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最终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理解《鸿门宴》中各个人物的角色和心理。
3.学习分析《鸿门宴》中的权谋和离间手段。
4.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鸿门宴》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分析《鸿门宴》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
3.探讨《鸿门宴》中的权谋和政治斗争。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古代权谋政治的复杂性。
2.把握《鸿门宴》故事中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内容2.1 《鸿门宴》故事背景介绍向学生简要介绍《鸿门宴》中的秦、楚两国的政治情况,以及主要人物李斯、项羽、刘邦等的背景。
2.2 《鸿门宴》人物角色分析分析《鸿门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物的动机和心理活动。
2.3 《鸿门宴》权谋与离间手段探讨《鸿门宴》中涉及到权谋和离间的手段,例如项羽对刘邦的策略以及刘邦如何化解危机等。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鸿门宴》故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4.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鸿门宴》故事中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心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馈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理解程度,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展。
六、拓展延伸参观相关历史遗迹或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鸿门宴》故事的理解,拓展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本教案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鸿门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愿学生在这堂历史课上汲取丰富的知识,感受历史的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教案(1)
主题:《鸿门宴》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学习《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鸿门宴》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2. 学习《鸿门宴》(30分钟)
- 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并讲述其经过;
- 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探讨其在政治、军事和
外交方面的重要性。
3. 讨论与思考(20分钟)
-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历史的长远
影响是否意义重大?并提供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自己的观点并展示其中
的理由;
- 全班讨论:全班共同讨论,形成一个综合的结论。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教师总结《鸿门宴》的重要性和学生讨论中的观点;
-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四、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鸿门宴》;-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鸿门宴》对其他历史事件的影响。
五、教学反馈: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鸿门宴》的历史背
景、经过和影响;
- 提供反馈: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升历史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鸿门宴》教案四篇

《鸿门宴》教案四篇《鸿门宴》教案篇1一、激趣导入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
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请看《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
二、作者、背景简介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__重点字词句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鸿门宴》教案篇1师:出示有关评价项羽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牧和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讨论分析,各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师: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无疑是悲剧的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上是怎样体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沉不住气,在__一开头,他的一言一行就形象的写了出来。
师:怎样写的?生:当项羽一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大怒,并且发出誓言,要灭了刘邦,很冲动。
师:朗读项羽的第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配以动作来读?生:咬牙切齿,拍着桌子,瞪眼大骂。
师:这种有些莽撞的性格很早就有,当还是青年时,项羽见到不可一世秦始皇时,说生:彼可取而代之。
师:当时他的叔叔在旁,吓得叔叔赶紧捂住这位愣头青侄大爷的嘴。
就是个二愣子形象。
项羽有没有实践他灭刘邦的诺言?生:没有,听了项伯的劝告,改变了主意,当时项伯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师:文中项羽的表现是生:项王许诺。
师:简简单单四个字,什么叫许诺,许诺的背后是生:项羽答应了项伯的请求,实际就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师:就一个晚上,项羽来了个180度转弯,到底是怎么回事?生:项羽心地善良,心很软,师:项羽真的是个善良的男人吗,在进函谷关前,刚刚把投降的20万秦兵给坑了,即活埋。
你说狠不狠?生:狠师:在政治斗争中总是讲究你死我活,项羽的巨大的转变只能说明生: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
有孩子气。
不够成熟。
师: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是有道理的。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老大终于见面了。
刚见面,刘邦四次将军,两次臣把项羽捧上了天,自我感觉相当棒,大家有没有注意,刘邦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话生: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师:为何这样说生:无非是为自己解脱,辩解,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师:但没有想到,这里的有隙居然真的有戏了。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
(2)能够概括并描述《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评价《鸿门宴》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团结、合作和忠诚等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鸿门宴》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词汇学习:学生学习和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如“鸿门宴”、“项庄舞剑”、“刘邦”、“项羽”等。
3. 情节概括:学生能够概括《鸿门宴》的主要情节,描述刘邦、项羽等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4. 道德观念分析: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道德观念,如忠诚、背叛、友谊、利益等。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鸿门宴》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和演示《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和记忆。
4. 情节概括:学生分组讨论并概括《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道德观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道德观念,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学设计司马迁(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高中文言学习是很好的基础,但是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缺乏兴趣。
针对这一现状,高中文言学习要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与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二)选择篇目原因:《鸿门宴》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经典,一方面它作为典范的文言文,是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好样本,文句中出现了众多高中生应掌握的文言现象;另一方面,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章,他在故事渲染、人物性格表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学习感受人物形象塑造的好材料。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避免混杂,同时利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及鸿门宴的背景,学习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含义,总结掌握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寻找概括文中关于各个人物的描写方法,尤其是个性化语言和行动描写,总结人物性格特征,并进行比较。
3.德育目标:了解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历史偶然和必然因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四)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六)课时安排 4 课时(七)授课过程导语: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第一二课时(学习字词,疏通文意)一、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活用类型释义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4.名句积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二、疏通文意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曹无伤告密。
(导火线)范增分析情况。
(激化矛盾)项伯夜访张良。
(转机)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关键)。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缓和)。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
(紧张)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
(严峻)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第三四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分析【曹无伤与项伯对比】师:同是告密者,曹无伤和项伯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先从鸿门宴的导火人物-曹无伤说起。
就是因为曹无伤告密的一句话,引发项羽大怒,迎来了故事的第一个高潮。
那么,曹无伤作为沛公的左司马,为什么要告密呢?生:他是奸细生:他想要讨好、投靠刘邦。
师:有人说是奸细,然而《史记》中并没有记录曹无伤是项羽安排的奸细。
还有同学说他是想要讨好、投靠项羽,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生:从课文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可以看出,当时项羽与刘邦兵力悬殊,他认为项羽攻打胜利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曹无伤作为沛公的左司马觉得自己将会成为败军,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而且希望通过投靠项羽来升官发财。
师:对,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无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善于分析形势、投机倒把……师:有同学说他善于分析形势,那我们接下来看他这个形势分析的是否正确,接下来他经历了什么吗?生:课文第三段沛公在问项王谁告密的?“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出卖了曹无伤。
师:嗯,很好,曹无伤为项羽告密,而项羽却出卖了曹无伤,他的结局我们可想而知。
文中怎么说?生:“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师:他本想投靠的主人却出卖了他,说明他并不了解项羽的为人,识人不明,非常的鲁莽草率,才导致了自身的悲惨结局。
师:曹无伤引发了第一个高潮,而缓和矛盾的项伯同样作为告密者,又是怎样的?请大家从文中找出项伯的言行。
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师:项伯是项羽叔父,地位很高,说话有分量。
项伯为报张良之恩泄露了军事机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生:为了朋友义气而背叛了主人。
吃里扒外师:为义丧忠。
项伯身为项王叔父,他不安心辅佐项羽,成就家族伟业。
却要投靠外人,单单是为了报恩?生:不是,是觉得跟项羽没有希望,跟着刘备更有成功的希望。
一开始项伯只是想报答张良救命之恩,把项方德军事机密告诉了他。
这是说他讲究义气。
而接下来,“项伯即入见沛公”,并且接受沛公“奉栀酒为寿,约为婚姻”,可以看出项伯不单单是为了报恩,他对现在的天下格局也有自己清楚的认识,也为自己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在做打算。
师:《史记》后来也证实了项伯决策的正确性,刘邦统一天下后,项伯成为唯一一个被封侯的项氏人选。
另外,项伯之所以背叛项羽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项羽曾经杀害他另一个叔父,所以项伯心有余悸,叔侄间心有芥蒂,早就难以齐心协力完成统一大业。
所以我们就不能单纯地说是项伯不忠了,更多的是项羽内部集团的矛盾冲突。
因为这些,项伯不但泄露军事机密,还帮沛公说话。
文中项伯是怎么说的?生:“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师:表面上项伯是很仗义,但实际不然。
他其实是在偷换概念。
说“沛公”,为何不敢,项羽英勇善战率领四十万大军为何不敢入关,有何不敢?只不过是刘邦一方运气较佳,抢占先机而已。
又说“沛公有功,不如因善遇之”,处处在为沛公讨情。
生:下文证明他的话的确有用,可见项伯说话有谋略,地位高,说话有分量。
师:从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看出项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生:见机行事、目光长远、有政治谋略。
师:有谋,也有勇。
勇在哪里表现的?生:“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在危难关头敢于拔剑护主。
这下项伯在刘邦心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
师(小结):有勇有谋的项伯在这场天下之争中投向了刘邦;而同是告密者,相比项伯,曹无伤就更加低下卑微、目光短浅,他选择了项羽,却还被项羽出卖,混了个名亡人灭的悲惨结局。
两军对战,一方的实力在增强,另一方的实力在削弱,谁赢谁输,我想大家心里也都有所掂量吧!而这种胜负输赢预示不仅在曹无伤与项伯的对比中得以显现,在其他人物对比中也表现明显。
那我们来看看张良与范增这对关系,这两个人同样担任着谋士的角色,试结合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两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特点在此次事件及日后两大阵营的交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
【张良与范增】生:讨论师:小组汇报总结师:(座位知识点重点展示)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司马迁在文中特意描写了宴会时时的座位图。
这看似无意之笔,实则暗藏玄机。
《史记会注考证》里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故宗庙之祭,太祖之位东向。
即支际流亦宾东向,主人西向。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因此文中的座位图反应了刘邦、项羽、范增和张良等人的地位与处境。
按理。
刘邦是宾客,还是项羽的结拜兄弟,更是推翻暴秦的另一只主力部队,一号席位不敢坐,二号席位应该非他莫属了,但刘邦却心安理得的坐了三号席位。
这一方面反映了刘邦与项羽之间实力悬殊,刘邦处境堪虞,另一方面反映了范增在楚军中的尊贵地位,但地位却不及告密的项伯,可见君臣隔膜已初见端倪。
而刘邦能甘愿屈居范增之下,也反映了他顾全大局、能屈能伸的一面,与其相比项羽就显得有点儿目中无人。
(一)张良:1、跟随沛公,沛公有急,必须“具告”,表现他忠心耿耿,忠心不二;2、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的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的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3、若不是“秦时”与项伯的交往,也不能及时获得关键性的战略情报,表现他广泛交友,眼光长远;4、虽“西向侍”,但深得刘邦信任,在刘邦的心中地位较为重要;5、“见项庄拔剑意在沛公”,马上与樊哙商议对策,体现其能够洞悉事态发展趋势,处事谨慎,深谋远虑;6、明知现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却大义凛然,置生死于度外,只身留在项羽大营,处理后事,只为助刘邦脱险;7、独处敌营,不卑不亢,虽对项羽恭敬有加,但委婉地宣告了项羽欲杀刘邦这一计划的失败,虽言辞深刻有力,但不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