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泊秦淮教案

读了悟
教案
Hale Waihona Puke 课题泊秦淮(古诗三字法)目的
1、能理解并根据“古诗三字法”疏通全文,理解故事内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理解“古诗三字法”,使用它学会本节课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准确地朗读和背诵
步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性设计
一、课前导入
1、用较为幽默的语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出本节课重点“古诗三字法”——“读,了,悟”
3、引导学生理解“读,了,悟”三字的意思
二、读
1、进入本节课主要古诗,引导学生准确流利读出古诗。
2、表扬学生,提出缺乏。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
4、找出原因:没有感情,不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和意思。
老师范读
三、了
1、理解秦淮河历史(文字,视频,图片)
2、理解作者——杜牧(文学常识:小李杜)
3、理解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背景,作者,历史以及老师的引导理解古诗意思。
文字,视频,图片
四、悟
1、通过以上的“读”和“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品质。
2、最后通过一节课“三字法”学习,引导带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板 书
设 计
泊秦淮
泊秦淮(杜牧)教案

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杜牧)教案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名篇,通过描绘秋日泊舟于秦淮河畔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教案将从诗歌背景、诗歌结构、诗歌意义等方面对《泊秦淮》进行详细解析。
一、诗歌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流传至今的一首千古佳作,该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
贞元年间是唐玄宗时期,当时杜牧担任国子监博士,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职务。
这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深沉的思绪和孤寂之感,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也许并不平静。
二、诗歌结构《泊秦淮》是一首五言绝句,共四个句子,每句四个字。
整首诗行井然有序,意象交融,表达了秋日温柔的美景,同时也蕴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诗歌意义《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秋天的景色,给人以宁静、闲适之感。
诗中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平泉落日圆”、“缆船空载别”等,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平泉落日圆”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秋天的阳光斜照,映衬出平静而宁谧的氛围,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诗人描绘了秋天秦淮河畔的缆船。
诗中的“缆船空载别”既表达了离别之意,也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和孤单。
这里的“空载”意味着没有人乘坐船只,进一步强调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之感。
最后,诗人通过“碧琉璃”与“玉户关”与现实景观相映,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这种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传递出一种哀怨之意。
《泊秦淮》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后人的赞赏。
它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秦淮的秋天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四、总结通过对《泊秦淮》的解析,我们可以体会到杜牧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沉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其凝练的词句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牧不仅以其优美的诗歌作品成为了唐代文坛的璀璨明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通过学习《泊秦淮》,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他的才华和他所表达的情感。
泊秦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秋天的美好向往和对于故乡的深深眷恋。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咏史怀古诗》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艺术特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泊秦淮》,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泊秦淮》,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的咏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咏史怀古诗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全班齐读《泊秦淮》,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中的其他句子。
6.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等。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诗句、艺术特色、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对偶、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淮河畔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2. 课后背诵《泊秦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咏史怀古诗,如《赤壁怀古》、《乌江渔者》等,进一步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的理解与感悟1. 词汇解析: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烟笼”、“寒水”、“夜泊”等,让学生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项目及主题名称
爱国主义古诗词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泊秦淮
授课时间
1课时
学校名称
班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这首诗,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师: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说出“拾指课堂,指尖飞扬”并下课)
三、放学
5分钟打扫卫生整队。(个别学校要求早放学,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教学过程与放学时间)
15分钟
作业安排
教学总结与反思
师: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
生:杜牧
师:(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
生:知道或不知道
师: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师: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
教学准备
PPT物料教具
教学内容
(两课时)
课时
1
教学导入
一、上课礼仪
点名后讲好课堂纪律要求,引导学生说出“拾指课堂,指尖飞扬”并作出相应动作,开始上课。
二、导入
导入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
生:(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师: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生互动
师: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爱国情怀的名句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等)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