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合集下载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1. 引言1.1 介绍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 前322年)是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和伦理学家。

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哲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等诸多领域,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包括对幸福、美德、友谊、正义等主题的讨论,其中对幸福的思考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最终目的,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

他认为,幸福并非是靠财富、名誉或享乐获得的,而是通过实现完美的人类本性和达到心灵境界的平静与安定来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人的品德修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应发展自己的美德和理性,并通过实践积累智慧和经验。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影响了后世众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思想,其对幸福的思考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幸福。

1.2 幸福观的重要性幸福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还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幸福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幸福观指引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达到幸福。

这种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明确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向,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幸福观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满足和生活的充实。

这种看法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去选择生活的方向,而不是被外部的物质享受所束缚。

幸福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只要能得 到快乐 , 采取 什 么手段 都可 以 , 幸福 就是这 一切特
并非局 限于 一点 , 而是一个 和谐 的结 构 , 理性 与欲望 的关 系
在贯彻 中道 原则 中得 到调 和 , 因而 是一种 和谐 的幸福 观 , 从 而克服 了快 乐主义和德性幸福观 的极端 性和 片面性 , 因而其 思想 比前 人更深刻 、 更系统 、 更合理 。
杨 彦 菲
( 南京 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摘
要]
在 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 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 , 亚里 士多德提 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 。亚 里士 多德认 为, 幸福 是
最高的善 , 是灵魂合乎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思辨是最 高的幸福 。幸福的 实现 需要 以外在 的善 为补 充, 贯彻 中道 原则 , 以及将个 人
第一 , 幸福是最高 的善 。《 尼各 马克伦理学》 第一卷第 一 章开始就说 : 一切技艺 , 一切规划 以及一 切实践 和抉 择 , 都 以 某种善 为 目标 。因此 各 事 物 的 目的 即 各事 物 的“ 善” , “ 例
想, 认 为精神快乐高于身体快乐 , 相 比身体 的快 乐更持久 、 更
的刺激 当成是人生 的最大幸福 。“ 即使是从最不光 彩的行为
种极端 , 即感 官快乐和德性至上。而亚 里士多德正 是在上述
理论背景下 提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 , 幸福
中产生 的快乐也是 善 的 , 因为虽然 行为 不合 理 , 但是它 所产 生韵快乐却 是人们 所希求 的 , 因而 是善 的。 ” ¨ 在 他们看 来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

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

•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

”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

4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

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

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

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目的)。

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

那最基本的行1P43 1095a15-1095a25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译读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92P45 1095a25-1095a30 “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的其他善物之为善的原因。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1)幸福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

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

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

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

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

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

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

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

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

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

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

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

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

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

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作者:王华来源:《学理论·中》2009年第07期摘要:“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

完善的幸福是沉思。

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

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关键词:幸福;最高善;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20—02幸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

但是关于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开始探讨“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关于幸福论述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幸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在开篇和末篇都大篇幅地解说幸福。

在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始点和终点。

一、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幸福的论述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到雅典的立法者梭伦说,“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泰洛斯,因为泰洛斯的城邦是繁荣的,而且他又有出色的子孙,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极其英勇地死在疆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并给了他很大的荣誉。

”[1]可见,梭伦认为所生活的城邦繁荣,子孙出色,一生安乐,死得光荣英勇,获得荣誉的人是幸福的。

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论基于他的原子论。

他认为,有感性和理性的两种原子,形成两种幸福和快乐,即肉体的幸福和快乐以及心灵的幸福和快乐。

必需的物质基础是幸福和快乐的现实依据,但幸福决不是纯粹的感性享乐和物质刺激。

而且要获得幸福,首先要节制欲望,其次要做到心灵的安适和宁静。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启示“幸福是灵魂和美好德性相统一的至善”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他的幸福观长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德育思想,促进学生在德育生活中构建现代的幸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 幸福是至善善在古希腊时期被用来描述贵族的品德,之后逐渐被用来描述和评价负有一定社会职责的人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以善为目标不断向前发展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并且行为的价值要从它所追求的目的中才能获得,这些目的最终存在一个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应该是终极而完满的。

( 二) 幸福是灵魂和德性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从“人自身的善”的角度对幸福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他的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他运用长笛手和雕刻家因能够顺利吹奏优美的旋律和雕刻精美的作品的行为而具有人的功能的例子证明,事物能否达到至善,其充要条件主要取决于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

因此,人存在着共同的功能,人的至善只能借助于实现自身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他在著作《论灵魂》中,将作为人的本质的灵魂解析为生长、感觉、欲望、运动、理智思维等多种生命能力,同时认为具有理性能力就是人的功能。

( 三) 幸福是有条件的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某些条件对幸福加以限制。

他认为,人们实现幸福需要创造一些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就是身体的、外在的、机遇的善。

人的幸福必须具备身体、财富和德性三个方面的善。

在决定幸福的三个条件中,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德性的作用。

他明确指出,如果人的活动没有德性,身体和财富两方面的条件再充分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与此同时,幸福的实现需要机遇的善补充。

在对幸福条件的理解上,他指出不能将幸福与机遇同等看待,因为机遇伴随着人的活动具有偶然性。

( 四) 幸福是某种思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主要存在政治、享乐和思辨等三种生活方式,并将灵魂的思辨活动看作生命的最高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快乐,幸福两种关于快乐的对立说法在这些议论之后,接下来我们或许应该讨论有关快乐的事。

因为它被认为是最本质且与我们人类天性相连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教育年轻人时将快乐与痛苦当做一种教育方式的原因。

爱我们应当爱的、恨我们应当恨的也被认为是在塑造个人德性上最重要的内容。

快乐与痛苦以它们自身对道德和幸福的重量和力量,在人的生命中贯穿了真理这个命题,因为人类选择令他们开心的东西并且避免那些痛苦的。

这两样东西,它应该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因为它们本身富有争议。

因为有些人说幸福是善,然而其他人却恰恰相反,说幸福是一种彻底的恶——有些人被这个观点说服,毫无疑问地认为事实就是这样;另有些人则认为最好还是将幸福想成是恶的,就算幸福可能并不是这样,如此想会对生活有较有利的影响。

这些是因为大多数人其实倾向于快乐、而且已经成了快乐的奴隶,这样的事实让他们必须引导自己往相反的方向发展,以期自己能够达到适度快乐。

但当然这样想是不正确的。

因为关于快乐等这些事实的争论与人的感觉相关,而且行动总是没有事实可靠,所以当它们与人们的感知相撞时,它们被轻视,真相也同时被忽视。

如果一个人看不起快乐又不自觉地朝它发展,他的这种倾向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暗示了所有的快乐都是值得被追求的,因为人们在分清楚事实这方面总是不太擅长。

议论的真实性看起来不只对了解知识十分有用,它对生活的观点也很有用,因为它们既糅合那么已经被信实的事实,也刺激了已经懂得它们的人按照它们来生活。

这些问题讨论的差不多了,让我们继续回顾那么已经被发表的关于快乐的各种说法。

关于“快乐是善”的评论欧多科索斯认为快乐是善,是因为他看到了所有东西,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都是朝向快乐的,也因为他认为所有东西追求的都是善,最被追求的就是至善,所有东西都向一个目标发展这个事实说明,快乐对于所有物是至高善(他认为每一样东西都朝着自己所需的善来滋养自己。

),而所有物认为是好的、并且所有物所朝向的,就是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