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力和运动的认识-word文档

合集下载

知识点1:力和运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知识点1:力和运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复杂。

从宏观世界的天体运动到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力和运动无处不在。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推动科技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 G = mg。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见的弹力有支持力、压力、拉力等。

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2)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的作为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4.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6.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完整word)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完整word)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完整word)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补充问题:1.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

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特点: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不能产生,而西方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中国:见2。

西方: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的促进。

5.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A。

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

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

物理学中的力和运动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本文将探讨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力的作用以及力对运动的影响。

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受到的外部作用而产生的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发生位移、速度变化或形状改变。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由矢量表示。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的变化。

运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和时间。

二、力的种类在物理学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力。

1.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它使物体向地面下落。

重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米/秒²。

2. 弹力:是指物体在被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性力就是一种常见的弹力。

3. 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

例如,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引力。

5. 标准力:是一种相对较小的力,通常用作力的单位换算和力的大小比较。

三、力的作用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力学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发生位移或速度变化。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平衡效果:通过平衡力,物体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其他力相等且方向相反。

3. 形变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例如弹力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 能量转化:力可以进行功或吸收功,使物体的能量发生转化。

例如,引力可以使物体从高处下落,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四、力对运动的影响力对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正比于作用力的大小,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即 F=ma。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 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平衡力时,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探讨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

探讨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

探讨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作者:郑淦之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10期【摘要】从古到今,科学家一直在对“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进行不懈的实验与探究。

人们获得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路曲折而又漫长。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于力的例子,“树欲静而风不止”等现象使得很多科学家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但是这种猜想被生活中很多的反例推翻了,运动员在篮球场上自由运球,脚踢足球等都是反例,所以科学家们对这个结论产生了怀疑。

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试验之后,科学家们终于能肯定“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此之后,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的探究基础上通过自身的观察和试验,终于推断出了惯性定律,也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用惯性解释了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到此,人们终于得到了“力和运动”的正确解释。

【关键词】力;运动;关系1.前言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所以世界上的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这同物质的材料构成等都没有关系。

当然,对于惯性一词,我们也可以简单的使用“惰性”来描述,从这个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物体的惯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体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状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静止的事物,运动的事物本身都具有惯性,惯性的改变是直到对它们施加外力,才使得它们有了新的状态。

惯性亦有大小之分,这取决于物体本身的重量,与其它因素并无关系,也就是说,物体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反之则反。

由于物体一直有其自身的重量,所以物体的惯性也就一直存在。

2.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探讨2.1惯性定律是理想条件下的推论惯性定律是科学家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多次实验才得出的结论,由于现实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所以并不能直接得到试验中的结果。

例如,在实验中,我们让小车分三次从相同高度滑下之后依次经过毛巾、棉布以及木板水平表面,由于这三种材质与小车的摩擦力是依次减小的,所以小车所受到的阻力也是不断减小的。

力学发展简史

力学发展简史

目录力学发展简史 (1)物理学发展札记——力学部分 (3)静力学发展简史 (26)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29)力学发展简史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I.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J.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

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力学的进展在于它所考虑的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这方面的标志是J.le R.达朗伯提出的达朗伯原理和J.-L.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

L.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推广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

欧拉建立理想流体的力学方程可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肇端。

在此以前,有关固体的弹性、流体的粘性、气体的可压缩性等的物质属性方程已经陆续建立。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C.-L.-M.-H.纳维、A.-L.柯西、S.-D.泊松、 G.G.斯托克斯等人。

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另一方面,从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密顿体系,继续在物理学中起作用。

从牛顿到W.R.哈密顿的理论体系组成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或牛顿力学。

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力学发展史

力学发展史

力学发展史1. 力学的概述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

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中国古代许多有关力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古代关于力学问题的研究,对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特别是对阿基米德等人建立的静力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检验和修正,成为经典力学研究的重要起点。

牛顿在总结前人,特别是开普勒、斯台文、伽利略等人的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界中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 力学的发展公元前 3 世纪,希腊阿基米德确立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

16 世纪是静力学的复兴与动力学的创建时期。

阿基米德在研究杠杆平衡、平面图形重心位置时,先建立一些公设,而后用数学论证的方法导出一些定理,成果之一是用类似求和数再取极限的方法,求出一个抛物线和它们两平行弦线(与抛物线斜交)所围成平面图形面积的重心位置。

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公设之一是:不等距的等重不能平衡,杠杆将向距离较大一侧倾斜。

自阿基米德以后,静力学处于长期的停滞状态,直到斯台文时代才又重新发展起来。

斯台文(1548 —1620)是比利时的布鲁日人。

他是一个在科学上很有深造诣、有独立思想、不迷信权威、重视实验和科学实践的卓越人物。

斯台文对静力学问题有全面的研究。

他在1586 年用荷兰文写成的《静力学原理》一书中,首先对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作了简化的数学证明,并研究了滑轮组的平衡问题。

1589 年到1591 年,伽利略在比萨大学担任了三年的数学讲座教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对力和运动的认识
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对于力和运动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

远在春秋时期成书的《考工记》就有这样的记载:“马力既竭,辀犹能一取也。

”就是说,马已停止用力,车还能向前走一段距离。

这里虽然没得出惯性的概念,但是已经注意到了惯性现象。

在《墨经》里,还给力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经上》第21条里说:“力,行之所以奋也”。

这里的“行”就是“物体”,“奋”字在古籍中的意思是多方面的,像由静到动、动而愈速、由下上升等都可以用“奋”字。

经文的意思是说,力是使物体由静而动、动而愈速或由下而上的原因。

在《经说》里又说:“力,重之谓。

”这说明物重,是力的一种表现。

从这条经文来看,的确可以说我们的祖先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经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开始了正确的观察和研究。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一书《状留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且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

方物集地,一投而止,及其移徙,须人动举。

”就是说,圆球投到地上,它的运动方向,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是不一定的,但是不论向哪个方向运动,只要用手杖加上一个微小的力量,就会停止运动;方的物体投在地上就会静止,必须人用力才能使它发生位移。

这里说明了力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也说明了物体的平衡和它的基底的关系。

王充还提出:“车行
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

”这段话说明了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越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