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一第二章总复习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时间、运动与力
一、相对论正确理解
1.相对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①物理定律应在各惯性系中等效;②同
一个物理系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有一致的物理观察;③光的速度相
对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致的。
2. 相对论并不抨击机械观念,而是在物理现象的应用上有着更强大的
科学研究思想的表现。
二、运动的受力分析
1.运动学中的运动分类:
(1) 直线运动:包括直线匀速运动、直线变速运动和直线匀变加速运动。
(2) 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
2.施加作用力时,需要分析以下内容:
(1)垂直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2)水平于加速度方向的动力;
(3)与加速度方向平行的动力;
(4)无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三、时间、速度及加速度的关系
1.加速度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量,每单位时间内物体的速度改变量;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量,表示物体从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经历的持续时间;速度是物体每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二维加速度是由两个单位向量共同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物体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的加速度。
由此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加速度向量。
高一物理总结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总结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导言: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现象和探索科学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完成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掌握了一系列基础物理知识。
第二章是高一物理的重要一章,它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和加速度等内容。
在本文中,我将对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认识了运动的概念。
简单来说,运动指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位置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类型。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而曲线运动则是物体在一条弯曲的轨迹上运动。
运动的描述离不开坐标系,坐标系可以用来标记物体的位置。
我们常用的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常见的坐标系,由两个垂直的坐标轴组成。
其中,横轴称为x轴,纵轴称为y轴。
通过坐标系,我们可以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二、运动的描述为了方便描述运动,我们引入了一系列运动的量。
其中,距离、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最基本的运动量。
距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径长度,它是一个标量,通常用d表示。
位移则指的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直线距离,它是一个矢量,通常用Δx表示。
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是一个矢量,通常用v表示。
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位移Δx除以时间Δt得到。
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是一个矢量,通常用a表示。
加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得到。
三、匀速直线运动在第二章中,我们还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内容。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进的距离相等的运动。
我们可以通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恒定的,即不会发生变化。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遇到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比如,汽车在匀速行驶时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匀速运动的知识来解决。
四、变速直线运动除了匀速直线运动外,我们还学习了变速直线运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章电学知识点总结1。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区别的。
从材料的角度来看,金属是导体,如铜、铁、铝等,它们的电阻很大;而绝缘体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由于同种材料的导体和绝缘体在不同的温度下,电阻也不同,因此导体和绝缘体又可以按照温度的变化情况来划分。
导体在高于绝对零度的温度下,一般具有很大的电阻。
例如常温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欧,一般的温度计的电阻一般在100~1000欧之间。
绝缘体的电阻一般较低,有的甚至为零。
例如一些晶体就是良好的绝缘体。
例如常温下,绝缘体能使带电粒子无法穿过的性质称为绝缘。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是:金属、人体、大地、塑料、橡胶、玻璃、陶瓷、干木头、纸、空气、水等。
三、静电的获得和消失(1)静电的产生和本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当它们受到外力作用后,就会发生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就叫做电子的转移。
例如汽车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时,它的分子中的部分电子就会从原子核附近的高能级状态跳到分子内部能量较低的较低的轨道上去。
例如,人一伸手就能把一些细小的灰尘等吸在手上。
汽车行驶的过程中,路面摩擦会使一些分子“跳”到路面上来。
还有电线被风吹动时,会使电线的表面积增加,电荷就会在电线中流动。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我们平时看到的“飘忽不定”的电荷。
对于两个不同的物体,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使其中一个物体所带的正电荷量超过了另一个物体所带的负电荷量,于是在这两个物体之间便出现了一个由电子转移引起的电位差,即静电。
实验证明,要使两个物体带同种电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两个物体的材料相同;第二是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
以上讲述了静电现象的基本规律。
(一)静电的特点1。
在两个物体接触的地方(或任何地方)总是存在电荷的。
2。
电荷的多少是随着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
3。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物体的材料越不相同,静电的电荷量就越大。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 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
2. 速度 - 时间公式。
- v = v_0+at- 其中v_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为末速度。
- 当a = 0时,v=v_0,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当a>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a < 0时,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1.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位移x = v_0t(v_0为速度,t为时间)。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 x=v_0t+(1)/(2)at^2-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来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 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位移等于v - 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 公式推导。
- 由v = v_0+at和x=v_0t+(1)/(2)at^2消去t得到v^2-v_0^2=2ax。
2. 应用。
- 当已知初速度v_0、末速度v和加速度a时,可以方便地求出位移x;或者已知初速度v_0、位移x和加速度a时求出末速度v。
四、自由落体运动。
1. 定义。
-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性质。
-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_0 = 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g≈9.8m/s^2,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 v = gt- h=(1)/(2)gt^2- v^2=2gh(这里h表示下落的高度)五、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 逻辑的力量。
- 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存在矛盾。
假设大石头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速度为4,当把两者捆在一起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3)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4)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5)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篇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1. 普朗克定律:将放射性核素核反应能量换算成物理量,它表明任何反应的总能量和质量之差等于反应总能量,即E=mc^2。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守恒定律指的是能量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在任何反应中做功的能量总和等于能量的外放总和,即E1+E2=E3+E4 。
3. 相对论:牛顿物理学在描述空间和时间方面有显著的局限性,相对论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不同的观点看待任意体系,即物理量都有它在不同相对系下的改变,其中一个著名的结论就是时间膨胀定律,即事物在空间中发生的运动伴随有时间的拉伸,另一个著名结论是质能等价定律,即能量可以分解成质量,也可以先将某一类实体中的质量转化为能量 E=mc2 。
4.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认为系统中的物体之间发生作用时产生能量,它和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原理,它表明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守恒的,无论速度如何改变,它的合动量都是定值,即 P=m*v 。
5. 电磁力定律:磁力定律是理解电磁现象的基础,它描述了两个电荷相互作用的情况,它表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在每一点处的力的大小取决于改点的电荷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被称为电荷之间的电荷距。
F=k(q1q2/r^2) 。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第2章知识点总结第2章《机械运动基本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以及牛顿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定律。
下面将按内容顺序对第2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体现。
1.力的来源力的来源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接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产生的力,如推、拉等;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存在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
2.力的计算力的计算需要明确方向和大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表示,方向要明确标注,可以用正负号表示。
3.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上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沿合力矢量所指方向。
4.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法则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根据力的合成法则求出。
二、质点的运动力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只有外力作用时物体才会发生运动。
1.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
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不发生位置变化;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位置发生了变化。
2.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物体运动的重要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用矢量表示。
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率,也是矢量。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相等,速度不变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为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时间相等的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速度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下,加速度不为零,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是惯性的基本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总结知识要点总结1、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a 不等于0. (2)运动规律: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 t =v o +at (不含s ) 2)平均速度公式2ot v v v +==st=tV 21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 o t+at 2/2 (不含t V ) , s= 2t ov v +t (不含a )4)速度位移公式:220-=2t v v as (不含t)5)初速度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 差为一常数:2aTs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这叫位移差公式。
6)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ts v =除外)◎ 例题评析【例1】 以速度为10 m/s 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 s 末关闭发动机,以后为匀减速运动,第 3 s 内平均速度是9 m/s ,则汽车加速度是_______ m/s 2,汽车在10 s 内的位移是_______ m. 【分析与解答】:设以初速度方向正方向第3 s 初的速度v 0=10 m/s ,第2.5 s 末的瞬时速度v t =9 m/s 〔推论(2)〕 所以汽车的加速度:a =tv v t 0-=5.0109- m/s 2=-2 m/s 2“-”表示a 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减到零所经时间: t 2=av 00-=2100-- s=5 s <10-2=8 s则关闭发动机后汽车8 s 内的位移为: s 2=av 202-=)(221002-⨯- m =25 m前2 s 汽车匀速运动:s 1=v 0t 1=10×2 m =20 m 汽车10 s 内总位移:s =s 1+s 2=20 m +25 m =45 m.说明:(1)求解刹车问题时,一定要判断清楚汽车实际运动时间.【例2】一辆卡车初速度v 0为10m/s ,超车过程的加速度a 为2m/s 2,求:(1)卡车在3s 末的速度v (2)卡车在前6s ..内.的位移和平均速度 (3)卡车在第.6s ..内.的位移 解:(1)3s 末速度 v 3=v 0+at 3=10+2×3=16m/s(2)前6s 内位移 6S =v 0t +21at 62=10×6+21×2×36=96m前6s 内平均速度 66/96/616/v S t m s -===(3)方法一:5s 内位移5S =v 0t +21at 52=10×5+21×2×25=75m前6s 内位移 6S =v 0t +21at 62=10×6+21×2×36=96m所以第6s 内位移 S =65S S -=21m方法二:第5S 末的速度为5V =0a V t +=10+2×5=20/m s第6s 内的位移251+2S V t at ==20×1+12×2×21=21m方法三:第6s 内的平均速度1t2V V =,即第6s 内的平均速度6 5.5V V =5.5V =0a V t +=10+2×5.5=21/m s第6s 内的位移S V t ==21×1=21m方法四:第5S 末的速度为5V =0a V t +=10+2×5=20/m s第6s 末的速度为60at V V =+=10+2×6=22/m s第6s 内的位移56()2V V S t +==(20+22)2×1=21m2.逐差法:逐差法的实质是将纸带分为两大段: 设T ′为一大段的时间,则第n 点的瞬时速度◎ 例题评析【例3】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加速度,在得到的纸带上选取七个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如图(3)所示,图中s 1=4.81cm ,s 2=5.29cm, s 3=5.76cm ,s 4=6.25cm ,s 5=6.71cm ,s 6=7.21cm 。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 ,则加速度的大小为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 :3.自由落体运动1)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3)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4)题目没有说明时g 取9.8m/2s ,有说明时g 取值就按题目。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 t =gt . h=gt 2/2, v t 2=2gh 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比例关系: 设T 为等分的时间间隔,则有①1 T 末、2 T 末、3 T 末、......n T 末的速度之比123:::...:=1:2:3:...:n v v v v n②1T 内、2T 内、3T 内、...... n T 内的位移之比222123:::...:=1:2:3:...:n s s s s n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123:::...:=1:3:5:......:(2-1)n s s s s N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123t :t :t :......:t N (注意初速度为零)◎ 例题评析 【例4】.在现实生活中,雨滴大约在1.5km 左右的高空中形成并开始下落。
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你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m/s ,为什么它们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别呢?(g 取10m/2s )【分析与解答】根据:221gts =gtv t =可推出sm s m gs v t /10732.1/105.1102223⨯=⨯⨯⨯==可见速度太大,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点评]实际上雨滴在下落过程所受空气阻力和其速度是有关的,速度越大所受阻力也越大,落到地面之前已做匀速运动4.影响汽车安全的因素:(1)追及相遇问题 1)特点:追及问题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问题。
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此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可能最大,也可能最小。
222321654m/s 480090103143...)T ()s s s ()s s s (a =⨯=++-++=-2)求解追及问题的常用方法1、通过运动过程的分析,找到隐含条件,从而顺利列方程求解,例如: ⑴、匀减速物体追赶同向匀速物体时,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即将靠近时,追赶者速度等于被追赶者速度(即当追赶者速度大于被追赶者速度时,能追上;当追赶者速度小于被追赶者速度时,追不上)⑵、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物体追赶同向匀速物体时,追上前两者具有最大距离的条件:追赶者的速度等于被追赶者的速度。
2.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数学方法,根据物理现象,列方程求解。
3.在追击问题中还常常用到求“面积”的方法,它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观形象的效果。
◎ 例题评析【例5】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 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 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
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解法一、利用分析法求解自行车在追及汽车的前一阶段过程中,由于汽车的速度小于自行车的速度,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当汽车的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以后,汽车与自行车之间的距离便开始缩小,很显然,当汽车的速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两车之间的距离最大时有 0=+a =V V t V 汽自在这段时间内: ∴ t =av 自=36s=2s20=V t=121=t+=62S mS V at m自自汽ΔS ma x = S 自 - S 汽 = 12m-6m=6m 解法二、利用图象求解在同一V —t 图中画出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图线,如图2所示,其中Ⅰ表示自行车的速度图线,Ⅱ表示汽车的速度图线,自行车的位移S 自等于图线Ⅰ与时间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而汽车的位移S汽 则等于图线Ⅱ与时间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两车之间的距离则等于图中矩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不难看出,当t =t 0时矩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差最大,即: ΔS ma x =6t 0 -21t 0×6 (1)因为汽车的速度图线的斜率等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tg θ=6t =a ∴ t 0 =a6=36(s )=2s (2)由上面(1)、(2)两式可得ΔS ma x =6 m解法三、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自行车为参照物,则从开始运动到两车相距最远这段过程中,汽车相对此参照物的各个物理量的分别为:v 相初 = 6m/s ,a 相 = -3 m/s 2, v 相末 = 0 。
由公式 2a 相S 相 = v 相末2- v 相初2 得S 相 =相相初相末a v v 222-=)3(2602-⨯- =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