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物探方法在西安东郊地热勘测中的应用_石建胜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有关 研究 资料认 为 ,大 约4 亿年 前形 成 的原始 5 地球 是一 个未 曾分异 、 为均质 的低 温尘埃 、 较 气体 和 陨石物质 的 “ 合体 ” 它 的主要 成分 为硅化 物 、 镁 混 。 铁 氧化 物 , 大体 与球粒 陨石 的成分 相 当。 这类原 始 物质
聚集 . 积收缩 形成 地球 。 体 地球 收缩 时所释放 的重 力 势能 和物 质碰撞 动能 转换 的热能 也是 一种长 期有效
目前学 者们 一 致认 为 . 放射 性 元 素衰 变所 释放
的能 量是 地球 内热 的主要 来 源 , 外 还有 重 力分 异 另
热、 潮汐 摩擦 热 、 化学 反应 热等 。
111 放 射 性 元 素 生 热 ..
球 性 的地 热 资源带 主要有 4 :①环 太平 洋地热 带 ; 个
少. 而且 目前 所 利用 的地 热资 源 主要 是 限 于地 壳 浅 层 的水热 系统 , 地 壳深 部 高 温岩 体 所 蕴含 的 巨 大 对
热能 的开发 利用仅 处 于探索研 究 和试验 阶段 。所 以 加大 对 地热 资 源 的勘 探 和 开发 , 但 可 以减 轻 能 源 不 短缺 的压力 , 还可 以对 环境 的改善作 出巨大 的贡献 。
第 1 2卷 第 1 期
重庆 科技 学 院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
21 0 0年 2月
综合物探 方法在地热资源勘查 中的应用
黄 兆辉 魏 长 洪 李春 辉
(. 1重庆 科技 学 院, 庆 4 1 3 ;. 南石 油局 录 井分公 司, 阳 6 10 ;. 河油 田 , ’ 1 10 ) 重 0 3 12西 绵 2 0 0 3辽 锦 , 2 2 9 I l
1 地 热 资 源 的成 因及 分布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摘要:物探具有简单、快速、参数多、反映地质信息量大的优点,是客观存在的地球物理性质的综合反映。
运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地热资源进行勘探,可以避免单一物探方法的局限性,提高勘探精度。
相信综合物探方法在今后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会更多,效率和精度也会有很大提高。
关键词: 地热勘查;物探方法;综合应用地热能是赋存于地球内部一种巨大、宝贵的矿产资源,它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新型能源。
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在地热资源勘探过程中,初步查明了我国地热资源可采储量相当于4.626 5×1011t标准煤,储量巨大。
但我国对地热资源的利用还比较少,而且目前所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是限于地壳浅层的水热系统,对地壳深部高温岩体所蕴含的巨大热能的开发利用仅处于探索研究和试验阶段。
所以加大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不但可以减轻能源短缺的压力,还可以对环境的改善作出巨大的贡献。
一、物探方法分类简介目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很多,根据工作空间的不同,可分为地面物探、航空物探、钻井物探及测井等。
测井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钻孔地质剖面,解决地下地质技术问题的一门技术,包括视电阻率、侧向、自然电位、自然伽玛、密度、声波、中子、产状、井径、井斜、井温、水文流量、核磁共振、微测井、伽玛能谱、压力、感应、成像测井等几十种方法。
地震是以研究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规律,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有用矿藏的勘探方法。
近年来,地震技术发展很快,有反射波法、透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有二维、三维地震,有高分辨率、微地震,有浅层、深部地震等,处理方法较多,不但精度高、速度快,而且处理手段灵活多样。
电法是以研究地下各种岩层电性的差异为依据,寻找和勘探矿藏、探测地下水、解释地质构造等,有电测深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电测剖面法、瞬变电磁法、电偶源频率测深法、电磁测深法(频率、大地)、感应法及高密度电法等。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l = = 瞪 s №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 中的应用
罗怀 东
( 山东 省物 化探 勘 查 院 ,山东 济 南 2 5 0 0 1 3 )
摘 要 : 在 地 热勘 查 中采 用综 合 物探 方 法 , 通 过 多种 物探 方法 对 地 热 资源 情 况进 行 综合 解 译 , 能 提 高勘 探 精度 、 降低 勘 探风 险。本 文从 当前 地 热 资 源开 发状 况和 综合 物探 方 法 优 势入 手 , 分 析 了 综合 物探 方 法在 地 热勘 查 中的 适 用 性 。 然后 , 以某地 区地 热勘 查项 目为例 , 对综 合 物探 方 法 的具 体 应 用进 行 了简要探 讨 , 仅供 参 考借 鉴 。 关键 词 : 综合 物探 ; 地 热勘 查 ; 重 力勘探 ; 应用 中 图分 类号 : P 6 3 1 ; P 3 1 4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0 0 2 - 5 0 6 5 ( 2 0 1 7 ) 1 2 — 0 2 9 2 — 0 2
随着各类资源 的不断开发 利用 , 地 热资源逐 渐进入人 们
统一起 来 , 更 能准确 的判断 出地热 域 内的地质情 况 。 下面 一 些物探 方法的工作 原理及作 用进行 了分析 。 第 一 ,磁 法勘 探 。磁 法 勘 探利 用 岩 层 不 同磁 化 强 度 特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刍议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摘要]物探具备参数多、快速、简单、信息量大等很多优点,它能反映地球的物理性质。
采用综合物探方式来勘探地热资源,能够避免由于物探方式单一而出现局限的情况,从而使勘探的精度得到提升。
文章就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大致论述,以期为我国地热勘查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综合物探法;地热勘察;应用1.物探方法的分类现如今,地热勘查的方式非常多,按照工作空间的差异,可以分成钻井物探、航空物探、地面物探、测井等。
其中,测井是运用地球物理方式来对钻孔地质剖面加以研究,它是解决地下地质问题的技术,包括成像测井、微测井、水文流量、井径、中子、声波、密度、自然电位、电阻率、侧向等几十种方式。
电法是建立在对地下岩层电性差异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勘探和寻找矿藏、解释地质构造、探测地下水等,它包括电磁测深法、电偶源频率测探法、电测剖面法、自然电场法、电测深法、高密度电法、感应法、充电法等。
地震法则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加以研究,从而达到将地下地质构造查明并且将矿藏找出的一种探测方式。
最近几年,地震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它包括折射波法、透射波法、反射波法地震,有高分辨率与微地震,有二维和三维地震,有深部和浅层地震等,其处理方式非常多样,不但速度快、精度高,同时处理手段各式各样。
重力与磁法不仅包括传统方法,同时还包括磁法物探法、高精度重力法、高分辨率法。
重力资料大多用在研究盆地基底起伏、确定裂构造空间的展布、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等方面。
运用磁法可对矿藏加以探测,进而使隐伏岩浆岩体的厚度、分布及其同断裂带之间的关系加以确定,从而使水热蚀变带的位置得以被确定。
遥感法能够获取航空图像或者卫星图像,通过对不同时相、比例尺、种类的遥感图像展开地质解释,对其地质构造、地层、地貌加以判断,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探索,将矿藏找出,同时还能对地面泉群、地热溢出带、泉点加以判断。
2.应用地热物探的评价方法在进行地热勘探时,基本上所有物探方式都需要对部署加以考虑。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电磁 法 、 偶 源频 率 测 深 法 、 电 电磁 测 深 法 ( 率 、 频 大 地 ) 感应 法及 高密 度 电法等 。 、
重力和磁法除传统方法外 , 还有高分辨率 、 高精 度重力和磁法物探方法。重力资料多用于区域构造
高、 速度 快 , 而且处 理 手段灵 活 多样 。
影 响 。因为单 一物 探 方 法 有 时具 有 多 解 性 , 高 温 如 热 水和蚀 变矿 物都 能 引 起 低 阻 , 高温 热 流 体 视 电阻 率低, 但视 电阻率低 的地 方 不 一 定 都有 高 温 热 流 体 等; 而通过 综合 物探 可获 得地 质构 造条 件 、 热储 赋存
率 、 向、 侧 自然 电位 、 自然伽 玛 、 密度 、 波 、 声 中子 、 产 状 、 径 、 斜 、 温 、 文 流量 、 井 井 井 水 核磁 共 振 、 测 井 、 微
种类 、 同 比例 尺 、 同 时 相 的航 空 航 天遥 感 图 像 不 不
( MS 如 S卫 片 、M 卫 片 、P T卫 片 、 视雷 达 片 、 T SO 侧 国
伽 玛 能谱 、 压力 、 应 、 像 测井等 几 十种方 法 。 感 成 地 震 是 以研 究 地震 波 在 地壳 内 的传播 规 律 , 达
到查 明地下地 质 构造 和 寻找 有 用矿 藏 的勘 探 方 法 。 近年来 , 地震技 术 发展很 快 , 有反射 波 法 、 射波 法 、 透
了立体 阵容 , 种特 殊 的组 合 方式 决 定 了 物探 方 法 这
必 须要 综合 考虑 、 析和研 究解 释 。 分
收稿 日期 : 0 — 7 3 ; 2 6 0 — 1 修订 日期 : 0 — 6 0 ; 0 2 7 0 — 4 编辑 : 0 盂舞平 作者简介 : 汤振清 (9 2一) 男, 16 , 山东嘉祥人 , 研究员 , 主要从 事煤田地 质勘查及研究工作 。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摘要:我国的地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开采的状况却相对较差,这就要求加强对地热资源的重视。
文章主要对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了解综合物探方法的优势,对物探方法应用中遇到的阻碍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综合物探;地热资源;勘查;应用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占有相对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合适的方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方面。
发达国家对物探方法的应用相对较为熟练,技术也比较完善,这也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利益。
虽然我国的地热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重视程度不足,技术相对较为落后,这也就导致开发工作难以进行,开发的效率相对较差。
1 综合物探方法在勘查地热中应用的概述①地热能源开采现状。
地热能源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生态型资源,其自身的能量相对较大,并具有清洁以及可再生等优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例如在旅游行业、供暖方面、发电、种植以及疗养等诸多方面都有应用。
对其进行开发也是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对地热能源的储存上属于能源大国,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占全世界的能源总量的7.9%,但开采的程度却相对较差,开采的数量也相对较较少。
②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探中的优势。
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有:进行勘探的效率相对较高;这种方式的局限性相对较较小,使用的范围广泛;进行勘探的深度相对较大;成本较低。
同时由于进行物探的仪器进行更新的速度较快,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在地热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而综合物探方法就是将单一的技术进行结合,效果较为显著。
2 常见的物探勘察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①重力勘查。
重力勘查主要是通过地下的矿物质分布以及密度等产生的重力变化来进行勘查。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相关资料的勘查可以明确地热的储存区域,并了解其具体的分布情况,以此来找到地热流体。
按照重力勘查所得到的数据,来了解重力异常的现象,并对地质以及地热的现象进行推断。
综合物探工作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为例 ,分 享 在地 热 勘 查 中 “由 面及 线 ,由线 及 点 ”的 工 作 心得 ,狄研 究工 区 的 水 文 、地 质 条件 出发 ,结 合物 探 反演 成 果 ,
推 断 查 明靶 区构造 的 产状 及 地层 结 构 物 探 方 法上 ,选 取 “面域 ”方法 一地 质 、“线 域 ”方 法 一联 合剖 面法 及 CSAMT、“点
定 地 热 井 ,这 就 是 “由面 (工 区 )到 点 (地 热 井 )”的 过 程 。进 南 侧为 陡崖 子水 库 ,已几近 千涸 。水库 以北 有两条 河流 ,河
一 步 讲 ,在 确 定 地 热 井 之 前 ,我 们 往 往 需 要 先 确 定 大 型 断 裂 、 中 水 量 较 少 ,渗 流 作 用 弱 。工 区 属 温 带 海 洋 气 候 ,年 平 均 降
this pape r shal’es the work experience of”surfhce and line,fine and poillt” i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From the hydroh}gicaI .
all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 alld the results of"geophysical inversion,it is inferred to find OUt the fornlation and forlnation strtlcture ot’the target st]’tlefure.For the geophx sical prospecting m ethods,the ”surthce atea”m ethod the geology,
工 区位 于典 型的丘 陵地 区 ,地势起 伏较 大 ,整体 趋势略
浅析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

浅析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含的热能,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能量大、可再生、洁净、经济的特点。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人类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程度加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热资源的需求相当强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地热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标签:综合物探地热勘查应用1前言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已成为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向。
2011年,国际能源署(IEA)正式发布了世界地热能技术路线图,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制了包括地热能在内的中国能源技术路线图,指明了产业发展的路线首先是摸清资源家底,启动调查项目,确定国内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重点地域。
2几种勘查地热资源常用物探方法分析物探方法勘查地热资源技术发展迅猛,方法较多,下面仅简要介绍、分析几种目前使用较多、勘查效果较好的方法:2.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法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2.1.1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基本原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是在大地电磁(MT)法、音频大地电磁(AMT)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源频率电磁测深。
该方法最早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D.W.Strangway 教授和他的学生M.A.Goldstein 提出,其基本原理为:基于电磁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和趋肤深度原理,由人工向地下供入音频谐变电流建立电磁场,通过仪器在地面接收从地下反馈来的带有地层特征的信息,根据不同时代、岩性地层电性特征达到勘查目的。
2.1.2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查地热资源原理及优势分析CSAMT 法作为电法勘探的一种,配合其他电法勘探方法常可以解决如下地热地质问题:①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和热储体的空间分布;②确定地热田的基底起伏及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③圈定隐伏火成岩体和岩浆房位置;④圈定地热蚀变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质概况
层速度 m/ s
1 800~ 1 900 1 800~ 2 000 1 800~ 2 200 2 000~ 2 400 2 200~ 2 700 2 600~ 3 000 2 900~ 3 800
波组特征
能量强, 连续性较好 能量较强, 连续性较好 能量较强, 连续性尚好 能量较弱, 连续性较差 能量较强, 连续性较差
比区域物性测定结果, T 2 界面下的层速度与基岩波速差距较大, 而 T 5 界面下的层速度较为接 近基岩波速( 但仍偏小) 。考虑到测区所处构造部位的特殊性, 故从层速度衡量, 认为 T 5 界面 作为基岩顶面比较符合实际。
众所周知, 波阻抗为速度与密度之积。鉴于测区所处构造部位, 其下伏基岩与骊山出露的 片麻岩及花岗岩的成生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因而, 根据表 2 所列的物性特征可以看出, 新生界 波速与密度均小于下伏基岩。显然 T 2 的波阻抗应小于 T 5 的波阻抗, 由此认为 T 5 波组所代表 的界面比 T 2 所代表的界面作为基岩顶面更为符合实际。
# 343 #
续性也变得较差。究其原因, 可能因该剖面直接位于灞河断裂带之上, 致使波组连续性变差, 能量也相应衰减。
表 2 测区地震测深各波组主要特征一览
波组符号
T1 T1- 1
T2 T3 T4 T5 T6
界面埋深 m
110~ 150 320~ 370 900~ 1 000 1 150~ 1 250 2 100~ 2 700 2 800~ 3 300 4 580~ 4 700
由图 3 可见, 测区从上而下 2 800 m 范围内, 视电阻率由 20 8 #m 降至 2 8#m, 且在其间 900~ 2 000 m 范围内, 形成一电阻率为 2~ 4 8#m 的低阻带。这个低阻带正是测区拟建地热 井热储选取值得考虑的主要目的层段。
由图 3 还可看出, 在深度 2 800 m 以下, 视电阻率逐渐抬升。在单点曲线的尾支, 基岩界 面渐近线并不典型, 考虑到测区正处于灞河断裂之上, 故推断 2 800m 左右已接近基底顶面, 只 是由于断裂破碎带的存在, 使得相应电阻率降低, 界面的电性分异也随之变得较为和缓了。 2. 3 地震测深
图 4 地震反射波频谱分析
图 5 地震水平叠加剖面
图 6 地震解释推断
根据地震波场特征, 自上而下可划分出 6 个波组, 它们分别代表 6 个相应速度层( 表 2) 。 这些速度层总的特征表现为: 浅层能量较强, 波组连续性较好, 而中深层能量由强变弱, 波组连
5期
石建胜等: 综合物探方法在西安东郊地热勘测中的应用
摘 要 西安东郊灞河谷地处于骊山断隆西南斜 坡上。利用 M T 、地震 测深及 重力测 量结果综 合 解释了测区新生界的厚度, 推断了隐伏断裂的性 状及切割深度, 选 择了拟建 地热井的新 生界热储, 并经钻探验证,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 新生界; 热储; 断裂; 大地电磁; 地震; 重力; 综合解释
第 23 卷第 5 期 1999 年 10 月
物探与化探
GEOPHYSICA L & GEOCHEM ICA L EXPL ORAT I ON
V ol. 23, No . 5 Oct. , 1999
综合物探方法在西安东郊地热勘测中的应用
石建胜 金宜声
( 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第二综合物探大队, 西安 710016)
5期
石建胜等: 综合物探方法在西安东郊地热勘测中的应用
# 341 #
提供了物性前提。 2. 2 大地电磁测深
为了控制测区下伏地层及隐伏断裂, 跨测区, 垂直灞河谷地, 布置了 2 个 MT 测深点, 结合 以往邻近的 MT 测深点, 构成一个 MT 剖面( 图 1) 。
通过对取得资料的 Bostic 反演, 得到了垂直构造走向的 QT M 断面图( 图 2) 及平行构造走向 的 QT E断面图( 图 3) 。QT M 反映断裂清晰, QT E对划分地层有利。
那么 T 2 与 T 5 那个界面代表基岩顶面较为符合实际呢? 针对波组特征, 考虑到地质专家 根据地层层序提出的基岩顶面埋深 800~ 1 200 m 的可能性, 根据波组能量对比及新生界与基 岩的密度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
T 2 界面下的层速度为 2 000~ 2 400 m/ s, 而 T 5 界面下的层速度为 2 700~ 3 800 m/ s。对
G1 ) G 1c剖面布置的主导思想是试图从骊山北坡引伸浅埋基岩的重力特征, 结合邻近的大
# 344 #
物探与化探
23 卷
地电磁测深结果, 推演该剖面穿过地段的基岩起伏变化; G2 ) G 2c剖面布置的主导思想是以西 热一井揭示的新生界地层, 埋深 1 500 m, 岩性为花岗岩122) 为已知资料 O, 推演该剖面的基底 起伏变化, 在两剖面交汇处, 推断/ 渡假村0下伏基岩埋深。
G1 ) G 1c剖面, 垂直灞河谷地, 北东从铜仁塬上的鹿家嘴始, 穿越灞河, 跨/ 渡假村0, 止于白
鹿塬北坡的狄寨街北, 剖面长 6 km; G2 ) G2c剖面, 平行灞河, 沿灞河西岸, 西起石家道西热一 井井旁, 经毛西村、东李村, 过马渡王村, 至东蒋村, 剖面全长 10 km。两剖面相交于/ 渡假村0 ( 图 1) 。
图 2 大地电磁 QTMBostic 反演断面等值线
图 3 大地电磁 QTEBostic 反演断面等值线
由 QTM 断面图可见, 测区正处于一倾向南西, 倾角大于 70b, 切深大于 30 km 的深大断裂之 上。联系地表对应位置, 可以认为这就是呈北西向展布的灞河断裂带( F1) 。
另外从 QTM 断面图上还可发现: 对应灞河断裂, 在测区之下 10~ 30 km 处, 有一电阻率为 8~ 12 8#m 的楔状低阻异常圈闭。这一现象是壳内岩石的重熔, 还是相变脱水, 尚难定论。然 而, 从寻找地热角度出发, 把它作为地热井的深部热源去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此外, 根据波场特征, 在水平叠加剖面图上, 划出了 3 条倾向南西、倾角 65b~ 70b的平行断 裂( F1- 1, F1- 2, F1- 3) , 这与大地电磁测深所给出的灞河断裂带的产状也是相近的, 推测其为测 区下伏的灞河断裂带。 2. 4 重力测量
为了从另一个侧面解答地质专家对 M T 及地震解释新生界厚度的质疑, 在测区地热井的 补充论证工作中, 又布置了 2 条重力剖面。
# 340 #
物探与化探
23 卷
图 1 西安东郊 地质略图( 附物探工作布置)
2 方法应用及推断解释
2. 1 物性前提
根据区域物性测定结果 O P, 测区邻近地层物性特征见表 1。
表 1 测区邻近地 层物性特征
地物性参数 层电阻率 8#m源自地震波速 m/ s新
第四系
生
界
第三系
基
太古界( A r)
底 花岗岩( C25)
20~ 100 3~ 10
1 000~ 1 500
500~ 2 500
2 500~ 3 800 2 500~ 3 500( 破碎) 3 600~ 4 000( 完整)
4 800
密度 g/ cm3
1. 57~ 1. 59( 地面) 1. 94~ 1. 95( 地下)
1. 95~ 2. 27
2. 64~ 2. 88
图 7 G1 ) G1c重力剖面解释成果
图 8 G2 ) G2c重力剖面解释成果
由重力异常特征分析, G1 ) G1c与 G2 ) G2c剖面( 图 7, 图 8) 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重力 场由东北向西南, 西北向东南, 异常值有所降底, 反映出基底埋深向西南、东南逐步加深的趋 势。位于 G1 ) G1c剖面的 3. 5 km 处有明显的重力梯级变化, 说明在此地, 由于断裂切割, 使得 断裂两侧基底埋深发生变异。位于 G2 ) G 2c剖面的 6 km 处, 也有一个明显的重力梯级带, 推 测也为断裂活动所引起。联系区域背景分析, 可认为 G1 ) G1c上的断裂为灞河断裂( F1 ) 的反 映; 位于 G2 ) G2c上的断裂, 则为西安南郊吉祥村 ) 铁炉庙断裂的东延部分( F 2) 。该断裂的西 段, 已被大量地质、物探资料所证实。为了推断解释的量化, 采用了似三度体重力反演计算。 在反演中, 借助文献 P的密度资料及文献122推断的花岗岩体的埋深结果, 得到相应条件的基 底埋深( 图 7, 图 8) 。在 G1 ) G1c剖面上, 得到测区下伏基底埋深为 2 850 m ; 在 G2 ) G 2c剖面 上, 得到测区下伏基岩埋深为 2 890 m。二者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对比地震测深及大地电磁 测深的推断, 看来这个反演结果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地质专家根据地层层序及其接触关系, 推测测区新生界 地下埋藏深度及总厚度大致在 800~ 1 200 m 左右; 考虑到邻近新生界已出露地表, 拟建地热井储盖条件不利, 认为在此布设 地热井具有相当大的风险 O。
O 西安市矿产资源管理局. / 渡假村0 地热井可行性论证报告评审意见. 1996 1999 年 6 月 26 日收稿。
能量强, 连续性尚好 能量弱, 连续性较差
地层划分 第四系 ( Q)
第三系 ( N+ E)
基底
那么哪些波组界面代表时代界面比较符合实际呢? 由图 5 可见, T 1~ T 1- 1, T 2, T 5 界面同 相轴连续性较好, 可连续追踪, 它们所对应的界面深度分别为 110~ 370 m, 900~ 1 000 m, 2 800~ 3 300 m。考虑到区域地质规律, 联系到测区水井 300 m 深度时仍为第四系, 认为 T 1- 1 界面所代表的深度应为第四系的下界面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