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

《野望》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在中国文学上灿若星河,《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思想世界。

二、初读感知1.朗读一次《野望》,背一次《龟虽寿》2.你认为这两首诗的句式一样吗?【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3.简单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律诗的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说说怎么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三、再读总体把握再读一次诗歌,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造性问题】四、研读诗歌1.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推理性问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2. 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推理性问题】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曹操希望招纳天下英才,所以用乌鹊绕树不知“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英才们,不要犹豫了,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

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

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诗人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又不得意,这是诗人矛盾与迷茫的表现。

3.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批判性问题】这是一种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眼前所见是宁静、祥和、悠闲的美好,人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去处,唯独我没有,反衬了自己的抑郁、孤独、迷茫的心情。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初唐诗歌,认识王绩,体会诗歌意境2学情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认识。

3重点难点诗人心境的认同,诗歌意境的认识。

4教学过程4.1诗歌分析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诗歌内容简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活动2【活动】名家点评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野望》优质课教学设计_0

抓意象品诗词一、教学目标:1、调动已有经验了解意象的概念。

2、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会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孩子们,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五月能与可爱的你们有这样一场美丽的邂逅老师觉得很高兴,让我们相约在春天里,共赴一场春的约会!(二)认识古诗词中的意象问题一:春天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春天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歌颂。

问题二:秋天呢?秋天给人什么感觉?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在古文人的眼中就是凄清、寥落、悲凉的象征,而且秋天是落叶归根的时节,所以游子们往往把秋天与思乡联系在一起。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傍晚:白昼的终结,美好事物的消逝,总让人伤感和留恋。

不仅是春秋朝暮,古诗词中的很多词语都能带给我们一些特定的情感体验:落花:晚春时节,时光流逝,伤感。

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子规:又叫杜鹃鸟或布谷鸟,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认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所以常用它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松柏:《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野望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重点、难点】略【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生答)二、了解律诗(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

(划出关键信息)【屏显】关于律诗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屏显】关于律诗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2、了解诗人。

【屏显】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明确:第一联:事、情;二三联:景;尾联:情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野望》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
的生字新词, 学生朗读识 记,教师补 充。
明确目标,积 累字词,资料 助读。
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采用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 学生小组合
准字音、节奏。
作交流,教师 理解内容,提
2、结合注释工具书,解读诗意。
学生各抒己 见,讨论交
深层感悟。
3、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流,教师巡回
(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或光色相融)
指导,归纳总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 结。
薇”的原因。
(辗转漂泊,彷徨苦闷,知音难觅,只得
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
引为神交密友。)
二次备课
五、探究思想,小结本课。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野望》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学
隐居之地清秋色,闲逸之中彷徨苦。今天, 生齐声朗读。 激 发 学 生 的
我们一起去品读王绩的《野望》。Fra bibliotek学习兴趣。
二、 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教师展示学
1、划线字注音。
习目标,本课
东皋 徙倚 犊 落晖 禽兽 采薇 2、作者简介。 3、背景链接。
巡回指导
取信息。
3、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获得什么信息?
四、合作探究,赏读诗歌。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满天秋色、峰峦叠嶂、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

初中语文_八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八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野望》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分为二地看待诗歌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重点: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难点: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一教学过程:导入:回忆以前学习过的五言律诗,导入新课。

(已经学过的典范五言律诗有《次北固山下》《过故人庄》)一、琅琅上口——读顺:读一读下面的生字:皋徙倚晖薇有人说,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身着布裙的村姑,全身透露出来的是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我们常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格律诗在唐朝达到巅峰,而“格律”的意思就是说“声律有一定的格式”。

1、音尺。

2、平仄:(五律有四种常见的格式)本诗为平起韵: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注<○平声字><●仄声字><⊙平仄两可字><▲仄韵><△平韵> 涉及到本诗的规律性知识点:(1)带鼻音韵尾n、ng的音节,都不是入声。

(2)有的字在普通话中读平声却是古入声字,如本诗中的“唯”“犊”“识”“怀”旧读入声。

3、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野望教案

12唐诗五首《野望》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野望》公开课
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初唐诗歌,认识王绩,体会诗歌意境
2学情分析
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的认识。

3重点难点
诗人心境的认同,诗歌意境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诗歌分析
教学活动
1【讲授】诗歌内容简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活动】名家点评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