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一)【第一章走进化学实验室】1.1 实验基本操作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学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如试管、烧杯、量筒等;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如取用固体、液体药品,酒精灯的使用,仪器的洗涤与干燥等。
教学内容:1.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2. 常见实验仪器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3. 实验基本操作,如取用固体、液体药品,酒精灯的使用,仪器的洗涤与干燥等。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布局和实验操作规范;2. 演示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讲解实验基本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4.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完成实验任务。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1.2 纯净物与混合物教学目标: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常见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内容:1.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2. 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3. 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讲授法。
教学步骤:1. 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定义;2. 分析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例子;4.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生活中的纯净物和混合物,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3 化合反应教学目标: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1. 化合反应的定义;2. 化合反应的特点;3. 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实例解析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合反应的过程;3. 讲解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4. 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学评价:学生能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能够识别和书写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学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本学期内,学生将学会掌握有关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和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实验规范操作的重视和实验结果的自主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3. 电化学;
4. 金属及其性质;
5. 非金属及其性质;
6. 化学能;
7. 化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金属及其性质、非金属及其性质。
2. 教学难点:电化学、化学能。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解、板书、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呈现化学知识点。
2. 实验教学: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
3.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教学计划主要借助以下教学资源:
1. 教科书、教师讲义;
2. 实验器材、化学试剂;
3. 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
六、教学评价
本学期教学将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定期测试、考试和学生实际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七、教学活动安排
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将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1. 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
2. 掌握常见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
2.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 化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试剂
2. 教学PPT和实验指导书
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化学实验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并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
二、讲解
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征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解读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三、实验
老师设计一系列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五、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
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例如复习本节课内容、解答相关问题或设计化学实验等。
七、反馈
收集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化学反应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一.课标要求: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XX省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
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导致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课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
具体体现:(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20XX(XX省省)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A.水B.无水酒精C.四氯化碳D.氢氧化钠溶液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含义:在100份质量的溶液里有多少份质量的溶质。
3.注意:
(1)溶质、溶剂、溶液的量均以质量来表示,单位要统一,最后结果以百分数形式存在;
(2)公式中的溶质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溶液质量是所有溶质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实验9-8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水=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10%
20
80
20%
[过渡]请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解决下述问题。
[投影]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浅
20
0.1
20.1
0.5%
2
较浅
20
0.5
20.5
2.4%
3
较深
20
2
22
9.1%
比如试管1的溶质质量分数即为0.1g溶质除以20.1g溶液,再乘以100%,求得结果为0.5%;同理,可以计算出试管2、3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4%、9.1%。
初三下册化学教案人教版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然需要。
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学习感到有序⽽轻松。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教案⼈教版》,供⼤家查阅。
【篇⼀】初三下册化学教案⼈教版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种溶液组成的表⽰⽅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法 初步学会配制⼀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实验⽤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新课导⼊ 师:上⼀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喜欢。
师:那你们到⽔⾥后,是漂浮在⽔⾯上,还是沉在⽔下呀? (⽣纷纷议论,有的说沉⼊⽔⾥,有的说漂在⽔⾯上,但⼤多数⼈认为会沉到⽔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两幅图⽚:(死海图⽚) 师:这是死海⾥的景象,你能解释⼀下,为什么⼈可以漂浮在⽔⾯上吗? ⽣:盐份多,浓度⼤。
师:说得好!下⾯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常⽣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的浓度⼤⼩?如何区别两杯⾷盐⽔的浓度⼤⼩? ⽣: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的糖⽔或盐⽔,反之浓度⼩。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
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10mL⽔,然后分别加⼊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

初三化学人教版下册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2.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3.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4.第二单元课题2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5.第三单元课题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第三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的反应7.第四单元课题1生活中的盐8.第四单元课题2食品中的有机物质9.第五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10.第五单元课题2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一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会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
2.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3.教学难点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引发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思考。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讲解灭火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4)示范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
5.作业布置(2)绘制灭火器使用方法的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课题2燃料及其利用】1.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2)学会燃料的合理利用。
2.教学重点燃料的分类和性质。
3.教学难点燃料的合理利用。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引发学生对燃料分类的思考。
(2)讲解燃料的分类和性质,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等。
(3)分析燃料的合理利用,如: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等。
(4)讨论如何减少燃料消耗,提倡节能减排。
5.作业布置【第二单元课题1金属的化学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学会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2.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金属与酸、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在空气中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期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下期教案
课题:化学实验
教学目标:
1.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
2. 熟悉实验方法,了解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3. 提高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操作技巧、实验方法的掌握。
难点: 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看视频:“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措施?为什么?”
二、实验
1.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
2. 实验目的: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并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
3. 实验步骤:
(1)取一小烧杯,加入少量盐酸;
(2)用玻璃棒蘸取盐酸,将其点入蓝色酸碱指示剂中;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搅拌均匀。
4. 实验记录:观察现象,记录下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三、讨论
1.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2. 学生围绕“如何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展开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四、总结
1. 提醒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第一的原则;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
五、作业
1.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措施?为什么?”
2.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开展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提高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化学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册化学全册教案目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3)课题1 金属材料 (3)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7)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5)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24)第九单元溶液 (27)课题1 溶液的形成 (27)课题2 溶解度 (33)课题3 溶液的浓度 (45)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57)第十单元酸和碱 (60)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60)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69)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78)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2)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85)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85)课题2 化学肥料 (92)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99)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102)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102)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108)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116)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三、教学模式探究式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一、金属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2、用途二、合金1、概念2、性质a、硬度b、熔点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氧化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注:“置换反应”概念的更深刻理解,于第二课时进行)教学重点:1.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
2. 认识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教学难点:1. 活动性顺序强弱的探究及排序。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教学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
教会思路:猜想与探究――→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教学准备: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稀硫酸等以及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试管、镊子等。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课后习题2.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 >Fe >Cu 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铝常温下很容易反应,铜铁常温下反应很慢,金在高温下也不反应。
结论: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Fe、Cu>Au二.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u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渐弱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置换反应的应用越在前面越活泼氢前金属置换氢金属之间互置换溶液里面可探寻教学反思: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渗透建构主义思想,以“猜金属”、“玩卡片”创设情景,互动评价激励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参与主动,体验深刻。
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效果可能更好。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练铁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2.通过对某些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使学生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古代练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更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铁的冶炼,以及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难点:化学方程式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以及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铁的冶炼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设备:高炉 3.原理:3CO+Fe 2O 3高温2Fe+3CO 2现象:红色变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二.涉及到杂质问题的计算 例题:解:1000t 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 1000t ×80%=800t设:800t 氧化铁理论上可以炼出铁的质量为x 3CO+Fe 2O 3高温2Fe+3CO 2160 2×56800t x562160⨯=xt800 x=160800562t⨯⨯=560t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560t ÷96%=583t答:1000t 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出含铁96%的生铁583t 。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有水和氧气 2.防锈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1.防止金属的腐蚀2.金属的回收利用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4.寻找代替品:如塑料等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激情,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2)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强弱探究。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教学准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铁丝、铜丝、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提起金属,同学们都不会感觉陌生。
我们家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锅、水壶、菜刀等,他们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
下面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完成以下实验。
(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根据实验可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总结金属的其他物理性质:延展性、导热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请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2)向4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注:1、稀盐酸、稀硫酸具有腐蚀性,教师要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2、向试管中加入酸的顺序是:Cu、Fe 、Zn、Mg,加入酸的体积约为试管的1/4,注意从侧面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用拇指按住镁条与盐酸反应的试管管口10秒左右,松开拇指,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请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你设计并进行实验,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学生上台板演化学方程式。
思考:铁是银白色金属。
在上述实验中,你观察到的铁片和铁粉是什么颜色的?你有什么问题?查阅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查到的信息。
【学以致用】1.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则X、Ag、Fe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 Fe、X、Ag、B. X、Fe、AgC. Fe、Ag、XD. Ag、X、Fe2、一些不法商贩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帮他鉴别一下这枚银元,是真?是假?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惑。
板书设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