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图谱8肾经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

超详细全体男女经络穴位图集正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男性人体经络穴位图正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背面-女性人体经络穴位图侧面-女性头部穴位人体胸部腹部穴位图人体督脉及背部穴位人体壬脉大穴人体左侧穴位图脸部穴位手掌穴位彩图手掌反射区图足底穴位督脉及其别络督脉大穴督脉图谱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①奇经八脉之一。
出《素问·骨空论》。
其循行路线,起始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里正中,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头顶,下额,沿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及上齿。
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
该经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②经外穴别名。
《备急千金要方》:“卒癫,……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极,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即发际穴。
见该条。
督脉穴①督脉所属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长强(少阴所结)、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共28穴。
又交会于足太阳的风门、任脉的会阴。
②指后溪穴。
经络腧穴各论-肾

【现代研究】
1. 慢性肾炎:针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 尿量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2. 睡眠障碍:配申脉治疗睡眠倒错(发作性睡病) 3. 咽喉肿痛:以照海为主,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 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疗效。 4. 足内翻,配公孙、阳陵泉,治疗中风后遗症足 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穴位主治鉴别表
• 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高血压)、头痛、中风后遗症。 • 肺肾气虚导致的咳喘、气喘 • 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不寐:配神门、三阴交 • 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
2、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病症:下肢痿痹瘫,内踝肿痛。
【操 作】直刺0.5~1寸。
4、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主治】 1.治疗所属脏腑病证:
(1)癃闭,小便不利,小便频数——肾俞。 (2)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极、三阴交。
2.八脉交会穴,通调阴跷脉:
(1)痫证(夜发)失眠——申脉,通调阴阳跷脉 (2)咽痛,咽干,音哑:“列缺照海膈喉咙” (3)眼睑下垂,足内翻:阴阳跷脉司眼睑开合,主下肢运动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古代文献】《大成》:“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三)主治概要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喘,
消渴(下消)、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痛。
(四)足少阴经腧穴概述
本经共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 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 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 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 彧中、俞府。
治 大钟 表 照海
复溜
前阴病 妇科病
十四经络高清动图,人体穴位大全!(收藏)

⼗四经络⾼清动图,⼈体⽳位⼤全!(收藏)经脉者,所以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作为中医养⽣保健,最重要的是了解⾃⼰的经络⽳位,那个器官不舒服了,你敲敲跟这个器官相关的经络⽳位就会舒服。
你某个部位痛,⼀定是这个部位的经络⽳位瘀阻了,你或按或敲或针或灸⽕拔罐或刮痧.......到不痛为⽌!▼胸到拇指为肺经,⼿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敏感⿐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
▼⾷指腋窝⼤肠经,⼿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
▼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腔糜乱⽛肿痛,⼝⼲⼝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冷,⼤便⼲燥且不通。
▼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低⾎压,风湿还有关节痛。
▼⼼到⼩指为⼼经,⼿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沉闷与头痛;⼼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颧红⼝⼲燥,⾎液不良喜安静;⼼事过多压⼒重。
▼⼩指肩窝⼩肠经,⼿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背痛。
▼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骼掌控中;⼩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四肢⽆⼒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
▼肝经后⾯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痛,脸上出斑⼼发惊;记忆下降⽆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
▼胸到中指⼼包经,⼿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管病;⼼跳过快还便秘,⼼烦⽬⾚上肢痛。
▼⽆名⾄肩三焦经,⼿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
▼。
详解肾经(中里巴人)

详解肾经(中里巴人)下面讲几个身怀绝技的肾经大穴,您只要经常刺激它们,让它们常葆活力,您自己也就会觉得活力四射。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
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说白了就是一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
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性功能减退、足跟痛、失眠、耳聋、牙齿松动、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以及妇女们的习惯性流产。
总之按揉这个穴,能够改善体质,是治本强身之穴、我认识的一个女性朋友,才30出头,却患了难言之隐,总是憋不住尿,不敢跑,不敢大笑,甚至不敢咳嗽,因为只要稍有大的身体活动就会发生状况。
她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职员,人也长得漂亮,但就是这个病患使她非常自卑,同事们的聚会她从不参加,甚至不敢交男朋友。
人们觉得她性情孤傲,也都对她敬而远之。
她断断续续吃了3年的汤药,竟无显效。
我看了这些方子,都对症,都是固涩缩尿补肾的方子,只是因为她脾胃虚寒,药物在脾胃被阻隔,无法真正被吸收,所以不能收到补肾缩尿的功效。
我让她在后背肾俞位置左右各拔一个真空罐,同时按揉左右的太溪穴10分钟。
每天如此,10天后她来电话说,肾俞穴在拔到第8天时出了大水疱,就没敢再拔,而且太溪穴已经揉得痛不可摸了。
我对她说,这一切证明她肾脏的功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可以暂时休息,让身体自己去调节。
又过了一周,她兴高采烈地来到我家,告诉我她的遗尿已经彻底好了。
其实用肾俞配太溪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虚都是最佳的配伍,尤其对于肾虚腰痛马上可以见效。
用穴位补肾,躲过了胃肠吸收这道关,所以不会有“虚不受补”的情况,而且补得直接、迅速。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
溜,水迂回缓流的样子;复溜,就是让死水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
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
足少阴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附注]肾经络穴。
(5) 水泉穴KI5 Shuǐquán[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郄穴。
(6) 照海穴KI6 Zhàohǎi[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7) 复溜穴KI7 Fùliū[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肾经经穴。
(8) 交信穴KI8 Jiāoxìn[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配伍]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

养生必知,十二经络的走向图及生理功能,值得收藏经络畅通全身轻松《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人体有12条正经,外加任督二脉,一共14条经络。
人体的经络必须保持畅通,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换句话说,经络既是人体的总控系统,又是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系统。
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阳光,空气,水,电,磁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人体加以按摩,温灸,光,电,磁等不同的物理刺激时,这些功能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传导,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人体达到一种经络畅通,阴平阳秘的核心状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不是累了休息,而是有规律休息,大自然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法则的,如一年的节候规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而人体的经络运行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的12个不同时辰,分别对应着12条经络,分别都有不同的运作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络子午流注。
1、手阳明大肠经(养生时间:早05~07点,最宜排便)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大肠经不通常见症状:牙痛、头痛、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桡侧的中点处,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缓解头痛。
生理功能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可以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主治疾病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肤炎、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主要穴位及作用商阳: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作用便秘合谷: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温溜(牙痛):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如果虚寒体质可多灸,燥热时可刮痧泻火)急起的痘痘曲池:位置肘横纹外端点作用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秘的效果,脏腑病。
十二经络走向动画图,太实用了!

十二经络走向动画图,太实用了!今天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十二经络走向的动画图,感觉非常有用,发给大家!了解人体经络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
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尽快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
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
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4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十二经络要穴目录一、手太阴肺经 (1)肺经的要穴 (1)二、手阳明大肠经 (3)大肠经的要穴 (3)三、足阳明胃经 (5)胃经的要穴 (5)四、足太阴脾经 (7)脾经的要穴 (7)五、手少阴心经 (9)心经的要穴 (9)六、手太阳小肠经 (11)小肠经的要穴 (11)七、膀胱经 (13)膀胱经的要穴 (13)八、足少阴肾经 (15)肾经的要穴 (15)九、手厥阴心包经 (18)心包经的要穴 (18)十、手少阳三焦经 (20)三焦经的要穴 (20)十一、足少阳胆经 (22)胆经的要穴 (22)十二、足厥阴肝经 (24)肝经的要穴 (24)十三、揉穴的诀窍及说明 (26)十四、身体经络时间表 (26)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
络脉通过腰脊部,上走心包下。 经别至肾,舌本,出于项。 经筋循阴股,结于阴器,上至项。
足少阴经脉循行原文
然骨:指内踝邪前走突:起邪的通舟斜骨。粗从隆小趾下斜行走向足心涌泉穴。
● 呕吐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俞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 便秘,小便不利 ● 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 足心热 【操作】 直刺0.5~1.0寸。 本穴有开窍醒神、交通心肾的作用。常用于与心肾有关的疾患 。 配百会、人中、合谷治疗癔病; 配颊车、翳风、合谷治疗咽喉肿痛;
照海
太溪
大钟
3.太溪* Tàixī(KI 3) 原穴,输穴
水泉பைடு நூலகம்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足少阴经脉循行简示
挾舌本
上肝膈
喉 肺中
络心
注胸中
贯脊(属肾络膀胱)
股内后廉
小指下
足心
然谷
内踝后
腘内廉 上腨内 入跟中
足少阴经脉病侯
目巟漆目柴巟:形:容音病荒者,面指色视发物黑不,清如。漆如炭。 喝喝:为气喘声。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1],咳唾则有血,喝喝[2]而喘, 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 [3]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 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4]。
17穴分布于 胸腹第一侧线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妇科病 ,前阴病,肺、肾、咽喉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1/3
涌泉
1.涌泉* Yǒngquán (KI 1) 井穴 【定位】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
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 ● 顶心头痛,眩晕,昏2/厥3,癫狂,小儿惊风,失眠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 ,心痛,黄疸,肠澼[5],脊、股内后廉痛,痿、厥[6],嗜卧,足下 热而痛(《灵枢·经脉》)。
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
肠澼:澼痿,厥音:僻痿,,肠指间下水肢也软。弱此;指厥泄,泻指病逆症冷。 。
足少阴络脉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 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 ,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 脊。
【4.主大治钟】* ●D月àz经hō不ng调(,KI遗4)精络,穴阳萎,小便频数,消渴,泄泻,腰然痛谷
【定位】 ●在头足痛内,侧目,眩内,踝耳后聋下,方耳,鸣当,跟咽腱喉附肿着痛部,的齿内痛侧,前失方眠凹陷处。
【主治】 【2.操然作谷】* 【定位】 【6.主照治海】*
【定位】 【【主操治作】】
●直●●●R在●●●Z在●●直áh咳咳痴足月消咽刺月足足癃n刺àg喘o血呆跟经渴喉0经内内闭0ǔh.5.,,,痛ǎ不,肿不3侧侧,~(i~K1咳气嗜调泄痛调缘0,遗(.5IK.5血喘卧,泻,,寸,内尿2I寸)阴,咳6痛。足踝,。)荥挺小血经舟尖便八穴,儿,,骨下秘脉阴脐口带粗方交痒风噤下隆凹会,,下陷穴遗阴方处,精挺,。通,,赤阴小阴白蹻便痒肉不,际利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 直● 咽刺喉0.5干~1痛.0,寸目。赤肿痛
● 痫证,失眠
【操作】 直刺0.5~0.8寸。
7.复溜* Fùliū (KI 7) 经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 水肿,腹胀,泄泻
● 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 ● 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1.0寸。
。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
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 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
本。
别入跟中:意指分出一支进入脚跟中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贯脊: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在下 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向下至横骨
阴谷
筑宾 交信 复溜 太溪
10.阴谷 Yīngǔ (KI 10) 合穴 【定位】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 ● 阳痿,疝气,崩漏
● 癫狂 ● 膝股痛 【操作】 直刺1.0~1.5寸。
阴谷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幽门 腹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27.俞府* Shūfǔ (KI 27) 【定位】 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 咳嗽,气喘,胸痛
足少阴络脉,名大钟,在内踝后绕行 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 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过腰 脊部。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 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 也。
其病症,脉气厥逆,可见心胸烦闷。 实证,见小便不通利;虚证,见腰痛 。可取足少阴络穴治疗。
第二节 足少阴肾经腧穴
本经一侧27穴
10穴分布于 下肢内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