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深部开采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状况及特点论文

浅谈深部开采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状况及特点摘要:矿井深部延拓是解决我国东部煤田资源紧张的必然途径, 深部开采中地质构造、矿井水、煤层瓦斯和顶底板条件等是矿井生产的主要致灾地质因素。
分析论述了当前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主要技术方法的应用状况及特点, 指出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矿井高密度直流电法、矿井瞬变电磁法及地质雷达等新技术方法及其综合应用将在深部矿井致灾地质因素预测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深部矿井地球物理勘探在影响矿井开采的诸多地质因素中, 构造因素是最主要的, 构造裂隙发育带往往是底板隔水层遭受破坏形成承压水导通突水的通道; 煤层中瓦斯的富集区往往也与构造作用有关, 其构造作用强烈区常形成发生瓦斯突出的危险带; 煤层顶底板完整性变差,发生顶底板事故地段也常与构造作用有关。
因此, 查明煤岩层中构造特别是大比例尺构造是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主要工作。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主要策略是物探先行, 钻探与物探相结合, 对于煤田物探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地面物探, 主要为三维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钻孔测井; 另一方面是矿井物探, 主要有矿井地震勘探(包括瑞雷波与槽波勘探)、直流电法勘探、瞬变电磁法、无线电坑透等。
1.地面地震勘探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从我国煤田地质条件出发, 通过引进1000m 深钻和高分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使我国煤田勘探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之后, 物探工作者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avo反演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促使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全国煤田勘探中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中国煤矿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为主的地质构造探测体系。
但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煤田浅部, 埋深仅100~ 600m, 一般不超过800m, 深部精细构造探测技术体系至今尚未建立, 主要是在提高深部地震数据分辨率和地震数据品质、深部高精度地震成像等方面的一些科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2.矿井地震勘探由于煤矿井下特殊环境和工作条件, 井下开展地震波勘探的理论方法与装备技术等与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区别甚大, 只能利用井巷有限空间, 并根据全空间下波场分布特点, 开展独具特色的矿井地震勘探工作。
地球物理勘探

03 地球物理场
02 分类 04 发展方向
05 方法
07 考古探测
目录
06 地下管线探测
勘探方法
勘探方法
相关课程书籍
地球物理勘探所给出的是根据物理现象对地质体或地质构造做出解释推断的结果,因此,它是间 接的勘探方法。此外,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或勘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是根据测量数据或所观测 的地球物理场求解场源体的问题,是地球物理场的反演的问题,而反演的结果一般是多解的,因 此,地球物理勘探存在多解性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准确更有效的解释结果,一般尽可能通过多种 物探方法配合,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要注重与地质调查和地质理论的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 析判断。人类居住的地球,表层是由岩石圈组成的地壳,石油和天然气就埋藏于地壳的岩石中, 埋藏可深达数千米,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所以,要找到油气首先需要搞清地下岩石情况。怎样 才能搞清地下岩石的情况呢?这要从岩石的物理性质谈起。岩石物理性质是指岩石的导电性、磁 性、密度、地震波传播等特性,地下岩石情况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也随之而变化。
内容摘要
在此基础上,地球物理学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 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已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这样形容地球物理 学——“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地球物理学在探索地球奥秘 中的挑战和艰辛。 总体来说,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应用和理论两个方面。在应用方面,地球物理学家利 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地球进行勘探和研究,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深部地球结构、矿产资源 和能源蕴藏情况等。而在理论方面,地球物理学则致力于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规律,如地球的 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传播等。 在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人们还涉及到许多交叉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地质学、地理学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地球物理勘探期末复习资料

1.地球物理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2.地球物理勘探(物探):是一种以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的勘探和测试方法,是一种应用科学3.热剩余磁性:在恒定磁场作用下,岩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逐渐冷却到居里点以下,在通过居里温度时受磁化所获得的剩磁4.重力基点(定义及作用):在测量前,要在工区内确定一定数量的控制点,他们是经过高精度观测的点。
;为了检查重礼仪的零点位置、确定合适的零点改正系数,减少误差积累和提高重力测量精度5.布格校正: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高程h∆有关,在重力测量中,他们都是考虑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间物质引力影响所作的校正。
因此常把这两项合并起来,∆,过地形校正、布格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的重6.布格重力异常:重力仪的观测结果g∆力异常g7.激发极化效应/激电效应:在向地下供入稳定电流时,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而变大并经过一段(一般约几分钟)时间后趋于某一饱和值(充电过程);在断开供电电流后,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在最初一瞬间很快下降而后随时间相对缓慢地下降,并经过一段(一般约几分钟)时间后衰减接近于零(放电过程)。
这种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电效应(激发极化效应)。
8.地震勘探:是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地震(炸药爆炸或锤击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9.完全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就会产生形变,若去掉外力作用后,已有形变的物体又立即恢复原来的体积和形状10.时距曲线:沿测线各个观测点所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波前到达时间t与这些点的横坐标之间的时空关系t(x)在t—x直角坐标系的图形11.首波:上下两个半空间中,如果存在着波速不同的介质且界面是密接的,则在低速介质中的震源产生之地震波到达界面时会产生反射和透射,由于高速介质中折射角大于低速介质,那么在一个临界状态下,折射角会等于90度,折射路径垂直于法线。
物探简介

地球物理勘探一、物探及其分类二、物探方法简介三、物探方法的特点:四、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五、物探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一、物探及其分类1、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以地下岩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场,分析其变化规律,来确定被探测地质体在地下赋存的空间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和物理性质,达到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水文、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的一类探测方法。
物理性质:岩体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
主要物性参数密度、磁场强度、磁化率、电阻率、极化率、介电常数、弹性波速、放射性伽马强度等。
地球物理场:物理场可理解为某种可以感知或被仪器测量的物理量的分布。
地球物理场是指由地球、太空、人类活动等因素形成的、分布于地球内部和外部近地表的各种物理场。
可分为天然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地球物理场两大类。
天然场;天然存在和形成的地球物理场主要有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电磁场、大地电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放射性射线场)等人工场:由人工激振产生弹性波在地下传播的弹性波场、向地下供电在地下产生的局部电场、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发出的电磁等,发球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
人工场源的优点是场源参数书籍、便于控制、分辨率高、探测效果好,但成本较大。
地球物理场还可分为正常场和异常场。
正常场:是指场的强度、方向等量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总体趋势、正常水平的场的分布。
异常场:是由探测对象所引起的局部地球物理场,往往叠加于正常场之上,以正常场为背景的场的局部差异和变化。
例如富存在地下的磁铁矿体或磁性岩体产生的异常磁场,叠加在正常磁场之中;铬铁矿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大,盐丘岩体的密度比围岩的密度小,分别引起重力场局部增强或减弱的异常现象。
2、地球物理勘探分类二、物探方法简介1、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研究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划分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物探简介

精心整理地球物理勘探一、物探及其分类 二、物探方法简介 三、物探方法的特点:四、物探方法的应用范围与应用条件 1各种物理场。
可分为天然地球物理场和人工激发地球物理场两大类。
天然场;天然存在和形成的地球物理场主要有地球的重力场、地磁场、电磁场、大地电流场、大地热流场、核物理场(放射性射线场)等人工场:由人工激振产生弹性波在地下传播的弹性波场、向地下供电在地下产生的局部电场、向地下发射电磁波激发出的电磁等,发球人工激发的地球物理场。
人工场源的优点是场源参数书籍、便于控制、分辨率高、探测效果好,但成本较大。
地球物理场还可分为正常场和异常场。
正常场:是指场的强度、方向等量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总体趋势、正常水平的场的分布。
异常场:是由探测对象所引起的局部地球物理场,往往叠加于正常场之上,以正常二、物探方法简介1、重力勘探重力勘探是研究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划分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重力异常是由密度不均匀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并叠加在地球的正常重力场上。
2、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研究由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磁性差异而引起的地磁场强度的变化(即“磁异常”)来勘探矿产、划分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磁异常是由磁性矿石或岩石在地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性叠加在正常3等。
4、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使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观测其在岩体内的传播情况,以研究、探测岩体地质结构和分布的物探方法。
确定分界面的埋藏深度、岩石的组成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所利用弹性波的类型不同,地震勘探的工作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和瑞雷波法。
5、放射性勘探地壳内的天然放射元素蜕变时会放射出α、β、γ射线,这些射线穿过介质便会产生游离、荧光等特殊的物理现象。
放射性勘探,就是借助研究这些现象来寻找放射性元素矿床和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环境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安徽理工大学版)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安徽理⼯⼤学版)第1 章岩( 矿)⽯物性与各类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1.简述岩矿⽯的密度特征及影响岩矿⽯密度的因素。
答:(1)⽕成岩的密度:它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数值⼤⼩,由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的铁镁暗⾊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
此外,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也会造成不同岩相带岩⽯的密度差异;不同成岩环境也会造成同⼀类岩的密度有较⼤差异。
(2)沉积岩的密度:沉积岩⼀般具有较⼤的孔隙度。
这类岩⽯密度主要取决于孔隙度⼤⼩,⼲燥的岩⽯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则充填物的成分及充填物占全部孔隙的⽐列也明显地影响密度值。
此外,随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压实作⽤也会使密度值变⼤。
(3)变质岩的密度:这类岩⽯的密度变化很不稳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密度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这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程度来决定。
2.简述岩矿⽯的磁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磁性的因素。
答:(1)沉积岩的磁化率⽐⽕⼭和变质岩的磁化率低⼏个数量级,在⽕⼭岩类的侵⼊岩中随着岩⽯的基本增强⽽磁性增⼤,基性岩的磁性最强,酸性岩磁性弱或⽆磁性。
喷出岩与同类侵⼊岩有相近的磁性,但磁化率离散性较⼤。
(2)变质岩的磁性决定与原岩的磁性及变质过程中矿物成分的变化,若原岩是花岗岩或沉积岩则变质后⼀般不显磁性,若原岩是基性喷出岩或侵⼊岩,则变质后的岩⽯⼀般都有中等磁性。
影响因素:1.铁磁性矿物含量。
2.磁性矿物颗粒⼤⼩、结构。
3.温度、压⼒3.简述岩矿⽯的电性特征及影响岩矿⽯电性的因素。
答:(⼀)岩⽯、矿⽯的导电机制(1)固体矿物的导电机制:各种天然⾦属属于⾦属导体;⼤多数⾦属矿物属于半导体,其电阻率⾼于⾦属导体;绝⼤多数造岩矿物在导电机制上属于固体电解质。
(2)孔隙⽔的导电机制:孔隙⽔的电阻率⼀般都远⼩于造岩矿物。
影响因素:1.岩矿⽯成分和结构2.岩矿⽯所含⽔分3.温度4.压⼒4.简述岩⽯与地层的波速特征及影响岩⽯与地层波速的因素。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一、地球物理勘探概述。
1. 定义。
-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指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
这些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场、磁场、电场、弹性波场等。
2. 目的。
- 寻找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 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工程建设(如建筑、桥梁、隧道等)提供地质依据。
-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3. 方法分类。
- 重力勘探: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探测地下地质体的分布和密度差异。
- 磁法勘探: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寻找具有磁性差异的地质体,如磁铁矿等磁性矿体。
- 电法勘探: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等多种方法,依据地下地质体电学性质(如电阻率、极化率等)的差异进行勘探。
- 地震勘探:是最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
- 放射性勘探:测量地质体的放射性强度,主要用于寻找放射性矿产(如铀矿)和研究地质构造。
二、重力勘探。
1. 重力场基本概念。
-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
- 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表面不同位置其值略有不同,主要受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2. 重力异常。
- 理论上地球表面的重力值可以根据地球的理想模型计算出来,但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 正重力异常:当测量点下方存在高密度地质体时,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
- 负重力异常:如果测量点下方是低密度地质体,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
3. 重力勘探仪器。
- 重力仪是用于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仪器。
现代重力仪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测量出极其微小的重力变化。
4. 重力勘探的应用。
- 寻找金属矿,如铜、铅、锌等金属矿往往与高密度的岩石有关,会引起正重力异常。
- 研究地质构造,如盆地、山脉等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密度结构,会在重力场上有明显反映。
- 探测地下洞穴,地下洞穴相对于周围岩石密度较低,会产生负重力异常。
勘查工程主要方法的特点

勘查工程主要方法的特点
勘查工程主要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地质测绘:是勘查工程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绘制地质图,对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进行调查和测量,为后续的勘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原理和方法,通过测量和解释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
该方法具有快速、经济、无损的特点,但需要一定的地球物理基础和经验。
3. 钻探: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芯或岩粉,直接了解地下岩层的分布、岩性、矿物成分等。
该方法具有直观、可靠的特点,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4. 坑探:通过挖掘坑道或巷道,直接观察和研究地下岩层和矿体。
该方法具有直观、可靠的特点,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5. 实验室测试:通过实验室的测试和分析,来研究岩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结构特征等。
该方法具有精度高、可控性强等特点,但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6.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上的遥感器,接收地球表面各种物质的电磁辐射信息,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信息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
该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等特点。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勘查目标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各种方法之间也存在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的关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获得更准确的地质资料和矿产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1)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用钻机或其它的机械手段从地下取出岩样来认识地质构造是直接的勘探方法(或称为侵入方法,invasive method)。
地球物理勘探无须从地下取出岩样,而是通过使用专门的仪器在地面(或钻孔中)观察由地下介质引起的某种物理场的分布状态,收集和记录某些物理信息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并对这些信息的分布特征作出解释和推断,从而揭示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和分布规律,以此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赋存状态、查明地质构造。
(2)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以往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获得实践检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覆盖地区对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成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水文地质钻孔的成井率。
(3)地球物理勘探能更全面了解勘探目标的全貌,避免钻孔勘探‘一孔之见’的弱点在工程勘察中,尤其是在浅层岩溶勘察中,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能提供勘探区域内二维、甚至三维的地下岩溶分布状态,克服钻孔‘一孔之见’的局限性。
跨孔声波、电磁波透视法能了解两孔之间的岩体的完整性,能从整体上评价岩体的完整性与基础的稳定性。
(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必要条件:要有物性差异;(二)充分条件:1、目前仪器技术条件下,能测出异常:(1)场源体要有一定的规模,(2)场源体要有一定的埋深比,(3)仪器灵敏度要高;2、干扰要小或能分辨异常;3、环境条件允许。
(5)反演解释具有多解性同一物理现象(或者说同一性质的物理场的分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
例如,在电法勘探中,视电阻率的变化可以由被测目标体电阻率值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于地形,产状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
这反映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具有多解性。
要克服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就必须将其与钻井资料或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推断解释,必须掌握一定的地层岩矿石的物性参数。
一、填空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应用分析题考试时间:考试周主要考核各位同学对基本知识方法理论掌握情况,以及初步的应用分析能力。
考试题型:绪论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及近地空间的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地球物理学目的和任务:在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的基础上、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地球物理学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和理论地球物理两大类。
理论地球物理:研究地球本身特性的理论与方法。
如:地球起源、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年龄、地球自转与形状等。
主要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和重力学等。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地质体的不同结构和特性常以不同的导电性、磁性、弹性、密度、放射性等地球物理性质或地球物理场的差异表现出来。
以专用仪器探测地壳表层各种地质体的物理场来进行地层划分,判明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方法。
勘探地球物理主要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放射性勘探等。
第 1 章岩( 矿 )石的地球物理特征第 1 节岩 ( 矿 ) 石的密度影响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为:1. 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多少;2. 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3. 岩石所承受的压力等。
一、火成岩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百分比 , 由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暗色矿物含量的增多,密度逐渐增大。
二、沉积岩的密度1. 沉积岩密度值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干燥的岩石随孔隙度减少密度呈线性增大;2. 孔隙中如有充填物,则充填物的成分及比例也明显地影响着密度值;3. 随着成岩时代的久远及埋深的加大,上覆岩层对下伏岩层的压力加大,这种压实作用也会使密度值变大。
三、变质岩的密度变质岩密度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来决定。
通常变质作用的结果使变质岩比原岩密度值加大,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等要比变质程度较浅的千枚岩、片岩等密度值大些。
四、结论1. 岩矿石密度的规律:①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密度大于沉积岩②沉积岩密度变化范围大2. 影响岩石密度因素岩浆岩 : 矿物成分;生成环境;沉积岩 : 孔隙度;生成年代;埋藏深度;变质岩 : 与原岩和变质程度有关第 2 节岩 ( 矿 ) 石的磁性一、基本概念磁性: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
1. 抗磁性 ( 逆磁性 )2. 顺磁性磁性分类:3. 铁磁性1. 抗磁性 ( 逆磁性 )在外磁场作用下,这类物质的磁化率为负值,且数值很小。
2. 顺磁性顺磁性物质受外磁场作用,其磁化率为不大的正值,有外磁场作用,原子磁矩顺着外磁场方向排列,显示顺磁性。
3. 铁磁性在弱外磁场的作用下,铁磁性物质即可达到磁化饱和,其磁化率要比抗磁性、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大很多。
磁化强度与磁化场呈非线性关系磁化强度M沿O、A、B、C、D、E、F、A变化,诸点所围之曲线,称磁滞回线,表明铁磁性物质磁化强度随磁化场的变化呈不可逆性。
二、岩石、矿石的磁性特征1. 磁化强度和磁化率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磁化强度 M 表示与磁化场强度 H 之间的关系为 :磁化率: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是一个无量纲的物理量。
2. 矿物的磁性⑴抗磁性矿物与顺磁性矿物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属顺磁性与抗磁性。
①抗磁性矿物,其磁化率都很小,在磁法勘探中通常视为无磁性。
②顺磁性矿物,其磁化率要比抗磁性矿物大得多,约两个数量级。
(2) 铁磁性矿物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等含铁、钴、镍元素的矿物。
磁化率不是恒量,为正值,且相当大。
3.岩石的磁性特征㈠火成岩的磁性(1) 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其磁化率平均值随着岩石的基性增强而增大;(2) 超基性岩是火成岩中磁性最强的;(3) 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天然剩余磁性。
㈡沉积岩的磁性一般说来,沉积岩的磁性较弱。
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对磁化率无贡献。
沉积岩磁化率主要决定于副矿物的含量和成分,它们是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以及铁的氢氧化物。
沉积岩的天然剩余磁性,与母岩剥蚀下来的磁性颗粒有关,其数值不大。
㈢变质岩的磁性变质岩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变化范围很大,和原岩的矿物成分,以及变质作用的外来性或原生性有关。
( 四 ) 影响岩石磁性的主要因素岩石的磁性是由所含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颗粒大小与结构,以及温度、压力等因素决定的。
1. 岩石磁性与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关系一般来说,岩石中铁磁性矿物含量多,磁性愈强。
2. 岩石磁性与磁性矿物颗粒大小、结构的关系在给定的外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不变,其颗粒粗的较之颗粒细的磁化率大。
当磁性矿物相对含量、颗粒大小都相同,颗粒相互胶结的比颗粒呈分散状者磁性强。
3. 岩石磁性与温度、压力的关系服从居里—魏斯定律。
即 :式中是 C 居里常数, T 是热力学温度, Tc 是居里温度,当,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性。
第 3 节岩 ( 矿 ) 石的电性一、岩石和矿石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愈好,其电阻率值愈小;反之,如果物质的电阻率很大,则该物质的导电性很差。
1. 岩矿石的导电机制(固体矿物的导电机制)按照导电机制可将固体矿物分为三种类型:金属导体、半导体和固体电解质。
在金属导体和半导体中,导电作用都是通过其中的某些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来实现的,它们都是电子导体。
2. 孔隙水的导电机制岩石中的孔隙水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含有某些盐分( 电解质 ) ,当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电解液时,电解液可借助于其中处于电离状态的正、负离子而导电,故为离子导体。
电解液的电阻率正、负离子的浓度和迁移率成反比。
二、影响岩矿石导电性的因素岩、矿石的电阻率和它的组成矿物及所含水的导电性、含量、结构、构造及其相互作用等有关。
1. 岩石、矿石电阻率与其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岩石、矿石的电阻率决定于这些胶结物和矿物颗粒的电阻率、形状及其百分含量。
2. 岩石、矿石电阻率与所含水分的关系理论上说,岩石的电阻率应与固体电解质的电阻率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但通常自然状态下岩石电阻率都低于此值,甚至有低达 n×10Ω•m 以下的情况。
这是因为岩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含有导电性较好、并且彼此有相互连通的水溶液之故。
3. 岩石、矿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电子导电矿物或矿石的电阻率随温度增高而上升;离子导电岩石的电阻率随温度增高而降低。
4. 岩、矿石电阻率与压力的关系在压力极限内,压力大使孔隙中的水挤出来,则电阻率变大,压力超出岩石破坏极限,则岩石破裂,使电阻率降低。
三、岩矿石的电阻率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众多,自然状态下某种岩、矿石的电阻率并非某一特定值,而多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岩矿石的所有物理性质中,以电阻率的变化范围最大。
四、岩石和矿石的自然极化和激发极化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都是电中性的,即正、负电荷保持平衡。
但当某些岩石和矿石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在岩石中产生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作用下,岩石可以形成面电荷和体电荷。
岩石的这一性质称为岩石极化。
岩石极化分为两种类型 :1. 自然极化由不同地质体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表面极化)或由岩石的固相骨架与充满空隙空间的液相接触处的电荷自然产生的电动势的物理 - 化学过程( 两相介质的体极化 ) ;2. 激发极化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极化。
由岩石自然极化和人工极化产生的面电荷和体电荷形成自然电场或激发极化电场。
第 4 节岩石层的地震波速度一、岩石的地震波速度火成岩速度大于变质岩和沉积岩速度,且速度变化范围小些;变质岩速度变化范围大;沉积岩速度较小,但因其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速度的变化范围最大。
二、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影响波速的基本因素是岩石的孔隙度。
波在孔隙的气体或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低于在岩石骨架中的传播速度。
孔隙度增大时,岩石密度变小,速度也要降低。
第 3 章重力勘探第 1 节概述重力勘探:是观测地球表面重力场的变化,借以查明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矿)石之间具有密度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地球的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从而引起地球重力异常。
第 2 节重力勘探的理论基础一、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二、地球的重力场的组成地球的重力场可分为正常重力场、重力随时间的变化及重力异常三部分。
1. 正常重力场赫尔默特公式:地球的正常重力是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加的。
赤道处为9780300g.u.,两极处为9832087g.u. 。
2. 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包括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两类: 长期变化:主要与地壳内部的物质变动,如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板块运动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