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 王禹偁(宋)”阅读试题及答案
王禹偁的诗词《村行》阅读

王禹偁的诗词《村行》阅读《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赏析】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此风格淡雅飘逸,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杜甫诗的神韵。
这首诗写的是山村秋季傍晚景色。
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诗的前三联描写作者村行所见的美景。
商州的美景,令诗人陶醉不已,他悠闲地骑着马,走在山间小路上,看到菊花初开,真是惬意,顿时兴致悠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主要从听觉、视觉方面写山中暮景,体现出山村的幽静。
前句写傍晚时分千山万壑回响起秋声,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耸立在夕阳的晚照里,默默无语,这是目睹。
“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寂静。
山峰本来就是不能“语”的,而作者仍强调其“无语”,仿佛是说它们本来能“语”,而此时忽然变得沉默,保持“无语”的状态。
作者如此安排,使得写景富有情趣。
颈联继续写景: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
这里通过红与白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极美的视觉享受。
此外,这火红的唐梨叶和雪白的荞麦花共同沐浴在斜阳下,真是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诗人陶醉于山间美景中,斜阳纵是美的,却也有意无意地提醒他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罢。
这时,忽然有一丝思乡的惆怅爬上心头。
因为诗人看见,那小桥流水、原野平林,都像极了家乡的景物。
诗人突然有种重归故里之感,那种亲切感、熟悉感,让他心中一喜;随即,诗人又回过神来,这里本不是自己的家乡,只不过相似罢了。
他转而想到了自己失意的仕途,那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扩展阅读:王禹偁的人物生平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
王禹偁《村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禹偁《村行》原文、译文及赏析村行作者: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经微微变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着兴致格外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静聆听夜晚,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
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的如同雪一般。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原来像极了我的家乡!赏析《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
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
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
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温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

温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村行

村行
王禹偁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 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 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3.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 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分析 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答案: 1.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菊、山峰、落叶、荞麦 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 心情悠然自得;最后一联写作者看到 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 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 下子变得惆怅起来。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 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 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 目睹。 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 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 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 对比鲜明。
3.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将无 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 形象生 动;又以 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 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 丽。
2.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 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 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 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 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 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 “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 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 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江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06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 含答案解析

专题训练(六) 古代诗歌阅读一、[2018·南昌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2分,共4分)村行①[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②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④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⑤似吾乡。
[注释] ①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②野兴:指陶醉在山林美景中,怡然自得的乐趣。
③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⑤原树:原野上的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诗人在领略风景的时候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B.首联在动态中写景,交代了时、地、人、事。
C.颔联写景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的。
“有声”和“无语”写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D.尾联,诗人村行的情绪由悠然转入怅然,这也是他仕途失意心情的显露。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六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B.作此诗时,诗人正处于被贬谪期间,故而整首诗风格沉闷,读来让人怅然不已。
C.诗歌颔联对仗工整,写出了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契合无间。
D.诗歌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一问表明闷闷不乐的心情,一答表明闷闷不乐的原因。
二、[2018·高安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2分,共4分)社日[宋]谢逸①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②。
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③。
饮不遭田父④,归无遗细君⑤。
东皋⑥农事作,举趾⑦待耕耘。
[注释] ①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
隐居乡里,布衣终身。
②风溪澹澹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
③羹芹:煮芹为羹。
④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
⑤细君: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
⑥东皋:水畔高地。
村行(王禹偁)(2)

村行(王禹偁)(2)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
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诗
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
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
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
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王禹偁《村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王禹偁《村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②原:原野。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全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3分)(2)这首诗中颔联对仗工整,其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3)诗中额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3分)(4)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是七言律诗。
(1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情。
(2分)(2)描写了初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1分),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声写静的反衬手法,(2分)下句的“数峰无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
(2分)(3)示例: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
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
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4)示例:兴长惆怅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问题】(1)这首诗从首联到尾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分)(2)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1)作者村行本是“野兴长”,却触景生情,看到“村桥原树”却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因此而“忽惆怅”。
前后的情感变化,突触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此题中有“野兴长”“忽惆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2)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1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衬托、映衬),(1分)拟人的手法(1分),通过对“晚籁”、“山峰”、“斜阳”、“落叶”、“荞麦花”的描写,描绘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香,格调亮丽、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1分)【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王禹偁诗《村行》练习题及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①[北宋]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②。
万壑有声含晚籁③,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④,荞麦花开白雪香⑤。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⑥。
注释:①本诗做于王禹偁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期间。
②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③晚籁:指秋声。
籁,大自然的声响。
④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
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⑤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
⑥原树:原野上的树。
原,原野。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案: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清幽寂静、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山路旁初绽的菊花、傍晚山间大自然的声响、远处斜阳里的山峰、山野间红色的树叶飘逸着淡淡幽香的雪白的荞麦花,营造了山间寂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2)这首诗的颔联向来为人称道,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分)答案: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下笔,“万壑有声”是耳闻,“数峰”“立斜阳”是目睹。
而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越发显出山村的沉寂。
“数峰物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似乎静默的山峰原本能语、欲语,却选择了静默无声,山峰的有情,衬托着诗人策马漫步山间的悠闲。
诗歌解析: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
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
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
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行王禹偁(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24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所赞叹传诵的原因。
(4分)25请用“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
(6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2.诗的前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菊花初黄,诗人骑马在山间小路穿行,神态悠然,任马随意行走。
夕阳西下,秋声回荡在山谷里,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将山村原野点缀得色彩斑斓。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感闷闷不乐,原来是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结合景与情的关系,景2分,情2分,总述作用1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