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读了《论语》心得word版本 (2页)
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6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6篇)读《论语》篇1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
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2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
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
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5篇)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篇1)最近一段时间,通过阅读《论语》这本著作,使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
而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虽不是孔子的言论,却也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作为一种反省自己的指标,它给我们的启迪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它教导我们要常反省自己,明白自己行为中的缺陷,以避免自己再次犯错。
其次,他又提到了生活中每天应当注意的三个细节:办事、交友与学习。
只有做到了这些细节,生活才变得完整。
作为捣蛋大王,我做的调皮事实在太多了,也的确应该好好反省了。
譬如那一次,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让我把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收一下。
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在想:算了,把这章看完了再去。
可妈妈一走,我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只顾着看书,好不容易把这本书看完了,妈妈却回来了。
这时我才想到妈妈交代我的事我没做,不由的低下了头,免不了有被妈妈批评了一顿。
而在学习方面,我也好不到哪去。
那天我们班学习《虎口藏宝》,下课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故事的主人公是纳塔莉,那为什么提到其他人物的细节会更多些呢?那这种叙事特点又要归纳进那种写作特点中呢?我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放学,我还是没有丝毫头绪。
本想第二天去请教老师,可一起床,这个问题却又被我遗忘了。
唉!对待朋友,我的心眼又小得可怜。
若是朋友伤害了我,就算创伤不大,我也会好几天不理他,弄得我俩很是尴尬,关系也越闹越僵。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哪里摔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
反省自己,就是防止自己重复犯错的最好措施。
多想想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后怎么办,才可以避免自己重复的犯错。
人都会犯错,这是肯定的。
但一个错决不能犯两次。
多反省自己,就能少走些弯路。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精选篇2)窗外的风正呼啸着打在窗户上,透过玻璃,我可以看到猛烈的北风把奄奄一息的枯叶拉扯到了远方。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精品8篇)

阅读论语心得体会(精品8篇)阅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论语》,不得不说,它对后来人们的言行举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启发!随着现代文化的逐步发展,《论语》也被人们翻译、演绎了出来。
有的为了方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们改编成了电影、动画片等等。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论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上至老人下至小孩。
随着它的广泛传播,人们现在对《论语》的传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来越大。
因为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了解)《论语》,就把它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势来传播,那些电视剧或是电影为了提高收视率,就把《论语》的内容篡来改去,没有尊重历;打不的人为了敷衍了事,并没有把握和充分散发出《论语》的本质,有违《论语》的本质;也有人认为这是是可以接纳的,因为它假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各有各的意见。
或许吧,现在《论语》的传播方法确实各有各的意见。
就像古人说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
的确,现在的《论记》被人们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样子,这就有违了《论语》的实质。
但这也有它对立的一面,这促进了《论语》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论语》。
如大家所知,《论语》告诫了人们的言行举止;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来对待学习;遇到困难时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义。
就像这《论语》,人们对它的传播方式各怀意见,虽然它现在的传播方法被我们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认的的是,它确实,真真实实地使知道《论语》的人越来越多。
这使得更多的人通过《论语》所述的,养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认为通过媒体传播的方法是可行的!阅读论语心得体会篇2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性质与“半哲学”性质。
读《论语》的心得(精选10篇)

读《论语》的心得(精选10篇)读《论语》的心得(篇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意思是: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也就是个人的价值观确定了。
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读《论语》的心得(篇2)《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论语》心得体会感悟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
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1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
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
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
《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
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
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
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
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
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
《论语》个人阅读心得(精选5篇)

《论语》个人阅读心得(精选5篇)《论语》个人阅读心得【篇1】第一部分是《论语》与“对话录”。
《论语》书名之意说法不一,它主要记载的是孔门师徒言语形式的对话录。
论,是论纂之意;语,则为语言。
今人赵纪彬考证诸说,认为“论”字有整理、撰次之义,“语”是二人相等而说,有论难、答述之义,因此,论语就是整理、撰次的对话,《论语》一书就是对话录。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头都出现了相同的对话体。
一方面是这个媒介形塑的结果,纸质媒介的缺乏使口语交流成为主要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古典时代的人与人渴望沟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并没有把人视为客化的一种认知对象,而是强调主体之间相互商量来涵咏人生。
纵观《论语》,因为对话的主题涉及到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等人,可以说《论语》是孔门的集体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历史形象。
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邃,当深切的体认到孔子思想的原创魅力与孔子其人的人性的伟大之时,绝对的崇拜、无条件的皈依,视孔子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数目庞大的追星的大军。
孔子被视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就成为中国最可爱的人。
第二是“中国最可塑的人”。
第三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这次的听课,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孔子,进一步走进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个人阅读心得【篇2】《论语》为政篇第一句话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行规范,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对企业而言,就是规章制度。
规范以道德为宗旨,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星辰则围绕着北极星,大家都围绕着规范,执行规范,落实规范。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发现的规律。
道德,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因为道德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大家都好,或是对大多数人好,礼义廉耻,都是道德,一个人有礼义廉耻,对别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处。
境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观念自然也会有不同。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4篇通用)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4篇通用)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的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对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阅读《论语》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仁”的含义。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做人的根本。
通过阅读,我逐渐领悟到“仁”的本质是关爱和尊重他人,这种关爱和尊重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是对所有人都应该普遍适用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
通过实践“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阅读《论语》也让我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同时,孔子还提倡“学而时习之”,即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所学的内容。
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适用。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此外,《论语》还让我意识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成就事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通过阅读《论语》,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同时,《论语》也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自我修养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阅读《论语》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考能力,还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读了《论语》心得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读了《论语》心得
《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了
《论语》心得,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
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
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
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
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
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
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
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
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
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
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
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
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
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
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