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诞生及中西方关于两者的争论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
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的论文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1.引言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
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前言我国的翻译事业起源于佛经翻译。
早期的佛经翻译家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与玄奘等。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经典的同时,也带来了佛经翻译理论。
因此,我国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探讨由来已久。
在早期佛经翻译中出现了“文”“质”之争,道安的“五失本”中的“胡语尽倒”,就强调在翻译中胡语和汉语的差别。
近代19世纪,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保存原作风姿”等。
林语堂则提出:忠实、通顺和美。
傅雷“形似神似”以及上世纪60年代钱钟书的“化境”和后来的刘重德的“欧化”观点,无一不体现出翻译的不同理念,为翻译过程提供了译家独到的标准和原则。
二理论观点研究综述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可追溯至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1813年的一篇文章。
他认为翻译策略有两种:一是译者尽量不要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即后来的异化;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要干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即后来的归化。
受其影响,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所谓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要以目的语为归宿,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即语言没有翻译过的痕迹,让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所谓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使读者感觉到语言文化的差异。
总之,归化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而异化翻译则是要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洋气和异国情调。
不同的学者对归化和异化持有不同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有Lawrence Venuti。
他强调“源语”,提出反翻译理论,这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目的,是在翻译中体现出外国文本在风格、文化和其他方面上的差异。
Nida则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目的语”,提倡“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来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用本族语和本族文化代替外来文化,不体现异族文化。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研究从古至今,“归化”和“异化”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对归化和异化的概念、理论依据,以及归化和异化的翻译进行了综述。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归化与异化的说法最初是由西方的翻译理论家提出来的。
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 or alien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eating method or adaptation)。
归化(adaptation),又称domestication,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缩,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异化(alienation),又称foreignization,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的两种对立意见,在翻译界一直是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2“归化”和“异化”的理论依据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出现了两种对立意见。
他们运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即“归化”和“异化”来表现原文。
归化主张译文应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文化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并有各自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首先,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提出如下的理由:(1)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而且这也往往是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z)译者应相信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3)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将会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4)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而且,这也正是翻译主要的目的;(5)序言如果不能传达源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谈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一、引言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所著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根据韦努蒂的界定,归化翻译是译者为了制造出透明、通顺的译文而将异域文本中的“陌生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翻译策略。
而异化翻译是译者为了故意对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进行冲击而保留原作中一些“陌生性”的翻译策略。
可见,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心理与接受习惯。
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ida)是推崇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
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奈达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要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类似的反应。
而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
主张异化的译者,不仅可以在译文的表达手段上异化,而且会选择对目的语中的外国文学规范提出挑战的外国文本来翻译。
劳伦斯·韦努蒂本人就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
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 在风格和其它方面突出原文之“异”。
劳伦斯·韦努蒂公开声言:“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当前翻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对这两种翻译策略做一对比,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翻译观探讨

执“ 异” 端 显 然有 悖原 意 。与 刘 教 授 截然 不 同 的是 ,
张传彪教授的《 “ 异化” 沉思 录》 则从另一个侧 面对 “ 归化” 进 行 了理性 思 考 。 l 2
锋相对 ,其实 争论 的双方都 清楚 ,绝对 的“ 异化” 和 绝 对 的“ 归化” 都 是行 不通 的。多年 前 , 刘 英 凯教 授 发表 了一 篇 题 为 《 归 化— — 翻 译 的 歧 路 》 的 著 名 文 章 ,对 翻译 中的 “ 归化 ” 策略 大加 挞 伐 , 但 面 对英 语
翻译 的普 遍性 策 略 。
汉语 中有 个 尽 人 皆 知 的 歇 后 语 叫 “ 周 瑜 打 黄
盖— —一 个愿 打 , 一个 愿挨 ” 。对 其 忠实 到 家 的“ 异
化” 英译 是 : Z h o u Y u b e a t s Hu a n g G a i —t h e p u n i s h —
作者简介 :周珍霓( 1 9 8 2一) , 女, 福建屏南人,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助教, 厦 门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翻译 策 略 的 “ 异化 ” “ 归化 ” 之争 尽 管 表 面 上 针
英语 却恰 恰 与此 相反 。试 图在 两 种本 质 上截 然 迥异 的语 言之 间进行 纯 异化 的翻译 转 换 , 不 是绝 对不 可
摘 要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 的翻译策略 ,而非 主张盲 目复 制原作 的策 略。“ 异 化” 与“ 归化” 作为 翻译策略并无优劣高低之分。分析英 一汉翻译 中的“ 异化…‘ 归化” 策 略,认为 :作为翻译 策略,“ 异化” 与“ 9 3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之争

二语习得与课程教学论一一一一一一一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内容与形式,直译与意译,译意与译词,以译文读者和译文为中心与以原作者和原作为中心,使原作者接近读者与读者接近原作者·····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一个永恒的辩论主题。
而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辩论也从未停止过。
首先可以先理解一下什么是归化和异化。
根据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介绍,归化(domestication )与异化相对。
以前对于归化的定义是一国的国民抛弃本国的国籍加入其他国家的国籍。
从翻译的角度来解释即: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翻译,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如林纾把福尔摩斯发怒译为“拂袖而去”,傅东华译的《飘》中把美国人名,地名全都中国化。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文中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规划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他算不得翻译。
”异化是与“归化”相对。
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的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时间就是金钱”就是从“Time is money ”异化而来。
后者出自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在1748年写的论文《致青年商人》(To Young Tradesman ),现在已经家喻户晓。
(方梦之,2002:3-4)韦努蒂在《隐形的译者》(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 )中全面而系统的考察了西方从古至今的翻译历史。
韦努蒂认为把这种造成译者“隐形”的翻译称为“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即译者倾向于选择那些适合流畅翻译的外国文本(foreign texts amenable to fluent translating ),并在翻译时采用英语中盛行的透明话语(transparent discourse )重写外国文本。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

的事。 译文 4 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土耳其人”和“夜游狼”的说法,前者来源于当时
欧洲人对土耳其人的歧视,骂人是土耳其人常含有凶狠残酷的意思,虽然读者、观众可能不 了解这种说法的历史起源,但是通过上文“一个疯子,一只狗,一个魔鬼”进行联想和猜测, 也能够理解这里“土耳其人”的内在意义是说唐璜十分疯狂可怕;同理也可以推理出“夜游狼” 是跟鬼神和迷信有关的内容。异 化的译法保留了原语 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未 给读者/观众的 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相反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译文 6 中的“二十 次”(用来表达汉语中“屡次”、“多次”的含义)和译文 7 中的“祝爵爷健康”(等同于汉语中 的“干杯”)在这里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一、归化策略的优势 纵观中国的翻译史,不难发现,归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严复、张若谷、 朱生豪、茅盾、傅雷、钱钟书等著名翻译家都是这一理论的拥护者与践行 者:从“信、达、 雅” 到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从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到重神 似不重形似,把化境视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在这些归化译理指导下,他们的译著在国内 翻译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归化策略的优势可见一斑。这种译法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是因为 它容易在读者中找到共鸣: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充分考虑译入语读 者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能够打破原文形式上的禁锢,在异化的翻译方法不能准确达意的情况 下传达原文精神,更贴近于读者 [2]。另外,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看,一种文化中有效的 交际方式,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同样有效;在翻译中,即使原文中的每一个词在译文中 都能用对等词译出来,也未必能保证译文对译文普通读者所起的作用能与原文对原文普通读 者所起的作用一样 [3],而译者就肩负着这样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的责任,采用归化的策略 可以使译文表达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契合读者的文化观念,从而完成翻译促进文化交流 的使命。 二、异化策略的优势 异化的翻译策略要 求保留原语的异 国情调,也就是 所谓的“洋 气”(鲁迅),它可以在 今天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读者架起 跨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了解异国文化和异域风情,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而且,译 文如果不能传达原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作。同时,异化的翻译策略 把原语语言文化移植到目的语语言中会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为一个国家文化 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在中国,鲁迅等翻译家在上世纪初有意识的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诞生及中西方关于两者的争论作者:孙雪薇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中西方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中西方翻译理论家与实践者对这两者“孰优孰劣”的争论。
文章首先通过引用韦努蒂、奈达、施莱尔马赫等西方理论家的观点,剖析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起源、定义及主要观点,其次分析中西方专家的论点,发现学者对这两种翻译策略的看法与态度是有变化的,从最初认为两者不可兼容到之后提出两者实为互相补充这个观点;最后揭示了两种策略皆注重文化内涵传递的共性。
关键词:同化策略异化策略翻译1.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直译与意译是译者处理原文的两种主要方式,而这两种方式由来已久。
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修辞学家与翻译家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在其著作《论最优秀的演说家》(De optimo genere oratorum)第5卷的第14章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使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总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转引自Robinson,1997:9)①。
并且,他在其《论善与恶之定义》(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一书中对其理论做进一步阐述。
他把翻译分为两大类——“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②,影响深远。
后世的研究者认为,直译与意译更多是语言学层面上的说法,在文化层面上,应当把这两者称为“同化”和“异化”,更为合适。
意大利裔美国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1995年出版的著作《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中第一次提出同化与异化这两个术语,并且在书中介绍了这两个术语产生的渊源:德国神学家、哲学家与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在1813年举办的一次会议中解释了各种翻译的处理方式,并说共有两种翻译方法:“第一种方法尽量让作者保持静止不动,而把读者带向作者;第二种方法尽量让读者保持静止不动,而让作者向读者这边靠拢(本文作者译)。
”③当使用第一种方法时,译者需要尽力忠实于原文作者,译文从形式与意义两方面都要将原文的异国风味保留下来。
但有时,读者会发现此类译文的语言不够地道,有些内容难以理解,尤其当读者本身对原文的异国风味尚且陌生之时,此时,读者则需要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当使用第二种方法时,译者的位置更偏向于读者。
译者更注重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及读者的知识储备。
自然,原文的异国风味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无可避免地在译文中有所丢失。
韦努蒂在其书中引用了施莱尔马赫所提到的这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理论。
2.同化策略的定义及理论韦努蒂认为,采用同化策略有助于减少译文中原文语言所带来的种族优越感的影响,其结果为译文语言的文化价值观能够在译文中永远占据主要地位,如同将原文作者带回家,减少原文语言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痕迹④。
而Shuttleworth与Cowie认为,同化一词是韦努蒂用来描述一种翻译策略的术语,使用该策略可让译文尽可能通顺明了,并将原文的奇特之处在译文中减少到最小⑤。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圣经》的译者、主张同化策略的代表之一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这个理论,也称为“动态对等”。
所谓动态对等的翻译,是以翻译交际理论为指导的翻译,具体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转引自Nida et al.,1969:1)⑥。
奈达认为应当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思想,而不仅是将原文里的词转换成译入语的词。
她认为需要避免对原文的绝对粘附(strict adherence),应当注重让译文呈现一种正常自然的状态,而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词汇、字面意思,以及语法。
简言之,在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与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字面忠实度两者之间,奈达更注重前者。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这个策略的目的是让译文中目标语的表达尽量流畅自然,能够唤起读者从自己母语文化出发来阅读理解译文的能力。
这个策略不强调读者必须知晓原文语言的文化习惯,母语为译入语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这类译文⑦。
奈达及他的学生进一步阐述了这个理论:首先,鉴于翻译行为的最主要任务是方便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所以原文语言的文化应当能够融入译文语言的文化中去。
而有时两种文化会产生“冲突”并导致译文理解困难,使用同化策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类“冲突”,所以这个策略显得非常必要。
其次,译文的文字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必须是自然的,译文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并且译文应当是明白易懂的,那么采用同化策略能够有效避免因语言引起的误解。
最后,鉴于有效沟通的需求,同化策略能够消除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文化障碍,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读者是从自己母语所扎根的文化角度出发来阅读并理解译文的。
除此之外,奈达更把“动态对等”细分为三大类——文体学(风格)对等、文化与社会对等、语言对等。
其中,语言对等具体包括语用学、语法,以及语义学层面的对等。
奈达理论成立的基础是每种文化都有相通的部分,否则,对等将不复存在。
3.异化策略的定义与理论异化与同化相反,注重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与文化特色,邀请读者来赏析这些异国风味。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这两种策略,实际上,他与其他一些理论家提倡异化策略。
比利时裔美国籍比较文化及翻译学教授勒弗维尔(André Lefevere)认为:译者应当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所体验到的画面与阅读乐趣。
如此,译文读者逐渐熟悉了原本知之甚少的外国文化,并且感知到原文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别⑧。
Schuttleworth与Cowie认为:使用异化策略,在译文的一些段落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独特之处,是对译入语文化中某些约定俗成的惯例的一种切断⑨。
韦努蒂无疑是异化策略倡导者中主要的人物之一,在其《译者的隐身:翻译史论》一书中,关于该策略的目的,他解释道:采用异化策略将对译入语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压力与冲击,将会促进译者在译文中加入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色,也会促进译入语所代表的文化吸收原文语言及文化特色,好比将译文读者送到国外去⑩。
韦努蒂的论证如下:首先,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其目的是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完全有必要将原文语言文化的特点展现给译文读者。
异化策略承认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认识到通过翻译行为,可将这些差异展现出来。
正是不断使用这种翻译方法,外国文化才能被介绍进入译入语所代表的文化中去,如此,跨文化交流才算实现。
其次,采用异化策略时,原文的语言元素被更好地保留在译文中,因为文章的风格、结构、画面与修辞手法等内容最让译文读者感到新鲜奇妙。
如果译文中这些元素不复存在或者被“披上”译入语中已有的语言与文化“外衣”而呈现出来,那么译文好比被重新写了一遍。
译者应当对译文读者抱有信心,相信译文读者凭借智慧与想象力,能够理解译文中的外语及外国文化特色。
最后,异化策略通过将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融入进本国语言中,从而丰富本国语言及文化。
至此,我们能够发现这两种翻译方法围绕着源语与译入语所在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展开。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让译文读者了解外国文化。
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关注的焦点与具体的操作方式不同。
因此,从本质而言,两种策略并不相矛盾,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4.关于同化与异化策略的争论自从两种策略“问世”之后,关于哪个更好的争论便甚嚣尘上,并引起多个领域的关注。
有些专家认为同化策略表达出一种民族保护主义及种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异化策略则相反,是对语言文化表现出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抵抗。
这场辩论在中国也进行着,实际上,这场辩论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早期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即关于“文”与“质”的讨论。
如果将这两个字按字面翻译,那么分别对应意译与直译。
接下来,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场辩论在西方的情况,尤其是与奈达和韦努蒂理论相关的讨论,然后看一下同化与异化这两种策略在中国的发展及现状。
4.1在西方世界的辩论奈达所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他之后的研究者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翻译界广泛讨论的内容之一。
动态对等不仅在语言学层面,而且从文化层面研究原文与译文。
为了达到这种对等,译者使用译文读者所了解知晓的母语里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原文中让译文读者感到陌生的内容。
如此,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方面将碰到较少困难。
奈达还阐述了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之后应当获得的感受。
他认为:“译文读者阅读译文应当像原文读者阅读原文那样(或译文读者做出的反应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11}。
”他把翻译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对原文交际过程与译文交际过程的比较上去。
他认为,应当把所有语言学和文化元素都融入信息接收过程研究中,而不是把注意力只放在研究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差别之上。
除奈达之外,交际翻译的推动者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表示,使用同化翻译策略,译文读者能够获得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时获得的效果。
我们能够发现同化策略派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与理解方面。
尽管同化与异化策略都无法避免原文中某些语言学和文化内容在译文中出现缺失,但是在表现译文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方面,同化策略更胜一筹,同化策略以读者的理解力为主导。
在西方翻译史中,同化策略占据领导地位。
鉴于西方国家的实力及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主导地位,西方译者在将原文翻译到另一种没有英语分布那么广泛的英语时或者译入语所代表的文化在西方人眼中远没有他们自己母语所代表的文化那么出名时,他们倾向于在西方价值观与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创作规范重新“创造”译文的大部分内容,如此,原文中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译文中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
韦努蒂认识到这个现象,并进行了批评,提出了异化翻译这个概念,也叫反常的忠实(abusive fidelity){12}。
使用异化策略,译者追寻如何将原文中的特点传递到译文中,原文语言所代表的外国文化能够影响译入语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中流行的普遍价值观,如此这番“忠实”原文或许能够保证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间进行交流。
韦努蒂认为:异化的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阻止文化霸权,并且确保外国文化在本国文化中的地位。
因此,他建议译者在译文中保留那些通常被删去、被忽视或被改编得不再为人所识的原文中文化元素,同样基于这个理由,他提出译者可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便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哪怕译文会因此变得有些不流畅、不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