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框架
初中地理知识框架梳理

初中地理知识框架梳理初中地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形态、气候、植被、动物和地球内部构造等内容;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城市发展、人口分布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初中地理知识框架。
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大洋和陆地:地球表面70%为海洋,30%为陆地。
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等。
3. 地理坐标和地理经纬线:地理坐标是用来表示地球上任意一点位置的数学系统,地理经纬线则是用来确定地点的纬度和经度线。
4. 气候和天气:气候是长期的气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和风力等因素。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
5.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季节变化。
6. 大气层和水循环: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对地球有益的臭氧层和影响气候的平流层。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7. 地形与地势:地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地貌特征,地势则是指地表相对于海平面的高低。
8. 土壤和植被:土壤是由石英、粘土、有机质等组成的地壳表层,植被则是指生长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9. 内外力与地貌变化: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外力是指风、水、冰等外界因素对地表造成的侵蚀和堆积。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数量,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地球各个地方的分布情况。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指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方,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3. 交通与运输:交通是人类在地球上移动和交流的方式,运输则是指货物和人员在不同地方之间的流动。
4. 农业与农业发展: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获得生活所需的经济活动,农业发展涉及到农业生产技术和农田利用等方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大全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的倾斜与四季的形成-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础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方位的确定3. 地图的解读与制图-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阅读- 气候图、资源分布图的解读- 地图投影的方法与影响- 地图的制作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与气候带- 气象现象:风、云、降水、气温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与地下水- 海洋的形成、分布与海洋环境3. 地貌与地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的形成:侵蚀、风化、沉积 - 地质时代与地层- 地震、火山与地质灾害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人口问题与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布局- 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贸易的类型与流向- 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发展战略与政策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地理信息的可视化与分析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导航与定位中的应用 - GPS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观测与实地考察- 观测方法与数据记录- 实地考察的准备与实施- 考察报告的撰写与分析2. 地理实验与模拟- 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常见地理实验项目- 地理现象的模拟与探究3. 地理研究与创新- 地理研究方法与步骤- 地理课题的选择与研究- 创新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以上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实践活动等五个主要部分。
初中地理(全四册)知识框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4. 中国的经济发展
工业及其重要性—重工业、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工业基地· 京津唐、辽中南、长三角、珠三角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黑土地、黄土地—黑土、黄土 \。 自然特征与农业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华北平原、黄土禹原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一 以山地和平原为主,河流众多 从 “北大荒” 到 “ 北大仓"一湿地� 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洒丰宫
七大洲和四大洋 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 海陆的变迁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说 \板块的运动一六大板块
初 一地理(上册)
世界人口的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 \o�吕与 人口间题
不同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世界的语言一汉语、英语、法语、 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
世界三大宗教一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护” 与 “发展 ”并重
初二地理(下册)
草原和荒漠—气候干旱 \。 自然特征与农业
牧区和灌溉农业区—灌溉农业区 )
干旱的宝地
沙漠和戈壁光布 6 —塔里木盆i'8西北地区
二二,二_J
II
世界屋脊—— “高河汉” “远君是山、
近香是川 ”
“三江并流'
I 自然特征与农业JI\海 禹牧寒牧区、区和雅鲁河瘢谷农布江业区谷地—、西湟藏水牧谷区地和吉
I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维度位置、海陆位董、地形
以外流河为主-内流河、外流河、内流区、外流区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一水能宝库、黄金水道。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
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背靠亚洲,面朝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学问框架必修1〔自然地理〕第一章1、天体系统的级别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地球的构造〔1〕三大构成部分极其成分〔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范围第二章1、岩石类型及其互相转化方式2、地表形态改变的因素〔1〕内力作用原理及表现〔2〕外力作用原理及表现3、六大板块名称,分布,影响4、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原理〔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5、全球近地面7 个气压带6 个风带。
分布及影响挪动的原理及影响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形成缘由及影响7、水循环〔1〕类型〔2〕各环节的名称及互相联络〔3〕意义8、洋流:〔1〕类型:不同分类根据及详细洋流类型〔2〕分布〔3〕影响:对气候,对海洋生物,对海洋污染,对海洋运输第三章1、地理环境中各组成部分及其联络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四章1、聚落的形成及地理环境的关系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消费有利方面。
4、自然资源的定义5、常见的自然灾难的形成缘由及危害必修2 人文地理第一章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2、人口增长形式的开展过程3、世界人口增长的现状4、人口问题的出现缘由及解决策略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2、人口迁移的意义三、人口分布及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含义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第二章一、城市的空间构造1、各城市功能分区的位置,缘由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3、城市规模及地域构造、效劳范围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记2、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城市化特点3、兴盛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及出现问题4、开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及出现问题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五、地域文化及城市开展1 城市开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三章一、农业各区位因素的含义及改造措施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形成缘由及优势三、农业消费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2、对土壤的影响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四、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2、各工业区位指向的工业类型五、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缘由及好处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络的形成缘由及好处六、传统工业区开展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七、新兴工业区兴起的缘由八、工业消费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进方法九、消费活动中的地域联络的意义及方式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消费和流通,促进经济开展。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框架图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轴的倾斜与四季的形成- 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地图的方向表示方法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解读- 地图上的距离、方向与位置的确定- 地图投影与变形问题- 地图的制作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与气候带- 气候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湖泊与地下水- 海洋的形成、洋流与潮汐现象3. 地貌与地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的形成过程(侵蚀、风化、沉积) - 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地貌类型 -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分布的规律与生态因素-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功能区划分-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与分布- 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 农业可持续发展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 文化地理与旅游- 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 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 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旅游业的发展与影响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遥感在环境监测与资源调查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GPS在导航与定位中的应用- GPS与GIS、遥感的集成应用五、地理与环境问题1. 资源问题- 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能源问题与可再生能源2.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3. 灾害问题-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灾害的预防与减灾措施-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上是高中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图,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理与环境问题等主要领域。
世界地理十三区知识框架

世界地理十三区知识框架1、东亚自然地理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气候以温带季风性和亚热带季风为主。
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
东亚以西高东低,阶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日本人口总量也位于前十位。
国家有:中国,韩国,蒙古,日本,朝鲜。
2、东南亚自然地理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常年高温多雨,没有冬季,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岛屿分布极多,是世界岛屿最多的地区。
仅印度尼西亚就有13667个。
也是火山多发区之一。
经济以农业为主。
人文地理东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
(以泰国为最)旅游业十分发达。
近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东帝汶,文莱。
3、南亚自然地理南亚位于亚洲南部,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沟通了亚洲东部和欧洲的海上交通要道。
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冷,热,雨三季更替变换。
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其中孟加拉国被称为“千河之国”。
沿海岛屿,沙洲众多。
人文地理南亚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国————印度。
孟加拉国人口也位于前十位。
经济以农业为主。
人们信奉佛教。
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不丹,锡金,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
4、中亚自然地理中亚位于亚洲中部,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是最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一年四季温差变化较大,气候干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地区,部分国家以沙漠和半沙漠为主。
人文地理中亚农牧业比较发达。
信奉伊斯兰教,以采矿业,食品加工为主。
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5、西亚和北非自然地理西亚位于亚洲西部,这里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要塞。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框架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1. 地球的形状(1)地球的近似球形(2)地球的不规则2. 地球的结构(1)地壳(2)地幔(3)地核二、地壳的构造与板块构造理论1. 地壳的构造(1)地壳的形成(2)地壳的主要构成2. 板块构造理论(1)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2)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变(3)板块构造理论的地质意义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2. 地壳的主要地质作用3. 地球内部热、电、磁作用四、地球的外部圈层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1)地球水资源的分布(2)地球水资源的利用2. 地球的土地资源(1)地球土地资源的分布(2)地球土地资源的利用3. 地球的气候资源(1)地球气候资源的分布(2)地球气候资源的利用第二章人口与城市一、人口与人口问题1. 世界人口与地区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数量与分布(2)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2.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1)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2)世界人口的结构变化3. 世界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影响(2)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二、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与城市化的概念(1)城市的基本概念(2)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 城市发展的特征(1)城市的特征(2)城市化的特征3.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问题(1)城市化的问题(2)城市发展的问题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一、区域的概念1. 区域的基本概念2. 区域的类型与划分(1)自然区划(2)人文区划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的意义2. 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3. 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第四章国土利用与区域开发一、国土利用1. 国土资源与国土利用的概念2. 国土资源(1)国土资源的概念(2)国土资源的类型3. 国土利用(1)国土利用的基本方式(2)国土利用的原则二、区域开发1. 区域开发的概念2. 区域开发的目标3. 区域开发的原则以上是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知识框架

自然地理知识框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自然地理知识框架是人们对自然地理领域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知识框架
二、 主干知识
1、填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异同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
与时差
地球运动的
一般特点
昼夜交替
地方时的确定
概念
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
时区
不同国家的特别计时法
国际日界线
黄赤交角的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轨道、
速度
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天文的四季划分
实际气候统计的划分
地球的公转
与季节
运动
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仰望顺时针。 23小时56分4秒 1 恒星日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相等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为赤
道外的一半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365日5时48分46秒 1回归年 近日点快 远日点慢 近日点快 远日点慢
2、什么是地轴?
地轴是连接南北两极点的一条直线,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3、恒星日和太阳日有什么区别?
恒星日是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23小时56分4秒,自转360°。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24小时,自转360°59′。
4、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各是多少?
南北极点自转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5、什么是近日点、远日点?它们公转速度有何不同?
每年1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近,叫近日点。
每年7月初,地球距太阳最远,叫远日点。
近日点公转快,远日点公转慢。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到秋分)的日数为186天。
半年(从秋分到次年的春分)的日数为179天。
6、举例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北极星附近的星辰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7、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晨昏线?
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时间、太阳只能照高地球的一半。
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名晨昏圈。
如图阴影为夜,则分界线为晨线。
8、地方时如何确定?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如何?
地方时根据各地看到日出的迟早确定。相对偏东的地点比相对偏
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故相对偏东边的时间早于相对偏西。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
4分钟,且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9、全球时区如何划分?计时方法如何?区时如何计算?
①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中时区为例,
所辖范围7.5W至7.5E
②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中央经线的度
数等于时区数乘以15
③相隔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同样遵循“东加西减”原则。
10、举例说明区时的运用。
①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0°经线。
②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以东为东1区,至东12区;以西为西1区,至西12区。
③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为什么?
东西十二区,东十二区为172.5E至180,西十二区为180至
172.5W,各自只跨经度7.5°。
④已知北京时间(E8)是16时,求伦敦、开罗、东京、纽约各地区
时?
伦敦:位于中时区,在E8以西,相差8个小时,故区时为16-8
=8时。
开罗:位于东2区,在E8以西,相差6个小时,故区时为16-6
=10时。
东京:位于东9区,相差8个小时,故区时为16-8=8时。
纽约:位于西5区,在东8区以西,相差13个小时,故区时为16
-13=3时。
11、一些国家的特别计时法
美国采用四个时区,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分别代
表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
中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作为统一时间。
朝鲜为充分利用太阳照明,用东部时区计时。
12、什么是国际日界线,它有什么作用?
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是指180°经线。
它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自西向东,由东
12区进入西12区,减1天;自东向西,由西12区进入东12区,加
1天。理论上,东12区时刻最早,西12区时刻最晚。
13、黄赤交角的概念?目前角度是多少?意义是什么?
黄道平面是地球公转轨道面,赤道平面是地球最大的纬线圈。它
们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意义是产生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使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带获得不同的
太阳辐射量。
14、地球上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纬度越高,
昼越大,夜越短,北极极昼,夏至,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极圈及其
以北极昼。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极夜,冬至,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北极圈
及其以北极夜。
秋分 冬至 春分 春分
夏至
23°26′N
23°26′S
0°
南半球则相反。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15、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
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南
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北
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
16、四季如何划分?
天文四季,夏——太阳最高,白昼最长;冬——太阳最低,白昼
最短。春秋为过渡。
北温带四季,春——3、4、5月,夏——6、7、8月,秋——9、
10、11月,冬——12、1、2月。
南温带相反。
17、如何根据地轴轴倾斜方向确定四个节气?
①如下图,地轴右倾,则右为冬至;左则为夏至。画出公转方向为逆
时针,则上是春分,下是秋分。
②如下图,地轴左倾,则左左冬,右为夏至,依上题思路。
18、如何根据日照图确定节气。太阳直射的纬线,南北半球昼夜情况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如下图
春分
秋分
冬至 夏至
秋分
春分
夏至 冬至
首先确定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推出此为
北半球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
度最大,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举一反三,
此为北半球冬至图
此为春秋分图,以上图还有若干种画法。
本质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或者晨昏线过南北极点。
19、下图又如何确定节气。
此图根据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确定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则此
圈为北半球,北极圈极昼,则为夏至。
20、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规律如何。
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最北直射23°26′N,最
南直射23°26′S。回归线上一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之间一
直有两次直射。
德阳市第三中学教师: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