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四气五味的宏观化学成分说

合集下载

四气五味百科

四气五味百科

四气五味目录摘要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

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四气五味-简介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四气寒凉与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其间又有程度上的差别,即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是指其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也有偏凉偏温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仍称四气(四性)。

四气理论是医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阴阳学说总结归纳形成的。

因此四气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如附子、肉桂、干等药性温热,用治四肢厥冷、脘腹冷痛、、脉微欲绝等阴寒证。

再如石膏、知母、黄连等药性寒凉,用治烦渴、面红、咽喉肿痛、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清热、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等作用,主治实热烦渴、温毒发斑、吐衄、火毒疮疡、热结、热淋涩痛、、痰火、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阳热证;温热药多温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用治中寒、肺寒喘咳、寒疝作痛、、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简述四气五味的基本含义

简述四气五味的基本含义

简述四气五味的基本含义四气五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甜、苦、辛、咸。

四气五味理论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来看四气。

寒和热是相对的两种气质,寒气是指一种寒冷的性质,具有收敛、收敛、缩小的作用,而热气则是指一种炎热的性质,具有发散、扩张的作用。

温和凉则是介于寒和热之间的两种气质,温具有温和舒适、滋补作用,而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往往与四气的失衡有关,通过调节食物和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

其次是五味。

五味是指食物和药物的主要味道,包括酸、甜、苦、辛、咸。

每一种味道都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能够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酸味具有收敛、收缩、固涩的作用,具有收敛气血、止血定痛的作用;甜味具有滋补、润泽、补气作用,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苦味具有清热、干湿、解毒的作用,能够清热利湿、降火解毒;辛味具有发散、宣动、温化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散寒祛湿;咸味具有软坚、通窍的作用,能够软坚散结、通窍泄痰。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往往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判断患者体内的寒热虚实情况,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和食物来进行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中,药物的寒热属性和味道完全成为了选择药物和食材的重要参考标准。

在中医治疗中,寒热属性和五味理论被广泛应用,比如在感冒的治疗中,由于感冒常由风寒或风热所致,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具有辛、温、苦等味的药物,以达到发散风寒或清热解毒的目的。

在调节体质和养生保健中,人们也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通过饮食和药膳来调理身体,比如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来说,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羊肉等,来改善体质,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法除病邪,消除病固;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

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和五味: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导读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

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中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

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且看正文!什么是四气“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什么是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黄帝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

2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方金苗

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研究-方金苗

66第17卷 第12期 2015 年 1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12 Dec .,2015中医显著的临床疗效充分证明了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客观合理性,但是药性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到底是什么,尚不明确。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循证论治的客观要求及中医药理论现代发展的自身需求,寻求中药药性物质基础成为近年来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1四气、五味及四气与五味的相互关系从文献记载上,四气、五味的概念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四气调神大论》之“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之天气,“从之,则苛疾不起”。

“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五味为饮食具有的对于不同脏气的滋养作用,即“五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神农本草经》将四气、五味用于中药药性描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指中药所具有的可对人体产生温、热、寒、凉调节作用的特有属性。

《本草纲目》中提出了五性的说法,认为“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五味应用于药性理论,反映中药对五脏功能分别的调节作用,及各自独特的或缓、或收、或燥、或泄、或润等药理效能。

李东垣《脾胃论》“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的论述使我们得以将对脾胃功能属性的认识与中药药性对应起来,对中药入胃,通过其四气及五味物质,调节脾胃对五脏之气的濡养,实现其药理功能的理解更为透彻。

《内经·素问》“味归形,形归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定义了“气”“味”“形”之间的本质关系。

中药实体的“形”包含了其五“味”物质,同时又产生于阴阳之“气”的凝结。

那么此气必存于五味之中,并且与五味属性同时在药性表观上体现出来。

中药学四气五味

中药学四气五味

第一节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之间、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然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药性的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平性能否入性,医家见解不同。

有的主张“平应入性”,如《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平性药占100余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第一个提出五性分类法。

如天麻性平,凡肝风内动,惊厥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可见无论文献记载,还是临床实践,均显示平性是客观存在的,“平”应入性。

然而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虽称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性凉,炙用则性偏温,所以平性扔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平性,因此扔称四气(四性)而不称五气(五性)。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

中药学“四气五味”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3-22T14:02:29.6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潘娜[导读]潘娜(泸县福集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100)四气五味作为中药最核心的理论,这其中所谓的四气五味和天地的关系比较密切,也可以说,中药的气味就是天地之气的偏性,在药物身上有了详细体现。

一、何为四气五味?四气,这里指的就是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药性,也是性质,在理论当中,动物和植物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些是自然生长的,天带来的是寒热风湿,地带来的是酸甜苦辣,这些味道大不相同。

所以当人生病的时候,体内的四气五味的平衡就被打破,所以这时候中药的四气五味将会给人体带来补充和纠正。

如果人体过于寒,就需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如果身体过于热,就需要用凉药,也会用寒药来过渡它的热,这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的作用在于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

气味也分厚薄之分,可以简称为: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泻。

这是一些基本原则,和定理是一样的。

四气五味,总体来说就是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也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基础支撑,因为药物都存在不同的性与味,两者都是药性的一方面,从古代开始,各类中药书籍都将药物的性味标明,便于对复杂的药物的共性和特性进行认知和临床用药的意义。

因为药性是依据实际情况多次验证得出的,也是在性质上对多种药物医疗作用的涵盖,同时药味的确定是通过口尝得出的,进而明确多种药物的不同滋味以及医疗之间的各种作用。

四气包括了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也被统称为四性,寒凉与温热是呈现对立的,然而寒凉、温热两者存在程度各异,除此之外,还存在平性,其指的是药性平和,多数寒凉药都具有清热、泻火的疗效,对于各种热证有显著疗效。

温热药具有散寒、助阳等疗效,针对于多种寒证。

除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以外,针对一些药物,还会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药性加以区别,药物的四性是通过作用机体所反馈得出的,因为其症状具有寒热之分,故选择相对的性质进行治疗,可缓解热证的药物,例如黄岑、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对于热证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具有寒性,相反可缓解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例如附子、干姜等,针对腹中冷痛等寒证均存在一定疗效,同时也证明了此类药物热性,所以“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都是基础的用药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