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导论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并使其繁荣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教育、传媒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教育传承1.1 强化中文教育中文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为了传承中国文化,我们应加强对中文的教育。
首先,学校应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中文课程,包括语文、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中文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中文角、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
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中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水平,以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1.2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文化需要让年轻一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讲座、文化遗产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如艺术、哲学、道德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传媒传承2.1 提倡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传媒应该创作和宣传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音乐等,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这些文化产品应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2 加强新媒体的传播力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工具。
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洁易懂的传播。
同时,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线上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社会环境传承3.1 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
同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2)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三【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重和谐统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充分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价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向量和根本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但它却可以为我们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照。
一、传统文化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在精神和气质。
从字源上来看,“和”就是“谐”,“谐”就是“和”,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协调、合拍,如《左传》中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古人多用单字表意,“和”、“谐”、“中”等字都有“和谐”的意思。
“和谐”一词则出现稍晚,如《晋书》上说:“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后来,古人把音乐之“和谐”用于考察整个人类社会是否和谐的问题,从而有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与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说其“博”,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说其“深”,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
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积累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崇尚孝顺、尊敬、忠诚、正直等美德,给了每个人一个积极向上的行为指南。
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通过儒家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中,注重尊重长辈、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这些特征使得中国社会有着稳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
历史上,中国面临过许多困难和挑战,而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坚守的信仰和力量源泉。
无论是正直的儒家思想,还是宽容的佛家思想,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持和安慰。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中国人有了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不断超越困难,追求真善美。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舞台上,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例如中国的京剧、太极拳、茶道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许多国家都享有高度的声誉,成为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传统文化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导。
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
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传承,使得中国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观念对于当代社会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压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有所下降,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面临着丧失的风险。
另一方面,新的科技和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困难。
关于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600字5篇

关于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600字5篇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600字,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文化的议论文作文600字1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五彩斑斓了,可以是建筑,书籍,服饰,它包罗万千,丰富广博。
就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物“龙”的形象。
其实龙本不存在,它只是古代的人们为拥有神奇力量的向往,因此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有着鹿角、虎须、蛇身、凤爪等多种特征,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
龙就似我们我们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伟大神力向往的美好理想。
“中华汉字,生动形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汉字了,这也是我们“传播文明,盖世无双”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特点嘛,就是“对联形式,汉子独创,左右工整,能简能祥,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说起汉字我们无不想到书法文化。
值得赞扬的是,即使书法的年龄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但我们间的距离却似穿越的效果。
在此,我也是书法的传承者之一,它的美感“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我也深有体会。
对于写书法的传统用具——毛笔,柔软优雅,创作的字体有胖有瘦,或直或曲,时而粗糙时而顺滑,无不体现着各种线条的美感,无不透露着写作人当时的心境。
然而西方人用的钢笔却只能将字死死地呆呆地“刻”在纸上,所以西方国家没有书法这一说。
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值得我们华夏子孙传承。
说到书法,我便想起中考语文要提高分值,会在书法和文言文方面加以重视,这样一来就对我们中学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要求,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啦!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了解重视它。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经历多次战事,以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冲击,一再使得文化的传统根基早就如同一片风中摇摇欲坠的枯叶。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和发展起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艺术、礼仪习俗、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介绍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宝贵的思想和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认同。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2. 思想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理想人性等等。
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人们依然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和价值观。
3. 艺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有助于维护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4. 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关怀,倡导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等人际关系。
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为了传承这一宝贵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教育中传承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同时,也要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传统文化节日的重视传统文化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传统节日的举办和庆祝活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意义的解读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A论文从奏折看曾国藩关键词:曾国藩奏折政治作为处事之术用人之道内容提要:奏折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
它直接关系到军政大员的政治作风、政治前途,乃至政治生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无不注重对奏折艺术的追求。
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奏折的研究浅析曾氏在政治、处事以及用人方面的策略。
引子奏折又称折子、奏贴、折奏。
从内容上看奏折是奏本与题本的结合体。
它是封建时代高级官员向朝廷、向国君呈报军政大事的政务文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奏折如何立论行文,凝结了许多不可为外人道之的官宦经验奥妙、官场游戏规则、生存升迁之道,可以称之为古代官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人物的曾国藩,毛泽东称赞他为“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认为他的修为“可为后世法”。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曾国藩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1)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从1872年曾国藩去世至本世纪20年代这50年间,人们对他的赞美和推崇,既缺乏学术上的认真探讨,又无完整系统的研究专著,其代表性文字如《清史稿》所列曾氏传略等,只是到了30和40年代才有专论性著作出版,这些专著问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倡导。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曾国藩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建国45年来,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著作和资料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其中可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中有关曾国藩研究的著作寥若晨星,其基本特征是对曾国藩予以全盘否定。
后一阶段自80年代初期至1994年12月,学术界先后出版了5种曾国藩的研究著作。
一是卞哲《曾国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二是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三是章继光《曾国藩思想简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四是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五是王澧华《曾国藩诗文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①曾国藩一生官海浮沉数十年,封侯拜相、位极人臣,所上奏疏,不下数千。
但是学术界对他的奏折的专题研究似乎尚不多见(就笔者所见,仅湘潭大学已故教授韩长耕先生作有数篇)。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笔者对建国后对曾国藩基本持肯定态度的观点表示赞同,以下是我的看法。
正文曹丕有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而我认为在封建时代只有奏折或许才能接近“经国之大业”这个高度。
通过阅读研究曾国藩的奏折,我渐渐发现奏折的巨大威力:一个原本地位低下的汉族官吏是如何通过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来表现自己,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被授以重用的;一个处于危险时期的离职大臣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天赐良机增强实力,以至领一时之风骚,为当时之骄子的;一个执掌兵符的将帅是如何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治理营垒中疲软散漫、腐败恶劣的衰颓军纪,从而获取最终胜利的;一个拥有重权的地方官是如何巧于中央政府周旋、获取当权者的信任,免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悲惨下场的……曾国藩的奏折就像一面面镜子,清清楚楚地呈现出他的为官、为人之道。
其中表现或暗藏的政治思想、为官之术、用人之道都值得后人研究借鉴,其中不乏值得称道之处。
(一)政治作为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开始,投笔从戎。
招兵买马,建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力倡洋务顺应时代潮流,“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成为颓废王朝的一代中兴名臣。
他的政治作为自然相当了得。
曾国藩在《备陈民间疾苦疏》中奏道:“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一家之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
”②他从百姓众多苦难中选取三个最大的苦难来上报:银价太贵、盗贼太众、冤狱太多。
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是赋税、治安及司法三个方面,这既需要政治眼光,更需要政治胆量直言进谏。
在著名的《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中,直陈文宗看似具有敬慎、好古与虚静三种圣德,实则滋长了琐碎、文饰与自矜三种流弊,并且举出种种具体人事加以论证指实。
如“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平日不储刚正之士,以培其风骨而养其威棱,临事安所的人才而用之哉”文宗览奏大怒,“zuó(原字扌加卒)其摺于地,立召见军机大臣,欲罪之”③,幸得左右大臣祁隽藻、季芝昌上疏求情,且以“主圣臣直”“愚戆”为其开脱,文宗这才罢休,但仍以长篇朱谕斥其“迂儒欠通”、“语涉过激,未能持平”,“仅见偏端,拘执太甚”④。
曾国藩在此奏折中文字犀利地指责至高无上的皇帝,文风如作风,虽史界评论界多认为此折“出格”了,但我认为它正反映出了曾氏激切、倔强、锋芒毕露,凌厉操切的中期政治作风。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他的政治作为不能回避这一点。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固然有很多血腥,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但不能将其无限扩大。
事实上,太平天国后期已经转化成为一个封建制的神权主义政权,曾国藩镇压了它,结束了两个封建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客观上减轻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干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确实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
有《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为证:“先攻克岳州,不使南北梗塞,方能全师东下。
现拟扎该员暂住岳州附近地方,臣迅即东下,与该员督勇先行会剿。
”⑤这时湘军早期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决策。
既表现了曾国藩对当时战场敌情的正确分析,又留下了胡林翼,这个对日后湘军事业贡献极大的人才。
(二)处事之术曾国藩面厚心黑深谙刚柔之术著称。
“厚黑之道”的出神入化是他成功的精髓;“刚柔之道”的轻驾就熟是他魅力经久不衰的关键。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以玩虚的起家,但最终全都落实到了实处。
章炳麟对他的评价倒很中肯:誉之则为圣相,献之则为元凶。
这从曾氏绵里藏针、缜密老到的后期奏折中不难看出。
咸丰九年五月,清廷命曾国藩即日率部入川援剿。
六月十八日,曾国藩致书湘系同党刘蓉,对此大发牢骚,说“毛羽不丰,岂足高飞”⑥,但同时所作之《复陈防蜀缓急摺》,则虚与委蛇,一方面托词所悉数进攻景德镇,行将得手,不当舍近图远,一方面又说即使遵谕前往上游,也只能驻扎宜昌。
这种半推半拖的态度,便与从前一再抗命的强硬作风有了很大的不同。
接着他又费尽心思,想出绝妙主意,在六月二十二日上《调张运兰会剿宝庆片》:“窃思防蜀之行,原系防湖南之贼也,倘能于湖南协办痛歼,岂不事半功倍?现在大股贼围宝庆……臣拟檄调张运兰等一军四千人,先行驰赴宝庆,并力会剿……如贼果入川,再行酌量调齐萧启江、张运兰两军,督用处蜀防剿。
”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就入川之事第三次复奏,说江西虽已无贼,湘、粤、皖敌布在四境,不可全无守兵,其用意仍是为拖延赴川制造理由。
九月十二日,他又乘安徽危急之机,制造借口,奏请回军援皖⑦,接连几道奏折充分显示了曾国藩杰出的“要权”才能。
赤裸裸的索取很无耻,而且很容易受到当权者的猜忌,所以以圣人的手法来达到掌权的愿望便是高明的手段。
曾国藩适时适当的要权,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得到了“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兴名臣的美誉。
除了懂得如何人要权之外,“百忍成仙”也是他的经典处事之术之一。
《金刚经》上说人要“忍辱仙人”,要忍得才有大作为。
柔是一种心境,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才是至高境界。
其弟曾国荃曾对清廷贵族官文多有不满,于是上疏弹劾官文。
但是曾国藩善于审时度势,他知道事情闹大之后将无法收场,又会惹上军机处,因此及时上奏折密保官文,请朝廷不要追究官文之罪。
其实曾国藩同样是憎恨官文的,但他掂量清楚了对方和自己的重量,明白此时只能“忍”,所以上奏折以挽回满清贵族对湘淮的仇恨,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保存实力、保全自己。
(三)用人之道曾国藩之所以手下战将如云,而且后继之人才不乏李鸿章、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与他善于知人、育人、用人有着必然的联系。
曾国藩主要从“神”、“言”、“气”、“骨”、“色”、“仪”、“精”、“筋”、“容”9方面观人。
他认为为人若不具备以上九个方面难成大器。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将人才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类。
他不用轻薄、立场不坚定之人;慎用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培养掘墓人;远离小人,不凭一己之好恶选拔人才。
如《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折》:“近世将才,推湖北为最多……胡林翼均异国士相待,倾身结纳,人人皆有布衣兄弟之欢”“省外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
此臣所自愧昔时之不逮,而又忧后此折难继者也。
”⑧自始至终以浓烈的感情陈述胡林翼的忠勤勋绩。
在谋篇布局上,将胡的忠勋分为战功、德行、理财三个方面,又互为渗透。
使皇帝对其褒奖之人更加放心。
而日后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胡林翼确实是晚清官场上一个罕见的干员能吏,继承了曾氏的不少做法和观点,在晚期清廷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史界和学术界多从其政治生涯着手,评判论述其政治修为。
而对于其文书,则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
本文从曾氏奏折入手,亦可见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老到的处事才能以及非凡的用人才能。
他能用妥善的语言赢得统治者的信任,既实现了高远的个人志向,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斐然业绩,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因此,我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使值得肯定并借鉴的。
注释:①.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②.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29-34③.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9-25④. 曹耀湘《曾国藩年谱》[M] 长沙:岳麓书社1986版P17-18⑤.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60-61⑥.《曾国藩全集·书信》[M] P1005⑦. 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⑧.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P 160-164参考文献: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 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木子《曾国藩面厚心黑刚柔之道》[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史林《曾国藩和他的幕僚》[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曾国藩著;司马烈人解译《曾国藩仕途三步曲》[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彭基博《曾国藩忠毅人生》[M] 唐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晓奕子《曾国藩处世金言》[M]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曾国藩著;邓云生编《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 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王澧华《曾国藩奏疏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成晓军《120年来对曾国藩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成晓军、韩长耕《曾国藩全集·奏稿》[M] 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龚旭东《评点曾国藩奏折》[J] 《信息导刊》2004年19期刘金元《曾国藩重视档案的思想及根源》[J] 《中国档案》200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