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3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阅读与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夫人等人物形象。
2. 能够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语言,体会作者对荆轲的赞美之情。
3. 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故事情节,品味精彩语言,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荆轲、荆夫人等人物的描述,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4. 品味语言: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课文人物形象分析的例题,指导学生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语言品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7. 讲解历史文化背景: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荆轲、荆夫人2. 精彩语句:描述荆轲英勇、忠诚的语句3. 历史文化背景:战国时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荆轲刺秦王的原因有:国家危亡,民不聊生;秦王暴政,天下苦秦久矣。
荆轲刺秦王的影响有:激励后人勇敢反抗暴政,为国家民族奋斗;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形象。
2. 课后阅读: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的记载,了解荆轲的生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荆轲人物形象的分析较为深入,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其他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荆轲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1.高一语文必修一古诗及文言文篇一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短歌行·对酒当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2024年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意图,感受荆轲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背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品味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理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感受荆轲的英雄气概。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荆轲英雄形象的理解,古文词句的解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掌握,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资料,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荆轲的英雄形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重点词语,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6. 精彩语句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英雄形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荆轲刺秦王》2. 重点词语:英勇、豪迈、忠诚、智慧3. 精彩语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英雄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荆轲的勇敢、智慧、忠诚等方面进行分析,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中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关于荆轲的故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精彩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暴君秦始皇被勇士荆轲暗杀的故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七雄争霸,军阀割据。
秦国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刚刚建立起的秦朝正势不可挡地向着强盛发展。
荆轲作为楚国的谋士,谋划刺杀秦王,以挽救楚国的危机。
他打着献与秦国的诚意,跑来秦国边境,一步步接近了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让荆轲成为了秦国的客卿。
在所有人认为荆轲成功跻身权贵地位之后,他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怀着杀机。
荆轲很快发现了荆姬,也就是秦始皇的嫔妃。
他以帮助荆姬逃脱秦宫为名,赢得了荆姬的信任。
到了战国时期,秦自起兵破楚以后,荆姬心思开启,她欲投荆轲以为己有,不料,荆轲最后心机谋得他到王者之前,没成就爱情,就去世为民请命。
直到今天,对于“荆轲刺秦”的故事,可谓万里长征最早,也最让人悲壮传颂至今。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理解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的思想和动机;3.分析文章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整体故事;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3.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2. 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思想动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谈谈他们对这个故事是否有所了解,以及对荆轲选择刺杀秦王的理由的初步猜测。
二、讲授(20分钟)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情节,解释荆轲刺秦的原因和他的思想动机。
2. 分析文中的文言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并导出相关的学习要点。
3. 解读课文,重点讲解生词和重要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荆轲的好朋友,请写一封信给他,劝他放弃刺杀秦王的念头。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课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怖,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迫不得已,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悔过,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怒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学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史记》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忠诚勇敢、舍生忘死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史记》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荆轲精神的理解、司马迁写作意图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司马迁的写作手法。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故事情节:荆轲刺秦、荆轲母亲教子、荆轲英勇就义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对比衬托、借古讽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分析荆轲和荆轲母亲的人物形象。
举例说明司马迁在《荆轲刺秦王》中的写作手法。
2. 答案:故事情节:荆轲刺秦、荆轲母亲教子、荆轲英勇就义。
人物形象:荆轲忠诚勇敢、荆轲母亲深明大义。
写作手法:如“荆轲顾笑秦舞阳,曰:‘吾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哉!’”通过对比衬托,展现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司马迁写作意图的把握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课文分析课文简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短篇章节,讲述了荆轲为了要刺杀秦王而不顾一切为国家贡献的故事。
本文中,荆轲被派去刺杀秦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要扮作石匠,并将武器藏在石匠切割石头的工具里面。
最后,荆轲在秦王面前拔出隐藏在工具里的匕首,但不幸被秦王的身边近卫抓住,最终牺牲在了自己为国家所设立的计划上。
课文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中国。
秦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国家内部却出现了不少政治问题。
史书中记载,荆轲作为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荆州的时候曾经试图联合吴国和燕国来对抗秦国。
但在荆州战败后,他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萌生了要刺杀秦王来拯救楚国的想法。
课文故事荆轲的故事从他与郢中宰相谋划对楚国的联盟失败后开始。
当荆轲在逃亡途中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秦国的士兵。
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杀死秦王。
他假扮成一名石匠,并制造了一把毒刀。
之后,他就来到了秦王的宫殿,试图刺杀秦王。
然而,被秦王的身边卫队发现了他的动作。
在他拔出匕首时,被近卫捉住,并被逼迫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最终,他被秦王处死。
教学目标该课文下面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够解析荆轲为什么要杀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以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3.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调查和研究荆轲生平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荆轲的挣扎历程。
2. 课堂讨论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会使学生协作学习理解荆轲这个人物。
3.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短篇章节。
教学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学生需要理解本文中的故事情节,包括荆轲的刺杀计划以及他在秦宫内的表现。
2. 学生要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荆轲这个人。
3. 学生要透彻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本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篇一荆轲刺秦王(节选)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和古诗篇二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世发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