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曾国藩
我看曾国藩

我看曾国藩一.曾国藩的一生在曾国藩死后的一百多年间,有的人颂扬他是“千古完人”,“万代楷模”,象泰山和北斗一样“万世流芳”。
也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汉奸、刽子手,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毫无可取。
其实,这二者都未免褒贬失当,毁誉偏颇。
在历史上,进步人物有进步人物的成长过程,反动人物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坏。
基于这种看法,我想简单地叙述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怎样由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弟,走向与人民为敌的道路的。
(一)志在科举成名“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几乎成了一切封建地主子弟的座右铭。
曾父曾麟书在科举路上竞奔,连个秀才也没捞到,深以为憾。
于是,他对曾国藩寄予满腔希望。
在曾国藩七岁的时候,曾麟书就亲自教他读书。
一直读了八年书,学业大有长进。
此后他走上了科举之路,1838年,曾国藩中了进士,终于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之群。
1847年,他被擢用为内阁学士,1849年,又擢用为礼部右侍郎,到1852年,署吏部左侍郎,已成为清政府中比较重要的官员了。
(二)治学有方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并入了翰林院以后,感到耳目一新。
从那时起,他决心深入研究经史,留心经世之学。
曾国藩治学有以下的主张:1.他主张在学习中一定要勤勉。
他认为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的,怕的是稍遇到困难,就不愿勉力前进,结果中途而废。
2.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反对门户之见。
他觉得各家的学问,都必有其长处,应取众忌以门户相标。
这种纳百川于一海的治学方法,无疑是他明智的地方。
3.曾国藩注意研究各家各类的学问。
他觉得义理、经济、词章、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
4.曾国藩能综合各家学派之长,抓住义理之学,博采其它各科,由博及专,由专及博,孜孜以求,这使他获得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三)初期的政治主张曾国藩早期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对封建朝廷的忠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当然不可能挽救清王朝衰败的国势。
他的一些主张,尽管在客观上对民间疾苦表示了一定的同情,但都掩盖和抵销不了他后来与人民为敌的罪行。
我心中的曾国藩

我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人。
我不仅喜欢看历史剧,还喜欢看百家讲坛,比如什么李山教授讲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易中天先生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和三国,研究院魏新讲的东汉开国等等。
但是我一直以来比较了解比较喜欢的是古代历史,什么围魏救赵啊,合纵连横啊,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赵匡胤黄袍加身......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心驰神往。
但是我一直不喜欢读明清两朝的历史特别是晚清这段历史,也不愿了解那时代的人物。
毕竟这段历史中国国势日渐衰弱,西方列强虎视眈眈。
我国不知道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读来让人很不爽。
恰逢历史老师布置作业之际我也去了解一番。
我觉得在众多人物中曾国藩绝对算是一个出众的人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曾国藩,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这几天通过看百家讲坛中郦波副教授评说《曾国藩家训》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曾国藩在我眼前。
哦...曾国藩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一个从小就天资聪慧的人,你们这么想那就错了。
曾国藩远远算不上聪明,甚至可以用笨来形容了。
这个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不是我自己说的,也不是郦波副教授自己说的。
据说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曾国藩的父亲认为他太愚钝了,让他跟着别的老师学习。
曾国藩有一个老师姓汪,这个汪老师教了曾国藩一段时间后认为他实在太笨,骂他为天生蠢货。
由此可知,曾国藩并不是个聪明孩子。
曾国藩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自我完善的过程。
原先曾国藩不仅不是天才,他身上的毛病也有不少,和我们一般人差不了多少。
一、气量狭小。
曾国藩原先也是个爱记仇的家伙,他之前的那个汪老师骂他是天生蠢材,说他要有出息的话,就要帮他背伞。
意思就是如果曾国藩有出息就要做曾国藩的仆人。
结果过没多久曾国藩考中进士,可以说是屌丝变富帅了。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院系:管理学院专业:公共管理学号:L01214001 姓名:王洁星期三上午三四两节课老师叫我们写一个关于近代史人物的评论,我的脑海中迅速出现了曾国藩的身影,最近看了曾国藩传记,内心很受震撼。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曾公身上的浩然正气,看到了为人处世的智慧。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参半。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想曾国藩不愧为一代枭雄,人中豪杰,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书上介绍了曾国藩的身世,他是一个生在贫寒之家,却靠着自己的实力和奋斗登上了权利的巅峰,这正是我所渴望的,因此对曾国藩的经历内心充满了羡慕与敬佩,我想那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一步步完成的。
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发现很多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很高,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前一年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曾国藩极力推崇儒家文化,特别注重自我内心的修炼,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继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孔学的圣哲:建功树业,转移世运的伟大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平定太平天国,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同时他善于识拔人才,引用之能,更时时以转移社会风气建立廉能政治为己任。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位极人臣,有副对联说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就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
曾国藩作为一个人生的成功者,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立坚卓之志。
但凡成功者无不有大志者。
曾国藩是个一生都在立志的人,不仅立大志,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志向。
曾国藩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的时候,就立下了无数个志向,包括他后来点为翰林、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两江总督,甚至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这个对子,强调的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所以曾国藩自己也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也就是说,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我所认识的曾国藩论文1500字

我眼中的曾国藩土木124班 08070312409 李德智摘要:《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於一师。
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
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於军礼庶几近之。
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
老儒宿学,群归依之。
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关键字:生平事迹功过影响评价参考文献:《清史稿·曾国藩传》纪录片《百家讲坛之曾国藩》说实话,我对曾国藩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提及这个历史人物,听到的是大家对他不同的看法,有说他是成功的,也有说他是个坏人,卖国贼之类的:直到后来上了历史课,对历史的认识越来越多,对曾国藩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才渐渐了解他的事迹,能正确的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在网上搜了不少节目讲诉曾国藩历史的,了解他的一生,了解他在当政时所做的事,以使自己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人物。
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就我所看到的,是赞扬他的的居多,众所周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
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不仅如此,“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的人是他;还是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的人;在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
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
我眼中的曾国藩

班级:081122 姓名:刘祥学号:20121002977我心目中的曾国藩“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这是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说过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既可以看出曾国藩文人的那种气质,同时也可以看到那种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研究和中国近代化的研究都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但是在我的眼中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我的眼中我认为曾国藩在历史中扮演者三种角色:军事家、改革家和思想家。
我就这三种角色说说我对曾国藩的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军事家。
曾国藩创建了湘军,他是中国军事近代化建设的主要奠基人和开创者,他在治理湘军的过程中,提出了“练兵”、“制器”和加强海防的近代军事思想,开始了由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转变,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奠定了思想基础。
曾国藩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而且将传统军事思想与西方军事思想相结合,开始了由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转变,在增强国防实力、抵御外侮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曾国藩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治理军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忠、信、仁、礼”的治军思想。
曾国藩主张“以仁存心”,力求在军队中形成一种“辨别明威”的仁爱风尚,使官兵之间相互信赖,共同对敌。
其二,“勤、恕、廉、明”的治军原则。
曾国藩主张以“勤、恕、廉、明”的思想治军,他认为,“勤”能达到严格训练士兵和加强军队管理的目的;“恕”、“廉”则能协调军队内部的关系;“明”则有利于选拔军队将领和处理日常事务。
其三,“勤训精练”的治军措施占曾国藩特别注重对军队进行严明纪律的教育,如禁止在军中缥、赌,力戒懒惰,尊敬师长等;以及对军队的严格训练,包括点名、练操、放哨等都不松懈。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章炳麟曾这样评点曾国藩,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献之则为元凶。
”是的,事实确实如此。
年轻时的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也力挺曾国藩并向其子女推荐他的家训和家书。
不过,也有不少人骂其为“曾剃头”、“卖国贼”。
那么曾国藩究竟是怎么一个人呢?一、孝顺他视孝为家庭和睦的根本,在他的“三致祥”论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孝致祥”;“子贪而断父母之养膳者,必非孝子。
”另外,他在给父母的信中,总是以“男国藩跪禀父母亲膝下”或“男国藩跪禀父母亲万福金安”开头。
他还写信给自己的兄弟,告诫他们要对父母亲尽孝并要他们代他尽孝。
在咸丰二年六月,曾国藩在奔赴江西任乡试正考官途中,听到母亲逝世的消息,毅然不顾功名利禄,匆忙回家奔丧。
咸丰七年,当时正是和太平天国进行激烈的拉锯战的时候,在军中闻父亲逝世消息,立刻奏报朝廷,连夜向家赶。
虽然战事紧迫,但他在家丁忧的时间长达一年多。
二、坚忍曾国藩这一生都在与自己作斗争。
他曾经戒过好几次烟,但他最后还是成功戒烟了。
在最后一次开始戒烟的那一天——道光二十二年廿一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
如再食言,神明殛之”。
在廿九日,写道“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美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由此可见,他的决心之大。
不过,虽然他戒烟戒成了,但他迷恋上了那在戒烟时用来转移注意力的围棋。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与人下棋,直至他死的那天。
在这期间,他屡次戒棋失败却又屡次戒棋。
这些在他的日记及家书都有一定的体现。
三、节俭他衣着朴素,从来没有定制过衣服。
他的袍子、鞋袜,都是他夫人.儿媳妇手工缝制。
据说他三十岁时,做了一件马褂,当做礼服,每每到了重要的时候才穿,等时候过去,他就马上整理好放到箱子里。
这件衣服一直穿了三十年,拿出来仍然是崭新如故。
他不但在穿衣上节俭,吃饭上同样节俭。
他说:“余为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我眼中的曾国藩

他就是那个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书生,他就是那个在扬州教案中被称为卖国贼的“奸臣”,他就是那个首先掀起洋务运动的实学家,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他有太多的帽子数不胜数,他是人们眼中的全才,是儒家教育中最后那一刻闪耀的明星,可他又让无辜的数万百姓丧失性命,又把国家的尊严让外国人任意践踏,对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实在无法给出最准确的评价,但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曾经说过:“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明灯”。
只要抱着理解的心态,任何的历史人物我们都不会言过其实,理解才是准确评价的前提,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曾国藩那个时代他的所作所为,因该把他放回过去,让他置身与历史的长河中,这样也就不会有所偏颇.曾藩是大清王朝的一位名佐,一个奇柱。
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是编练湘军,镇压了太平天运动,使得行之将灭的清王朝有继续村活了五十多年:二是他“师夷之长技”,开展了洋务运动,为中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刚刚读完他的家书,这个大清名相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隐隐出现,对这个评价不一的历史人物也有了一点模糊的看法。
曾藩对人生的态度和他实际的事业生涯是一对极大的矛盾。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是一个人,而在他的现实社会里,他又是另一个形象。
他认为人读书不应该是为了功名,不在于做不做官。
作学问是为了增进道德,修养心。
在他家书中,多次提到让他的兄弟不要把考取功名作为读书的真正目的,而要学习古之圣人,像古人那样去研究学问。
从他的家书中还隐约看得出他也想退出政界,后悔当不应该步入官场。
甚至他还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这句话难道不是他极力对为官为宦的表现吗?而且他还提到要忍让,要谦虚等等·然而,他在做官时,却又是那样的勤政。
曾经还写信让他的兄弟“速来营忘报”,这样一个有着出世想法的人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在官场升迁的呢?又是怎样一次一次得到一个外来统治阶级的信任的呢?㈠他以一介书生,练就一支劲旅,打败了纵横十六年的太平军队,造成同治中兴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目中的xx
我觉得在近代中国史中,曾国藩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也是我敬佩的人之一。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臣子,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文人,是一位身教言传的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真的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虽然平天下不是十分成功,但他真的做出一番事业,使人佩服。
曾国藩是一名尽忠职守的好臣子。
虽然在当时清朝已经走向衰弱,但作为传统中国文人,考科举,出仕做官是光宗耀祖的壮举。
曾国藩也是其中的一人。
因为受其老师穆彰阿大的关系,曾国藩步步高升,但是这也离不开曾国藩自己的实力,与当时的时势。
当时清朝已经没什么能人志士,而曾国藩刚好遇上能一展身手的好时机,曾国藩率领的湘军英勇的打败洪秀全的军队,曾国藩威震天下,功高盖主。
当时有很多人劝说他黄袍加身,但他坚持着“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清朝尽忠职守。
曾国藩不仅是一名好臣子,还是一个洞察时势的聪明人。
若然他真的自立为王,在当时那个外忧内患的时代,他的政权也会摇摇欲坠,他的政权也不会长久,也容易留下骂名,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做好本分,还能流芳百世。
曾国藩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
曾国藩虽然久经官场,圆润却不圆滑,缜密而没有心机;虽然位高权重,却没有失去一刻天真细腻,朴实向善的心。
他一生酷爱读书写字,但因为平日政务繁忙,所以没有太多时间著书立说,所以他经常利用生活的间隙写日记,写家书,练书法,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做人体会都倾情记录,传于后人。
作为一名位高权重的官员,能关注文学真的不容易,他还能如此的用心经营文学,真的使人钦佩。
曾国藩还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
曾国藩不仅孝顺父母,他因为当官没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又不能定期省亲,内心一直很愧疚,他就让自己的弟弟帮自己尽孝。
因为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他家族的人都恪守孝道,孝顺父母。
曾国藩不要子女声名显赫,只要读书识字,做个明理的君子就可以了。
不得不说,曾国藩真是高瞻远瞩,宦海浮沉,风云变化,伴君如伴虎,做官的辛酸曾国藩是领悟够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在宦海中沉沉浮浮,而更希望他们能够学识渊博,这能硕不是用心良苦吗?
很多人帮曾国藩扣上地主阶级的帽子对他进行批判,他生活在清朝末年,他是清朝的官,他能不是地主阶级吗?但地主阶级就不能是好人吗?不能是好官吗?这些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进行批判的人应该是有某种政治目的吧?姑且不谈其阶级性,观看中国近代史,有多少人能像曾国藩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有一番作为,在国家飘摇欲坠时,既有危,又有机,又有多少人能抓住机遇,在历史上留名?在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兼顾事业,知识与家庭?即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说曾国藩完全能平天下,但作为清朝将领,平定太平天国动乱,站在他的角度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平天下吧?而其修身,齐家,治国方面又有多少人能与其媲美?
我不是想说曾国藩有多么的好,只是想表达一点:
我觉得他真的做到修身,齐家,治国。
我钦佩他这样的人。
我并不是也要像他那样做出那样伟大的事情,在当今社会要做那样的事情是十分困难,这更需要机遇。
我只希望自己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到修身,齐家。
培养自己有好的修养与学识,家庭幸福美满。
实现自己的目标,做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过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