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合集下载

境由心生议论文

境由心生议论文

境由心生议论文
【篇一: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我常看佛学禅理的故事,最喜欢其中一则关于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很久了,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透迄在地,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和尚微笑而已。

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闷亏,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佛印呢?”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苏东坡看佛印是一堆牛粪,因为自己的心里、眼里充满牛粪,而佛印称苏东坡是佛,因他心中、眼中有佛。

我对佛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但从中明白了:世界的美丑,虽然是我们用眼看到的,但是其实皆因自己的心去感悟出来的。

所以有句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的风景,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更确切的说,看不见世间的美好,是因为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没有这样的眼光,归咎于没有美好的心境。

因此佛语又有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在这点上,我颇有体会,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如此不。

心之所向 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心之所向  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

心之所向梦之所在——读《教育可以更美好》有感书籍真是个奇幻的东西,阅读时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还可以对某个中心思想的解读,怪不得会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秉持“阅读浸润生命”的理念,在工作闲暇之余,时常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

最近我有幸读了汤勇老师的《教育可以更美好》一书,被他的深邃,他的激情所深深打动,书里最震撼我的就是汤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及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看见书名中加粗的“教育”“更美好”几个字眼时,一种温情,流过心间。

封面上那行文字“美好的教育,在于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让我想起了第一次站上讲台,与我的第一届学生相遇的场景。

当时,我化用了张爱玲的语录,用“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原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你们,我惊喜地说一句:哇,原来是你们啊!遇见你们真好!”开启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缘。

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

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留白。

作为英语教师,在日常课堂中,除了书本的教学内容,我更在乎鼓励学生多涉猎课外知识,为他们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经常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课堂上的留白被学生课内外的主动填满,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生动力,也让他们印象深刻,学习更加有成效!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正在发生着的真实的,鲜活的过程。

好的教育,是需要“留白”的,适当的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体验、成长。

教育是一种相遇、一种唤醒,一种成长,一种成全,而只要方向对了,就永远不要怕路途的遥远。

二、从书本中的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书中,汤勇老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海洋。

”的观点,提倡“开放教育,开放课堂,让教育及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现实生活。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是佛语的表达。

反映我们身外的客观世界和我们内心的主观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更准确点讲,是说我们自我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引申为: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心若安然,又有什么是真正过不去的呢?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日月不住空。

身在红尘之中,事来则应,事过则无。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心之所向,行之所至

2023年高考作文押题:心之所向,行之所至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当下的高中,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

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②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②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考生要结合材料陈述自己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的见解。

材料主体部分包括两个段落,它们讨论的核心话题是“学习”。

材料中将学习分成两种,一种“为考试的学习”,指高中学生近十年来面对升学、考试的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获得满意分数,考取理想中的学校。

“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所以另一种“不为考试的学习”的学习凸显出来了,“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呢?”材料中的这个问题将考生关于学习的思考引向深入,也是命题者意图重点所在。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还是不为考试的学习?那么学习的第1页共4页。

描写活得自由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活得自由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活得自由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自由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它不仅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向往,更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精神追求。

下面是我为您创作的描述活得自由的唯美句子,希望您喜欢:1. 活得自由的人,如同翱翔的鸟儿,能享受风吹拂的自由。

2. 自由如同一束光,照亮心灵的每个角落。

3. 自由是快乐的源泉,让人的心情久久不变。

4. 活得自由,不被世俗的拘束所羁绊。

5. 自由是在大自然中感受万物生命的融和。

6. 自由是心灵的飞翔,让灵魂自由出现于天地间。

7. 自由的步伐追寻着未知的世界,不畏惧前行。

8. 自由是一种豁达,让人敢于放弃不重要的束缚。

9. 活得自由,只为寻找心中最纯真的自我。

10. 心之所向,自由最能满足内心的期望。

11. 活得自由的人,心如蝶翼翩翩起舞。

12. 自由是内心的翅膀,让我们飞向远方。

13. 自由是生命最美的歌,让我们倾心聆听。

14. 自由的文字舞动在纸上,诉说内心的自由。

15. 拥抱自由,才能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16. 自由是思绪的驰骋,让我们在无限空间中追寻梦想。

17. 自由是一阵清风,吹散烦恼、焦虑和困惑。

18. 自由是心灵的乌托邦,让我们逃离尘世的纷扰。

19. 自由如同山间的溪流,任由它随心流淌。

20. 活出真我,自由地展现光彩。

21. 自由是舒缓的音符,让人的心脏跳动出自由的旋律。

22. 自由如同一片蔚蓝的天空,让我们尽情飞翔。

23. 活得自由如同一片花海,充满美丽与香气。

24. 自由是心扉的钥匙,打开幸福的大门。

25. 心如燃烧的火焰,自由地向世界散发光芒。

26. 自由是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指引我们前进。

27. 活得自由,心绘出最美丽的风景。

28. 自由是独立思考的勇气,不受他人牵绊。

29. 自由是一座浩瀚的大海,让我们无拘无束地畅泳。

30. 自由是一场心灵的盛宴,让我们尽情享受。

31. 活得自由的人,心如被释放的灵魂。

32. 自由是一杯烈酒,让我们一饮尽情畅饮。

高考作文指导:“相信与怀疑”等2篇导写(附: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指导:“相信与怀疑”等2篇导写(附:范文点评)

2021高考考场作文指导:“相信与怀疑”等2篇导写(附:范文点评)文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校门外有一家杂货店,生意非常好。

偶尔有学生在店里买东西时忘记带钱,他们对老板说:“我没带钱,晚上给您送来,好吗?”老板总是回答:“没问题!”奇怪的是,老板从不记账。

有人问:“你不怕学生不还吗?”老板说:“我相信他,他会还的。

”(2)明代文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

此满腔杀机也。

”(3)时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的北大校友卢新宁在北大的演讲中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相信与怀疑”,青少年常常有很多困惑。

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自拟标题,明确立意。

【审题指导】此为新材料作文。

作文三则材料都围绕相信和怀疑而写,但是三则材料侧重点又略有不同。

材料一:小店老板对学生一定还钱的相信,相信每个待还钱的孩子都是好人。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实际上因该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有了老板的善良和信任,即使不想还钱的孩子都会不好意。

是老板的善良和信任唤醒了某些孩子心中的善良和信任。

何其难能可贵,为老板的善良淳朴点赞。

材料二:“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

此满腔杀机也。

”意即: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对此事持有怀疑态度;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却十分相信此事,这表明内心充满敌意和怨恨。

正所谓境由心生,一个内心阴暗肮脏的人怎么会相信世间有善良和正义呢?材料三:卢新宁的话真实的反应了现实世界中已经非常可怕的事实,一切正义的东西都成了稀缺物,那么这个社会是何其可怕?是一个正直的人对世风日下的担忧。

归根结底是人们内心思想出了问题,没有正确三观。

综观三则材料一个正面的材料,两个反面的材料,正反对比直指所有的信任和怀疑,其实都是人的内心思想的问题,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的意思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的意思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的意思“境由心生,物随心转,心之所向,境之所在”是一句充满哲学色彩的名言,表达了人生的境界是由心灵所塑造的,环境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转变,一个人内心的追求和信仰会决定所处的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态度。

当人们的内心充满乐观、积极和向上的力量时,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美好和优越。

反之,当人们的内心充满悲观、消极和失落时,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恶劣和艰难。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是要人们重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并积极地塑造它,以此来改变所处的环境。

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追求和信仰来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感,以此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最终达到人生的巅峰。

沈复《童趣》原文和翻译

沈复《童趣》原文和翻译

沈复《童趣》原文和翻译1、沈复《童趣》原文和翻译沈复《童趣》原文和翻译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在古树拔节留下的余音中,我听见远处山的呼唤。

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树静山幽;山顶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我看见游人们问:“山上面可有好风景?”不禁莞尔,何必问呢?常言道:“境由心生,而随心化?”千山万水都逃不过一个心,千景万景亦在心中变幻。

若心向于流水,何不留在山脚?静听鸟鸣。

若心向古木,便会继续向上攀登,去享受山腰的树静山幽。

若你心向云天,渴望眺望,那就走向山的巅峰吧!去看看你所喜爱的天高海阔,云卷云舒。

一切不过是随心。

心之所向,境之所在。

境便是风景,,曾与友同游黄山,叹其险峻,惊其磅礴,折服于自然的鬼斧神工。

朋友叹道:“若能用专业相机拍就再好不过了,手机毕竟不专业。

”我笑了,“别想了,怎么拍都不会是你想要的。

”为何?不过是因为景在心中,而随心变化,再专业的相机又如何记录下人的心境呢?朋友所期望的,不过是让这使他震撼而愉悦的心境能被保留,被再次品味。

但若当他真的拍了照片再次品味,却又不是原来那番滋味了。

流水、古木、云海,各有其美,游人常常临景而叹,其涓涓,其挺拔,其浩渺。

风景都是美的,为何下山之人有不同的答案?均因其心境不同。

所以,游人们,又何必问呢?为何不顺应自己的心呢?下山的人又如何能影响你们的本心呢?就如蒋捷《虞美人·听雨》所书,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为何不同蒋捷一般,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游景实为游心,为何不选择像阮籍一样箕踞啸歌,酣饮自若,畅享流水之乐?像张先游桃花,而心若桃花般,犹解嫁东风呢?又或许你正属失意之时,无处发泄苦闷,只能似陆游般身在天山,心老沧州。

风景不同,心境不同,所得所悟自然不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随心而游,游景于心罢了。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有的所有,都为心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