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闫平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花开的声音——闫平的艺术

花开的声音——闫平的艺术在画室,闫平和我坐在一片热带植物前,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把她的一袭白衣染成金色。
与她那奔放不羁的绘画风格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她本人的娴静温和,很难想象那些尺寸巨大而充满张力的油画出自这样一位瘦弱单薄的女子之手。
通常人们认为,画如其人,但闫平看起来却并非如此。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呢?来自山东的闫平,骨子里带着山东人的淳朴和阳刚。
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她的绘画主要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她的创作是写实而贴近生活的。
1989年,她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在北京她接触到西方艺术史,从油画的源头开始学习研究,在她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她体会到了精神如何转变为绘画,思想如何变成图像的过程:在立体主义大师那里,她看到了严谨的思辨与画面的构成;在米开朗基罗的《创世记》中,她看到了人体的巨大张力;在毕加索的绘画中,她看到现代绘画后面隐藏着的传统、空间与透视;在马蒂斯的绘画中看到了单纯的美,甜美的力量;在基弗的废墟中看到了诗意,懂得了从粗糙的生活中获得美感……。
西方艺术在她眼前展开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给她打开了一扇理解人类精神从历史到现实的窗户。
生活中的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传统文化深厚的山东把她培育成一个地道的贤妻良母,一个遵循传统、循规蹈矩的人。
但与此同时,她又有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颗渴望自由飞翔的心。
在女艺术家的生存仍相对弱势的今天,闫平却在艺术家的使命与社会性别的承担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她虽然不标榜女权,但她的艺术在精神上却有着抗争的张力,有张有驰有收有敛。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生活中她很拘谨,而唯有绘画是她心灵的出口。
在那里,她可以任由渴望自由的心纵情驰骋,毫无拘束。
在美院经历让她找到了飞翔的翅膀。
闫平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绘画语言的精神性承载,借用模特作为载体,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世界。
如此才能像梵高那样让色彩可以呼喊和倾诉,像弗洛伊德那样让人体的肌肉充满着精神的饱满。
浅析闫平绘画中笔触之美

肌 理、 用色等 , 都能让我们 直接的感受作品。 谓笔触 , 所 是指作 画过程 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 留下的痕迹 。笔触虽然是技术因
素的一 种 , 但也传 达出画者 的艺术个性 和修 养。因而 。 也是画 家艺术 风格 的一个组成部分 。 看 闫平绘画 。 首先 映入 眼帘 的是她那带着 激情 的笔触 。 在
身边 的人和事 , 去关注光线的变化。 这时画家们从室 内走了出 来, 到室外作画去追求色彩和光线的直接感受 。 时他们使用 这 的是直 接画法 , 油画颜料的特质使得画面可 以有堆砌感 , 而油
画 笔捺 、 、 、 这 些技 法 。 使 画 面 出现 凸 凹 的效 果 。 在看 点 堆 刷 也 印象主义绘 画的时候 ,我们需要整体的来看 ,通俗的说就是
21年 1 01 2月
第 8 卷 第 1 2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u e U i rt o cn m c( maie n oi c n e ora o bi nv s y f o o is H e i E Hu ntsadSca S i cs i l e
白石 、 宾 虹 对 我 影 响 比较 大 。 宾 虹 的 用笔 也有 时候 很 让 我 黄 黄
“ 宜远看” 能发现作 品之美 。 才 对于远看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瓦萨里评论 提香 的晚期作 品时说 :这些作品中的风格却是和 “ 他的早期作 品迥不相 同。他 的早期作 品刻画精微 , 既宣远看 , 也宜近察 。他 的晚期作 品却用笔奔放 , 近看混乱不清 , 远看却 完美浑成。四 ” 同样的 。 看待 西方绘 画笔触 的视觉效 果在 中国古
闫平画中璀璨的 色彩与赋予 色彩在 画布上 的笔触。她的油画作品以艳丽的色彩 、 粗犷 豪放的笔触 , 独具 匠心的 色、 线 的搭 配, 画面呈现 出非 同一般 的视 觉效果 , 使 仿佛一道视 觉大餐 。 通过 笔触 来创造视 觉的美感 , 她 体现 自己的审美特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闫平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她以其深刻细腻的文字风格和对母子情感的描写而闻名。
她的《母与子》系列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一系列作品通过对母亲与儿子之间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爱情和亲情的复杂性,深刻触摸了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对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母子情感和家庭关系的内涵。
《母与子》系列作品共分为《母与子》、《慈母》和《为了活着而活着》三部曲,每一部作品都以母子关系为主线,以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纠葛与牵绊。
作为母亲,闫平笔下的母亲形象丰满而丰富,她既是坚强、慈爱的母亲,又是为爱而伤痛的女人。
她与自己儿子之间充满了爱与恨、牵挂与误解,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成了作品的核心。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在闫平的笔下,母亲形象常常是坚强、勇敢、无私的。
她们为了子女可以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在家庭矛盾中选择包容与忍让。
比如在《母与子》中,作者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默默付出、为儿子默默守候的情景,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母亲的坚韧和无私,触动了读者对母爱的敬佩和感动,唤起了读者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呈现了母子情感的矛盾与纠葛。
在作品中,闫平对母子关系的描写不仅仅是温情脉脉,还涉及到了母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和痛苦。
比如在《慈母》中,作者通过对母亲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与期待,以及因儿子的成长而产生的痛苦和失落。
在这种矛盾复杂的情感中,母亲既是坚定的支持者,又是无尽的牵挂者,她对儿子的情感既是无法割舍的牵绊,又是无法割舍的困扰。
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矛盾与纠葛,使得作品更加真实、鲜活,触动了读者对亲情的共鸣。
《母与子》系列作品中揭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闫平的作品中,母子关系不仅仅是感情纽带,更是整个家庭体系的表征和延伸。
母亲作为家庭的中流砥柱,她的情感状态、生活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与走向。
论闫平的油画艺术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4/6++TEXT/温新建论闫平的油画艺术20世纪90年代始,闫平的母与子系列油画作品就备受关注,从那时起她的艺术已然显示出她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了,画面色彩丰富绚丽、笔触奔放粗犷、气势恢宏雄强、情致优雅细腻。
她的艺术感悟都是从生活中得来,是有感而发的,单纯平实的生活方式使她的生活和艺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90年代初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的闫平,她画的“母与子”系列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展览中获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这时正值“85思潮”刚刚落幕,新生代艺术刚刚兴起时候,“85时期”的艺术普遍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热情和批判精神,而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是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消解理想与崇高。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在青年人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困惑与迷茫的情绪,在缺乏理想的支撑与奋斗的目标后,‘无聊’就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写照”。
①而闫平的作品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她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感受。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现象呈现了多元并存、形式多样的局面,各种艺术思潮、艺术观念此起彼伏、激荡碰撞。
闫平对于这些激烈的艺术现象好像自己是个局外人,独自在选择的平凡题材中平静地进行着艺术实践,她的艺术理想根植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生命感受。
她始终以自己的视角、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着对生活、生命的感悟。
闫平的艺术没有去诠释宏大高深的主题,而是把视角对准日常的平凡生活,极平凡的题材却蕴含了她不平凡的审美追求,真切地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当中去体会、去感受,细腻的观察或许是女性的天性,从闫平的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她对周遭世界探幽入微的感受能力。
油画的语言形式最为显著的要素是色彩、笔触、线条等,其中,色彩作为油画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更是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闫平的作品中,色彩的个性发挥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绚丽夺目的颜色在她的梦幻与激情的画面中喷薄而出,光彩绚烂、激情四射,让观者心绪起伏难以平静。
浅析闫平绘画中的色彩生命力

浅析闫平绘画中的色彩生命力作者:赵昕锐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6期摘要:闫平是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画家之一。
她的作品就同时具有中国水墨式的书写性和西方表现主义的激情,这是西方艺术与中国精神和神韵的完美结合。
她的这种绘画性追求在中国现代油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与意义。
有学者认为闫平的绘画是从个人的生命中生发出来的艺术体验,我们从她的大量题材中可以看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她把那种生活中的真切感受用如歌的语言描绘出来,生活被融化在语言之中。
而闫平艺术的根本点也在于形式,即艺术家常说的“艺术语言”。
色彩、笔触和线条,正是这三者的关系构成了闫平具有现代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闫平;色彩;生命力;情感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10-02“在我看来,色彩表达一种情绪,形是画面构成的重要元素。
画里倾注了我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画面中安排各种各样的色彩关系是为了让画面的…话语‟生动,一遍遍地…走‟色就是不断地围绕主题曲叙述内容,…走‟色是灵动的处理色彩关系。
这种画面的真实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我把想要述说的情感用色彩和笔触来进行传达。
”——闫平闫平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画家之一。
对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她说过:“我的创作方式是有感而发,我的生活单调而安宁,我缺少与人交流。
整天坐在画室的中央渴望有一个智者从天而降,来给我聊聊艺术的问题,能让我变得聪明起来,能让我充满创作灵感,能让我画得越来越好,能让我活得有意思,我经常做这样的白日梦。
梦醒之后仍要具体地做每一件事,每日6时起床叫醒牛牛、大声朗读英语、做早餐、上课、画画;晚上陪孩子背书、默写、学写论文。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闫平,她的生活与艺术是融为一体的。
她的艺术就是直接从周围的平凡生活中汲取灵感,描绘真实而平凡的生活。
她描绘生活中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而尽量避开那些令人紧张和压抑的题材。
浅析中国女艺术家闫平的创作理念

浅析中国女艺术家闫平的创作理念作者:农瑶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闫平的从艺术家女性的情感角一度出发,母性的视角分析其绘画中流露的敏感细腻的情感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其次送母与子、小戏班、静物花卉风景等不同的题材,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理,汲取符合自己的艺术观念的题材进行创作,母与子是变大初为人母的喜悦,小戏班题材源于她在下乡时唱戏人穷苦的生活,精彩的表演和优美唱词之间鲜明对比的感动,进而探索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戏剧文化和油画语言结合的可能性,景物花卉和风景表现了画家生活对绘画的热情;最后从画面的造型、色彩笔触等油画表现语言的运用都是创作者感情的外在表现。
关键词:色彩;题材;感情一、闫平的创作背景闫平,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画家之一,她目前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年馑60几岁的她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创作,不断的通过一系列作品展现出来。
她出生于山东济南,在她19岁时就进入了山东五七艺校学习,她在艺校所学习的这三年时间里,并没有对油画有过多的了解,只是通过老师对国外的大批艺术家如梵高、高更、马蒂斯等等有些许了解,然而在她的内心却燃起对艺术的星星之火。
当闫平成为了以为母亲,在她天生所特有的母性气质大大爆发出来,同这让她对人类、生命有了很多的思考,这对她的后续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层面的保障。
二、闫平作品的表现方法1、题材的选取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在闫平成为了母亲之后,对人类、生命、女性的思考后,最初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母与子》系列,之后相继创作出来《花卉》)列、《戏班子》景写生系列,她一直在坚持她自己的创作作品风格,延续的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内心。
母与子系列中,可以看出来里边的主人公“母”与“子”是是被“安置”在我们平常所能看到的场景中,最普通的场景,最普通的景物摆设,她并没有特意把主人公安排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体现这个系列的主题。
在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闫平把主人公安排在室内,室内的景物的摆设等等,体现了她用最普通的场景去展现强大的感情。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

闫平《母与子》系列作品个案分析作者:李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女性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女画家中闫平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画家之一,她的作品艳丽又豪放,充满男性的粗犷又极具女性内心的细腻与柔情。
本文以闫平画家的《母与子》系列为出发点,分析闫平画家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闫平《母与子》女性艺术一、闫平简介闫平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术界逐渐取得地位而倍受瞩目的女画家之一。
她身处学院体制之中,选取固定主题,在画布之上探索油画的用光与用色问题。
《母与子》是闫平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选取这个主题,表现起来更能使画家本人置身于一个温馨细腻的内心世界之中,在创作过程中,女画家内心的思维层次就更容易被挖掘出来。
可以看出,画家选取主题是对创作过程起了一个开端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一次创作的整体质量问题,因为合适的主题能将画家带入到绝佳的创作状态中去。
因此,闫平获得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发端于贴近内心的题材的选取。
通过对"母与子"主题的反复表现,闫平将画面的各个因素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合理调置,并且,这个题材也成为她在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女画家标志。
闫平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纳比派的用色造型特点,突破了山东艺术学院传统的苏联现实主义油画的造型体制技法,恰恰与北京中央美院当时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有相似之处。
闫平这一看似超前的创作风格变化,实为她对传统油画造型手法的纯熟掌握之后的进一步飞跃,体现出她对油画的更深理解。
闫平的色彩,已脱开写实体制的束缚,而更多地采用"观念色",只有写实功力深厚的画家,才能达到那种根据自然色而又更多地出现调控画面色彩关系的境界。
闫平熟练地用新鲜活泼的颜色,重复看不尽的母子主题,用变幻的光与色述说自己温情连绵的母子生活。
二,《母与子》系列个案分析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指的是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
浅析闫平独特的女性情怀

人更推崇写实主 义的油画 , 但其 中也有一些开拓创新的画家 , 比 如林 风眠 、 刘海粟等。 新 中国建囝之处受政治原 因的影响将 苏联 的油画视为正统油画 , 抵制西方 的绘画流派 , 油画创作 受到极 大 的限制。她则生活在这样背景下 ,当时的绘 画主要是 “ 理性绘
画” , 当时 的 艺术 家 的 主 流 就 是 在 理 性 的基 础 上 进 行 绘 画 , 很 少
何种 困难 , 母 亲总会用双手为你撑起一 片天 。
闫平 用 绘 画 表 达 自己 的母 爱 ,她 用 绘 画 作 为 承 载 母爱 的 T 具, 传 达 母 亲 对 孩 子 毫 无 保 留 的奉 献 , 还 有 孩 子 对母 亲 的 依 赖 。 因为 她 是 一 位母 亲 ,她 的艺 术 视 角 完 全 不 同于 男 性 和 一 些 没 有
做母亲的女性画家 ,所 以在塑造母亲和孩子 的形象是完全不一
样 的。 这 样 表 现 为 现代 女 性 的 艺术 自主性 的增 强 , 女性 艺 术 家在
传统文化影 响的闫平选择 了“ 母 与子” 系列 , 将个 人情感融入 画
创造一种新的法则来 破坏男性规则 。画 巾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到 读书写字 , 孩子在不断 的成 长, 绘画 的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运动 的, L 大 J 此 为她 的绘 画带来 了永无止境 的创作源泉 。 这是一位经过
生 理 命 运 改 变 过 的安 静 的 慈祥 的人 母 ,母 亲 与 孩 _ 了一 起 去感 受 各全新的生活 , 洋 溢 着 一 种 无 法 言 喻 的幸 福 , 孩 子 给 她 带 来 的温 暖如 严 冬 过 后 的 一 缕 春 风 , 母亲 带 给孩 子 足 无 微 不 至 的 关 怀 , 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NG RI FENG SHANG
103
美 术 大 观
文|吴美双
解读闫平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摘要:闫平老师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她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活,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抒发情感。
文章从色彩、笔触来具体分析闫平老师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热爱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笔者希望把这种绘画情感融入绘画,融入生活,带给更多人幸福。
关键词:色彩;笔触
进入大学时,老师推荐闫平的画册,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闫平的油画了。
她画面中奔放的笔触、流畅的线条当时给了我很大的激励,看她的作品,让我感受到阳光、感受到快乐。
闫平,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山东济南,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闫平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活,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她认为作品中应蕴含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和人格魅力。
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绘画创作,“每一幅画都是琐碎生活的影子,是我的日记。
日记里写着我的秘密,我用自己的色彩符号叙述着我的快乐和悲伤。
” 她的绘画如同她的生活一般真实再现,通过绘画的颜色和笔触来表达她的内心寄托的母爱及女性的情感,而那些具有鲜明性格的线条笔触和独具匠心的色调搭配也表达着她对生活的渴望和理解,她本着对油画的执着和热情,时而赞颂美好生活,时而倾诉痛苦,单纯的传达着她的感动。
闫平的绘画题材多以身边周围的生活为主。
她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感受,对周围人和事物的关注。
闫平在创作的母与子系列中,大多是孩子和母亲相处融洽的愉悦状态,她通过柔和的色彩传达着她对生活的体悟,她的母爱,这主要源于她做母亲的切身感受。
取材戏曲的小戏班子系列通过奔放的线条和色彩的搭配传达着她对那些戏班子的感动和了解。
而花卉系列那艳丽的色彩更体现出她对生命的热爱,这些都是通过她作为女性视角的切身体会,感悟深刻,而这些绘画语言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时代典型的特征。
她那鲜明、浓烈的色彩是对生活自由的向往和热爱。
她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这种情感通过色彩、通过笔触和独特的构图用油画创作来展现在我们面前,让看到的人们感受着她的快乐和幸福,接着也跟着幸福、愉悦起来。
因此,本文通过色彩、笔触这两个方面来解读闫平艺术家的这种幸福的、对戏曲人群的关爱的,对生命力的热爱的绘画情感。
一、色彩情感分析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中瓦尔特・赫斯写到:色彩是能够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当色彩表面的印象发展成为深刻的内心体验,造成情或情感震动,像在一个回声里,使心灵的别的领域进入共鸣 。
色彩本身不产生情感,但油画作品中的色彩,却可以使欣赏者感受到艺术家心灵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王宏建美术概论中提出,色彩是绘画语言诸要素中最具情感特征的因素 ,闫平的绘画色彩浓烈、细腻,带着主观的人性思想。
她绘画中的色彩将我国油画中的色彩推到别具一格的阶段,她绘画空间的表现方式不是靠古典主义的光影,而是靠色彩的排列和对比来表现的。
马蒂斯说,色彩不是用来模仿自然,它是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 。
从她的画中可以感受到如马蒂斯艺术大师绘画中的用色鲜明。
她的创作色彩艳丽明朗、独特,她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色彩搭配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如《清晨的鸡冠花》,
她用了红色和绿色两种互补的颜色,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运用这两种补色的不同纯度、明度和冷暖对比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趣味性,背景中使用了淡淡的清爽的粉色调让画面既有构成感,又有空间层次,也体现了清晨这样一种放松的心态,鸡冠花的生命力跃然于画布上,对生活的热爱便通过这种绿色和红色的交错呈现出来。
而母与子系列的绘画则色彩对比柔和,大多使用黄色、粉色等亮色调,用这样柔和的亮色调来表达自己真实深切的母性情感,突显了画面中作为母亲的女性对孩子亲昵的情感,传达出母亲陪孩子的温馨的、幸福的、阳光的生活场景,通过母亲和孩子的柔软与周边环境事物及母性的信念的坚硬作比对,来体现母爱这一情感的永恒性,体现了女性艺术家独特的柔美,给观者以想象回味的空间。
二、笔触情感分析
闫平的绘画有中国绘画的元素,中国画中讲究线条传神,南齐谢赫的《画品》中提出六法论,其中的骨法用笔是最基本的要求,即用线造型。
石鲁先生说过,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以其抑扬顿挫之变而化众美。
闫平的绘画便是通过流动的线条来体现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缓有急,有疏有密,有曲有直,这些线条成为她绘画中最概括的表现形式,流动的线条,大刀阔斧的笔触,她创作的百合花作品,就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听风》表现了不同时期的百合花,有的含苞待放像现在的小青年,有的正盛开如正直中年有着辉煌成就的人,
有即将败落的如衰老的人,通过粗壮有力的或是轻描淡写的等等的笔触线条体现出来,通过展现生命的不同时期让我们体会到她对生命尊重的情感,闫平创作的小戏班子系列的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没有明显的面部表情的,而有的是这种中国式的线所表现的肢体,从而带来节奏感、写意与象形完美的结合。
这一系列的创作主要是以中国的戏曲为题材的,画面中也同样有着浓郁鲜艳的色彩,有着大胆奔放的笔触,这些大笔触将画面分割成有序而完整的构图。
如《唱戏的人》,在这张作品中,最前面的是一位戏子弯腰,单腿屈膝,正沉浸在自己的练习中,她的面部处理简单概括,通过这种简单概括突出了她的肢体语言,后面粉色的人突出的也是通过肢体语言表露出来的信息,感觉嘴里正在唱着戏曲自己沉浸其中做动作练习,她通过这种直的细的重的线条和曲的粗些的淡的线条表达这种肢体语言,拉二胡的人额头上密集的短线体现了他的专注,画面中很多短的粗的线条和细长的线条交错呈现,她用这种理性的线条来表达着早年的这些戏曲情感,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既温暖又伤感。
戏曲这方面的创作使得油画在她这里变得中国化、本土化起来。
通过作品我们能感受到闫平老师创作中通过对色彩、对笔触等安排融入她独特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情感,从她的作品中欣赏者不仅有这种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从她的作品中发现生活的美,感受这种美的享受。
当然,这种美感除了色彩和笔触外,闫平的绘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东方艺术家 第三辑,岳敏君、杨少斌、闫平、崔国泰[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国外现代画家译丛:马蒂斯,马晓琳,李星明,田青雁,译[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