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资料(全)一绪论0.1.1.“文化”名称的来源。
1.“文”: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文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②《论语雍也》曾说:“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化”的本义:改易。
①易学著作《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生成演化。
3.文化:①最早合成一《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②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③翻译: culture。
0.1.2.广义文化与狭的定义。
1. (1)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②《苏联大百科全书》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2.理解广义文化定义的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0.1.3.各种与文化相关概念的正名。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例如农具。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观念:诸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导论考点整理

绪言一文化的定义简单应用文化的定义文化即人话其中“文”即纹路“化”即从人心到人体由物质到精神在到物质的过程。
西方学术认为文化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包含有形的也包含无形的。
国内通常把文化概念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不包括物质文化仅指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综合运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八个阶段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八个阶段如下第一个阶段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或者起源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用打击、刮削的方法制造粗糙的石器工具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磨制方法工艺较为精细。
就物质文化来看中国在新时期时代已经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制陶业和丝织业的出现导致了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
旧制度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经历了从血亲杂交、血缘群婚到族外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就精神文化而言中国的史前文化遗迹呈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
具有记事或象征特征的刻绘符号一杯较为普遍的的发现。
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原始艺术遗迹也在各地被普遍发现。
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时代或者“青铜时代”。
包括夏、商、西周三代。
这个时代主要有文字的发明。
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阶级与国家的建立、宗教性礼仪中心的建筑等此外大型的宫殿、祭坛和文字的发现无不确切标志着中国文明时代的初现。
周代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所不包而又文质彬彬的礼乐文明。
第三阶段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或元典时代包括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转折时期。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制度方面封建制度开始萎缩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已在酝酿之中。
文化思想方面以儒、墨、道、法、名。
阴阳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开始崛起。
第四阶段是中国文化实现“大一统”的时代。
中华文化概论大一知识点

中华文化概论大一知识点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向大一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本文将回顾中华文化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并在长期的演化中发展壮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强调人际关系、仁爱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论语》传播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理念。
3. 道教和佛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传统宗教,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而佛教则强调人类的苦难和解脱,提倡修行和慈悲为怀。
4. 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近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5. 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有纪念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也有独特的礼仪文化,如尊重长辈、饮食礼仪和婚礼葬礼等。
6. 传统音乐与戏曲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对自然和人情的表达,使用丰富的乐器和旋律。
而戏曲则以声腔、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式来讲述故事,有京剧、豫剧、评剧等多个剧种。
7. 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绘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
中国书法则强调笔墨的力度和节奏,追求字体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结:以上便是中华文化概论大一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通过了解这些重要知识点,我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中国文化导论

• 3、简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 (一)农耕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早熟是指早在秦汉时期土地就 可以自由买卖了,唐宋元明清时期主要的剥削形式是租佃式,同时劳 役实物和货币地租长期并存,以上各种现象比西欧国家要早得多,所 以说:“早熟。”所谓中国社会经济不成熟是指中国农耕经济受多元 化结构的影响,始终未能走上成熟的阶段。比如:明清时期,特别是 近代。许多工业和商业是官僚办的,官僚、地主与富商互相转化,官 商甚多,表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是纯粹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中 国传统社会里一直没有走上成熟的道路。 • (二)恶性经济循环 • 1.封建政策对经济的人为破坏。 • 2.人口控制对经济的阻碍。 • 3.战乱对经济发展的毁灭破坏。 • 4.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束缚。
简答题
• 9、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 ①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过于讲究实用而 轻视理论的探讨,使科技在经历了一定的 发展之后很那跃入新的水平。② 重政轻技 、重道轻器、传统伦理道德等观念的束缚 。 ③封建制度的扼制:科技人员社会地位 低下;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封 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 科技的发展。
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 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4.对人身控制严密。
6、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 (一)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建起祭天、祭祖、 祭社稷的坛庙建筑。 (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在皇宫设计上 ,强调中轴对称,重视平面构图。 (三)以家长为核心的家族思想——四合院的正房 与厢房。
名词解释
5、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 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 、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 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 写于黄色纸、帛上。符箓是天神的文 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 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大一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大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古代人物与历史事件古代中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孔子、孟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与辉煌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和谐。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和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3. 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庆祝习俗和传统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京剧、曲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风格、技巧和表现手法上都独具特色,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
这些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 传统医药与养生中国传统医药是世界上独特的医学体系之一,它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疗法。
传统医药注重调理身体的平衡,强调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性,广泛应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7. 传统饮食与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以其多样性和营养均衡而闻名。
中国饮食注重谷物、蔬菜、肉类和海鲜的搭配,追求五味调和。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养生饮食,例如煲汤、中药材烹饪等,以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
8. 中国传统礼仪与社交习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严格遵守的规范。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绪论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靠口头传承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导论知识点引论中国文化概论1“文化”,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上指的是“文治教化”,与“武功”对举,也就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等等2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3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1)物质文化层:最表层的是物态层面的文化,或称“器物文化”,指的是物质形态所表现的物质生产生活及其产品的总和,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
(2)制度文化层:指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和机构组织等等(3)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长成的文学艺术作品4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文化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
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与意义。
5轴心时代:是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动荡和开放动荡:产生了碰撞,产生了思想,思想又在动荡中成熟开放: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特别约束思想家的口舌,而且那个年代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上行下效的力是无可比拟的6农耕经济优点:1农业经济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勤劳务实的民族性格,重实际而黜玄想缺点:1偏重实惠与眼前利益,限制了生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急功近利,追求即时利益。
2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不愿意接触外界,接受新事物,习惯周而复始的生活7宗法社会(1)中国古代,人们称为“宗法社会”。
“宗”,本是“祖庙、祖、族”的意思;宗法制度是以一种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并且由此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以及家族成员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与制度。
其特点: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2)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从王室中分出去,另立为宗。
分宗一般都伴以授土授民的封邦建国,这既是让失去王位继承权的诸王子分享王室的部分权力,消除他们的不满,又可以使周王朝的大部分疆土掌握在最为可靠的兄弟,同姓手中。
这就是“封建制”,所谓“封建亲戚,以蓄屏周”。
周初统治者通过封建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都控制在兄弟、同姓手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为把他们也纳入血缘网络之中,周初统治者实行异姓才可通婚制度。
(3)宗法制度的本质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方面具有共同性,都是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家长制,这就是所谓的“家国同构”,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4)宗法制度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崇拜,强调尊祖敬宗,宗族有严格的宗庙祭扫制度,历代君王十分重视宗庙的营建,并将与社稷并重,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8中国文化的特质(1)《周易》是先秦学术思想和人文观念最集中的概括。
《易》居儒家“五经”之首,道家“三玄”(《老子》《庄子》《易》)之一。
(2)《周易》其书《周易》是周朝巫官求神问卜的记录,加上后来的学者研究论文,前者称为《经》,后者称为《传》。
《周易》经历了上古的八卦,中古的六十四卦阶段,下古的《易传》三个阶段。
现在一般认为,《经》由孔子整理,并被孔子作为教材而讲授;《传》则是孔子后学的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本人的观点。
(3)八卦生成图两仪:阴阳四象: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八卦:乾兑离震(4)《周易》是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是华夏民众在“轴心时代”文化自觉的理论概括,因此,我们可以从《周易》中领悟中国文化的风貌、特质。
(5)《周易》内在思想A声声不息的生命意识B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天人合一”主张所体现的是农耕社会追求自然与人和谐的理想,农民根据万物春生夏长的规律而春播秋获,不违农时、顺应物性,天佑众生,五谷丰登。
C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D取类比象的类比思维第一章礼仪之邦——儒家文化1华夏文化即是“礼文化”,“礼”具备了宗教、道德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功能2孔子“以仁释礼”,试图通过对自然亲情的体验和提升而唤起并强化人们的道德理性,自觉自愿地遵守“礼”,是谓以仁释礼、仁体礼用。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若斯认为,在广袤的大地上之所以能行成并维系一个统一的国家,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传统意识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3第一节孔子(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千百年来一直被看作中国文化的象征。
(2)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奠基人。
孔子收徒讲学,为了教学的需要,授集了鲁、周、宋等国的文献,编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经”一直是儒家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象征。
(3)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不受身份、财产限制,他招收的学徒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
孔子以“六经”为教材,教授礼、乐、书、数、射、御“六艺”。
(4)孔子的仁学孔子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
孔子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是“礼”,即实现西周的“礼治”。
“仁”首先是表示一种情感,即“爱人”,“仁”是以孝悌为根本,又超越血缘关系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
(5)孔子以仁释礼的实质孔子以仁释礼的实质即是从礼中发掘其内在的血缘亲情上的依据,从而使外在的、带有强制性的、亦即作为政治制度的“礼”转化人的内在的道德觉悟。
(6)“孝”为仁之本孔子讲“仁者爱人”,这个“爱”是原始社会氏族血亲之爱的自然感情的遗留。
孔子所谓的“孝”包含三层意思:“敬”“无违”“无改于父之道”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自然亲情被看作道德情感、道德义务的依据,通过自然亲情的体认而确定长幼尊卑,进而确定彼此的义务、责任。
第二节孟子和荀子1孟子发挥了孔子学说中“仁”的部分,“內圣之学”从孟子开始到《中庸》再到宋儒。
荀子则着重发展了孔子学说中“礼”的部分,“外王之道”的序列是荀子、《易传》到董仲舒再到后世的“经世致用”。
2孟子(约前385——前304),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1)孟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2)孟子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性善论”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人皆有不忍之心”(4)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建立在“民贵君轻”的理念之上3隆礼重法:荀子的主张*(1)荀子把孟子称为“俗儒”,自己则以“大儒”自命。
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又作了批判和改造,吸收了道、墨等家的思想要素,在儒家学派之中别立一宗,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因而有“别儒”之称。
(2)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孙卿。
战国末年赵国人。
4孔子遗书:《大学》《中庸》《大学》《中庸》本为秦汉时《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5“三纲领”和“八条目”(1)“三纲领”是儒家“为学”要解决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明明德”即是明白自己的德性,或者说使自己的德性得以昭示于人第二步“亲民”,亲爱人民,或解为教化民众,也就是所谓齐家、治国;“至善”是儒家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亦即所谓“平天下”,使天下“太平”,进入“大同”世界。
(2)“八条目”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
孔子强调修身为本,正身以正人。
6《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德”,所谓“五达德”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归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7在汉代,儒学被称为经学。
董仲舒是经学大师。
汉代所提倡的经学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
前者是指从壁中发现或由各地献上来的用古文写成的经书,后来演变成注重文字考证和训释的学派;“今文经学”则由当时的经师口授、再由弟子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经书,重视经书中的“微言大义”8董仲舒从孔孟所讲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朋友这五种关系中抓住最主要的“三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予以比附,构建起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权、父权、夫权被绝对化,要求无条件服从。
9儒学在宋朝发展为理学,即“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以及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10新儒学,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会通中外,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流派。
为区别于融会佛老、重建孔孟传统的宋明新儒学,这个儒学流派被称为“现代新儒学”,它分为三个阶段:梁漱溟、熊十力为第一阶段;冯友兰、贺麟、钱穆为第二阶段;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第三阶段。
11 1958年,牟三宗、徐复观等人在香港《民主评论》联名发表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的宣言,明确提出了新儒学“反本开新”的思想纲领,强调儒家思想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意义,认为儒学不但不与现代科学、民主相矛盾,反而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必然要求,是现代化的巨大动力。
12牟三宗从所谓“内圣外王”的角度入手将儒学分为三个时期,先秦原始儒学视为第一期,宋明理学视为第二期,现代新儒学视为第三期。
13儒学,严格地说只是一种道德哲学,所关注的主要是家族伦理,它的重心是调节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以家族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为框架进而建构整个社会的伦理规范。
14君子风范:儒学与中国的文化性格(1)正己正人、成贤为圣(2)安贫乐道、自信乐观(3)忧国忧民、刚健自强第二章逍遥之道——道家文化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故称之为道家老庄学说提供了一种抗拒逆境的精神力量和消融精神苦闷的途径,成为士大夫精神人格的基本成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的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
第一节老子*1“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中心思想,在这个整体系统中,宇宙论是最高层次的,是老子政治论和人生论的形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