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高三历史试卷(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1.5分,32题共计48分)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
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材料反映了()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2.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应考者,而且还考察他们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时人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被称为“公荐”和“通榜”。
据此可知,“公荐”、“通榜”法()A.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B.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C.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D.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3.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4.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5.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
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
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
据此可知()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6.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0题,每题3分;21——30题,每题4分,共计100分)1.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2.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继承制C.分封制D.宗法制3. “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该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王权与神权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权受制于族权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实现他们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C.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这场革命指的是A.推行郡国并行制B.设置刺史C.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吏D.实行三公九卿制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9.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制约相权而设立B.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C.通过票拟制约皇帝决策D.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10.下图为清光绪年间的一张“廷寄”,即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
2019届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期中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5CDBDD6——10BCBAC11——15BCABD16——20BCDDC21——25ACDBB26——30CAAAB31——32A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3题25分,34题 12分,35、36题15分,共52分)33. (1)特点:在缓和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3分)原因:70年代初正常化: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社会危机加深;于苏联争霸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6分)70年代末质的突破:中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急需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1979年元旦,中国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形成一国两制的初步构想;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刺激。
(6分)(2)影响:中美关系的缓和:利于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扩大国际影响力;利于中美双方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利于世界局势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中美关系的紧张,则会导致上述局面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7分)认识: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本质上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中美增进合作、缓和紧张对双方利大于弊;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有效措施。
(3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34.(12分)示例1:观点:分界线为15-16世纪论证:政治层面,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形成了反封建的阶级基础;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并发展,冲破中世纪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思想层面,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国际关系层面,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人类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结论:综上所述,中世纪与现代西方的分界线应为15-16世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18-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20题,每题3分;21——30题,每题4分,共计100分)1.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D.礼制2.史学家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王位继承制C.分封制D.宗法制3. “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该观点强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王权与神权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君权受制于族权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4.“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实现他们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C.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
这场革命指的是A.推行郡国并行制B.设置刺史C.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吏D.实行三公九卿制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宋太祖将此思想付诸实施的主要表现是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9.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A.是明太祖制约相权而设立B.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C.通过票拟制约皇帝决策D.法定的中央一级决策机构10.下图为清光绪年间的一张“廷寄”,即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重务的皇帝谕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无答案201911130228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理科历史试题选择题:(1-32题每题3分,33题4分)1.老子认为治理大国的方法,就和烹小鱼一样,仔细谨慎,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
这体现的是他的哪一思想主张A.实行仁政 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 D.以德治民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仁政就是以黎民百姓为本的政治。
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人无有不善”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这位“博士”是A.孔子 B.商鞅 C.董仲舒 D.朱熹4.宋代的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学说A.先秦儒学 B.程朱理学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5.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6.2012年,火星合月、金星凌日相继上演,在我国引起新的一轮的“天文观测热”。
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成就显著,其中第一部天文学专著是A.《甘石星经》 B.《齐民要术》C.《授时历》 D.《天工开物》7.北宋宫廷画院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多数人画一只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
由此可见宋代的文人画注重追求A.意境 B.写实C.逼真 D.形似8.文征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杰出代表,诗文书画俱佳。
右图是其代表作之一的《西苑诗十首》(局部),该作品A.隶书范式突出 B.楷体特色毕现C.行书风格明显 D.草书形韵兼备9.这是一部以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而走向败落的必然历史命运的作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文科)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D.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是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
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华,故排除A、B、C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是指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和等级制度,体现了对奴隶主贵族的维护,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不是他思想的精华,故选D。
【点睛】“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实际上是孔子的克己复礼,即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份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
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思想显然落后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2.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 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B. 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C. 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 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道家思想。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最符合“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的道家逍遥无为的思想。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都不能“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故排除A、C、D项,故选B。
3.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示例2:
观点:分界线为17-18世纪
论证:政治层面,英法等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开启了资本主义政治时代;经济层面,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思想层面,启蒙运动树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层面,近代科学革命,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约束,确立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2)影响:
中美关系的缓和:
利于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扩大国际影响力;
利于中美双方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利于世界局势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中美关系的紧张,则会导致上述局面朝着相反方向发展。(7分)
认识:中美两国关系的变化本质上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中美增进合作、缓和紧张对双方利大于弊;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有效措施。(3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3.(1)特点:在缓和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3分)
原因:
70年代初正常化:
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社会危机加深;于苏联争霸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冲击。(6分)
70年代末质的突破:
中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急需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1979年元旦,中国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形成一国两制的初步构想;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刺激。(6分)
结论:综上所述,中世纪与现代西方的分界线应为17-18世纪。
35.(1)特点:设置专门机构,并立法规范管理;管理制度细致完备;规模大、租金低,具有廉租房性质;注重防止腐败,以保证低收入者租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原卷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建立后,把以镐京为中心的地带称为“宗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带称为“成周”,并作为东都。
周王朝此举意在A. 有效控制全国B. 东西地区均衡发展C. 镇抚东方地区D. 促使政治中心东移2.对于董仲舒,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简略,而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详细,还保留了《天人三策》的原文,增加了“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问其得失”的史实。
这一变化说明A. 史学研究关注儒家名士B. 史家旨趣关注逸闻趣事C. 史书编撰体现国家意志D. 史料采集看重一手材料3.《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文臣高锡上疏称南朝武将王僧辩另立君主,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
这反映出A. 重文轻武之风盛行B. 当时政治文化取向C.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D. 儒家礼制观念淡化4.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
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A.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 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C. 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D. 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5.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提到: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上发表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统一”。
这种变化反映出A. 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民族意识发展B. 《临时约法》使近代国家观念传播C. 中华民国建立有助于现代国家认同D. 辛亥革命使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6.下表为1920一一1936年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表(%)据表可知A.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B. 工业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C.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 近代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7.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惩治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 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 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 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 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 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 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 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6.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 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 主张 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7.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 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 义。这表明隋代史官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8.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 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 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 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 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 C.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 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 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 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填‘奉行’ 而已。”这一分工 A.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10.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 顺序是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11.宋代张孝作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人 法轮、救汝早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 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 A.休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 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 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13.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 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朝政管理机制,地 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A.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 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对地方行政控制 14.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 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 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15.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 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 现了理学 A.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16.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史称“马尼拉 大帆船贸易”,形成了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 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对中国的影响是 A.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B.进一步拉大与西班牙贸易逆差 C.促进了明清农业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D.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右图中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几 个重要的都城,其中④处所发生的历史事 件是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 宰辅,名存而已”。康熙帝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宰相制度的重建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南书房的制约 D.军机处的设置 19.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20.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 B.国家机构设置合理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中央官制日渐完善
21.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22.明代徐渭在其晚年《菊竹图》(右图)中题道: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刻画了菊花不肯从俗、傲霜绝俗,表现自己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凄凉。据此可知,该画作 A.注重现实描写 B.讲究借物抒情 C.追求得意忘形 D.体现神形兼备 23.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 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 素是 A.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B.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 24.“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 自性灵者为真诗”, 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著名戏剧 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 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材料三 “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