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魏小安

合集下载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旅游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第一章复习思考题一、重点概念旅游经济学经济学旅游学二、简答题1、旅游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2、旅游经济学有何特征?3、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旅游经济的研究任务和内容包括哪些方面?5、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三、论述题1、阐述国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状况。

2、分析旅游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重点概念旅游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总称旅游学:旅游学是以世界为整体,研究旅游活动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揭示旅游活动的内在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1、旅游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旅游经济学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旅游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下面对国际旅游业的产生和我国旅游业的产生分别阐述:(1)世界旅游经济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是在旅游活动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由国内向国外、由区域向世界范围的扩展而逐步深入的。

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不少专家、学者、政府机构人士和有关国际组织从多个侧面对旅游活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包括从经济角度的研究。

国外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

它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它与旅游经济活动发展的两个时期基本一致。

第一个时期由于旅游活动的发展主要限于西欧、北美一些国家,旅游活动的规模不是很大,旅游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还未完全显现出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还未完全显现。

一些专家和学者已敏锐地觉察到游客的这种流动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还未深入到旅游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旅游界权威人士

旅游界权威人士

查看文章中国旅游界泰斗2008-02-17 20:00中国旅游界最权威的人士张广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罗明义云南省旅游局局长、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魏小安中国旅游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博导、原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范业正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培华国家发改委投资所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尹则生中国科学院经济学家郑焱中国著名旅游历史学家、湖南省人民政府旅游顾问刘延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研究员、管理学家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教授、大地风景旅游策划总策划师戴斌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静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凌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邹统纤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天元南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韩也良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博导沈祖祥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喻学才东南大学教授,旅游研究所所长丁一中国营销学会会长中国营销学院院长教授潘立勇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邵春中国旅游报社总编辑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勇湖北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传钧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和旅游地理家吴楚材中南林业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肖星海南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張凌云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滨谊同济大学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首席教授周建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翟辅东湖南师大旅游学院院长匡林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张俐俐海南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董观志暨南大学中旅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李庚首都旅游集团首席研究员、著名旅游经济专家郑泽国景区营销专家,电视策划人付磊北京同各时代宁泽群北京旅游学院教授李蕾蕾深圳大学宋子千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理学博士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

魏小安主题酒店新论DOC

魏小安主题酒店新论DOC

主题酒店的创新与发展(2015年4月25日)一、中国酒店业1、工业化模式这些年旅游发展很迅猛,品质也在逐步提升,今年以来我们处在经济低谷时期,所以大家都想积极探讨振兴之策,实际上,这就反映了酒店业的一种深化追求。

主题酒店不是个新鲜事物,在国际上已经有四十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了,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十几年时间了,是和整个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酒店业现在总体来说是和工业化对应的模式.现在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这个时期很多处理事情的思路、方法实际上都是工业化的。

酒店行业也不例外,总体来说,处在一个对应的模式之下,但是这种模式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这种对应本质上就意味着我们落后了.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那时候的酒店行业是用手工业的方式来对应国际上大工业化的需求,现在我们进了一步,叫做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对应,但是国际上已经达到了后工业化社会的需求,我们这样的模式对应国内有些地方还是可以适应的,而且适应程度还比较高,但是对应下一步的发展,恐怕也不行。

在一个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酒店行业应该怎么发展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现在全国普遍形成的问题就是必须向后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也是全国普遍的一个要求.2、结构性问题现在的结构性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叫结构性过剩,比如说现在商务酒店偏多,另一方面叫做结构性短缺,比如休闲度假的酒店就少,真正具有文化主题的酒店也少。

从政府招商引资,构建投资环境,包括形成政绩工程,政府争个面子,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认为有必要继续发展酒店,但是从产业的发展来说真有这个必要吗,没这个必要,可是没办法,这是国情。

所以这里就需要导向,就是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跨越式的进入到后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这是根本性的转向,如果这个方向转换不过来,前景堪忧.目前,就全国而言,已经形成了饭店行业产能过剩的状态,有些地方已经严重过剩,而且至少要十年才有可能缓过来,所以,这十年里,要过五年苦日子,再过五年紧日子,像北京就要十五年。

课程考核试卷一

课程考核试卷一

课程考核试卷一注意事项:本套训练题包含4个问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外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

在国内星级酒店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型酒店也在各大城市悄然兴起,并逐步形成气候,成为热点。

目前已经出现了速8、宜必思等国际品牌,以及如家酒店连锁、锦江之星等民族品牌,与星级饭店形成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发展态势。

经济型酒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为此,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将于6月23、24日在北京新北纬饭店举办“2012北京经济型酒店发展研讨会”。

研讨会将本着“专业服务与资源整合”的实施理念,以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型酒店健康发展,引导北京地区酒店业结构调整为出发点,开展研讨会为主线,汇聚各路业内精英,围绕“品牌、合作、发展”的主题,研讨相关热点问题并开展推介、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会议将邀请北京市旅游局领导、业内专家、学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酒店总经理等到会并作重点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戴斌;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饭店分会副会长张志军;如家酒店连锁首席运营官梁日新;北京青年旅舍协会秘书长张维;美国速8连锁酒店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司柏力;法国雅高北京代表处中国总代表、宜必思酒店中国总裁张尚稚;丝路酒店管理集团王敏刚总裁以及经济型酒店负责人、房地产商在会上发表的演讲。

他们分别从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成长战略;目前的市场、布局、投资、连锁经营、品牌经营;面临挑战与奥运机遇;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打造经济型酒店交流共进的平台,为品牌酒店管理集团提供展示的机会。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对北京旅游住宿业的结构调整,适应北京城市规划和旅游产业增长南非求,引导业态发展、引导酒店投资方向、提升北京庞大的非星级饭店的软硬件水平,对经济型酒店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魏小安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

魏小安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

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随想一、文化和旅游文化与旅游,是从属关系;文化和旅游,是并列关系。

一字之差,定位不同。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是长远,支柱是作用,已经是现实。

文化是时间,连起古今;旅游是空间,纵横天下。

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诗和远方都有了,眼前的苟且是什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

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

文化是事业,需要一定的产业化;旅游是产业,也需要一定的事业化。

文化与旅游都是幸福产业,根本的交集在于民生领域,以前说国计民生,往往是国计压倒民生,时至今日,民生就是最大的国计,也是政治。

文化自信还在说,旅游自信已经做出来了,国人足迹走遍四海,彰显中国自信。

但是自信不需要土豪,而是需要文明。

文化也并非天然等于文明,文明是培育出来的,是民族素质和个人素养的体现。

旅游文明也需要养成教育。

自然也是文化,大自然是大文化。

自然孕育文化,自然激发感触,文化烘托自然,江山也要文人捧,古迹尚需今人游。

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后天的遗产。

文化需百花齐放,旅游要百家争鸣。

提高旅游人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人的市场意识,短板自补,才好融合。

党政主导下的文化热潮兴起——现状:文化经济现象还是文化产业,文化还只是部分经济现象,不足以形成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打造还是培育,文化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市场的创造性。

政府:闲不住的手与看不见的手。

旅游,文化市场化的基础——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重点,旅游文化创造旅游新兴格局。

资源与产品,产品与市场相结合。

跟着忽悠,抓住机遇,利用政策。

二、保护与利用文化的活化,保护是手段,利用是方式,发展是目的。

不能拘泥于专家的眼光,局限于专业的领域。

要用无形开发有形,用有形承载无形。

误区一:文化原教旨主义,保护至高无上;误区二:居高临下,保护口号隐含利益,专家至高无上;误区三:焚琴煮鹤,名曰重文化,实则毁文化;误区四:强调开发,忽视保护,缺乏文化挖掘;误区五: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与人为敌。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

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十二要素及其内涵引题什么是旅游目的地?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而旅游者之所以到会离开自己常住地到目的地旅游,从效用的角度看,是因为该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

也就是说,该特定目的地对该消费者具有吸引力。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

这里的要素至少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吸引要素,即各类旅游吸引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吸引物,也包括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因素,旅游吸引物产生的是吸引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直接的基本吸引力,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旅游景区(点)自然是“第一产品(primary products)”;其次是服务要素,即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旅游地的其他设施及服务虽然不是旅游者访问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但是它们作为“第二产品(secondary products)”将会影响旅游者的整个旅游经历,因此当两地旅游吸引物存在替代关系时,服务质量优劣、设施完善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将会对旅游者的目的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作为辅助吸引力的依托,与旅游吸引物共同构成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的来源;第三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既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服务要素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条件,这其中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道路系统等公用设施,医院、银行、治安管理等机构以及当地居民的友好态度等将构成“附加产品(additional products)”并与旅游吸引物等共同构成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体而言,前两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吸引要素,而后一个方面可以集中称为发展要素。

一、吸引要素从旅游活动过程来看,对应旅游的全过程,形成了六个要素。

在八十年代,中国旅游业刚刚发展的时候,只被称为五个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摘要:开封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开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开封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形象不鲜明、旅游结构不合理、旅游业人员素质不高。

本文以文化旅游为视角,对开封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构建开封旅游的新模式。

关键词:开封;文化旅游;发展趋势一、相关概念综述(一)国外相关理论国外学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文化旅游的概念、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形象、文化旅游者及市场、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文化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遗产、当代生活和思想。

” 之后,沃尔对文化旅游与思想形态的问题进行讨论,他认为文化旅游者自身的旅游体验受到游览方式的影响。

赫伯特通过对法国几个小镇的调查证明了名人遗址遗迹对文化素质较高的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蒂莫西以印度尼西亚的由亚卡塔购物街为例,对文化旅游地的购物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注重旅游地购物市场的规范。

[1](二)国内相关理论国内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

魏小安(1996)最早在《旅游发展与管理》一书中提到文化旅游这个概念。

之后,马波(2001)在《现代旅游文化学》中强调了旅游文化的新生性和现代性。

周春发(2001)在《苏州会展旅游开发的初步探究》中认为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专项旅游形式,具有诸多常规旅游产品所没有的优越性,并分析了苏州发展会展旅游的形势和对策。

吴必虎(2010)在《旅游规划原理》一文中把文化旅游产品分为九种形式。

二、开封现状(一)开封简介开封古称东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东部,历史上曾有魏、梁、晋、汉、周、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是我国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魏小安引言:休闲与度假休闲度假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也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现在很受关注。

目前已经到了中国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一个关节点,所以旅游行业也普遍关注休闲度假问题。

在今年9月,短短一周之内,连续召开了“北京休闲度假产业论坛”、厦门“中国度假酒店论坛”、广东“中国自驾车论坛”和“产权酒店发展论坛”。

这绝不是偶然,首先反映了中国的休闲度假市场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第二反映了旅游行业对这个市场有充分的认识,都在积极研究和把握机遇。

结合这个情况,首先需要辨析休闲与度假这两个概念。

休闲和度假一直被放在一起提及,其实不是同一个概念。

休闲,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闲是闲暇时间,休是利用闲暇时间的方式,综合起来就是休闲。

可是仔细分析,不完全是这样。

应该说我们从来都有“闲”,农业社会里,农村半年忙、半年闲,但是这种“闲”不是现在所说的“休闲”。

本文要谈的休闲,是在现代生活方式之下的休闲,中国现有状况已经包含了一些休闲的元素。

从休闲方式看,休闲大致有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逛街。

这些都是休闲方式,休闲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其方式多种多样。

而度假则不同,度假是休闲的一个主导方式,休闲是种概念,度假是属概念。

如果把二者并列,在一些方面会产生误区。

比如“农家乐”的定位问题,“农家乐”严格的说是一种休闲方式,而不完全是度假方式,把“农家乐”视为一种度假方式,实际上是定位的错误,这种错误有时会导致一些对项目定位的错误和投资失误。

所以要注意辨析休闲与度假的区别。

还有一类叫做消极休闲,即睡大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很多人目前的主要休闲方式。

我们需要倡导积极的休闲方式,尽量弱化消极的休闲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度假产业培育起来。

从时间长短角度看,闲有三类。

一类叫做大闲,时间比较长一点,其概念是落实之后的带薪休假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向深度进军(魏小安)| [<<][>>]中国旅游发展25年,应该说现在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挑战,这就是如何向深度进军。

一、什么叫向深度进军或者说什么叫做旅游的深度发展,简单说,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追求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

当然,数量型的发展是基础,没有数量也谈不上质量效益,所以这里有一个相关关系,但是在目前产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情况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如何追求向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向深度进军的总体概念。

如果展开一点,至少涉及到四个方面的转向。

第一个方面的转向,就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旅游者的体验应该从表面转向深入。

因为多年以来,我们都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也多数都是参加团队进行观光活动。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是发展早期阶段,旅游者的活动比较单调,参观的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是严格的说,活动内容并不是很丰富,所以基本上局限于表面。

这样一个状态的典型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旅游者,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旅游者和九十年代以后的大陆旅游者。

走到哪个地方,导游一招小旗子下车,这地方不错,大家马上排队照像,照完像小旗子一招上车,急匆匆跑了很多地方,问他对这个地方印象怎么样?他说对不起,我得看照片,除了看照片,对这个地方没有其它的印象,这就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表面性的体验。

之所以旅游者产生这样的活动,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旅游者本身不成熟,缺少经验。

第二在经营方面比较单一,也提供了单一的产品。

进一步旅游者也会要求从表面性的体验转向深入性的体验,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市场态势。

第二个方面的转向,是消费要从平面转向立体。

由于旅游者是一个表面的观光性的体验过程,所以在消费方面必然是一个平面性的消费。

这样就使得消费途径比较单一,人均花费和消费总额并不高,这也是中国旅游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使我们很多很好的资源和很好的产品只是一个平面利用,还没有转向深入利用,没有形成立体消费。

比如说新修的三峡大坝,在旅游方面如何利用呢?一开始就是去参观一下,如果只是参观一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面消费,所以我在三峡提了一个观点,就是要立体消费三峡大坝。

所谓立体消费三峡大坝,一是不但要看大坝工程,而且要努力的深入多看一点东西,比如说能不能在发电厂房里边开辟出一条通道来,让旅游者参观。

再比如说三峡大坝的泻洪、排沙非常之壮观,能不能多看一看。

同时不仅是要在大坝上看大坝,还要到山顶上去看大坝,这是一个空间方面的立体消费。

二是还有一个时间方面的立体消费,除了白天看之外,晚上能不能看,除了看大坝本身之外,船闸过船能不能开。

实际上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展开,就达到了一个立体消费。

由于有了这样一个立体消费,很自然消费机会就增加了,消费时间就延长了。

最终使旅游者从平面转向立体。

这样的情况在各地都存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

第三个方面的转向,是经营要从单一转向综合。

就是说我们要从单一的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甚至是直接为观光服务的旅游经济模式转向一个综合型的旅游经济模式。

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使旅游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使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都产生完全的作用。

综合性作用要想发挥,就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模式。

这也就意味着对我们各类旅游企业在经营方面都提出了深层次的挑战。

第四个方面的转向,是从运作角度来看,要从本位转向合作。

尤其是要突破行政区划本身的限制,要按照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按照旅游者的需求,从市场方向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

二、从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按照这样四个转向,最终是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这是旅游深度发展概念的总体把握。

因为题目是个新题目,我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看多了,自然有比较,哪些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哪些是特殊性的问题,哪些是个别性的问题,就能看得比较清楚了。

现在存在的更多的是普遍性的问题,特殊性和个别性的问题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存在,在总体发展上并不突出。

1、从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来说,需要旅游业的深度发展在1999年的时候,国家旅游局明确提出,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当时讨论这个战略目标的时候,涉及对现状的判断,曾经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们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但是大家一深入讨论,觉得这个问题不对,因为资源是一个潜在的状态,即使是1978年中国也是旅游资源大国,再退回100年我们还是旅游资源大国,这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旅游发展20年的状况。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因为我们那时候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七位,旅游外汇收入也达到世界第七位。

但是说来说去,大家感觉还是稳妥一点为好,所以定位为亚洲旅游大国,未来20年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从1999年到现在,五年时间又过去了,中国现在在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人数上已经连续三年双双进入世界第五位,也就是说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亚洲旅游大国进入到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这是一个客观的位势。

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召开年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也明确提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旅游大国需要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已经明确定了位。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也都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大市,乃至旅游强省旅游强市这样的目标。

但是从发展过程来看,强大强大,先强后大。

做大容易做强难,做大可以捏合,做强必须整合;做大追求规模,做强追求质量;做大形成影响力,做强形成竞争力。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很多事情做大相应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达到了一定的经济规模总量,或者叫做数量总量,大就达到了。

比如说中国的钢铁、水泥、棉花等等,多年以来始终是世界第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钢铁强国,很简单,大主要是规模的表现,而强主要是竞争力,所以做大容易做强难。

从旅游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要想强就必须做深,就必须从根本上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旅游必须向深度发展。

从国内来看,80年代下半期旅游业列入了国民经济计划,这就正式确立了旅游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的地位,因为在此之前,中央对旅游的定位一开始叫做民间外交,后来叫做友谊为上经济受益,始终是这么一个定位,只有到1986年才正式明确了经济属性。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正式提出旅游要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

从1998年到现在五年时间了,我们也可以说,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培育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正在发挥新的增长点的作用,进一步就是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从国家的概念来说,大体上到202 0年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10%,总的概念是这么一个概念,现在全世界的平均指标是11.7%,实际上我们20年之后的目标还达不到现在世界上的平均指标。

但是即使是这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步,应该说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就可以确立了。

2002年旅游总收入是5566亿人民币,占GDP的比重是5.44%,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3 6000亿人民币,如果以2001年作为基数,基本上是增长八倍,2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0.7%。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持续增长速度,因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有波动性,这是很自然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必须加快发展,这样才能对应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和波动性,也能对应一些意外事件的影响。

比如2003年SARS影响,毫无疑问增长率就要下来,产生负增长,总体来看,对于国内旅游大体上是三个月时间的严重影响,半年时间的广泛影响,后来反弹的形势比较好,国际旅游至少影响一年,到现在国际旅游市场应该说刚刚在启动,还没有看到完全复苏的迹象,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很有可能产生这样那样的波动,产生意外事件。

所以这就意味着从发展目标来看,也要求我们进一步的向深度发展。

越是达到一种质量型效益型发展,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我们抗风险的能力越大。

2、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向深度发展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几年以来全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大体上形成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态势。

好的一方面是充分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大家也充分看到了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另外一方面,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大,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产生一些决策的失误,甚至形成一种模式化发展的局面。

现在国内有什么好经验大家都在学,学的过程之中确实推动了各地的发展,但是有些东西也有一点生吞活剥,未必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

在模式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产生的一个最大的模式化问题就是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这是我们多年以来始终想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始终存在,这样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导致了我们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什么误差,很可能就是比较大的误差。

比如说前一段去贵州,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之好,基础设施很薄弱,所以全省大兴公路建设之风,这很好。

后来我谈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干线公路和支线公路的关系问题,包括支线公路怎么建设的问题,因为从单一观光旅游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路平、直、宽,这样才能方便客人,干线公路这样修毫无疑义,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支线公路也这么修,在一定意义上就违背了旅游发展的初衷。

因为支线公路在一定意义上是旅游路,尤其是直接到景区去的这条路,比如说从干线公路下道到景区,要二三十公里,这样的一条路我们怎么看呢?如果也按照平、直、宽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一是极大地提高了公路修建的成本,二是实际上使丧失了一些发展机会,三是使旅游者减少了停留时间,减少了体验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像这样的路就必须要修成旅游路。

旅游路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景观路、文化路、生态路,最后一个功能才是交通路,如果我们上来就认为旅游路的交通功能是至高无上的,一条平直宽的路修进去,甚至一直修到景区里边,修到村寨里边,这样的一条路实际上就是失败的。

有句古话叫曲径通幽,但是我们如果用单一观光旅游的模式来对应,这条路就应该修的平、直、宽。

可是如果调整一下思路,这条路随形就势,景观很丰富,文化内容很丰富,生态很好,客人从下了干线公路开始认为进了景区了,客人的心态也就转变了,这样延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花费机会,一定意义上就增加了当地的发展机会。

我举这个例来说明,单一观光型的发展模式很大意义上已经不完全符合现在发展的需要了,对于各地来说,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都是要拉动当地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从这样一个根本目标出发来研究旅游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各地有很多好的做法,也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事情让人看了非常振奋。

从省一级来说,四川这几年发展态势非常之猛,这首先取决于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