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学三大类岩石分别是沉积岩分别是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2、构造变动主要指岩石受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岩石永久性变形,这种变形包括两大类,即褶皱变动构造、断裂变动构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把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5、火山喷发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6、年代地层分类系统是指国际性的.全国性的或大区域性的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分别为宇、界、系、统、阶。

7、判断背斜的依据是从褶皱的核部到翼部岩层的新老变化规律是由老到新。

8、古生代由老至新的六个纪依次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9、很据岩浆中Sio2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四种类型。

10、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壳冷凝而成的岩石。

11、深层侵入作用岩体的产状主要有岩基、岩株等。

12、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3、中生代三个纪由新至老依次是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14、判断向斜的依据是从褶皱的核部到翼部岩层的新老变化规律是由新到老。

15、岩石地层关系分类系统是指区域性的或地方性的,以岩性变化为主的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分别为群、组、段、层。

1、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和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结晶习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具有的形态称为结晶习性。

4、地球圈层: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5、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6、地壳: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7、矿点:发现矿石的地方或地段统称为矿点。

8、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均质的物体。

地质学重点

地质学重点

《地质学》知识点(采矿083班内部使用)✧质学研究的对象是:_地球,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1)物质组成;(2)结构构造;(3)形成和演化历史;(4)地质学应用✧地球极近似旋转椭球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划分依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

深度<20km平均地温梯度为3℃✧地热增温级:指温度每增加1 ℃,所需增大的深度数值。

平均地热增温级为33m✧地热异常凡一地区实际地热增温率大于平均地热增温率。

地热异常区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和蒸汽资源,但对采矿不利,特别是采矿深度较大时,应充分考虑地热因素,及时调整通风系统,加强通风措施。

✧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元素是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地壳运动的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伴随着垂直升降运动✧岩浆作用:在地壳运动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壳上部的活动喷出作用:是指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变质作用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使已形成的矿物和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的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的加入。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震源振动的发源点,能量的发源点。

✧震中震源在地表投影点✧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震级: 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的强烈程度✧按成因可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将风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石的面貌,这种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等内容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如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

以下是几个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

1.矿物学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物质的性质、成因和分类等。

矿物是地壳中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矿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2.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形成、组成和变质作用等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岩石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的演化历史,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循环和相互作用等的科学。

地球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成分,常见的元素有氧、硅、铁等。

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4.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等的学科。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构成了陆地和海洋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层的分布和演化等的学科。

地层是地壳中连续分布的一层层岩石,通过研究地层的特征和化石的分布可以推断地层的时代和地质历史。

地层学的研究对于地质历史的重建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的科学。

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它们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地质学的知识体系。

通过研究地质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为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质常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地球结构和演化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镍合金,内核则是固态的铁镍合金。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由熔岩构成,温度较高。

地壳是地球的最薄的一层,分布在地幔之上,主要由岩石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地球内部存在着地热,地热能是地球内部释放的热能。

地热能通过地球表面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分布到地球表层。

地热能的发展利用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指地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据地质学的研究,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原始地球演化、地球大陆演化、地球气候演化、地球生物演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发生了地壳形成、地震地壳的漂升、喷发火山、地壳板块漂移等现象。

第二部分:地质地貌和地质灾害1. 地质地貌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貌可以分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谷、湖泊、海洋等。

地质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气候作用、水体冲刷等有着密切关系。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灾害、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测对于减灾和救灾意义重大。

第三部分: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1. 地球资源地球资源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地质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防止环境污染和退化。

环境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排放、推行可持续发展等。

地质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

第四部分:地球科学的应用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采用地质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地下资源进行勘察和探测,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水资源勘探、地热资源勘探等。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旳〜70km)中源地震,范围(7om〜300m)深源地震,范围(3oom〜700m)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相关知识点归纳

地质学相关知识点归纳

地质学相关知识点归纳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演化、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读者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1.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固体岩石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黏稠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这些部分通过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区分,对地球的结构和演化有重要影响。

2.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物质,由矿物质和其他成分组成。

矿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它们在地质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对地球演化和资源的理解。

3.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和岩石碎片在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由火山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侵蚀作用等多个过程组成。

通过这些过程,岩石和岩石碎片可以被重新形成、改变和再利用。

岩石循环是地球演化和岩石资源形成的重要过程。

4.地质时间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事件的时间顺序。

它通常分为宏观地质时间和微观地质时间两个层次。

宏观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时期和纪,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微观地质时间是指通过对岩石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化石的研究来确定的具体年代。

地质时间对于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5.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过程引起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

它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地质灾害成为地质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6.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上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它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壤资源等。

地质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对于研究和开发地质资源,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质学三大类岩石分别是沉积岩分别是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2、构造变动主要指岩石受内力作用所产生的岩石永久性变形,这种变形包括两大类,即褶皱变动构造、断裂变动构造。

3、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

4、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把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5、火山喷发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6、年代地层分类系统是指国际性的.全国性的或大区域性的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分别为宇、界、系、统、阶。

7、判断背斜的依据是从褶皱的核部到翼部岩层的新老变化规律是由老到新。

8、古生代由老至新的六个纪依次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9、很据岩浆中Sio2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四种类型。

10、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壳冷凝而成的岩石。

11、深层侵入作用岩体的产状主要有岩基、岩株等。

12、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13、中生代三个纪由新至老依次是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

14、判断向斜的依据是从褶皱的核部到翼部岩层的新老变化规律是由新到老。

15、岩石地层关系分类系统是指区域性的或地方性的,以岩性变化为主的地层系统,地层单位分别为群、组、段、层。

1、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和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结晶习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具有的形态称为结晶习性。

4、地球圈层:外三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5、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6、地壳: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7、矿点:发现矿石的地方或地段统称为矿点。

8、矿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均质的物体。

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9、矿物的分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类矿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含氧盐类矿物,其它盐类矿物。

10、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离。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解离面。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13、岩浆:岩浆形成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桨为主体,一部分是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气和其他气态物质。

14、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15、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16、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后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17、矿产资源:一切埋藏与地下和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泛称矿产。

18、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19、岩浆矿床:岩浆冷凝过程中,由于岩浆分异作用是分散在岩浆中的有用组份聚集而成的矿床。

20、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理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及岩石圈变动,变位的作用叫构造运动。

22、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新近时期的构造运动。

23、韧性断层:在剪切带中沿着微细华动面做的微小滑动,导致韧性断层两侧岩块有剪切错位,但却像段而未破,错而似连的断层。

24、区域性大断裂:像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等断层规模很大,常构成区域性断裂甚至全球性的断裂。

25、地层:即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壳演化历史的物质记录。

26、近代火山分布的规律: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27、火成岩的结构:指演示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洁净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晶粒形状)。

28、火成岩的构造: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映出来的岩石构造特征。

(块状构造,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构造岩)。

29、岩石结构与构造关系:结构是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无关方面的特征;构造是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等宏观方面的特征。

30、火成岩的分类依据:一方面是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另一方面是岩石的产状,结构,构造。

31、岩层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存在状态。

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产状要素:走向,倾角,倾向。

32、褶皱构造: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

而把其中一个弯曲成为褶曲。

褶曲要素:核,翼,轴面,枢纽,轴,转折端。

33、震级: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

按震级大小分: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和大地震。

34、地震强度:地针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35、海侵:地壳下降时,陆地面积缩小,海洋面积扩大,这时所形成的地层,从垂直剖面来看,自上而下沉积物的颗粒有粗变细,同时新岩层的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形成所谓的超覆现象,通常把具有这种特质的地层称为海侵地层。

36、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

37、内生矿床:主要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38、鲍温反应系列:玄武岩岩浆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称鲍温反应系列。

39、中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40、中生代由老致新(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由老到新(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41、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对应地层(宇界系统)。

42、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43、地层的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

44、地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45、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46、标准化石:只有那些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的化石才是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这样的化石叫做标准化石。

1、简述地质学的研究特点。

答:第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地质现象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

第三、地质学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2、简述风化壳的演化阶段答:1、碎屑型风化壳。

2、硅铝-----硫酸盐、碳酸盐型风化壳。

3、硅铝-----黏土型风化壳(高领土型风化壳)。

4、转红土型风化壳。

3、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震级的大小。

2、距震中的距离。

3、地质因素的影响。

4、建筑物的抗震能力4、对比分析陆壳和洋壳?地壳可分为陆壳和洋壳。

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之上有花岗质层(表层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

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处不到5km,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

括号里为相同部分。

5、什么是化石?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凡是保存在地层中地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

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尽快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氧化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第三,埋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置换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6、简述地层层序律的主要内容。

具体包括:1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2原始连续律,底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尖灭; 3原是水平律,底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7、构造运动的证据?新:地貌标志测量数据。

老: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

8、地层的划分依据?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2、地层接触关系3、古生物(化石)。

9、褶曲的形态分类?褶曲的横剖面形态:1根据轴面产状并结合两翼特点分类(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翻转褶曲)2根据转折端形状及两翼特点分类(圆弧褶曲箱形褶曲锯齿状褶曲扇形褶曲);褶曲的纵剖面形态:1根据枢纽的产状(水平褶曲倾伏褶曲倾竖褶曲)2根据轴面产状和枢纽产状(直立水平褶曲直立倾伏褶曲倾竖褶曲倾斜水平褶曲平卧褶曲倾斜倾伏褶曲斜卧褶曲)褶曲的平面形态1线性褶曲2长圆形褶曲3浑圆形褶曲。

10、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以把断层分为哪几种类型?并画图说明。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枢纽断层。

11、地层关系和地层对比的区别?地层划分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划分,而地层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比较。

12、什么是煤,煤形成的条件,成煤作用。

煤是有植物遗体堆积在一定环境,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可燃有机岩。

煤形成的条件:1,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得物质来源。

2,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3,经历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成煤作用:1菌解阶段 2 煤化阶段 3变质阶段。

13、变质作用的因素和类型?因素:温度压力化学因素。

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1、地球岩石圈有哪些板块构成?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分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版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黏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

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品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边缘和接缝地带是地球表面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又是既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岩石圈版块是活动的,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活动,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水平位移;在漂移过程中,板块或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接,或平移相错。

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地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

因此,人们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为不可分割的“三部曲”。

2、叙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并简要描述沉积岩结构和构造。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成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结构:指沉积岩组成物质的形状,大小,结晶程度。

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构造:指在沉积过成中,或在沉积岩形成后的各种作用影响下,其各种物质成分形成特有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分为: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结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