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临高小戏临剧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每个地区都有其文化历史、文化特色,这些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丽富饶、令人向往的海南岛也是这样,散发着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拥抱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发现海南临高县人偶戏的魅力,建立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2、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接收能力,增长见识;3、增强对文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1、上网搜集有关临高木偶剧的详细资料;2、观看人偶戏;3、写观后感。
四、成果报告我的家乡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北濒临北部湾。
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形状呈椭圆形,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
总面积1317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
辖10个镇,7个乡,2个国营农场,166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6个农场作业区,902个经济合作社。
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土地总面积19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1、2万亩,约占46、1%。
水网纵横,林胶茂密,盛产粮、糖、油、鱼、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海岸线长17公里,海洋捕捞历史悠久。
全县共有11个渔港,是海南省的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宋代传进中原文化,优美的新盈民歌和八音盅盘舞,流传省内外。
临高县尤其著名的是临高人偶戏。
我小时候观看过很多次临高人偶戏,但那只为凑热闹而已,都没有认真地看过,不过人偶戏表演的场景我却记得很清楚,每次表演时都是人山人海,有小孩,有大人,有老人。
显然,人偶戏让他们陶醉其中。
人偶戏的确有这种魅力,临高人偶剧是我国艺术园地中唯一的人偶同演的戏种,它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人偶戏(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标签: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传承对策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1 3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居民多为汉族,但所讲语言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由于方言独特,民风淳朴,临高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著名的地方艺术文化有临高人偶戏、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临高八音舞、临剧和渔家服饰等。
其中临高人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但与全国各地木偶戏最大的区别是人偶同台演出。
临高人偶戏采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儋州市、澄迈县及周边市县的临高语地区。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衰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临高人偶戏概述(一)临高人偶戏的起源临高人偶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学界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为本土说,一为外来说。
本土说认为临高人偶戏起源于本地,是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
相传古时临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充斥人们的思想。
每遇自然灾害,人们便认为是鬼神所为。
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乡村绅士号召村民用野菠萝头制成拳头大小的佛像,人们手持佛像,通宵达旦演戏驱鬼。
外来说认为临高人偶戏主要受外来戏曲影响而产生。
陈廷枢《海南岛志》曾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
临高县文化特色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古地临高唱千年在高山岭、文澜江相依相伴的海滨,有那么一方水土,养育了那么一方人———百万临高人讲的是至今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的临高话,外人难听难学。
但正是这种语言,却在勤劳聪慧的临高人口中,唱出了人偶剧、哩哩美、临剧等民间艺术奇葩,古调新词一唱就千年……今年3月4日,临高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乡间人偶剧巍巍高山岭,苍苍翠相连;清清文澜江,淙淙碧波流……山水相依,在这片灵性的土地上,有临高人美丽的家园,涌动着璀璨古老民间艺术的春潮……这就是海南省临高县,一片热情风流的土地,梦一样古老、水一般年轻的民间艺术之乡。
人偶剧、渔歌、八音舞、哩哩美、小放牛、咙么哩……,那剧、那音、那舞、那歌,不同类型的民间艺术温厚而多情、感性而蓬勃,就犹如那静静流淌着的文澜江水,时而湍急、时而婉约,从悠远的时空里流淌出几多灿烂多彩的风情。
古地临高临高,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濒北部湾。
从空中俯瞰,临高地界犹如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的一个硕大椭圆形葫芦,其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总面积约为1300多平方公里。
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渠纵横,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是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盛产粮、糖、盐、鱼、油,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在《临高县志》的记录里,“临高”并不是这方沃土(这方土地且称临地)的最原始称谓。
早在汉武帝平南越后的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设立有珠崖、儋耳两郡。
此时,临地属儋耳郡。
之后,随着汉、吴(三国)、南北宋和隋朝的数次郡制改革。
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间(公元607年)才得以在临地建县,时称毗善县,属珠崖郡。
这后来,又经过了几次更改县名,到了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称临高县。
谜一样的“临高人”初到临高的外乡人,犹如来到了一个异国他番。
因为,这里独特的临高方言,是外人很难听得懂的。
临高话到底是何种语系,就连所有的新老县志都没有明确说法,只说“其土语甚乖,与临近邑不能通”。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作者:汪士琦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临高人偶戏作为独特的人偶同台表演的戏剧样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演模式已为观众所接受。
临高人偶戏亦是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也称“佛子戏”。
通过对临高人偶戏的观赏和资料解读,笔者发现其实临高人偶戏的表演是通过实现人、偶、角色的互补交融,采用其它喜剧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明确的行当划分,由此使自己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临高人偶戏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行当划分;传承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51-01一、个性鲜明的行当划分传统的戏曲中有明显的行当划分,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成熟,便形成了其自身固定的行当角色“生、旦、净、末、丑”,并已形成观众心中约定俗成的观赏习惯。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新奇的戏剧样式,要在这个戏剧大家族中求得生存和长久的发展。
也必要学会迎合观众已有的审美欣赏习惯。
从早期的临高人偶戏的剧作中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角色行当只有生、旦两行当,固有“三旦四生”“四角到地”就能演好戏的说法,其中的四角即生角、旦角、鼓角、板角。
1、生角生角分为正生、贴生、武生、花生四种。
其中正生大多扮演英俊潇洒、正直善良的正面男青年,唱、做并重,如《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张文秀》中的张文秀;贴生扮演正面男角色,多为正生二手,舞台表演要求与正生相似;武生扮演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男青壮年角色。
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如《邓怀玉》中的马玉之类的人物。
2、旦角旦角分为正旦、贴旦,武旦、梅乡旦,这四种角色恰好与生角的正生、贴生、武生、花生是一一相对应的,不同的只是旦角都是女性角色,生角都是男性角色,且舞台表演因角色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不变。
正旦舞台表演要求身段匀称秀美,举止稳重,情感丰富,步伐轻盈、真人唱、念。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临高人偶戏惟海南独有,是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
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其表演特点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同时,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特色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
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
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人偶戏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名家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梅兰芳、粤剧有红线女、黄梅戏有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金童刘和贵: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
独辟一径自成溪——浅析海南临高人偶戏艺术特征

语 言 诙谐 有 趣 、通俗 易 懂 ,饱 含 了浓 浓 的 地域 气 息 。 比 境 造 成 的 。语 言 的 独特 性 和 相对 封 闭的 环境 ,催 生 了人 如 在 表现 人 民生 活 现状 时 ,唱 “ 琴 棋 书 画 诗酒 花 ,当年 偶 戏 这个 小 剧 种 浓 郁 的地 方 色彩 和乡 土 气 息 ; 自编 自导 件 件 不离 它 。而 今般 般 皆交 付 ,柴 米 油 盐酱 醋 茶 ” “ 乞 自演 自看 的创 作 形 式 ,唤 起人 们 深 深 的 情感 共 鸣 ,让 人 们 感到 无 比亲切 和 自然 。 望 除 夕夜 ,能 有 饭 进 口。哪 知 到初 二 ,汤 也 没一 口” , 人 偶 戏用 通 俗 质 朴 的语 言 、生 动形 象 的 比喻 ,唱 出 临 高 人 民 长期 生 活 在 艰辛 与 困苦 的 生活 之 中。再 如 历 史人 偶
俗 性三个方面 ,对临高人偶戏 的艺术特征加 以论述 。
【 关键 词 】 临高人偶戏 ;地域性 ;虚拟 性;民俗 性
中 图分 类 号 :T 8 2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0 2 — 0 0 3 0 — 0 2
人 偶 戏 产生 于农 耕 时代 ,作 为 一个 地 方 的小 剧 种 ,
它 的影 响力 并 不大 ,流传也 不 广 ,却在 仅有 4 0多 万人 口 才 子佳 人 、文 臣武将 、金 榜 题名 、行 侠仗 义 、扶 贫帮 困 , 的 海南 临高 这 片 沃 土上 顽 强 生存 与发 展 , 自成 一 体 。 临 这 些都 是 传 统 剧 目所 演 绎 的 内容 。人 民群 众 通 过 看 戏 ,
牧海 之余 的最 爱 。
临高“哩哩美”:千年渔歌,唱不尽的浓情蜜意

临高“哩哩美”:千年渔歌,唱不尽的浓情蜜意作者: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7年第11期“哥出海,妹在家,看到船桅就想哥,千万条船桅都不是,最高那条才是哥。
”咿呀哼唱几句简单的歌词,吟出了海边渔民的日常生活,也唱出日落渔船归来的画面,更唱出了渔家阿妹的思念。
一到临高,“哩哩美”渔歌随处可闻。
海南省临高县,位处海南岛北部海岸,这里,澎湃的海浪与沉静的火山岩千年碰撞,将大海和大地的恩赐带到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农耕社会文明和渔乡特色风情,同生共长。
绵亘毓秀的文澜江,层岩飞瀑的百仞滩,绚丽欣荣的高山岭,海阔弘毅的临高角,古韵犹存的老坊街,悠久书香的临高文庙,在这里相互交融,处处充溢着山水之灵气。
临高,不仅有美丽的风景,美味的海鲜,还有美妙的歌声传唱。
说出来平淡,唱出来却很有气场。
临高渔歌“哩哩美”已流传千年。
在这里,无论谈情说爱,或是耕田、捕鱼,亦或是婚丧嫁娶,都要唱“哩哩美”。
高兴时,以歌代言;苦闷时,以歌解忧;孤独时,以歌为伴;劳作时,以歌除乏……临高渔歌“哩哩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民歌中一种最容易让异域人一“听”钟情的优美旋律,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本地乡土气息,它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的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
千年渔歌唱渔村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介绍,“哩哩美”最早起源于临高新盈渔镇后水湾一带渔家妹卖鱼的叫卖声,“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旋律的渔歌。
临高“哩哩美”渔歌是渔家男女老少生产生活中所吟唱的歌谣。
男人们撒网捕鱼随口来一段,海阔天空;渔姑们补网,哼唱“哩哩美”解除疲劳。
闲暇时,男女青年常用“哩哩美”来调情,进行对歌,看谁编得快,对得妙。
渔村节日,更是人如潮,歌如海。
“哩哩美”渔歌历来备受历代文人骚客的青睐,南宋名臣胡铨被贬海南岛路过临高时,曾被当地人所唱的“哩哩美”渔歌吸引而停留歇脚,他见此处土地干裂村民无水喝,便领着大家挖了一口清泉井,村民大喜,将其命为“儋庵井”,当地进士戴定实请郡守方世功撰写了《儋庵泉记》刻碑于井边,以作纪念,村民还将此事编成“哩哩美”传唱:“胡公千里过新盈,掘得清泉为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呀,代代铭记胡公情”。
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海南的传统文化)

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海南的传统文化)今天给各位分享海南有什么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南的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海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啊?2、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3、海南传统文化4、海南有什么民间艺术?它具有什么特点?5、海南有什么传统节日?海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啊?海南的汉族人较多..基本就和大陆没什么不同有点像广东人民族风俗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
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
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
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特色活动海南民俗节庆活动: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
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
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
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临高小戏临剧
临剧是上个世纪从临高木偶剧中演化而来的一个地方新剧种,语言、唱腔等与琼剧都不一样。
临剧糅合了临高地方文艺形式的多个特点,譬如在调式板腔上,融入了山歌小放牛的欢快、渔歌哩哩美的委婉,还有木偶剧啊罗哈的豪放等等。
临剧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民间小戏,它是在人偶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流布于临高县和澄迈、儋州、海口市郊等临语地区。
但临剧由人表演,与人偶同演的表演形式已有所不同,原有的人偶戏传统唱腔已适应不了临剧发展的要求。
早在元、明时期,临高就有“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之习俗。
此习俗发展成人偶戏后,在临高的新盈、南宝等地,有人将临高方言套入琼剧板腔以及粤剧“梆黄声腔”进行演唱,如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平等剧团、西海剧团等,试图在舞台上创出有别于人偶戏的,即放下木偶,单纯由演员唱演的戏剧。
在建立人民武装的革命老区内,战士们则用人偶的唱腔,完全放下偶像表演,也颇受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因新盈、美良、美夏等沿海地区的群众喜欢观看由人扮演的戏剧,为满足群众的要求和适应形势的需要,于1961年12月15日成立了临高县临剧团,在临高人偶戏的基础上创办一个放下偶、单纯用人表演的新剧种。
临剧的艺术特色
临剧用临高方言进行对白、演唱,演出的角色与行当与琼剧基本一样。
临剧板腔共有23个,常用的有黄梅天、平板、花芽腔、七字板、啊啰哈转内、朗叹、凤凰腔、争辩腔,边风、小放牛、丑角板、程途、哩哩美、反线、酒板、怒板、白芙蓉、陈述腔、嗳嗬哩等18个板腔。
临剧的板腔主要吸收临高人偶戏的唱腔,并根据临高山歌、渔歌的音乐元素
进行创作,以及借鉴琼剧唱腔的音乐元素。
在发展过程中,临高人偶戏板腔已全部被临剧使用,还借鉴吸收琼剧板腔。
目前,一些临剧团为了满足海边渔村群众的观赏需要,百分之五十的唱腔采用琼剧唱腔。
临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临剧是《中国戏剧志》中记载海南省三个剧种的其中一剧种,与临高人偶戏共同生存在临高县及周边市县临高方言区内,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临剧正面临着生存困境:
1、演员老化。
全县4个临剧团演职员共140多人,大多数为40岁以上,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很小的比例,乐队亦如此。
2、缺乏编导。
各个剧团的剧本皆从其他剧种的剧本改编,并且改编人员也是非专业
人员,只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凑合着干,其原因也是待遇低造成。
3、剧团效益较差。
由于临高农村经济不够发达,临剧团的戏金较低,演职员收入少,班主的收入也少。
临剧团的班主和演职员只凭着对临剧的兴趣爱好来艰难地维持着剧团。
以上各种困难严重阻碍着临剧的正常发展,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临剧正日益走向困境。
因而,有专家提议把临剧作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支持。
毕竟,琼剧、临剧、儋州调声是海南的传统特色文化。
保护发展好这些具有传统特色的海南文化,事关提高海南的文明程度与品位,对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