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_chapter_神经系统、感觉系统

合集下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_神经系统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_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概述
神经系统的演化和发育,组成及其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 系统。
神经系统分为:外周部分:传递信息
中枢部分:处理信息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整合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铭编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 华中华师中范师范大大学学生生命命科科学学学学院院张张铭铭编编制制
脑顶面观
脑底面观

脑内侧观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脑学院外张侧铭编观制
脑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华中华师中范师范大大学学生生命命科科学学学学院院张张铭铭编编制制
1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按感受器作用的特点 外感受性和内感受性反射(内脏和本体)
3、按效应器作用的特点 躯体和内脏反射
4、按反应的生物学意义 防御、食物、性和朝向反射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铭编制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 2.聚合式 3.环 式 4.链锁式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铭编制
抑制另一神经元 兴奋一神经元
传入侧支
意义:调控其它神经元,使 反射活动协调同步。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交互抑制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铭编制
②.回返性抑制
神经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轴突侧支兴奋
触 后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膜 产 生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EPSP 突触后膜 产生IPSP

【实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chapter神经系统感觉系统ppt资料

【实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chapter神经系统感觉系统ppt资料

二、神经胶质细胞
1、数量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的90%,多突起而无轴突,总体积约占50%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内含一般细胞器,代谢活跃,具 缝隙连接利于离子通透。 2、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 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少突胶质、小胶质。 3、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隔离及绝缘、摄取化学物质、分泌、 修复及再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营养功能。
一 、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概 述
(一)一般结构特征 ⒈中枢→神经节(节前纤维)→效应器(节后纤维); ⒉传出纤维
节前纤维:B类(直径较大,传速较快,多有 髓鞘)
节后纤维:C类(直径较小,传速较慢,无髓 鞘)
⒊主要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⒋到达效应器前形成神经丛,攀附内脏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小脑属于锥体外系的部分。小脑的功能主要 是调节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 动;参与技巧性运动的学习过程;调节内脏 活动。分为:前庭小脑(古小脑);脊髓小 脑(旧小脑);皮质小脑(新小脑)
自因传指
主内 支
NS
脏配
。活 内 动入脏
不器
受官
意 志

的 传
控出
制神
,经经 故,
又不
称包
为。括
自主神经系统
环路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一皮质运动区皮质运动区大脑皮层是感觉大脑皮层是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的最高运动和植物神经的最高级中枢级中枢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chapter神经系统感觉系统
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
1、结构
①树突:接受传入信息并传至胞体 ②轴突:将始段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末梢,再传递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 ③胞体: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动物生理6-感觉和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6-感觉和神经系统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α :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γ :支配骨骼肌梭内肌纤维 中间神经元: 整合 抑制性 运动单位:13-1700肌纤维
3 脊髓反射: 同侧屈肌收缩,伸肌舒张 伸肌反射: 伸肌伸肌收缩,屈肌舒张 对侧伸肌反射: 同侧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神经元:胞体 纤维
神经胶质细胞 特点:数量与神经元比约为10~50:1
具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和 参与髓鞘的形成(绝缘)
种类: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呈星形,大,包 裹毛细血管表面(85%)
常见 受体: 1)Ach受体 毒覃碱型受体(M型)(muscarinic recepotor):分布于副交感节后细胞。
阻断剂:阿托品 类似物:毒覃碱
抗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毒扁豆碱(肌 肉挛缩,终板膜处于持续去极化,反而导 致去极化阻滞)
烟碱型受体(N型)(nicotinic recepotor):分布于交、 副交感节 神经元后膜,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觉: 1. 肌梭: 梭外肌纤维 梭内肌纤维:核袋纤维: 初级感觉末梢(检测肌肉长度以 及张力变化,快速牵拉) 核链纤维: 初级感觉末梢(快速牵拉) 次级感觉末梢(缓慢牵拉) 肌梭兴奋传入,兴奋α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肌紧 张
2. 腱器官:检测肌肉长度以及张力变化
腱器官兴奋传入,抑制α前角运动神经元,防 止肌肉过度收缩
感光物质 视杆细胞: 视紫红质 功能为感受弱光 视锥细胞:蓝锥细胞色素(420nm, 7 cs) 红锥细胞色素(564nm, X cs) 绿锥细胞色素(534nm, X cs) 功能为感受特定的
颜色视觉原理: 三原色学说

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 神经生理

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 神经生理

感觉适应
感觉器官在持续刺激作用下发生 的适应性变化,如明暗适应、嗅 觉适应等,以保持感觉功能的稳 定性。
感觉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反馈机制对感 觉功能进行调节,如疼痛抑制、 触觉增强等,以适应环境变化并 维持内环境稳定。
感觉与认知的交互
作用
感觉信息不仅是认知的基础,同 时也受到认知过程的影响和调节, 如注意、记忆等认知过程对感觉 信息的选择性加工和整合。
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 肉细胞之间的连接处,通 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 质引起肌肉收缩。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 应器五个部分。
运动协调与平衡
小脑
调节躯体平衡、控制肌肉张力和协调 随意运动的器官。
基底神经节
大脑皮层运动区
控制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通过锥 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途径实现对躯体 运动的调节。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6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其相互作用
神经内分泌系统概述
01
神经内分泌系统定 义
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组 成,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的相互 作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02
03
主要组成部分
功能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 统和内分泌腺。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生长、 发育、代谢、免疫等生理过程。
免疫系统在神经生理中作用
功能定位
不同的大脑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例如,感觉区负责接收和处 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运动区负责控制身体的自主运动。
皮层下结构
大脑皮层下存在多个重要的神经核团和通路,如基底核、丘脑等,它 们与大脑皮层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高级中枢活动。

2024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2024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尿液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尿液生成过程
尿液的生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 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三个过程。
影响因素
尿液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 水量、体内代谢产物的量、体液平衡状 态、神经和激素的调节等。
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作用
排泄代谢废物
肾脏通过生成尿液,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 物排出体外,保持内 环境的清洁。
女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结构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
功能特点
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分泌雌激素、孕激 素和少量雄激素;输卵管负责拾取卵子并提供受精场所;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器 官,阴道则是月经血排出和胎儿娩出的通道。
受精、妊娠和分娩过程简述
受精
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号转导机制
信号分子与受体
01
细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一
系列信号转导反应。
信号转导途径
02
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酶联受体途径和核受体途径等,不同
途径介导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信号转导与细胞功能
03
细胞信号转导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功能,
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调控机制。
体液调节
体液中的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对心血管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如肾上 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
03
整合作用
心血管系统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的整合作用,维持血压稳定、保证
器官血流量分配,以满足机体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求。
05
呼吸系统生理
呼吸器官结构与功能特点
鼻腔
具有加温和过滤空气的功 能,同时能感受气味。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感觉器官ppt课件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感觉器官ppt课件
3.2.4 感觉的投射
感觉的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将神经过程转化为感 觉,这个过程是在大脑皮层进行的。但是,最后我 们总是将感觉回溯到外部环境或感受器的部位,这 称之为感觉的投射。
即使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所引起的感觉也是投 射外部的一定部位。比如,刺激中央后回顶部可以 引起来自下肢的主观感觉,刺激中央后回底部可以 引起来自面部的主观感觉。
4.2 味觉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 味蕾(味觉C+支持C) P272图12-10
味觉C(感受器电位) 脑Ⅶ、Ⅸ神经(AP)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觉区分机制: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2 感觉的分类:
传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肌觉、内脏觉等。
临床:特殊感觉(special senses) 表面感觉(superficial or cutaneous sensations) 深部感觉(deep sensations) 内脏感觉(visceral sensations)
3.1.4 适应(adaptation)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一定时间后,感受器发放神经 冲动的频率逐渐下降,感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 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或者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 感官系统】

人体与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 感官系统】
空气振动的疏密波(16~20000Hz) 。
二、声音的传递
1.外耳的功能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2.中耳的功能
外耳道
鼓膜
⑴鼓膜:
斗笠状的半透明膜,
半规管
锤骨 砧骨 镫骨
功能作用: 能如实地把声波振动传递给听小骨。
(2).听小骨:
外耳道
鼓膜
结构特点: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 味蕾 :味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
舌表面不同部分对不同味刺激的 敏感程度不一样 甜节 视觉器官
(一)、眼睛的结构
✓眼睑 ✓睫毛 ✓眼球 眼球的结构
眼的适宜刺激:波 长370~740nm的 电磁波。
(二)、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眼的调节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位置、结构
前庭器官

椭圆囊 球囊
+ 半规管
腔内充满内淋巴。
椭圆囊
球囊
囊斑和壶腹嵴是感受人体在空间的位置以及运动状态的装置。
当垂直面直线加 减速运动时,因耳石 膜的惯性便与纤毛发 生相对位置的改变, 从而使一部分毛细胞 兴奋,一部分则抑制。
结论: 球囊囊斑的适宜刺
激是头部垂方向的直线 加减速运动。
光 视紫红质
视蛋白+11-顺视黄醛 视黄醛异构酶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暗处,需能)
视黄醛还原酶
(VitA)
注:1.分解与合成速度取决于光强:暗处分解<合成,亮处
分解>合成,强光处于分解状态。 2.分解与合成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视黄醛,需血液循环
中的VitA补充,缺乏VitA→夜盲症。
• 暗适应,眼睛从明亮处进入暗环境后,短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名词总结(神经系统)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名词总结(神经系统)

rhinencephalonrhi.nen.ceph.a.lon【复数】The olfactory region of the brain, located in the cerebrum.嗅脑:脑的嗅觉区域,位于大脑the anterior inferior part of the forebrain that is chiefly concerned with olfaction and that is considered to include the olfactory bulb together with the forebrain olfactory structures receiving fibers directly from it and often esp. formerly the limbic system which is now known to be concerned with emotional states and affect —called also smell braincerebellumcer.e.bel.lum【复数】cer.e.bel.lums或 The trilobed structure of the brain, lying posterior to the pons and medulla oblongata and inferior to the occipital lobes of the cerebral hemispheres,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complex voluntary muscular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maintenance of posture and balance.小脑:脑的三裂叶状组织,位于脑桥和延髓之后脑半球的枕叶下面,负责调节和协调复杂的自发肌肉运动,同时负责保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a large dorsally projecting part of the brain concerned esp.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muscl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bodily equilibrium, situated between the brain stem and the back of the cerebrum and formed in humans of two lateral lobes and a median lobe cerebrumcer.e.brum【复数】cer.e.brums或cer.e.braThe large, rounded structure of the brain occupying most of the cranial cavity, divided into two cerebral hemispheres that are joined at the bottom by the corpus callosum. It controls and integrates motor, sensory, and higher mental functions, such as thought, reason, emotion, and memory.大脑:占据颅腔的大部分的大而圆的脑组织,分成两个在基部由胼胝体相连结的脑半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 解 症 状
利 血 平 ( Reserpine ) 可 耗 竭 多 巴 胺 ,
) 治蹈变病 舞 疗 性变 蹈 样 机 )部 制动症位病 : 状: 作:新 ,不、 自旧 肌主纹 的状, 张上体也 力肢病称 和变亨 降头(延 低部神顿 的经病 。舞元。 (Chor ea )
2
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属于锥体外系的部分。小脑的功能主要 是调节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协调随意运 动;参与技巧性运动的学习过程;调节内脏 活动。分为:前庭小脑(古小脑);脊髓小 脑(旧小脑);皮质小脑(新小脑)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网状结构:在脑干,有一类形状不一、分化较差的神经元,它们和许多神 经纤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犹如网状的组织。 ①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内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 ②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内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 脑干通过上述 两区实现对肌紧张的调节,形成适宜的肌紧张。
第六 、七章
神经系统、感觉系统
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 1、结构 ①树突:接受传入信息并传至胞体 ②轴突:将始段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末梢,再传递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 ③胞体: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
几个概念:棘突(刺)、轴丘、始段、轴浆流 .2、机能分类
(1)按生理机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 元)、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 (2)按神经元对后继单位的影响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3)按神经纤维末梢释放递质不同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等。
特点: ( 1 )起源广泛;( 2 )下行不经过延 髓锥体交叉,通过红核 — 脊髓束、网状 — 脊 髓束、小脑 — 脊髓束、前庭 — 脊髓束等传导 束到达脊髓;( 3)没有单突触联系 ;( 4) 对脊髓的运动控制是双侧性的。 作用: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之间的收缩活 动。 (调节运动使之更准确)
四、基底核的功能 1、组成(杏仁、豆状、尾状、屏状) 结构上包括:古纹状体-杏仁复合体, 屏 状核;旧纹状体-苍白球,新纹状体-壳核、 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构成豆状核。豆状核 与尾状核合称纹状体。 功能上的基底神经节包括苍白球、壳核、 尾状核、丘脑底核、红核和中脑黑质。
5.对情绪反应的影响:下丘脑参与发动和整合伴随情 绪而出现的自主性活动和躯体性活动。“愤怒区”: 穹窿周围区、下丘脑腹内侧核及周围区;假怒(sham rage):刺激猫上述区域(在去大脑动物更易出现), 出现张牙舞爪、吼叫咆哮、瞳孔扩大、毛发竖立、挣 扎、呼吸增快、血压增高,甚至寻找“敌手”,扑咬 人;“逃避区”。 6.对生殖和性行为的影响: 乳头体核:发情与性行为
γ-环路
迷路紧张反射
颈紧张反射
作 意用 运: 动调 节 肌 紧 张 、 发 动 和 调 节 各 种 随
级 中 枢 。
大 脑 皮 层 是 感 觉 、 运 动 和 植 物 神 经 的 最 高
( 一 ) 皮 质 运 动 区
三 、 大 脑 皮 层 对 躯 体 运 动 的 控 制
中 枢 发 出 运 动 的 指 令 。
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①辐散式联系;②聚合式联系;③链锁状联系;④环状联系;⑤神经元的 韵律活动神经元的韵律活动——源于中枢模式发生器
2、反射和反射弧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称为 反射。首先由法国笛卡儿提出,后由英国的謝灵顿和苏联的巴甫洛夫阐明其规 律。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环节中断,反 射即不能发生。
7.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生物节律(biorhythm):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 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 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与呼吸周期; 中频(日周期):如睡眠与觉醒、体温周期等; 低频:周期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 部位:视交叉上核
(四)大脑皮层 1.新皮层:4区、6区、8区与19区 2.边缘叶与边缘系统: 功能:参与情绪反应、摄食行为、学习与记忆、觉 醒与睡眠、植物神经性功能的调节。 边缘系统的活动大致有两方面: 维持个体生存的反应:摄食与防御 维持种系生存的反应:生殖与性行为
二、神经胶质细胞 1、数量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的90%,多突起而无轴突,总体积约占50%。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内含一般细胞器,代谢活跃,具缝 隙连接利于离子通透。 2、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 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少突胶质、小胶质。 3、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隔离及绝缘、摄取化学物质、分泌、 修复及再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营养功能。
3、反射活动的协调 反射活动协调的表现:①诱导;②最后公路原则;③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纠正扰乱产生新的协调关系;④反馈: 使反射活动的调节精确化和自动化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和高级中枢的信息,其轴突构成α 纤维支配梭外肌;γ运动神经元分散在α运动神经元之间,γ纤维支配梭内肌,调 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2、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3、脊休克 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部分暂时丧 失一切反射活动,呈现无反应状态。 表现: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肌紧张减退甚至于消失,外周血管扩 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流。 原因:离断脊髓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不是离断脊髓的 刺激本身所引起。
二、中枢神经对自主神经活动的控制 ㈠脊髓(初级中枢) 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调节能力差。为所有交感 (T1-L3)、部分副交感神经(S2-S4)的发源地, 可完成下列反射: ①血管张力反射; ②勃起反射; ③排尿、排便反射; ④发汗反射。
㈡脑干 1.延髓(生命基本中枢): 心血管反射中枢; 呼吸节律中枢; 吞咽、呕吐、唾液分泌反射中枢 肾上腺髓质反射性分泌中心 2.脑桥 呼吸调整中枢 3.中脑 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另外膀胱收缩、皮肤电反应的调节
2.皮质脑干束:到脑干运动核团。 (二)多级神经元运动系统(锥体外系) 作用:主要协调肌群间运动,调节肌张力 ( 姿 势 );配合锥体系完成各种精细运动;完成某 些节律性和习惯性动作。调节运动 特点:多为双侧控制,主要作用于γ - 运动神 经 元 。 包括:(1 )顶盖(网状、前庭、)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可调节精细运动。
至种大 第功脑 能皮 和柱层 第使的 得功 层传能 的入单 传皮位 出层 神的皮 经信层 元息功 ,有能 向效柱 低地。 级传这 Ⅴ Ⅵ
大 脑 皮 质 上 下 各 层 的 细 胞 组 成 了 垂 直 于
皮 质 机 能 柱 :

(一)皮质脊髓束(锥体系)及其功能 作用:发动随意运动,多为交叉性支配, 主要控制α -运动神经元,控制精细、技巧运 动。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80%):延髓锥体交叉,支配 四肢远端肌肉,主要参与精细的、技巧性运 动 , 进 化 新 。 皮质脊髓前束( 20%):不在延髓交叉,支配 四肢近端肌肉及躯干肌肉,主要参与姿势维 持和粗大运动。
感觉系统
感觉分为特殊感觉(视、听、嗅、昧等)和一 般感觉【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深感 觉(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以及复合感觉(实 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 等)】。
学习要求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敏度;暗适应;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功能。 2、熟悉:眼的基本组成及结构;眼的折光能 力异常;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耳的基 本组成及结构;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
自因 主内 脏 。 活 动 不 受 意 志 控 制 , 故 又 称 为 传指 支 配 内 入脏 器 官 的 神传 出 神 经经 , 不 包 。括 一 、 自 主一)一般结构特征 ⒈中枢→神经节(节前纤维)→效应器(节后纤维);
⒉传出纤维
节前纤维:B类(直径较大,传速较快,多有 髓鞘) 节后纤维:C类(直径较小,传速较慢,无髓 鞘) ⒊主要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⒋到达效应器前形成神经丛,攀附内脏
2. 主要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参与肌紧张的调节;参 与本体感受器传入信息的处理。 3.与基底神经核有关的疾病 1)震颤麻痹也称帕金森氏病 症状: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 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 病变部位:中脑黑质 可能机理:黑质的 DA 递质系统功能不足,纹状体的 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丘脑外侧腹核功能异常。 治疗机制:左旋多巴, M-R 拮抗剂, 5- 羟色胺酸及手 术切除苍白球。底丘脑核植入电极刺激法等。
4、脊髓的躯体反射 (1)屈肌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 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屈肌反射有避免刺激、自 我保护的意义。 (2)对侧伸肌反射:当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侧肢 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该反射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作 用。 (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 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该反射是维持机体姿势及完成躯体运动的基 础。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主要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 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多为双重支配。 1.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 )紧张性作用:外周感受器传入信息→ CNS 紧张性活 动→紧张性支配。
2)颉颃作用:如对心脏、胃肠的作用。也与功能状态 有关,如胃肠和子宫平滑肌的交感支配。
2、去大脑僵直 概念: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 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产生机制:由于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质、纹状体等对网 状结构抑制区的功能联系,结果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相对占优势所 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