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闭经跟师病案

合集下载

针灸科跟师医案

针灸科跟师医案

针灸科跟师医案一、术后呃逆案——秦亮甫医案马某,男,65岁。

主诉:呃逆10天。

因心脏手术后引起血胸,再次手术止血,发生呃逆不止,不能入睡,不能进食,用镇静药无效,靠补液维持,已有10天。

他医针刺内关、足三里,加耳针:膈、神门,呃逆未止。

呃逆时头胀痛,口苦。

苔淡黄腻偏干,脉弦滑数。

诊断:心脏术后呃逆。

辨证:肝气犯胃,胃有湿热。

治则:平肝和胃,降逆化湿。

针刺取穴:行间(双)、太冲(双)、足三里(双)、内关(双)。

均用泻法,用电针留针20分钟,呃逆突然停止,30分钟后起针。

呃逆停止6小时,至夜间呃逆又出现,但程度较前减轻,已能稍进流质。

以后每天针一次,治法按原,共针4次而愈。

按: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是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

《灵枢·口问篇》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秦师在治疗时根据症状,认为此病属肝气犯胃,由于肝气偏盛见脉弦;肝气上逆见头痛、呕吐;口苦、苔淡黄腻,为胃中湿热。

肝气犯胃是肝之经脉夹胃故也,此病人当用平肝和胃,降逆止呃,针取足厥阴肝经荥火穴行间,及肝经原穴太冲,该2穴以挫肝气横逆之势,泻足三里以清胃中湿热,加内关以降逆,理气宽胸。

二、月经不调案——秦亮甫医案许某,女,30岁。

主诉:产后失于调理,每次月经延期10天左右,量少,色淡,小腹隐隐作痛。

舌淡,脉细软。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肝血肾精不足,冲任脉失和。

治则:调补肝肾,调和冲任。

针刺取穴:内关(双)、公孙(双)、列缺(双)、关元。

内关、公孙、列缺用补法,关元温针灸。

每次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隔天针灸1次,至月经来潮停止。

按:月经不调在中医妇科中常称为冲任失调。

冲任二脉属奇经八脉,统帅阴血,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冲脉与肾经较为密切。

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冲任二脉在胸腹部合并,肾经与肝相连,贯穿于肝,肝主藏血,冲任失调会影响肝的藏血功能,肝气横逆时亦会影响冲脉统帅阴血的功能。

中医跟师临证医案集粹

中医跟师临证医案集粹

中医跟师临证医案集粹是一部汇集了许多中医名家经验和临床医案的书籍,它记录了许多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治疗方法的总结。

下面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1.《中医跟师临证医案集粹》中有一则名为“足不出户,寒邪可除”的医案,介绍了一位患有重感冒的患者通过中药治疗后康复的经过。

该患者因感冒严重,不能出门就医,中医师采用了通过视频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的方式,通过中药调理恢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2.《中医跟师临证医案集粹》中还有一则名为“唇疱疹”的医案,介绍了一位患有唇疱疹的患者通过中医治疗后痊愈的过程。

中医师通过对患者症状的综合分析,配合中药治疗,对其进行了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最终治愈了该患者。

3. 另外,该书还有一则名为“痛风”的医案,介绍了一位患有痛风的患者通过中医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中医师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采用了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最终使患者的尿酸水平下降,关节疼痛明显减轻。

这些医案都是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推广中医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闭经症及医案

闭经症及医案

闭经症及医案发育正常的女子,一般在十二~十四岁左右,月经来潮。

《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若超过十八岁而月经仍不至,或月经周期己相当规津后,又三个月以上未来潮,而非妊娠或哺乳期者,均称为闭经。

一、病因病理闭经可分虚实两种。

虚者多为精血亏耗,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为邪阻胞脉,脉道不通,血不得下。

(一)气血虚弱饥饱劳倦,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损耗精血,或某种原因引起大量失血,均可使血海空虚而闭经。

(二)肝肾不足久病之后或产乳过多,肝肾不足,精血耗损,冲仼失养而闭经。

(三)气滞血瘀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经期冒雨涉水,感受风寒,或过食生冷,寒凝血滞,胞脉阻塞,而致闭经。

(四)痰湿内阻形体肥胖,痰湿素盛,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仼,壅塞胞脉,而致闭经。

二、辨证论治1、气血虚弱【主证】停经数月,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纳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5g,牛膝10g,益母草12g。

【方解】人参养荣汤【方歌】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白芍10g,当归10g,陈皮10g,黄芪10g,肉桂3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6g,熟地黄15g,五味子5g,茯苓10g,远志5g,生姜10g,大枣10g。

【功效】补益气血,健脾养心。

【方解】本方从十全大补汤变化而来,为气血双补之剂,方以人参命名,概以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取气为血帅之意,俾气行则血行。

荣即营,这里指营血。

喻用大补气血之品,滋养营血,使身体恢复健康,故名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较之八珍汤多远志、陈皮、五味,并去川芎之辛窜,复增静养血分,宁心安神之功。

老中医:一剂治疗闭经的温经汤

老中医:一剂治疗闭经的温经汤

一剂治疗闭经的温经汤陈某,女,24岁,因减肥而导致经闭不行5个月,闭经3个月后开始治疗,应用黄体酮治疗3次,停药后未行经,前来笔者所在处就诊。

望诊:体形适中,肤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闭经(冲任虚损)。

治宜:温补冲任,理气调经。

方药:温经汤加减。

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黄20克,制吴茱萸6克,川芎6克,清半夏10克,牡丹皮25克,麦冬40克,党参15克,桂枝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醋香附15克。

共6剂。

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温服。

治疗期间,患者先后就诊5次,用药2个月,均按照温经汤稍作加减治疗,最终月经来潮,量色均可,后守方巩固疗效。

按语:近年来,临床常见到由于盲目减肥而导致的月经紊乱和闭经。

该患者就诊时已经停经5个月,曾用黄体酮治疗3个周期均未行经,望诊可见其形寒肢冷,皮肤白皙,辨证为温经汤体质,先后以温经汤加减治疗2个月,月经即恢复正常周期。

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等,临床辨证要点为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等。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中医体质辨识在临床诊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的“药人、方人”理论在临证中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

在《黄煌经方医话·思想篇》中谈及“方人”说时提道:“所谓‘方人’,即是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温经汤体质’:羸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发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暗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

许多妇科疾病,特别是卵巢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患者多见这种体质类型。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常会见到此类温经汤体质的患者,辨证准确后,以温经汤调补冲任,可以获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针灸科医案记录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传统医学的重要性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针灸科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备受推崇。

以下将介绍几个真实的针灸科医案,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地展示了针灸的疗效,而且对读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案例一:针灸治疗颈椎病患者王女士,女性,45岁,因长期办公导致颈椎病引起的颈部疼痛和头晕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王女士颈椎病属于经络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头晕,手指麻木。

针对王女士的病情,针灸师采用了经络刺激疗法。

通过针灸穴位的刺激,疏通了阻塞的经络,促进了气血流通。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王女士的颈部疼痛和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手指麻木感也有所改善。

王女士从中得到了极大的舒缓和康复,同时也通过学习针灸自我调理方法,有效预防了病情的复发。

案例二:针灸治疗失眠症患者李先生,男性,35岁,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症状就诊。

李先生每晚难以入睡,容易醒来并反复翻身,而且每天早晨起床后感到疲劳和精神不集中。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李先生的失眠属于心火旺盛型,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宁,睡眠质量差。

为了治疗李先生的失眠症状,针灸师采用了心志安宁疗法。

通过在相关的穴位进行刺激,使李先生的心火得到平衡和调和,达到安抚心神的效果。

经过连续两个疗程的治疗,李先生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提高,早晨起床后也感到神清气爽。

案例三:针灸治疗运动损伤运动爱好者张先生,男性,28岁,在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后,出现了右膝关节疼痛的问题。

疼痛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检,针灸师发现张先生膝关节属于软组织损伤型,主要症状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为了治疗张先生的膝关节疼痛,针灸师采用了局部刺激疗法。

通过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张先生的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扩大,他重新恢复了运动的乐趣。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

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O c t.2017,V o l.25N o.10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刘洪兰刘芳(解放军第285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河北邯郸056001)ʌ关键词ɔ董氏奇穴;月经不调;针刺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色发生异常,临床上称月经提前为经早,月经延后为经迟,月经先后不定期为经乱㊂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多因气血不和㊁机体正气不足㊁多产㊁流产㊁久病㊁病后及产后失养,以及外感六淫㊁七情内伤㊁房劳过度㊁饮食不节㊁营养不良㊁环境改变㊁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二脉损伤㊂笔者采用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月经不调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㊂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 2016年5月解放军第285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收治的30例患者,其中年龄17~3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月经前期10例,月经后期10例,月经先后不定期10例㊂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月经不调(月经先期㊁月经后期㊁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标准[1]㊂排除经检查为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㊁子宫腺肌瘤㊁垂体瘤等)引起的月经不调者㊂治疗方法1.取穴㊂①妇科穴[2]:拇指指甲向上,在拇指背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处计两穴,取穴采取三分点法㊂②还巢穴:手心向下,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侧)正中央㊂③凤巢穴:手心向下,在无名指中节内侧正中央靠近桡侧㊂④灵骨穴: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结合处,拳头取穴㊂⑤大白穴:在手背面,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凹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㊂2.操作方法㊂患者取坐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m mˑ25m m毫针,于妇科穴㊁还巢穴㊁凤巢穴贴骨缘下针,直刺8~13m m;灵骨㊁大白用0.25m mˑ40m m毫针,贴骨缘直刺16~30m m,用补法㊂留针45~60m i n,期间无需行针,每日1次,左右手交替(即第一日针左手穴位,第二日针右手穴位),20d为1个疗程㊂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3]㊂治愈: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㊂显效:月经周期恢复,月经过多者经量较治疗前减少,经期恢复在7d以内,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㊂有效:治疗后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较治疗前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㊂无效:治疗后月经周期㊁经量㊁经期无明显改善㊂2.结果㊂本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㊂讨论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增大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月经不调患者逐年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㊂由于西药的各种不良反应和药物的依赖性,选择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中医针灸的治疗优势已得到认可㊂但对于不同证型的月经失调,针刺手法没有明显细分,缺乏针对性,疗效也有待提高㊂本病与肾虚㊁肝郁有关,治疗上以补肾㊁疏肝解郁为主㊂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疗程较长,且一部分人难以接受中药味,针灸弥补了这些不足,不仅疗效较好,且疗程较短㊂董氏奇穴是有别于十四正经的针灸体系,有特效的奇穴及特殊的针法,取穴方便㊂本次治疗采用妇科穴㊁还巢穴㊁风巢穴㊁灵骨穴㊁大白穴,并用其 倒马针法 (妇科穴二针并用)㊂妇科穴为治疗月经不调之主穴,不论先期㊁后期都有效;取灵骨㊁大白补气血,两穴并用为董师补气血之要穴,调气温阳作用较强,亦非其他穴位所能比拟㊂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等,系大肠经腧穴,灵骨在合谷后叉骨前,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又灵骨㊁大白皆宜深针为主,深透上中下三焦㊂还巢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通过理三焦㊁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㊁月经不调㊁子宫肌瘤等病;配妇科穴,左右交替,主治月经不调㊁经量过少㊁过多㊁不孕等㊂针刺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见效快㊁疗效持久㊁无毒副作用㊁简便易操作等优点,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且疗效满意㊂参考文献[1]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285.[2]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2:30.[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收稿日期2016-12-19)02中国民间疗法2017年10月第25卷第10期. All Rights Reserved.。

脐针治疗围绝经期身痛验案

脐针治疗围绝经期身痛验案

浙江中医杂志2020年5月第55卷第5期349 •脐针治疗围绝经期身痛验案沈梦霞^吴江霞1宣丽华2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关键词脐针围绝经期综合征身痛医案浙江省名中医宣丽华从医数十载,善于运用针灸特 色疗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录其 脐针治疗围绝经期全身疼痛验案1则,以獪同道。

患者,女,52岁。

2019年9月12日就诊。

患者2月余 前发现小腿酸痛不适,后逐渐出现全身酸痛,现两侧臀 部酸痛明显,严重时不能站立。

末次月经:2018年12月9 日。

平素压力大,易烦躁,失眠,多梦,自觉潮热,两颧潮 红,双下肢怕冷,左侧关节冷痛,背部痉挛不适。

胃纳可,二便无殊。

舌质淡红、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弦。

查体:双 臀部软组织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80°,余无殊。

2019 年8月20日外院行腰椎MR平扫示:腰椎轻度退行性变,L,/L5,L5/S,椎间盘稍膨出。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症;心 肾不交证。

西医诊断:全身疼痛;围绝经期综合征。

治法:滋肾宁心,健脾疏肝。

处方:脐针[|]内八卦坎、离、震、坤。

操作:取0.30m m X25. 00m m毫针,先后在坎、离、震、坤位 进针,以脐蕊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约15°斜刺,破皮后 在局部小幅度提插以调整针尖方向,以患者感脐部疼痛 而臀痛缓解为度,停止操作,患者无疼痛感后留针30mina2019年9月19日二诊:患者自诉前次治疗后全 身酸痛明显好转,左颈肩部仍有不适,左肩酸,左手抬起 无力。

查体左肩关节前内侧压痛。

取原方,另:根据脐“洛 书全息图”,针尖朝向左肩压痛最明显处进针,微调针尖 方向至患者感脐部疼痛明显,左肩疼痛即刻缓解,留针 3〇1^11。

2019年9月23日三诊:患者诉近日骑车时臀部 受伤,现自觉手臂乏力,左肩臂、左大腿及臀部酸胀,后 背偶有抽搐感,双侧小腿外侧冷,手指关节活动不利。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

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中医跟师医案记录100篇引言: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作为中医学的学生或者是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从先辈名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医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

本文主要记录了100篇中医医案,旨在让读者充分了解中医学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可以从实例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第一类:病案分篇1、妇科疾病:某女患上痛经多年,经过多位医师的治疗均无改善,最终得到一位名医的治疗,采用温经散寒汤方,连续一个月治疗后,痛经症状逐渐缓解,两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2、消化系统疾病:某男患有慢性胃炎、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经多种治疗无明显好转,通过采用调理脾胃的中药治疗,两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也有所增加。

3、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咳嗽、气喘,通过采用中成药合剂和针灸的方法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第二类:治疗方法4、针灸治疗:某女患上脑梗塞后,经过分别采用康复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方式,针灸治疗效果最佳,体力得到显著提高。

5、草药配方治疗:某男患有夜尿频繁的症状,通过采用某中药配方,两个月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6、推拿治疗:某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经过采用推拿、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推拿治疗效果最好,腰疼症状明显减轻。

第三类:病症分类7、关节疾病:某老年男性患有颈椎病,采用手法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8、神经系统疾病:某女性患有帕金森病,通过采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方式,病情得到控制。

9、心血管疾病:某男性患有冠心病,长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稳定。

10、呼吸系统疾病:某男性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通过采用中成药、针灸、吸氧等治疗方法,病情得到控制。

结语: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治疗案例和经验。

通过本文的100篇中医医案的汇总总结,我们能够看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入,它的疗效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经 5
戴某,女, 38 岁
就诊时间: 2008-12-10
主诉:闭经 16 个月 ;
现病史:结婚 8 年,生育一子;系长期居处阴冷潮湿而致闭经。

素怕冷,每到冬天手脚冰凉;饮食尚可,二便可,睡眠可,舌边缘瘀紫斑,苔薄白,脉弦。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外伤、中毒、手术、输血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

体查:腹软,无压痛,无积块。

辅助检查: B 超检查正常。

诊断:闭经(寒凝血脉,瘀滞不通)
治则:温阳祛寒,行气活血
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血海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合谷
操作:捻转泻法,关元、气海加TDP照射;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
30分钟, 1次/天, 12次为 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 0分钟,每日1次。

结果: 15次后,月经来潮。

按:
凡发育正常的女子,年龄在 14岁左右月经便按期来潮,如超过 1 8周岁而尚未来潮,或以形成月经周期,复停止 3 个月以上, [妊娠和哺乳期除外 ] ,均可称为闭经。

本病分为虚实两类。

由于多产,思虑过度,素体亏损,久病体弱等原因致使脾胃生化功能减弱,阴血亏耗过甚,因而血源枯竭,无血以下,乃至血枯经闭;有因受寒饮冷,邪气客于跑宫,或情志忧郁气机不畅,淤血凝结,经脉阻滞,成为血滞经闭。

本例患者属寒凝血脉,瘀滞不通,故温阳祛寒,行气活血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