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1.工程概况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依照自己隧道概况加入2.监控量测目的2.1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固和施工安全。

2.2确保临近建筑物、道理及地下管线等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

依照监测结果,分析可能发生危险的征兆,判定工程的安全状况,采取措施,遏止危险的趋势,确保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2.3以施工监测的结果指导现场施工,进行信息化反馈优化设计,使设计更切合实际,安全合理,有利施工。

2.4将现场监测的结果与理论推测值相比较,修正设计参数,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监控量测内容及要紧量测设备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依照隧道地质情形及隧道施工方法必须进行以下项目的监测,必要时依照设计增加选测项目。

监控测量项目如下表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表4.监控量测体系建立专门施工监测组织机构,见图3-1。

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由具有丰富施工体会、监测体会以及有结构受力运算、分析能力的工程师负责,对隧道明暗挖施工全过程实施跟踪监控量测,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中去,随时把握施工中支撑结构、地表建筑及地下构筑物的受力变形情形,并反馈给施工作业班组及设计单位、监理部门,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步骤,改进施工措施,确保邻近建筑物及地面沉降值、支护变形值等均在设计和规范承诺范畴内,操纵并降低工程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阻碍。

图3-1 施工监测组织机构图针对本管段的工程规模、施工方案及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监控量测组,监测小组成员5~6人,监测小组由一名技术人员担任小组长,配置3~4名熟悉监测业务的监测人员。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制定以下各项措施:(1)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已检校合格。

(2)量测仪器由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测点埋设爱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操纵打算中。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1. 引言隧道是现代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隧道监控量测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的细则,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监控设备选择在隧道监控量测工作中,需要选择适当的监控设备。

这些设备应具备以下特点:- 具备高清晰度图像采集功能,以便实时观察隧道内的运行情况。

- 能够实时监测隧道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

- 具备烟雾、火灾等灾害监测功能,能及时发现并报警。

- 具备车辆行驶状态监测功能,如车速、车流量等。

- 具备智能分析功能,能根据监测数据识别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

3. 监控布局设计在隧道监控量测实施过程中,应合理设计监控布局。

以下是一些建议:- 根据隧道长度和形状,确定安装监控设备的位置。

- 针对关键区域,如车辆进入和离开隧道口、隧道内的交叉口等,增加监控设备数量,以便全面监测。

- 注意隧道内的盲区,合理布置监控设备以消除盲点。

- 考虑到监控设备的覆盖范围和角度,确保能够全面观察隧道内的各个区域。

4. 数据采集和分析监控设备的作用不仅仅是实时观察隧道内的情况,还可以采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提供更多的管理决策支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要点:- 对于环境参数的采集,如温度、湿度等,应进行长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以寻找隧道内的变化趋势。

- 对于车辆行驶状态的监测,应及时记录并分析车速、车流量等数据,以评估隧道的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

- 对于灾害监测的数据,如烟雾、火灾等,应设置相应的报警阈值,并及时发出警报。

5. 报警与处置监控量测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及时发现并处理隧道内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

以下是一些关于报警与处置的建议:- 设置合适的报警阈值,确保只有在真正有异常情况发生时才会触发报警。

- 确定报警信号的接收方,如相关部门或人员,以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 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应急联系人、应急电话等信息,以便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能够快速应对。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

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监控量测规范隧道是一种具有特殊环境和特殊结构的工程,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监控量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以下是隧道监控量测的规范要求。

一、监控设备的选用1. 监控设备应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能够满足隧道安全运行的要求。

2. 监控设备应具备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展示等功能,并支持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

3. 监控设备的选用应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

二、监控参数的选取1. 监控参数应包括但不限于隧道内部温度、湿度、气体浓度、挠度、位移、变形、风速、烟雾等参数。

2. 监控参数的选取应根据隧道的功能和结构特性进行,重点关注对隧道安全运行有重大影响的参数。

三、监控频率的确定1. 监控频率应根据监控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对隧道安全运行的需求确定。

2. 监控频率应能够满足监控参数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要求。

四、监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1. 监控数据应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监控数据应进行趋势分析和统计分析,为隧道的维护和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控报告的编制与上报1. 监控报告应根据监控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编制,包括监测数据的详细记录、异常情况的分析和处理措施等内容。

2. 监控报告应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并按要求进行保存。

六、巡视与检修1. 隧道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巡视和检修应按照隧道监控设备的维护手册和要求进行,记录巡视和检修的内容和结果。

七、紧急事件的处理1. 对于出现紧急情况的隧道,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2. 监控设备应具备紧急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功能,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和指示。

八、监控人员的培训与考核1. 监控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控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2. 监控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了解最新的监控技术和方法,并参加相关的考核。

以上是隧道监控量测的一般规范要求,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制定和调整。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目录一、工作目标和范围 (1)1.1概述 (1)1.2监测工作目标 (1)1.3监测工作范围 (2)二、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2)2.1设计思路 (2)2.1.1第三方监控量测的依据 (3)2.1.2第三方监控量测的重点 (3)2.1.3第三方监控量测的实施 (4)2.2隧道隧址区工程概况 (4)2.3隧道施工第三方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7)2.3.1隧道监控量测设计原则 (8)2.3.2监控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8)2.3.3监测原理及方法 (47)2.3.4监测频率 (52)2.3.5测读技术要求 (52)2.3.6监测项目的控制基准及管理基准 (53)2.3.7监测结果的处理 (55)2.3.8监测过程组织管理 (56)三、主要分项监控量测工艺框图 (57)四、监控量测总体计划 (59)4.1监控量测工作的进度计划 (59)4.2质量保证措施 (60)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一、工作目标和范围1.1概述隧道起点位于北碚区静观镇西山村,终点位于合川区清平镇桃李园村。

隧道沿线存有煤矿采空区、瓦斯、瓦斯段落的腐蚀性地下水、岩溶及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因此为确保隧道安全施工,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实施监控量测措施。

隧道的施工过程具有工序多、内容复杂、相互交叉、隐蔽性强等特点,所以如何加强现场监控量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已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此,施工各阶段的监控量测也就成为了隧道施工过程的核心问题。

从设计思路上讲,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坚持把“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隐患,预测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主线,从监测围岩与支护的变形和应力、了解隧道围岩与支护的受力状态与变形特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这四方面着手,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

1.2监测工作目标通过施工现场巡查和监控量测,迅速准确地获得第一手实际观察和量测资料,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和对现场施工观测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隧道第三方监控量测和施工技术咨询,提供可靠、准确的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在内的“三控”技术咨询服务。

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一、引言隧道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旨在对隧道监控量测作业进行规范和指导,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指导书适合于隧道监控量测作业的各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监测设备安装、数据采集与处理等环节。

二、任务目的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隧道的变形和变化趋势,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

本次监控量测作业的目的是对某隧道进行全面的监测,以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

三、前期准备1. 建立监测方案:根据隧道的特点和监测要求,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目标、监测点位、监测参数等内容。

2. 选择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选择适合的监测设备,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计、裂缝计等。

3. 设计监测布点:根据监测方案和隧道结构特点,合理布置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4.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案和监测布点,进行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监测设备安装1. 安装位置选择:根据监测方案和监测布点,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确保监测设备能够准确、稳定地采集数据。

2. 安装方法:根据监测设备的特点和要求,采用适当的安装方法,包括固定、调整、连接等操作。

3. 安装质量控制:在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要求。

4. 安装记录:对于每一个监测设备的安装,及时记录安装位置、方法、质量等信息,以备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数据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根据监测方案和设备要求,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工作。

采集时要注意环境条件的稳定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校正、数据筛选、数据平滑等步骤,得到可靠的监测结果。

3. 数据分析与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判断隧道的变形趋势和安全状况,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4. 数据存储与备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六、作业安全1. 安全措施:在进行监测量测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四川省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工程项目C17合同段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雅康高速公路C17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0一四年九月十五日目录一、编制依据 .....................................................................................................................三、工程概况 .....................................................................................................................四、监控量测管理 .............................................................................................................五、监控量测技术要求 ................................................................................................... 1.量测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 2.数据处理和预测预报要快速准确。

............................................................................... 3.监控必须及时有效、落到实处。

...................................................................................六、量测项目及内容 .........................................................................................................七、工作内容、方法和仪器 .............................................................................................⒈洞内外观察.........................................................................................................................2. 拱顶下沉量测...................................................................................................................3.地表沉降.............................................................................................................................4、周边位移...........................................................................................................................八、洞内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九、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 .................................................................................................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 十一、初期支护监测结果异常的处理 .............................................................................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4、隧道监控施工技术规范3、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等有关资料。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1)2.编制目的、依据 (1)2.1 编制目的 (1)2.2 编制依据 (2)3.测量总体组织 (3)3.1 监控量测人员组织机构 (3)3.2 监控量测测量仪器的配备 (5)3.3 监控量测管理流程图 (6)4.监控量测的项目和点位布置要求 (7)4.1 监控量测的项目 (7)4.2 监控量测的点位布置要求 (8)5.监控量测频率 (15)6.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16)6.1 Ⅲ级管理制度 (16)6.2监控量测控制标准 (17)7.监控量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19)7.1 时间要求 (19)7.2 洞内、外观察 (20)7.3 净空变化监控量测 (20)7.4 拱顶下沉的监控量测 (21)7.5 地表沉降监控量测 (22)7.6 监控量测注意事项 (22)8.监控量测数据记录分析及信息反馈 (23)8.1 监控量测数据的记录 (23)8.2 数据分析处理 (23)8.3 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24)8.4 监控量测验收资料 (26)9.监控量测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 (26)9.1 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26)9.2 监控量测安全保证措施 (27)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新建叙永至毕节铁路(川滇段)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施工起讫里程:DK194+516.98~DK230+910,线路全长36.393km。

其中隧道8座,共计29.697km。

线路位于大娄山山脉西端崇山峻岭中,地形起伏大,山间平地少见,一般坡度20~40°,地面高程395~2400m,相对高差300~600m。

自然横坡陡峻,峡谷两侧可达60~70°,部分为悬崖峭壁,相对高差500~1600m。

碳酸盐岩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石漠化较严重。

线路通过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及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

北东向构造体系:沿线处于古蔺山字形、黔西山字形构造带及北东向构造带交接复合部位,断裂、褶曲发育;特别是不同时期的断层互相交叉切割,断层密集,岩体破碎。

暗挖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暗挖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1. 工程概况区间隧道理工大学站〜电表厂站区问位丁学府路规划道路正下方,设计里程SK5+260.779〜SK5+908.112,上行线长647.333米,下行线长646.796米,全长1291.753米,线间距9.3〜13.5米,区间隧道最大埋深11.2米,最小埋深9米。

电表厂站〜活滨公园站区问位丁西大直街规划道路正下方,设计里程SK6+135.412〜SK7+124.029,上行线长988.617米,下行线长996.818米,全长1985.435米,区间出电表厂站时线间距为13米,在西大直街下线间距变为12 米,然后过渡到活滨公园站为15.5米,区间隧道最大埋深16.6米,最小埋深9.8 米。

2. 工程地质与地下水文情况1.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1.2.1、工程地质本标段地貌类型为岗阜状高平原,平均自然纵坡较小。

地层由上至下依次为:(1)第四纪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貌岸然杂填土(①):杂色,由砖块、碎石、粘性土等组成,松散〜中密。

0.0〜0.5米多为柏油路面。

层厚1.10米,层底高程149.46米。

(2)第四纪上更新统哈尔滨组地层(Q3hr2al)粉质粘土(②):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

层厚2.70米,层底高程146.76米。

粉质粘土(②-1):黄褐色,层状分布,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软塑。

层厚1.20米,层底高程145.56米。

粉质粘土(③):黄〜黄褐色,层状分布,钙质呈斑点状或菌丝状出现,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硬塑。

层厚4.00米,层底高程141.56 米。

(3)第四纪中更新统上荒山组地层(Q2h2l)粉质粘土(④):黄〜黄褐色,灰褐色,层状分布,受铁质侵染,并可见铁猛质结核,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

本站有两层,层厚分别为3.00米、13.9米,层底高程分另U为138.56米、119.76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 共 20 页 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一、工程概况 省略 二、监控量测的技术要求 1、监控量测目的 ⑴ 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⑵ 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⑶ 研究监测工程状况的累计记录,积累量测数据,有助于修正工程设计,并通过观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为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⑷ 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⑸ 隧洞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及其稳定情况密切相关,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的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受力异常等,通过观测结果来验证施工方案的正确性; ⑹ 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⑺ 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定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2、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第 2 页 共 20 页

⑵《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⑷《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隧道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技[2010]352号) 3、编制监控量测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⑴ 监控量测项目; ⑵ 监控量测管理工作流程;

监控量测管理工作流程图 第 3 页 共 20 页 ⑶人员组织、元器件及设备; ⑷ 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 ⑸ 数据记录格式; ⑹ 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 ⑺ 信息反馈及对策等。 4、监控量测项目

结束 安全分析 测点埋设 初期支护施工 量测数据采集

人员、仪器设备 隧道开挖

已施工段支护加强措施

项目制定 管理基准的设定

监测总结 施工建议 量测数据分析 修改支护设计参数 修改管理基准值

不满足 第 4 页 共 20 页

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选测项目应根据隧道建设规模、围岩的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 注 1 围岩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2 钢架内力 钢筋计、应变计 0.1Mpa 3 喷混凝土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10µε 4 二次衬砌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钢筋计 0. 1Mpa 5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 接触压力 压力盒 0.001Mpa 6 锚杆轴力 钢筋计 0.1Mpa 7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0.1mm 8 隧底隆起 水准仪、铟钢尺 或全站仪 1mm 9 爆破振动 振动传感器、记录仪 临近建筑物 10 孔隙水压力 水压计 11 水 量 三角堰、流量计 0.1mm 12 纵向位移 多点位移计、全站仪 0.1Mpa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 精度 备 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2 净空变化 收敛计、全站仪 0.1mm 全站仪采用 非接触观测法 第 5 页 共 20 页

3 地表沉降 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1mm 浅埋隧道必测 (Ho≤2B)

4 拱顶下沉 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 1mm 注:Ho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5、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1)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地表必须设置监测网点并实施监测。浅埋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 <Ho<2.5B 20~50 B <Ho≤2B 10~20 Ho≤B 5~10 注:Ho为隧道埋深; B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⑵ 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Ⅲ 30 Ⅳ 10 Ⅴ~Ⅵ 5 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第 6 页 共 20 页

拱顶点不设符号标记,采用断面里程代替。收敛点不设符号标记,自拱顶下上台阶使用测线A表示,下台阶使用测线B表示。对于偏压隧道需要量测左或右收敛点至中心线距离的,仍使用现有的标记方式。 量测点必须挂牌标识,收敛点挂牌只挂一侧,另一侧及拱顶点要求使用红漆明显标识。标示牌要明确断面里程,其规格及材质不做要求。

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示例 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示例 断面量测测点、测线示意

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 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全断面法 一条水平测线 - 第 7 页 共 20 页

台阶法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 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 6、监控量测频率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m) 监控量测频率 (0~1) B 2次/d (1~2) B 1次/d (2~5) B 1次/2~3 d ﹥5 B 1次/7 d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 位移速度(mm/d) 监控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 d 0.2~0.5 1次/3 d ﹤0.2 1次/7 d 注:Ⅰ、B为隧道开挖宽度; Ⅱ、当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值接近或超过报警值时,应加大监测频率; Ⅲ、当变形曲线趋于平缓时,在有充足的数据判断变化趋于稳定,可以停止相应项目的监测工作,并经工程师批准。 ⑴ 观测仪器设备的安装及埋设 A、地表观测点的埋设:地表沉降点埋设宜与洞内观测点位置对应,地表观测点横向埋设时沿斜井中心线向两侧埋设。横向每排点位埋设7个观测点。点位横向间距为2~5m,纵向间距10~20m。点位采用Φ16圆钢制作。竖向钢筋端头应制作成球形,顶端锯成“十”字线,线深不小于1mm,线宽第 8 页 共 20 页

不能超过1.5mm。竖向钢筋长度为25cm,下部5cm处焊接长度10cm的横向钢筋。如图所示: 第 9 页 共 20 页 B、洞内测点的制作及埋设:采用直径20mm螺纹钢筋端部焊接直径6mm的钢筋挂钩,挂钩必须制作成闭合三角形。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如下图所示:

焊接钢板,贴反光膜Φ6mm钢筋初期支护围岩

Φ20mm螺纹钢筋,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0mm

边长为50mm的正三角

⑵ 各项监控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 7、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⑴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第 10 页 共 20 页

跨度7m围岩级别 隧道埋深h (m) h≤50 5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 Ⅱ — 0.01~0.03 0.20~0.60 Ⅲ 0.03~0.10 0.08~0.40 0.30~0.60 Ⅳ 0.10~0.30 0.20~0.80 0.70~1.20 Ⅴ 0.20~0.50 0.40~2.50 1.80~3.00 拱顶相对下沉(%) Ⅱ — 0.03~0.06 0.05~0.12 Ⅲ 0.03~0.06 0.04~0.15 0.12~0.30 Ⅳ 0.06~0.10 0.08~0.40 0.30~0.80 Ⅴ 0.08~0.16 0.14~1.10 0.80~1.40

注:Ⅰ、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的修正。 Ⅱ、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Ⅲ、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 ⑵ 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要求确定。 位移控制基准 类别 距开挖面1B(U1B) 距开挖面2B(U2B) 距开挖面较远 允许值 65%U 0 90%U 0 100%U 0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 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⑶ 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大于5.0mm/d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