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与融合

合集下载

课程与文化:从分离走向融合——从皮革马利翁与伽拉特亚引发的思考

课程与文化:从分离走向融合——从皮革马利翁与伽拉特亚引发的思考

同步变 革 ”l 导建 设 新 的课 程 文化 , 应我 国 的基 了他对 美 的期 望和要 求 。 I, +倡 适 于是 皮格 马利 翁给这 尊雕像 础教 育课程 改 革需要 。 玉乐教 授从 文化 哲学 的角度 取 名 为伽拉特 亚 。 靳
分析 了课程 建设 的文 化基 础 , 出在 新课 程 改革 的历 提
随着我 国基础 教育 课程改 革 的推 进 , 程 文化 研 课 “ 伽拉 特 亚的诞 生 ” — 课 程缘起 于传 承 文化 — 究已成 为近 几年教 育研 究领域 的热门话 题 。 钟启泉 教 之 需


授 从 文化 学 的视 角来 研究 课 程 , 发 表 的《 程 改 革 他 课
希腊 神话 中曾记 载 了这 样一 则故 事 : 塞浦 路斯 的
伽拉特 亚 的诞 生 出 自于 皮格 马利 翁 , 寄托 了 皮 也
史条 件 下应 致 力 于 “ 建 一种 合作 、 话 与 探 究 的课 格 马利 翁 的期望 。 营 对 就像 课程 与 文化 有着无 法磨 灭的联 程文 化 , 实现 课程 文化 模式 的转 型 。”】 金 洲教授 从 系 。纵 观历 史发 展可 以发现 . 程缘 起 于文 化传承 的 【 2 郑 课

校 课程 文化 整体 把 握 和 系统 剖 析 上仍 存在 着 不 足 之 纲五常 、 “ 学而优则仕” 。因此我国两干多年的古代课
处。 本研 究主要 从希 腊神话 中皮格马 利 翁和伽拉 特 亚 程 主 要表现 为 以伦理 道德 为价 值核 心 。 反映统 治阶 级
的关 系切 入 , 着重探 讨课程 与 文化 的关 系进 而对 学校 的伦理纲常 、 道德规范 的经书 、 史书。 大学》 在《 开篇就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 (2)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 (2)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分离纯化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方法,用于从混合系统中分离和纯化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是由两个或更多蛋白质序列合并而成的人工重组蛋白,通常用于生物研究和工业生产中。

分离纯化融合蛋白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高纯度的蛋白样品,以便进行后续的生化实验和功能研究。

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表达融合蛋白的构建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

研究人员将感兴趣的目标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形成融合蛋白的表达构建。

融合蛋白的表达构建可以在细菌、酵母、昆虫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等宿主系统中表达。

在表达宿主中,融合蛋白通过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得以表达。

融合蛋白通常包括一个标签序列和一个目标蛋白的序列。

标签序列通常用于融合蛋白的检测和纯化。

常见的标签序列包括His标签、GST标签等。

分离纯化融合蛋白的步骤步骤一:打破细胞和蛋白提取融合蛋白通常表达在宿主细胞内。

首先需要打破细胞壁,将宿主细胞内的融合蛋白释放出来。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超声波破碎仪、球磨仪或冷冻-解冻破碎等物理方法打破细胞。

提取蛋白需要使用合适的缓冲液,用于维持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

缓冲液中通常含有保护蛋白的脯氨酸,以及抑制蛋白降解的蛋白酶抑制剂。

步骤二:蛋白纯化蛋白纯化是将目标蛋白从蛋白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常见的蛋白纯化方法包括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透析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以实现目标蛋白的纯化和浓缩。

亲和层析亲和层析是一种常用的蛋白纯化方法,通过特定配体与目标蛋白的结合来实现分离纯化。

在融合蛋白中,常常利用标签序列与亲和树脂结合,以实现目标蛋白的富集。

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根据蛋白质的电荷特性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

通过控制pH和离子浓度,使得目标蛋白与固定在层析介质上的离子交换基团发生相互作用,实现目标蛋白的分离。

凝胶过滤凝胶过滤是利用孔隙大小的差异将蛋白分离的方法。

目标蛋白的分子量与凝胶孔隙的大小相似时,目标蛋白将无法通过凝胶,从而被分离出来。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
融合蛋白分离纯化(Fusion protein purification)是一种用于分离和纯化融合蛋白的方法。

融合蛋白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蛋白序列融合在一起构成的蛋白质。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功能、产生抗体、制备药物等多种应用。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融合蛋白分离纯化的方法流程:
1. 表达融合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目标蛋白的编码序列与表达载体连接,并转入宿主细胞(例如大肠杆菌)进行表达。

2. 细胞破碎:收获表达融合蛋白的细胞,通过裂解细胞膜(如超声波裂解、高压裂解等)释放融合蛋白。

3. 蛋白质提取:将细胞裂解液离心,收集上清液,获得蛋白质提取物。

4. 亲和层析:使用具有选择性结合融合蛋白的亲和层析树
脂(如Nickel-NTA树脂、Glutathione Sepharose树脂等),可以将融合蛋白与非特异性蛋白质分离。

5. 洗脱蛋白:通过改变缓冲条件,如pH值、离子浓度等,将融合蛋白从亲和树脂上洗脱下来。

6. 纯化:洗脱的融合蛋白可以通过其他技术进一步纯化,
如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

7. 检验: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等方法检验纯化的融合蛋白的纯度和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融合蛋白的纯化方法因蛋白质的性质及其
与结构域的选择而异,上述方法仅是一种常见的融合蛋白
分离纯化的一般流程,具体的方法需根据实验设计和目标
蛋白质的特性进行调整。

卡拉OK厅里演唱声与伴奏音乐声分离、不融合可能是何原因,应怎么解决

卡拉OK厅里演唱声与伴奏音乐声分离、不融合可能是何原因,应怎么解决

卡拉OK厅里演唱声与伴奏音乐声分离、不融合可能是何原因,应怎么解决演唱声与伴奏音乐声不能揉在一起,原因是:
①音源(伴奏音乐)分左右声道进入单声输入通道,通道上的声像调节旋钮任意乱放置,导致声像混乱。

为此,必须正确放置声像钮,左声道输入的,将该路上的声像旋钮(PAN)调至左边(L)处,右声道输入的,将该路上的声像旋钮(PAN)调至右边(R)处。

②房间均衡器的房间均衡补偿曲线调节不合理或房间均衡器只对伴奏音乐作了房间均衡补偿。

为此,必须重新调整房间均衡补偿曲线,使声乐和各种器乐声都得到均衡补偿,使高
音、中音和低音都显得比较平衡。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原理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原理

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原理融合蛋白是指在外源表达系统中,将感兴趣的蛋白与另一个蛋白(通常具有较好的抗体或标签)融合在一起,以便在后续的蛋白分离和纯化过程中更容易识别和纯化。

以下是由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原理所组成的详细解释。

1. 蛋白融合表达系统的构建和优势:融合蛋白的表达系统通常包括重组蛋白的DNA序列,它融合了目标蛋白和另一种中间蛋白(常被称为融合标签)。

通过将DNA序列导入到合适的宿主细胞中,在细胞中进行表达和产生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具有以下优势:- 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稳定性;- 改善目标蛋白的溶解和可溶性;- 方便蛋白纯化和检测。

2. 常见的融合标签:常见的融合标签包括:- 多希(histidine tag):这是最常用的标签,由6个连续的组氨酸残基组成。

利用多希标签可以简便地将融合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柱进行结合和纯化,例如金属螯合层析;- 谷氨酸蛋白酶切位点(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cleavage site, GST tag):GST标签可以用于纯化融合蛋白,它可以通过谷氨酸蛋白酶进行特异性切割,从而分离目标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tag):GFP标签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检测融合蛋白,从而评估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情况。

3. 整细胞和亲和层析柱的纯化方法:对于融合蛋白的纯化,可以采用整细胞和亲和层析柱的方法。

整细胞的纯化方法是将目标融合蛋白在细胞中产生,并通过裂解细胞膜和核膜释放蛋白。

然后,通过高速离心将裂解物中的纤维蛋白、DNA和RNA沉淀,获得上清液。

接下来,可以通过盐析沉淀、超滤或浓缩来富集目标蛋白。

亲和层析是利用融合蛋白与特定配体的结合来纯化蛋白。

例如,使用多希标签可以通过金属螯合层析柱选择性地结合多希蛋白,并通过改变洗脱缓冲液的组成来分离并收集目标蛋白。

4. 蛋白纯化的后续步骤:蛋白纯化的后续步骤通常包括:- 目标蛋白的浓缩和洗脱:通过离心、超滤或吸附到凝胶等方法去除污染物,从而富集目标蛋白;- 蛋白质的测定和定性:通过比色法、荧光法或质谱等方法确定目标蛋白的含量和纯度;- 蛋白质的保存和储存:通过冻干、冷冻或加入保护剂等方法保持蛋白的活性和稳定性。

面授辅导教学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分离与融合

面授辅导教学现代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分离与融合
2 0 1 4年 第 1 期 总第 1 0 3期
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F u j i a I l R a d i o& T V U n i v e r s i t y
No. 1, 201 4 Ge n e r a l , No. 1 03
现 代远 程 教 育 专 家 、学 者 密 切 关 注 的课 题 。其
导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应 用水平 的培 训、考 核
及 教 学 实 践 ,就 没 有 今天 电 大 系 统 的 教 师 队伍 应 用 信 息 化 教 学 能 力 普遍 较 强 的状 况 , 这 是 一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l — O 3
融 合 现代 和 传 统教 学 手段 优 势 。尽 量 避 免 放 大现 代 与 传 统 教 学 方 式 存 在 的劣 势 ,从 教 学 方 式 改 革 层 面入 手 .努 力提 高面授 辅 导 学 生到 课 率 ,保 证 开放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
关 键 词 :面授 辅 导 ; 多媒 体课 件 ;分 离 ;融 合 中 图 分 类 号 :C 7 2 8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7 3 4 6 ( 2 0 1 4 ) 0 1 — 0 0 5 1 — 0 4
型教 学 模 式 的 改 革 , 中央 电 大在 试 点教 学 实施 方 案 中规 定 了一 定 比例 的 教 学课 时 由基 层 教 学 点课程 辅 导 教师进 行 面授 辅 导 , 同时 大力 推 动 教 学 点课 程 辅 导 教 师采 用 先 进 的 多媒 体 课 件 进 行 面 授 教 学 ,并 将 教 学 点课 程 辅 导教 师 能 否采 用

油水分离与三维融合——谈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油水分离与三维融合——谈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蝼 一、

叩开情感教育那扇门 

教育者要根据课堂生成抓住有利时机 叩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那扇门,寓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指向 了整个不合理的社会,但在教学过程中我 却发现有的同学认为“孔乙己偷人家东西 被打活该,根本不值得同情”,这让我觉得 有些寒冷,但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慢慢地 l圜引导孩子们读书,由浅人深地让学生思考: 

孔乙己为什么偷东西?他偷什么东西?他 的认罪态度如何?我的步步追问,教室里 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安静,学生开始沉 入课文之中,感知着孔乙己的悲苦。孑L乙 己的形象在随机的生成过程中得到矫正、 补充和深化。原来,孩子们并非无情,他们 是没有读懂,显然,对文本的漠视,对“人” 的漠视,可能导致人文情怀的萎缩。 由此可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用自己健 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 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 动来言传身教,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 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 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认 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避免情感教育中的油水分离 在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 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 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 是强加的、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 

国固 瓣) 

谈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或无效的。请看《孔乙己》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 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还要嘲笑他。可 见当时是一个冷漠的、残酷的社会 孔乙己 的结局肯定是死 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 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 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 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 肯定的意思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孔乙已生活在黑暗、腐朽、残暴的社 会,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死 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 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 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 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 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 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生活在 这样的社会里必死无疑.这是社会的悲剧. 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 而导致的悲剧.我们要伸出双手帮助需要帮 助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教师把学生对孔乙己的同情、对社会 问题的思考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一股脑 儿全教给了学生,这并未能真正培养学生 悲天悯人的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因而对学 生的发展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其实,这种油水分离式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 育,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教育。从哲学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形式主义, 是贴标签式的,因为真正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选择只有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 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口文/蒲志辉 三、促使三维目标的有效融合 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 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 具有教育.陛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在《孔乙己》一文的情感目标教育中, 我本来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并让学生带 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 出场的片断。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 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 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 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孑L 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在教学中,我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 学生,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 场景,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 话,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 逼,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 亲身感受孔乙己的生存环境。三个板块所有 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 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 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最后通过《灰 色的震撼》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受到了灵魂 的洗礼,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教育才是高效的、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只是纯粹的说教, 没有知识的迁移,没有一定的教学方法,那 么学生便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感受去 体会,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只有把三维目标有效 地融为一体,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教育。 责任编辑丁洪刚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实验材料-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而且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等。

- 实验过程-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P)进行杂交。

将高茎豌豆的花粉授给矮茎豌豆(或反之),得到子一代(F1)。

发现F1全部表现为高茎。

- 然后让F1自交,得到子二代(F2)。

在F2中,高茎和矮茎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D表示),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d表示)。

-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纯种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纯种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 - 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所以F1(Dd)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D:d = 1:1。

-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F1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 = 1:2:1,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

-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 测交实验- 测交就是让F1(Dd)与隐性纯合子(dd)杂交。

按照孟德尔的假设,F1产生两种配子D和d,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d。

所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Dd:dd = 1: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高茎:矮茎 = 1:1。

孟德尔通过实际的测交实验,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相符,从而验证了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分离定律的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与融合
作者:杨眉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3期
摘要: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对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小说《百种神秘感官》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体现的作者“世界共同体”的伦理思想。

小说主人公在经历各种关系从最初冲突到最终融合过程中,不断加深自我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升华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寓含了谭恩美的伦理追求:人与人从分离走向融合,不同文化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促进。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谭恩美;《百种神秘感官》;分离;融合
一、谭恩美与《百种神秘感官》
谭恩美被认为是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其作品在中美均受到广泛关注。

她小说人物大多为出生于中国移民家庭的女性,她擅长描述和分析隔代女性人物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交流障碍及矛盾。

《百种神秘感官》是她的第三部小说,发表于1995年。

该部小说秉承了她前两部小说多元文化背景交织的特点,以其优美的语言及出色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评论界的关注和赞誉,连续三个月位居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小说讲述了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妹之间的故事。

谭恩美借助鬼神元素,为故事设定了前世(19世纪中国偏远小山村长棉)和今生(20世纪美国旧金山)的场景,为读者展现了奥利维亚(前世为出生于美国传教士家庭的班纳小姐)与邝(前世为出生于中国农村的纳努姆)之间跨越两个世纪、两大洲的姐妹情谊。

二、文学伦理学与《百种神秘感官》
自2004年中国学界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来,从该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逐渐受到学界关注。

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也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
象”[1]。

文学伦理学的基本功能就是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相关现象,讨论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文学长期以来作为表达人类道德情感和伦理观念的手段,影响着人类生活。

“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其对人们意识中真相和道德价值的关注”[2]。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对话的展开和人物形象塑造,以谴责、宣扬或者是同情的方式,并有意识无意识将自己的道德观点及理想植入作品中。

《百种神秘感官》通过探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成员之间从最初的冲突到最终的融合,反映了人与人、主流文化与异域文化交融的可能性。

三、冲突
(一)奥莉维亚与邝姐妹关系冲突
成长于中国桂林长棉村(前工业文明环境)的邝,对自然有着最原始的感悟,她声称拥有一百种类似动物本能的神秘直觉。

她用不流畅的英语向奥利维亚讲述她的神秘直觉和通灵能力,却被成长于工业文明社会的奥利维亚误解。

因此,奥利维亚没有遵守保守秘密的承诺,导致邝被强行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此外,奥利维亚还认为邝怪异的举止、古怪的着装以及那些愚蠢的问题,让她成为“耻辱和丢脸专家”(“an expert on public humiliation and shame”(10))[3]。

她不理解邝关于“家庭”、“爱”的观念,不愿意承认因为邝的到来让她意识到自身异于她所成长的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部分,因此,她憎恨邝。

邝与奥利维亚最初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奥利维亚代表了美国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与邝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因为,奥利维亚在邝的通灵事件以后,将人分成两派,一部分是正常的(她和美国人),另一部分是不正常的(邝和中国人),奥利维亚对邝的不理解,也表露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异域文化的排斥。

(二)奥利维亚与西蒙的婚姻关系冲突
谭恩美将奥利维亚塑造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形象,中国姐姐邝的到来和白人母亲角色的缺失,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和身份危机意识,并为其婚姻的破裂埋下伏笔。

表面上看,奥利维亚与西蒙婚姻关系和谐,然而,在光鲜的外表下,他们的婚姻潜藏着多重危机。

奥利维亚与西蒙同在广告行业工作,但在奥利维亚看来,他们更像是事业的合伙人、室友,而不是灵魂伴侣。

奥利维亚曾感叹到:“我们两个人构成的整体,超越不了作为个人的部分的总和”(“Our whole wasn’t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our parts.”(112))[3]。

在个人主义盛行和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美国社会,他们的爱和希望逐渐消散。

奥利维亚无意中翻看了西蒙的日记成为其婚姻破灭的导火索。

日记记载着西蒙与其前女友伊莉莎的爱情。

奥利维亚认为自己付出的爱超过了西蒙的付出,为避免再次遭受伤害,她将自己隔绝起来,不再敞开心扉。

然而事实却如西蒙所说:“你只不过是利用伊莉莎作为你缺乏安全感本质的替罪羊而已,你把自己的猜忌全部投射到她的身上”(“You use Elza as a scapegoat for all your insecurities[…]you project every doubt about yourself onto her[…]”(271))[3]。

与西蒙婚姻关系的破裂、对邝的排斥、对美国社会的沮丧等多重因素,让奥利维亚彻底迷失了自我,她困惑于自己究竟是西蒙的妻子还是其事业合伙人,迷失在自己的“中国”血缘和美国社会公民的身份认同中,她开始怀疑自我对生活的认知,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四、和解
(一)奥莉维亚与鄺姐妹关系的和解
由于奥利维亚白人母亲家庭角色的缺失,邝作为长姐一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坚守并传达着自己关于“家庭”和“爱”的观念。

为了帮奥利维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爱和希望,邝讲述了她和奥利维亚在前世发生的故事,不管奥利维亚怎样排斥她,邝始终愿意成为她的守护人,最后,奥利维亚也不得不承认邝“更像自己的母亲”(“she’s been more like a mother to me than my real one.”(19))[3]。

邝那些跨越时间和空间,充满爱和希望的鬼神故事,以及邝的中国语言和文化元素也对奥利维亚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奥利维亚不断成熟,她开始理解邝一直倡导的中国文化中关于“爱”和“家庭”的观念,并重新审视自我属于“中国”的部分。

长棉之行后,奥利维亚最终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邝的姓氏“李”,象征了奥利维尔亚不仅承认自己的“中国”自我,也让她意识到邝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信仰也是另一种发现生命真谛、探索自然世界的智慧。

代表美国文化的奥利维亚与代表中国文化的邝之间最终和解,象征了中美文化融合的可能性,这也与文学伦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当下伦理批评的最高要义是个人的人类的、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的和谐达成”[4],即人与人、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奥利维亚与西蒙婚姻的复合
在邝的周旋下,奥利维亚和西蒙与邝三人一起回到中国长棉,邝坚信这是他们前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保留着原始的生活习俗,他们可以自由地抛开工业文明社会规范的枷锁,亲近自然和他人。

奥利维亚第一次感觉到感到,在长棉这个亦幻亦真的地方:“那层把我生命分成两个部分的膜终于消失”(“the membrane separating the two halves of my[Olivia’s]life has finally been shed”(185))[3],她对前世的记忆开始复苏。

更让奥利维亚费解的是,她和西蒙越是抛开理性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亲近,从未如此发现自己属于彼此。

西蒙在探索长棉洞穴的途中走丢,让奥利维亚第一次意识到,他对西蒙的爱。

最终,邝遵守前世承诺,牺牲自己换回了西蒙。

奥利维亚的中国之行,不仅让她与邝及西蒙达成和解,也让她找到自我,她抛弃了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偏见,努力平衡自我的“中国”和“美国”元素。

她试图综合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将邝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的世界认知方式与美国人现实主义的认知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看待世界和生命的全新认知和角度,给予自我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结语
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华裔家庭,深受中美两国文化的影响。

她虽然接受西方教育,成长于白人社会,但她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文化元素通过人际关系框架贯穿于她的作品中。

在《百种神秘感官》中,谭恩美刻画了不同的人际关系,并在最初的冲突到最终的和解过程中,谭恩美成功地传达了主流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互取长短,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和谐发展的伦理思想。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
[2]Brawer,S.S.Karl Marx and World Literature[M].Beijing:Joint Publishing House.1980.
[3]Tan.Amy.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4.10.19.112.185.271.
[4]劉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当下性质[J].外国文学研究,2005(1):22.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成都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