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报告】2020年“后疫.情.车市”洞察报告-易车研究院

合集下载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

2020年特斯拉深度报告导语我们判断国内订单仍相对稳健(2020/5/1 调价后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的竞品力增强,部分长续航订单切换回标准续航)。

2)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海外供应链也将逐步恢复),预计订单或将逐步转换为交付量。

1、复盘与市场聚焦核心尽管受疫情导致的停产(中国工厂已于2/10 复工,美国工厂已于 5 月中旬复工)、以及Model 3 国产车型减配风波(芯片减配至HW2.5 的免费升级至HW3.0、以及部分电池切换至LG 对应的续航里程略有差距)等影响,从2019/11/20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126.9%(vs. 纳指上涨约 5.7%),其中从2020/3/31 至今,特斯拉股价上涨约52.5%(vs. 纳指上涨约17.1%)。

复盘来看,我们认为特斯拉股价上涨主要由于交易面与基本面的共同影响。

交易面:空头回补的交易型特征(截止至2020/4/30,特斯拉的做空量占比下降至约11.7% vs. 上市至今平均值约32.2%)。

基本面:1)4Q19-1Q20 交付量与业绩表现稳健;其中,3 月Model 3 国产标准续航终端销量约 1.1 万辆(国内NEV 乘用车市占率约23.2%);2)上海工厂产能爬坡(2019 年底约3,000 辆/周,1Q20 爬坡至约4,000 辆/周,预计2Q20E 或达5,000 辆/周,预计4Q20E 或达6,000 辆/周);3)产品线日趋完善(2021E Model Y 国产车型量产交付,预计后续低配售价或调整至人民币30 万元以内),有望进一步驱动国产车型销量/盈利爬坡。

我们判断特斯拉股价在经历上涨之后,市场聚焦的核心为1)技术/产品是否能有效转换为销量(价格趋势);2)成本控制对应的单车盈利情况;3)估值体系即将从PS 切换至PE,对应的估值区间、以及长期市值空间的分析。

我们的观点,1)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BMS 动力电池系统、以及Autopilot智能驾驶技术,我们看好走量低配车型的交付与爬坡前景;预计特斯拉或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将其产能打满(走量低配车型贴合购置补贴政策vs. 高配车型通过OTA 升级/Autopilot 功能维稳售价);其中,除美国/中国之外,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巨大,特斯拉须通过深耕欧洲市场拓宽其全球销量。

2020年吉利汽车研究报告

2020年吉利汽车研究报告

2020年吉利汽车研究报告1、核心解决问题110 年全球汽车历史长河是一部比戏剧还戏剧化的演出,各个车企的起起伏伏,似乎给人一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觉。

万物皆有周期,车企也是如此。

投资而言,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一家车企的周期变化。

周期有长短之分,产能与需求错配产生的库存周期对于一家车企而言是短周期(平均约 3 年),需求变迁引起的技术变革从而引起的组织变革周期对于一家车企而言是长周期(平均约 10 年)。

汽车行业自下由众多车企组成,自上受宏观经济影响,汽车行业亦有自身周期性。

一家车企周期与汽车行业周期并不总是同步而行,两者交织融合,给前瞻预测分析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站在目前时点,若未来 10 年周期中国市场维度:C (网联化)A(智能化)S (共享化)E(电动化)是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大革命,“汽车产品附加值+核心壁垒+市场边界”三大核心要素均发生质变,从而引起供应链大变革,传统车企与跨界力量之间围绕着主导权的反复持久博弈。

我们认为 CASE 革命将汽车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总体带动的市场规模将指数级上升,但也增加了众多竞争对手,对于传统车企利弊哪方更占优势,需要结合车企战略调整能力而定。

若基于 3 年周期中国市场维度:经济增长放缓且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压力的大背景下,节油减排依然是汽车消费的核心矛盾,双积分是约束车企的核心政策,传统车市场内存量博弈是关系国内整车企业业绩的核心变量。

本报告落脚点是乘用车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吉利汽车。

2010-2019 年公司经历了明显的周期轮回。

2014-2018 年收入/净利润齐升,净利润 2018 年峰值达到 125 亿元,2019 年开始下降,净利润下降至 80 亿元附近。

展望未来 3 年公司业绩能否进入改善周期,向上弹性多大?这便是本篇报告核心解决的问题。

2. 影响未来 3 年车企研究的行业核心变量核心变量 1:乘用车市场总量及内部结构(存量博弈)。

借鉴日韩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国内乘用车千人保有量2019-2025 年将逐步攀升至200 辆,2019-2025 年国内乘用车总体消费复合增速约 3%,也即到 2025 年国内乘用车销量 2510 万辆。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a. 设CIi与CLi分别是一致指标组第i个指标最先与最 后循环的平均值,m I i与m Li分别是一致 指 标第i个指 标 最 先与最后循环的约束,k2是一致指标的个数,mi是最先循 环的中心到最后循环的中心直接的约束。
Yij(
t)
的对称变化率
Cij(
t)
= 200 × YYiijj(( tt)) +−
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实际趋势,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到新冠疫情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新冠疫情;合成指数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0.12.11
1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消 费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汽车总销量也 常年居世界第一。然而,自2020年年初开始蔓延的新冠疫 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汽车行 业自然也不能幸免。回顾非典时期,仅仅三个月,全国汽车 产业销量增速同比上一年平均下降了23.25%。而此次新冠 疫情涉及的范围更广,持续的时间更长,政府的管控措施 也更加严格,汽车产业势必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在此状 况下,本项目尝试建立统计模型,运用景气预测的方法,量 化研究本次新冠疫情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商展经济
新冠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①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贾芃菲 曹一安 潘雨婷
摘 要:汽车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能够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性产业。今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
对我国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汽车行业自然也不能幸免。本项目收集了汽车行业及整体经济的各类月度数
据,通过合成指数法构建景气指数。在景气指数建立后,本项目以先行指标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预测趋势,以一致指标

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01 国内:结构剖析,ToC与非限购驱动为什么2020Q4以来国内产销预期连续调升。

2020年底市场预期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销在180-200万辆,不过21Q1国内即实现了53万辆的产量,4-5月维持在21.6、21.7万辆,在1月数据发布后,市场修正2021年预期到230-250万辆,4-5月数据发布后,市场预期进一步上修至260-280万辆。

2021年产销超预期的核心原因是国内进入ToC端驱动的消费崛起阶段(2021年1-5月ToC端占比达到77%),行业的季节性大幅弱化,因而2020年9月以来的新车周期,切实提升了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水平,且伴随新车型的陆续发布,渗透率呈现持续抬升趋势。

分终端:限购渗透率二次抬升,非限购逼近拐点。

从分城市ToC端的新能源渗透率来看,限购城市在2020H1的稳态渗透率在12-13%左右,2020Q4起在上海政策带动下冲高至20%,不过上海政策在2021年已经逐步弱化,而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渗透率仍维持20%以上。

在非限购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在2020年有质变突破,从2-3%的渗透率翻倍增长至7%左右,已经临近渗透率变革的拐点。

其中柳州、洛阳、温州、驻马店、济宁、海口、南宁、菏泽、宁波等城市的ToC端新能源渗透率较高。

非限购B/C级高增,限购非牌照需求启动。

在非限购城市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中,不可否认A00级车型的贡献,但也需要注意到,B、C级车在2020年非限购城市实现186%、145%的同比增长,增速甚至高于A00级。

同时在限购城市中,牌照需求或也并非唯一,消费者认可新能源车产品,使用存量牌照购买新能源车的比例提升。

分车型:MINI、M3引领,更多是百花齐放。

特斯拉、宏光MINI及其他A00、新造车占到2020年9月以来新能源车销量环比增长的一半以上,不过其他车型也是重要贡献,百花齐放。

02 国内:增量需求创造与存量需求替代一是增量需求创造,二是存量需求替代。

易车研究院:2020年“后疫情车市”洞察报告

易车研究院:2020年“后疫情车市”洞察报告

易车研究院:2020年“后疫情车市”洞察报告2020年后疫情车市洞察报告
2020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终端销量仅有320万辆,同比大跌38.52%,绝大多数车企的一季度完成率仅有15%左右。

在剩下的三个季度,车企争分夺秒“补量”在所难免。

4月少部分车企销量已出现同比增长,5月中国疫情渐进尾声,再加相关政府陆续放宽限制与刺激消费,汽车行业正迎来强势复苏,“五一假期”多数4S
店人头攒动,为车企积极“补量”营造了不错的环境。

但“后疫情车市”充满变数,更多用户会重新决策,对车企的节奏把控与弹药储备提出更高要求。

易车研究院基于用户,围绕“就业、收入、消费、购车”主线,共梳理出十二条“补量”通道,整体看“补量”的空间还是挺大的,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车企,且非常紧迫。

由于“补量”任务重、时间紧,自然会对车企的运营效率、财力储备等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管理更完善的强势车企,极有可能在“补量”阶段越战越勇。

后疫情车市的“补量”之争,将成中国车市优胜劣汰的加速器,预判2020年中国乘用车TOP20终端销量集中度将突破80%,TOP10将突破60%。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冲击,更好抓住市场长期机遇,建议车企“战略前移”。

北京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北京汽车市场调查报告

北京汽车市场调查报告北京汽车市场调查报告来源:北京晚报点击次数: 1780 发布时间: -12-18字体:【大】【中】【小】金融危机激荡京城车市调整,是这场金融危机的核心价值。

机遇,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宝贵礼物。

临近岁末,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这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海啸正在进一步扩大,汽车行业受牵连的程度几乎成为各行业之首。

“危机”二字,既有危难也意味着机会,虽然中国汽车业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但它也提供了诸多机会等待中国企业放手一搏——金融风暴不但考验着市场的消费能力,更考验着国内车企、相关产业乃至区域经销商冷静制定发展对策,在细分市场找到各自出路的应对能力。

京城车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市场,具有其显著的特殊性与不可比拟性:它不可是全国车市的晴雨表,还是全国车价的风向标;不可是各大品牌的必争区域,还是众多外企高层的驻扎之地。

了解京城车市,也就大致了解到中国车市的生存状态及发展方向。

第一篇:细分市场冰火两重天京城车市向来是各大汽车品牌争夺市场份额的宝地,同样也是各种车型的“试金石”,没有哪辆车能逃过市场的检验。

如果它是一辆不被市民认可的车型,价格再低、优惠礼包再丰富也难以取得销量的突破;而如果是一部百姓认可的好车,加价销售一到两年也并非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不论是热销还是滞销,都必然有它内在的道理。

市场就是这样真实而残酷,相隔一墙的两家经销商,很可能一边是火,一边是冰。

特别是在细分市场中,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据北京地区相关部门提供的权威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份,京城上牌新车的总量达到了395765辆,其中包含进口新车19294辆,而二手车销量总计302760辆。

在单一月份中,今年7月的上牌量为全年最高,突破了5万辆;8月份为最低,总量不足3万辆;3月至6月则相对平稳,在4万辆上下浮动。

在汽车品牌销量统计中,1至10月份北京地区新车销售总量的前五位出自包括东风日产、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广州丰田、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在内的七家企业。

2020年汽车消费报告

2020年汽车消费报告

2020年汽车产业预测和汽车消费者购买意识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度及未来预测调查报告(汽车产业预测和汽车消费者购买意识)2020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新冠疫情必将对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

在此背景下,云捷亮数全新企划,通过中国首创的在线中高端消费者社区“悠咖驾到”(Yoo_club)开展了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度及未来预测系列调查,本期调查云捷亮数作为主办方,提供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及研究制作,并与合作伙伴:北京FOURIN、第一电动网及上海决策者作联合发布。

回顾·调查设计·调查目的··把握疫情过后对消费者生活带来的影响;·了解各行业消费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看法以及汽车行业受到影响程度预测;·把握2020年消费者收入及消费支出变化;·把握疫情影响下的消费者购车特征的变化以及汽车品牌的好感度和购买意向。

·调查概要·调查时间:2020年2月5日-29日调查形式:在线问卷样本来源:YooClub社区样本范围:中国有效样本:4,650ss(本期1,897ss)04·汽车保有·重点关注··疫情前的汽车保有特点:代步以合资传统轿车为主流家中是否保有汽车整体来看,家中保有1辆车的占绝大多数,达到了八成。

从年龄来看,20代人群家中保有2辆车的占比最大。

保有车身类型整体来看,三厢轿车的保有量最多,接近四成;20代群体保有两厢车比例较高,30和40代群体更加偏爱三厢轿车;50代SUV 的保有量比例最高。

保有车燃料类型整体来看,汽油车依然是汽车保有市场的主力,接近九成;40代以上群体更加偏爱汽油车。

保有车购买价格、品牌类型、购买时间品牌以合资车为主,保有率超过六成;购买时间相对分散,一年内购车比例较低,2年及以上购车比例达到八成以上;保有车价位集中在10-20万区间,超过五成。

05·购车趋势·重点关注··受疫情影响、“节约型”理性消费汽车意识强化,次期购车时间及预算均产生负面影响·相较传统代步,未来更侧重兼顾成本节约及多功能性出行需求增强疫情前预计购车时间疫情发生前,购车时间在6个月-1年内的用户占比最高,接近三成。

2020年中国MPV市场消费洞察报告

2020年中国MPV市场消费洞察报告
2020年中国汽车用户消费能力的变化情况
代表消费能力不变的曲线始终 处在较高水平
餐饮
日用品
子女
消费明显升高
服饰
电子产品
旅游
消费略微升高
没有变化
样本:N=1002,于2020年7月通过艾瑞iClick在线平台调研获得。 ©2020.8 iResearch Inc.
人情
娱乐 汽车相关消费 房屋消费
消费略微降低
消费明显降低

7
疫情后消费方式愈加理性
疫情下理性消费更加明显,用户趋向于实用和品质的平衡
54.9%的用户预计在疫情后会理性消费,大范围报复性消费或难以出现。 不论在消费方式还是消费观当中,理性都占据了较大比重。同时用户对于实用性(48.0%)和品质(42.4%)的选择相差 不大,展现了用户在理性消费的前提下更加趋向品质与实用的平衡。
家庭特征
• 大多数已婚(82.0%) • 已婚中,有子女占比较多
(66.5%) • 三口之家,幸福美满(50.4%)
生活态度
• 环保十分重要(73.8%) • 和家人在一起时很快乐(72.3%) • 凡事掌握分寸,不极端(71.6%)
样本:N=1002,于2020年7月通过艾瑞iClick在线平台调研获得。 ©2020.8 iResearch Inc.
高颜值 明星代言
59.0% 49.6% 47.3% 37.7% 33.6% 28.5% 26.7% 25.7% 23.0% 14.9% 比例(%)
样本:N=1002,于2020年7月通过艾瑞iClick在线平台调研获得。
样本:N=1002,于2020年7月通过艾瑞iClick在线平台调研获得。
©2020.8 iResearch In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