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6 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3《赤壁赋》教案 语文版必修1(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3《赤壁赋》教案 语文版必修1(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4.13《赤壁赋》教案语文版必修1(1) [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 掌握《赤壁赋》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3.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4. 领会作者通过《赤壁赋》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分析《赤壁赋》的文言文特点。

(2)理解并背诵《赤壁赋》的名句。

(3)欣赏《赤壁赋》的艺术魅力。

2. 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翻译。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等。

2. 诵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名句,感受语言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意境等。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讲解文言文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有关苏轼的生平介绍、文言文学习资料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赤壁赋》,了解文言文基础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赋》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等。

(2)分析文章主题、结构、意境等。

(3)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4. 课堂练习:翻译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意境等。

6. 课堂展示: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背诵名句,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分析两篇作品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

2. 介绍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赤壁赋》等,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赋》名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九、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章节内容: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能够解读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赤壁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特点。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读《赤壁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赤壁赋》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对《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深入分析。

对《赤壁赋》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或教案纸质材料。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对《赤壁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赤壁赋》,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学生通过课本和字典,自行解读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5.4 课堂讲解教师对《赤壁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教师对《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和欣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5.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5.6 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提醒学生注意。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对《赤壁赋》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5.7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如何。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5篇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5篇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赤壁赋》的解读与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进行赏析;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2.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赤壁赋》的中心思想;2. 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赤壁赋》的复印件;2. 音频或视频资源,如演唱《赤壁赋》的音乐、影视剧片段等;3. 课堂展示用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赤壁”和《赤壁赋》的背景;2. 提问:你们对《赤壁赋》有什么了解?它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的其他作品了解吗?Step 2 课文阅读(15分钟)1. 阅读《赤壁赋》的部分或整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2. 分小组讨论,梳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3 主题探究(15分钟)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诗意描写、对比运用等方式营造的艺术效果。

Step 4 赏析活动(20分钟)1. 播放相关音乐或影视片段,让学生在听、看的同时感受《赤壁赋》中的意境和美感;2. 分小组进行《赤壁赋》的逐句赏析,让学生主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答案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赤壁赋》的主题和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2. 提问:你认为《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能在我们生活中找到吗?请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文中的意象和寓意。

学会通过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简述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讨论朗读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3.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指导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

3. 文本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2. 强调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赤壁赋》与其他赤壁题材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方式。

2. 文化探究:探讨苏轼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赤壁赋》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领会《赤壁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赤壁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赤壁赋》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对《赤壁赋》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赤壁赋》文本。

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有关苏轼的生平介绍、《赤壁赋》的注释和解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赤壁赋》,理解文意,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4. 深入探讨:讨论《赤壁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分享个人感悟。

5. 创意表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以《赤壁赋》为灵感的诗歌或故事,展示并分享。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解析文本中的难点。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赤壁赋》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4. 创意表达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以《赤壁赋》为灵感的诗歌或故事。

七、教学内容1.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解析《赤壁赋》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分析《赤壁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4.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5. 通过创意表达,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赤壁赋》文本的理解程度。

3. 创意表达: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或故事的质量。

4.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教案:《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赤壁赋》全文;(2)理解《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操;(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 《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3. 分析作品中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赤壁赋》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赤壁赋》,理解文意;(2)让学生注意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雅的情操。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赤壁赋》;2. 整理《赤壁赋》中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解决;3. 分析《赤壁赋》中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4.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赤壁赋》情感内涵的理解。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语文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优秀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仑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解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

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6 语文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体会古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了解作品骈散结合,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4、培养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课文精美典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学生搜索有关苏轼的资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的宋词史上有两大派,一个叫婉约派,以李清照为代表,一个叫豪放派,大家知道又是以谁为首的吗?(学生答“苏轼”,进而展示苏轼图片)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有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还记得是出自哪篇吗?(学生自答,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出自苏轼之手,同样也写赤壁,不过不是诗词,而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叫“赤壁赋”。

(展示课题)二、介绍作品背景与解题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曾写诗讽刺,有人故意扭曲诗句大做文章,使苏轼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以后他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此时的苏轼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又曾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长期被贬的苏轼自有郁愤之情,但豁达的他又能坦然处之,加上受老庄佛学影响,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在这篇前赤壁赋中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 解题(1) 赤壁——明确苏轼所游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只是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 赋——“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是着力于铺陈事物,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全班分四组,一组读一段,最后一段老师读。

一组读书后,其余三组要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教师点拨文章思路:夜游赤壁的情景 —— 乐悲凉萧声的伤感 —— 转折点——萧声起,悲意生人生无常的感慨 —— 悲旷达乐观的态度忘情尘世的洒脱四、品读第一、二段疏通文义,明晰作者心路历程。

(ppt 展示解读)第一节1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地点:赤壁 人物:苏子与客 事件: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问A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心情如何?(用原文回答,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再描绘)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

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2、解读提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风、水。

扣“泛舟”二字,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扣“七月既望”,又与后文词人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相连贯]。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后置] [一轮明月应作者的召唤,冉冉升起了。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对偶] [经月亮银辉的浸染,茫茫的雾气、江水、夜空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着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纵一苇之所如[一苇,喻小舟。

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凌,越过;茫然,浩荡渺远]。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冯虚,凌空,凭空],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小结:第一段以景抒情,先写作者与客在烟波浩淼的水月世界里,任船只在万顷碧浪中自在独行。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不禁飘飘欲仙,产生了夜游泛舟之乐,从而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节1、问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明确: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悲:客的箫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2、解读提示: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扣舷而歌之[而,表修饰;之,凑音节]。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泝,同溯.逆水而上。

][倒装句]客有吹洞萧者,倚[依,循。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所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并非兴由己出,而是完全领略了此时作者的心情。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比喻]。

3、小结:第二段由景生情,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萧声起,悲意生,一曲洞箫,凄切婉转,主客触景生情,有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

背诵1、2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3、4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辨?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第二课时]一、品读3—5段。

问1:第3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

“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问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问3:结尾段感情如何?明确:“客”心悦诚服。

心情更加喜悦。

“喜而笑”、“相与枕藉”。

问4: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明确: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问5: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

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问6:为什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明确:(1)引出赋的特点。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为主”。

形式上:句式对称整齐,声律和谐押韵(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二、鉴赏重点(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

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

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

”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结合本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布置作业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

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