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导学案

合集下载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导学案课型:新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津: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资料链接:1、作者鲁迅(188 1年-19 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 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 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岀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 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 27年至1935 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有《鲁迅全集》行世。

2、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822 6;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

《孔乙己》高效导学案共3篇《孔乙己》高效导学案1《孔乙己》高效导学案一、前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酒鬼形象的描绘和描述,向读者传达出了鲁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作为中学生,我们需要客观深入地了解文本,正确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内涵,从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人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导学环节1. 阅读题首先,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文本世界,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1)孔乙己的性格是怎样的?作为一个陌生者和酒鬼,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是什么?(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孔乙己在什么环境下度过自己的一生?他的命运如何?(3)故事结尾的“赞”字与整个故事的氛围和主题有什么联系?2. 语篇分析对于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语篇分析,理解涉及到的语言手法、修辞手法和故事结构等。

例如:(1)孔乙己的形象是怎样描绘的?(2)怎样理解“他连杀水的力气也没有,那股劲头只用在茶楼酒肆中”这句话?(3)孔乙己在故事结尾处离去的方式传递了怎样的信息?3. 价值观思考最后,在理解文章的情节和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例如:(1)孔乙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反映了人性的哪些特点?(2)整个故事的情节和结局中,有哪些隐含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启示?(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平凡”的概念?与“伟大”有哪些不同?三、课后延伸一次阅读学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看、反复思考。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提高和深化。

1. 文本扩展除了阅读原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其他著作,了解到更多鲁迅的思想和文化。

例如,可以阅读《华盖集》、《呐喊》等。

2. 情境推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以孔乙己的经历为例,思考人生道理,探寻自己的未来,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孔乙己》导学案及答案

5 《孔乙己》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3.理解小说主题,通过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了解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知识链接】1.小说常识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附:四大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②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A.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B.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C.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

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

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

为探索救国道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

他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

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全部作品结成《鲁迅全集》。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不少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醉心功名,好喝懒做,不会营生。

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深深打动了许多读者。

本文通过对《孔乙己》的导学案的整理和总结,选择了其中的6篇精选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第一篇:《孔乙己的形象描写分析》在这篇导学案中,作者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对他外貌、身份以及性格特点的描写分析,读者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

第二篇:《孔乙己的命运分析》本篇精选内容主要从孔乙己的命运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揭示了这个角色因为出身和外貌的原因命运的坎坷和悲凉。

这篇分析对于读者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命运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孔乙己的人性探索》作为一个普通的东北人,孔乙己身上体现了一种真诚朴实的人性。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孔乙己身上展现的善良、纯真和心灵的关注,探索了孔乙己在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人性光辉的形象。

这场探索对于读者实现人性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篇:《《孔乙己》中的社会批判分析》孔乙己正是鲁迅先生用来批判当时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

这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描绘的琴棋书画社的个别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贫富悬殊和人们的偏见以及不公平。

这种分析对于读者认识鲁迅先生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篇:《《孔乙己》中的艺术风格解读》鲁迅先生的细腻与深沉在《孔乙己》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情节设置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解读,分析了鲁迅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这种解读对于读者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六篇:《《孔乙己》的文化内涵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叙述,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篇精选内容通过对小说中包含的哲理思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被屈辱地记住,被残忍地忘记——《孔乙己》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使用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内容。

2、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3、感知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理解小说的主题。

【素养生成】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任务一、自读课文,预习检测【自学】【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独立完成任务一,完成后本组1号与3号,2号与4号互相检查正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字,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二)写作背景:【自学】《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编入《呐喊》。

小说以清末为社会背景,展示了新文化与复古逆流的激烈斗争。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这是一篇讨伐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规范书写下列词语。

荤.菜()踱.()羼.水()间.或()置辩.()拭.去()颓.唐()附和.()蘸.着()侍.候()门槛.()荐.头()不屑.()4.填空。

⑴小说的三要素是、和。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和。

孔乙己_导学案.doc

孔乙己_导学案.doc

孔乙己导学案年级: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2、品味小说深刻辛辣的语言。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的主旨,小说对比手法及以笑衬悲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 33篇小说,他自己说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唾弃的苦人儿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预习准备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孔乙己的作者是: _____ 人,小说集,________ 、小说的三要素;我国_____ 家_、、___ 家和革命家。

原名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 杂文集—、字________ 浙江绍兴③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和心理描写等。

2、学生互助完成生字词颓唐(tul )附和(hb分辩(bian)惋惜(wan) 阔绰(chud)荤菜(hun)孱水(chan)舀水(yao) 门槛(kan) 绽出(zhan) 打折(she)间或(jian) 哄笑(hong) 涨红(zhang)着了慌(zhdo)不屑置辩(xie)咸亨酒店(heng)拭(shi )蘸(zhan) 砚(ydin)3、A、小说主人公的姓名 _; B、故事发生的年代;C、故事发生的环境 oD、《故乡》是反映旧中国农村劳动人民命运的,着力刻画了闰土这•穷苦农民形象。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精选6篇)

《孔乙己》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一、导语: 二、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

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蘸(zhàn)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
(2)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3.主题探究
你认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究竟是哪些头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2)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作品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五•四”运动前夕,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鲁迅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5.语言赏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如:“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请再找出两例来赏析。
6.独占鳌头:
发挥想象写一篇情节生动的故事:孔已己中举后回到咸亨酒店。
3、收获与反思: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小说的文章段落可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划分)
b、从描写的角度看,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
a、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c、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孔乙己》导学案
导学案:2课时
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3.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
二、学习过程
【预习指导】
关于作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手中的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著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积累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咸亨()酒店砚()附和()羼()
蘸()舀()打折()了绽()出
2.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不屑(xiè)置辩:
颓唐(tuítǎng):
分辩: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4.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课内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
d、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概括生活片断模式:
人物+事件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小说中的“我”一般不是作者本人。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描写:
a、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2.文章内容: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例如: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