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公开课教案_2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词语的解析:诗中的“莺”、“拂”、“醉”等词语具有特定意义和修辞效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主题思想的把握:理解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晚春》中“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莺飞”的轻盈与“草长”的生机,理解二月春天特有的景象。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品味《晚春》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古诗词的探究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5.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晚春》中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提升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朗读与理解:《晚春》的韵律、节奏和语气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含义。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晚春》中的意象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春天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有效的,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继续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动力。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公开课教案_26

激趣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那些有关春天的诗句?(学生分享。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共同领略春天的美景。
一起走进《晚春》。
预习检测将作者的有关知识补充完整。
《晚春》作者( ),字( ),( )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之一。
方法指津出示读诗方法。
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解读——结合注释,通读诗歌,理解诗意;品读——描绘画面,知人论诗,明辨手法。
朗读1.读准字音注意斗、榆荚、唯解的字音。
生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生分朗读节奏,师指导朗读。
3.读出味道生揣摩情感,朗读全诗,师点评指导。
解读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离去,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柳絮榆钱没有什么才气,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漫天飞舞。
品读——描绘画面小组合作探究,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勾画景物,结合翻译,发挥想象,使用恰当词语对景物进行描绘,并揣摩诗人的情感)明确:春日已至,春意渐浓。
各种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小草们长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绿。
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风一吹,小草们随风舞动,漾起一道道绿浪。
各种树的花开得越来越美。
红的、黄的、蓝的、紫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只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杨树榆钱只有一身绿色树叶,不怎么招人喜欢。
可是它们努力洒下一团团如雪花一般洁白的柳絮,漫天飞舞,成为暮春时节一道独特的风景。
品读——知人论诗你看到怎样一位诗人?出示背景资料: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明确: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要抓住时光创造价值品读——明辨手法《晚春》一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公开课教案_0

《晚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晚春》这首诗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是唐代诗人韩愈描写暮春的一首七绝。
通过写杨花榆荚在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时,虽自知不及其他花朵艳丽,但依旧尽力展现自己,珍惜春天的情景。
全诗表达了惜春的情感,同时也告诫人们珍惜时间,乘时而为,创作美好未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内容,知晓其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诗歌,领略其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诗理,浸染其哲思。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理,浸染其哲思。
学情分析:学生刚步入初中,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百花争奇斗艳的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春天到来,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展现自己独特的美。
假如时空穿梭,你就是花朵……二、想象一种盛况1、想象“斗”芳菲的画面假如你是花朵,你跟其他的花“斗”什么?(花朵:斗颜色,看谁更艳丽更美;斗大小,看谁的花开得硕大饱满;斗精神,看谁更饱满有生机;斗芳香,看谁更加香气宜人)假如你是树木,你跟其他的树木“斗”什么?(斗高度,看谁长得高大;斗颜色,看谁更加绿意盎然;斗体积,看谁更加庞大)2、出示《晚春》,大家齐读全诗。
诗中哪两句展示春天百花争艳的景象?屏显: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3、体会“斗”字的传神之处如果将“斗”芳菲的“斗”换成“比”、“争”好吗?为什么?小结:“斗”更能让人想见百花争春的激烈,更能显现百花的勇气和自信。
怎样读“百般红紫斗芳菲”,才能读出这种激烈战况,显出百花的勇气和自信?重读“斗”,深情读“芳菲”二字。
请学生读,一女生,一男生,齐读。
4、展现百花斗艳的盛况下面我们就通过图片感受一下春天的盛况,看了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姹紫嫣红、桃红柳绿、争奇斗艳、百花争春、万花齐放。
春天真美啊!百般红紫可谓:其色艳丽、其形美丽、其味芬芳。
(出示PPT,有关百般红紫的)5、百花斗艳的原因百花为什么争奇斗艳?在诗中寻找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4)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短暂。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意象和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能够领悟诗人的情感寄托,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诗人的情感寄托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2.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文,体会诗文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了一身还满”等,理解诗人对春天的描写。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加强对于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寄托,如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诗
中
达出诗人宁静、淡
有
画
泊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78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水平。
温故知 新
出示目 标,生齐 读明确
推送教师 屏幕
预
习
反
馈
1.作者简介
韩愈,字,代杰出
的、、、。被
后人尊为之首。
2.写作背景
《逢入京使》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 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 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 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 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出示课 件
学生明
计时器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 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也不知走了多 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 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 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 描写了这个情景。
《晚春》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 钱仲联《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 元816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重点
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育云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平台融合
课前预习
1.读古诗。2.了解作者,背景。3.完成预习学案。
平台发布 课前预习
新 课 导 入
1、复习导入
提问背诵、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生口述 简介作 者
生齐读, 增强了 解
抽选1名
学生
推送屏幕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逢入京使岑参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优质课教学设计_27

【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弄清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做到能当堂背诵。
2.理解写作背景,揣摩诗的主旨。
3.探究交流,掌握全诗。
培养学生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重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水平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把握主旨【难点】1.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2.导入资料助读朗读诗歌疏通诗意感悟情志拓展延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相关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出示课件)(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
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所见后感悟而作,同时又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出示课件)(四)朗读诗歌[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理解,并较熟练地朗读全诗,为下面的了解诗意奠定基础。
1.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芳菲(fēi)榆荚(jiá)解(jiě)(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2.方法指导:读出节奏,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出示课件)3.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点评。
(4)范读,明确节奏,读出准确的节奏。
(5)齐读。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公开课教学设计_0

《晚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描绘的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和展开联想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3、由诗文拓展延伸,合作交流,积累经典古诗名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背诵、积累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学习过程:(一)欣赏歌曲《晚春》,揭题激趣1、边听歌曲,边赏美图:师生春天里的照片,激发爱春惜春之情。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晚春)板书晚春齐读课题。
那它的词作者是谁呢?(板书:韩愈)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
《晚春》是作者《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一诗。
(二)合作交流,推词敲句,读懂大意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老师先来读一遍,请大家认真听。
下面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这首诗读五遍,要求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指名读诗,注意节奏。
出示课件:《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借助注释自学,理解诗意。
出示课件: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钱。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才气。
惟解:只知道。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作者诗中的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拓展和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珍惜到青春的时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喜爱春天,他们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回忆所学古诗中描写春景的句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晚春>>.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文学家,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晚春》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他已经年近半百(此时49岁,终年57岁)。
(二)品词析句
1.同学们先讨论诗词的含义,看看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诗句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
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悟意境:同学们讨论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4.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请同学写出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各写两句.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