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任务2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考任务二参考答案1、(1)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民生产总值(GDP)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投入产出表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知识
1、概念:
2、核算的作用
3、两大核算体系:
4、我国的新核算体系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 D P)
计算方法
生产法
G D 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
G D 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
G D 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出口–进口)
国内生产净值(N D P)
N D P=G D P–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G N P)
G N P=G D P+F f
国民生产净值(N N P)
N N P=G N P–折旧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 D I)
G D I=G N P+R f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 D I)
N D I=N N P+R f
投资率和消费率
三、投入产出表
一、产生和发展
二、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内容和结构
三、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三次产业的划分
1、国际上的划分
2、我国的划分
作业:
《宏观》P56第7题。

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2-1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

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2-2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

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2-3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

2-4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

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

2-5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

这样说对不对?解答:不对。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02任务答案全解

电大国民经济核算02任务答案全解

第1题:(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课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社会经济统计第2章

课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社会经济统计第2章
13
二、SNA的其他综合指标
* 国民总收入 GNI ——国民生产总值 GNP
*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GDI * 生产概念与收入概念 * 人均GDP与人均GNP * 投资率与消费率
14
三、投入产出表与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 投入产出分析 * 模块划分及含义 * 利用投入产出表
可计算的综合指标
15
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
19
案例分析: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 宏观与微观相悖之谜
(讨论中给同学们发一篇文章)
20
第二章习题布置:
一、是非题(不做第6题) 二、选择题 三、问答题 四、计算题(不做第1题的(2))
21

怜惜生命,勿忘安全。20.10.2920.10.2 9Thurs day , October 29, 2020

万人防火不算多,一人失火了不得。2 0.10.29 2020年 10月29 日星期 四12时 12分42 秒20.1 0.29
谢谢大家!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意义 二、社会经济统计数类 三、价格指数
16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意义
* 国力分析的基础资料 * 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
17
二、社会经济统计数类
* 绝对数 * 相对数 * 平均数 * 变异数 * 指数
18
三、价格指数
* 物价指数与物价上涨幅度 * 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与消费价格指数 * 定比、同比与环比 * 平减(缩减)指数
– 说明:a.自产自用的大宗产品 b.家务
• 非生产性市场交易
– 说明:a.中间交易 b.非法交易 c.金融交易
• 转移支付
6
SNA体系主要综合指标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民总收入 或 国民生产总值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二章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思路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 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
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 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 值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核算思路(续)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GDP核算的基本问题
根据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最终支出体现 为以下三个方面:
最终消费支出 资本形成 出口国外
支出法GDP核算关系式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服务出口-货物服务进口
最终消费支出核算
最终消费(final consumption)
是指当期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成 员的公共需要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 是出于非生产目的而使用货物服务,由此与 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消耗相区别; 是为了满足即期生活需要,不是为了增加所 持有的资产,由此与资本形成相区别。
收入法GDP核算应用分析
产出角度的产业结构及 各产业贡献率分析
计算各产业产出占国民经济产出的比例,
可以从产出角度描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 也可以看作是各个产业产出对整个国民经济 产出的贡献率。
除非有特定目的,应该采用增加值作为主 要度量指标。
各产业增加值率分析
两种表现形式:
增加值在总产出中所占比例 增加值相对于中间投入的比例
举例2-1:工业企业总产出计算示例
分产业总产出核算方法(续1)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
总产出=∑产量×价格 简化处理方法:什么时候收获产品,什么时 候计算产出,不考虑在制品。
建筑业总产出——工厂法与产品法的结合

国民经济核算002

国民经济核算002

国民经济核算002摘要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评估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并详细介绍了核算的方法和步骤。

此外,本文还将讨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应用和局限性。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国民经济核算有更深入的了解。

引言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量化和分析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收集、分类和统计各种经济活动数据,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

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水平,包括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民支出和资本形成等。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额。

它包括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全部收入。

它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国民支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额。

•资本形成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增加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

目标国民经济核算的目标是:1.测量和分析国民经济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

2.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指导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3.提供决策者和研究者分析经济问题和研究经济规律的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框架,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为经济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步骤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

生产法生产法是一种从生产活动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方法。

根据生产法,国民生产总值可以通过计算各个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得到。

《国民经济核算》 第二章教学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 第二章教学内容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一、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一)经济生产1.定义经济生产(economic product)是在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之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即为得到产出而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的过程。

2.经济生产的边界(1)经济生产不包括没有人类参与和管理的纯自然生产。

(2)经济生产不包括人类其他活动(即非生产活动)。

所谓非生产活动主要是指不能由他人替代完成的基本的人类活动;而那些可以由其他人或经济单位提供的活动,或者反过来说,可以提供给其他人或经济单位使用的活动,即使发生在私人空间中,也应该属于一般经济生产的范畴。

(二)限制性生产观与综合生产观1.定义限制性生产观将生产的范围主要限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活动,以及附着在物品之上的服务性活动。

物质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是指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品贸易业。

综合生产观是从有用性即效用角度入手确定生产范围,认为只要一项活动提供了一种对它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

因此,综合生产概念下的产业部门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服务部门。

2.生产观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以物质生产概念为基础,国民账户体系(SNA)则以综合生产概念为基础,故两个体系所计量的总量指标不可比。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在SNA基础上实现了全球一体化,限制性生产观已经和MPS一起成为历史概念,经济生产在综合生产观意义上得以确立。

(三)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1.经济生产的类型(1)市场化生产,即以有经济意义价格通过市场销售实现的生产。

(2)非市场化生产,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的生产,具体包括免费或以无经济意义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产出以及生产者自产自用的产出,后者被称为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前者被称为其他非市场生产。

2.生产核算的范围市场化生产为自己最终使用的生产其他非市场化生产货物生产所有生产,无论是否实际出售所有生产,包括用于自己消费的生产和用于自己积累的生产所有生产服务生产所有生产,其中包括对住住户自有住房所提供的服务所有生产户提供的市场化服务生产*未被核住户内部自给性服务生产算的生产(四)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1.生产核算的空间限定一般是就一国经济总体进行生产核算,进而也可在地区层面进行生产核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任务2第1题.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3)以上述任意一项指标2008年的具体数据为依据,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实力的排名答:(1)根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内容填写表中数据:指标1978 1990 2000 2008每天创造的财富国内生产总值10.0 51.1 271.8 823.8 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 3.1 8.0 36.7 168.0 国家财政支出 (亿元) 3.1 8.4 43.5 171.5 粮食 (万吨) 83.5 122.3 126.6 144.9 钢材 (万吨) 6.0 14.1 36.0 160.2 每天消费量最终消费支出 (亿元) 6.1 33.1 168.5 408.5 居民消费支出 4.8 25.9 125.6 297.0 政府消费支出 1.3 7.2 42.9 11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3 22.7 107.1 297.2 每天其他经济活动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3.8 18.5 95.5 366.1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2.9 13.2 92.7 345.8 存货增加0.8 5.3 2.7 20.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2.4 90.2 473.5 货物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6 3.2 13.0 70.2 出口总额0.3 1.7 6.8 39.2 进口总额0.3 1.5 6.2 31.0(2).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2.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主要包括:(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

(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

3.最终消费支出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

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

4.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

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

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

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3).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附录2-1 2007年国土面积和人口,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表以及相关数据,按2008年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中国已经超过欧洲各国,跃居世界第三。

截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0中国人均GDP只有约3313美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00位之后。

其实,所谓的世界经济排名,指的仅仅是经济体的经济规模。

这种按规模排名是不能真正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心理影响。

因此,不能以排名就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了,目前的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经济大国。

稍加认识就可以看出,今天的GDP变化并没有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生活中的基本定位。

虽然就GDP而言,目前中日两国几乎相等,但若以人均GDP来看,两者相差悬殊。

根据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GDP与日本GDP总量虽然仅相差5222亿美元,但日本人口仅为中国的9.691%,日本每人平均GDP为38536.43美元,而中国仅为3338.82美元,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与日本相差11.54倍。

目前,中国人均GDP仍然是居世界100位以后,人口多、底子薄、相对资源少、贫困人口多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2题. 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答:(1)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2)3.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10分)答:(1)从帐户的设置看:收入形成帐户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净值)作为初始项,而以总营业盈余作为帐户的平衡项,反映各部门在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支付后的盈余数额,表明由生产过程提供给初次分配的各种原始收入的来源;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以总营业盈余为初始项,而平衡项是原始收入,反映了增加值各要素的实际分配去向,以及来源于营业盈余的财产收入分配情况及各部门经初次分配后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2)从帐户表现的经济内容看:收入形成帐户显示的是创造原始收入的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在生产中对收入形成的贡献数量,而不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收入。

原始收入帐户是收入形成帐户的继续,显示的是机构单位、机构部门或基层单位、产业部门参与初次分配的结果即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生产性收入的多少;(3)从帐户的编制看:收入形成帐户既可以按基层单位或产业部门编制帐户,也可以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帐户。

原始收入核算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编制帐户。

4.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以下要求:(25分)(1)填写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2)解释以下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居民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计算方法: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金额在消费性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3)根据上述所填数据计算下列指标:2008年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259.81+1165.91+1145.41+691.83+786.20+1417.12+1358.26+418.31=11242.85 (元)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4259.81/11242.85=37.89%5.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款280亿元。

(25分)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1850+0-800=1050(亿元)(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860+350+280)-1050=440(亿元)(4)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