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个部分,前者包括脊髓和脑两个部分,在颅腔和椎管内,人类脑分为大脑、脑干(间脑: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延髓,其中后三部分又称为下位脑干)和小脑。
外周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全身的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其中支配体表和骨骼的称为躯体神经,支配内脏的称为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中枢神经中神经细胞核团称为神经核,在外周中则称为神经节;在中枢神经中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颜色较什称为灰质,轴突集中的部位,颜色较浅称为白质;在中枢中,机能相同的神经元轴突聚集成束,称传导束,在外周中则称为神经干,其中每个神经元的轴突称为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神经细胞,neuron)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axon hillock)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spike initiation);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它的起始段是动作电位的发源地,其末端形成分支,形成突触小体(synapse knob),与另外神经形成突触联系。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PPT文档资料

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叫突触后抑制。 所有的突触后抑制是由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 制性递质所引起的。 根据神经元联系方式不同: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 返性抑制两类。
1.1传入侧支性抑制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二、中枢抑制
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个基本神经活动,表现为 中枢兴奋性降低,电活动呈超极化状态,是与兴奋过程 相对立的主动神经活动。 特征:需刺激引起,有扩散和集中、总和和后放等。 利于运动的协调:吞咽时呼吸暂停,伸屈肌。
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单向传布
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 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布。 但是近来来的研究指出,突触后的靶细胞也能释放一 些物质分子(如一氧化氮、多肽等)逆向传递到突触 前末梢,改变突触前神经元的递质释放过程。因此, 从突触前后的信息沟通角度来看,是双向的。
反射时和中枢延搁
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称为反射时(reflex time)。 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必须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 散、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再通过整合作用,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故延搁时 间较长,称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原理:抑制性末梢引起传入兴奋性末梢去极化,使其 静息电位减小,冲动的振幅降低,减少兴奋性末梢释 放兴奋性递质的数量;研究发现,冲动到来时,减少 钙离子进入兴奋性末梢,因而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 所以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则突触后膜上的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越小。 现已证明,突触前抑制多见于脊髓背角的感觉传入途 径,使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发生去极化,递质为γ氨基丁 酸,使得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意义:机体同时受到不同的刺激,通过它可抑制掉次 要的神经元活动,大脑皮质、脑干、小脑等发出的后 行纤维通过脑干和脊髓,可分出侧支对感觉传入冲动 发生突触前抑制,这就是高级中枢控制感觉信息的传 入,产生清晰感觉和注意力集中的原因之一。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中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大脑位于头颅内,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分为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三个主要部分。
大脑半球负责高级感知、思维和运动控制等功能。
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脑干负责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小脑负责协调运动和平衡。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脊髓由一系列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通过脊髓神经根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脊髓也是神经传递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将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身体各处。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可以分为感知、思维、运动和调节等多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
感知信息首先通过神经传导系统传输到大脑半球的感觉皮质区域,然后进行处理和解释。
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等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过程。
大脑半球的皮质区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具有高级智力和创造力等功能。
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骨骼运动的过程。
大脑通过运动皮质区域发出指令,然后通过脊髓传送到相应的肌肉和骨骼中。
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脑和脊髓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运作。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会对人体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脑血栓会导致脑血管阻塞,影响大脑供血,从而导致认知和运动障碍。
脊髓损伤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肢体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脑瘤则会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压迫性作用,引起头痛、恶心和视力问题等症状。
为了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身体健康,例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等。
其次,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环境中。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因为精神压力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生理学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课件

一、脊髓的运动功能 二、脑干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三、小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四、基底核对运动功能的调
节 五、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 动
一、脊髓的运动功能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
1.α 运 动 神 经 元 : 支 配 梭 外 肌 。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 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Ⅰ和II在红核前方横切不引起僵直 III在红核后方横切引起僵直 Ⅳ在延髓水平横切僵直消失
纹状体 ACh
GABA DA
网状部 致密部 黑质
五、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随意运动的产生: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设计 –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 皮层小脑 执行 – 运动神经元。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定位:中央前回 4、6区1) (2)辅助运动区 皮层4区之前的内侧面,双侧。
力量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抗重力), 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 • 生理意义: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的机制
(1) 感受器——肌梭 (muscle spindle): 肌梭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的收缩成分位于两端 感受装置位于中间 梭外肌收缩,感受装置受牵拉刺激减少 梭内肌收缩,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提高——长度感受器
ACh
IPSP
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 释放减少,从而对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 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导致乙酰胆碱 递质系统功能亢进而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1.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1)突触的形态:在脑和脊髓以及外周神经节内,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部位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
任何一个反射活动,其兴奋或神经冲动都要通过突触,突触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由于两个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的部位不同,突触的组成可分为三类,轴突一胞体型突触,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胞体之间的接触。
轴突一树突型突触,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之间的接触。
轴突一轴突型突触,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相接触(如下图所示)。
突触类型
A.轴突与胞体相接触B.轴突与轴突相接触C.轴突与树突相接触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膨大成小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
一个前角运动神经元表面覆盖的突触小体数有1800个左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分出许多突触小体,并且可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
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可以接受多个神经元轴突的突触小体形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元又可以接受许多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神经元的影响。
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电镜下,每个突触都可以看到突触小体,小体内含有线粒体,还有大量的突触小泡。
每个突触可分为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几个部分(如右图所示)。
突触小体与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贴近的一面。
为突触前膜,有的部位加厚。
突触后神经元与突触前膜相对应部分的膜增厚称为突触后膜,厚度达7~10nm。
两膜之间可见一个突触间隙,约20~30nm。
突触小体内所含的线粒体,可以提供合成新递质所需的能量A TP。
突触小泡的直径为30~60nm,小泡内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称为递质。
由突触小体的细胞质合成的新递质即进入小泡,因小泡贮存递质的量在突触活动时仅能维持较短的时间,故新递质合成的速度必须很快。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并不是所有的突融前神经元末梢都含有相同的突触小泡,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含有不同的递质。
兴奋性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含有兴奋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含有抑制性递质。
(2)突触传递过程与机制: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小体时,Ca2+通道开放,此时膜对Ca2+具有通透性,使膜外浓度高于膜内的Ca2+流入膜内,部分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
由于
Ca2+的内流,使突触小泡的膜与实触前膜贴附融合破裂,向实触间隙释放化学递质。
放出的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
递质分子立即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从而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激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但是这种电位变化在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是不相同的。
2.神经递质
递质在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递质的种类:人体神经系统有多种递质。
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乙酰胆碱、单胺类(有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多巴胺)和氨基酸类(有γ–氨基丁酸及甘氨酸)。
同一种递质对不同的突触后膜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即对有的突触后膜发挥兴奋作用,而对另一些突触后膜则发生抑制作用。
例如,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末梢分泌的递质是乙酸胆碱,它对窦房结细胞发挥抑制作用,但支配胃腺壁细胞的迷走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酸胆碱则能促进壁细胞分泌。
有的递质只发挥抑制作用,被称为抑制性递质,如γ–氨基丁酸。
(2)递质的分布:不同的神经元释放不同的递质,但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则释放相同递
质。
在中枢神经系内的递质称中枢递质。
由于中枢神经系内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纤维非常密集,又交叉重叠,因此,确定中枢神经系内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释放什么递质是相当复杂的。
据目前研究所知,乙酸胆碱广泛存在于脑和脊髓,以纹状体中含量较高;去甲肾上腺素大部分分布在脑干;多巴胺主要在黑质中形成,沿黑质和纹状体系统分布;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
Y–氨基丁酸在大脑皮层浅层含量较高,甘氨酸大量分布在脊髓及延髓。
外周神经末梢所分泌的递质称外周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