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
最终产品:是已经退出当期生产过程,进入最终 使用的产品。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of domestic products)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 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
名义的GNP与实际的GNP:
名义的GNP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 的价值。
2、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 目前使用国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s)(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中间产品:是指处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1990年的名义GNP=1*100+2*50=200 1990年的实际GNP= 1*100+2*50=200
1991年的名义GNP=2*150+3*100=600
1991年的实际GNP= 1*150+2*100=350 物价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1990—1991年价格水平变化(价格指数) =1991年的名义GNP/1991年的实际GNP
实际的GNP是按不变的基年价格评价经济中的物品 与劳务的价值。
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两种产品,他们在1990年和1991 年的产量与价格如下: 产品 90年产量 90年价格 91年产量 91年价格 A 100 1 150 2
B
50
21Leabharlann 03计算:1990年的名义与实际GNP 1991年的名义与实际GNP
960 30
试计算:NNP、X-M、Tn、PDI、S
习题三:
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为(单位亿元) 个人租金收入31.8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4.6

国民经济核算.ppt

国民经济核算.ppt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部门(政府、军警和社团等)
联合国及我国的产业分类对照表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 3.1)
门类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行业名称 农业、畜牧狩猎业和林业 渔业 采掘业(采矿和采石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蒸汽和水的供应业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修理业 旅馆和餐饮业 运输、仓储和通讯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租赁、咨询、研发等活动 公共管理和国防、社会保障 教育 卫生和社会保健 环保、社团、文体和其他服务 有雇工的居民家庭 国际组织和机构
国家标准行业分类(GB/T4754-2002)
门类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行业名称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含保险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国际组织
三、机构和部门分类·
对经济活动单位,根据生产性质划分的产业 部门分类;
对经济活动单位,根据有无财务决策权划分 的机构部门类;
对产品和劳务,根据用途、原材料和工艺技 术的同质性划分的产品部门分类。
以上三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主要分类, 统称为国民经济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部门分类的对象是机构单位。
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是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三次产业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发展的必要条 件。

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第二章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 支出法——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 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 支出法 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
新疆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五、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
1、生产者价格(producer price) 生产者价格( ) 用生产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用生产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2、购买者价格(purchaser price) 购买者价格( ) 用支出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用支出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3、基本价格(basic price) 基本价格( ) 是指生产者价格扣除生产税的价格。 是指生产者价格扣除生产税的价格。
新疆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二)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理想) 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理想)
表2-1 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为自己最终使 用的生产
所有生产, 所有生产,包括用于 自己消费的生产和用 于自己积累的生产 住户自有住房所提供 的服务
市场化生产 货物生产
所有生产, 所有生产,无论 是否实际出售
其他非市 场化生产
新疆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2、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分为 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
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 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 中间产品 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 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 最终产品 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 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新疆财经大学
国民经济核算

2国民经济核算

2国民经济核算
对工业部门计算总产出,通常采用“工厂 法”,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工 业总产出(总产值)的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 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性作业价值 计算原则:单位内原则 本期内原则 最终 原则
工业总产出按报告期产品实际销售价格计算 (实际出厂价格),没有出厂价格的项目, 如自制设备,按实际成本计算。 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已完成全部生产 过程,经检验、包装(规定不需要包装的产 品除外)入库的产品价值,包括次品价值 (规定不合格不准销售的除外)。
10、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计算 、
社会服务业包括广泛的行业,(1)公共设施服务 业,包括市政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 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 胜区管理业和其他公共服务业。(2)居民服务业。 (3)旅馆业。(4)租赁服务业。(5)旅游业。 (6)娱乐服务业。(7)信息、咨询服务业。(8) 计算机应用服务业。(9)其他社会服务业。社会 服务业总产出是社会服务部门(或企业)的主营业 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利润)之和。即 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增加值生产法核算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机构单位增加值= 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 单位总产出(生产者价格)- )-机构单位中间 单位总产出(生产者价格)-机构单位中间 投入(购买者价格)。 投入(购买者价格)。 增加值分配法核算: 增加值分配法核算: 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然后 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 汇总求得。 汇总求得。即,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 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固 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 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 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是由机构单位的 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 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辅导课讲稿(第二章)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机构单位的生产核算方法,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及相关指标的核算,并会进行生产核算的简单应用分析。

第一节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一、生产核算的地位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二、生产活动的主体(一)、生产活动的基本概念1、一般定义: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活动,一般指投入产出活动。

生产活动可定义为:生产单位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货物和服务就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或称为生产产出。

利用"投入"得到的"产出"就是生产。

一直以来对"生产"有两种理解:物质生产概念--只有物品的生产才是"生产",产出不能物化,不属于"生产",(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全面生产概念--凡是提供一种有用性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生产",既可"物化",也可以是各种无形的服务。

物品+服务2、生产活动的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的基层单位(概念:教材第9页)和机构单位(概念:教材第7页)两类。

注意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产业部门分类也就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我国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是基本一致的。

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

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机构单位和在此基础上分类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也是生产核算的重要主体。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3.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构成3.2 生产账户与使用账户的关系3.3 国民经济账户的主要指标及其分析与应用第四章:收入分配核算4.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4.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计算方法4.3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五章:价格指数编制与分析5.1 价格指数的概念与分类5.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编制方法5.3 价格指数的分析与应用第六章:储蓄与投资核算6.1 储蓄与投资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6.2 储蓄与投资的计算方法6.3 我国储蓄与投资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七章:国际收支核算7.1 国际收支的概念与构成7.2 国际收支的计算方法7.3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与问题分析第八章:环境与经济核算8.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8.2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8.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九章: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与分析9.1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整理的方法与步骤9.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9.3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可视化展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10.1 国民经济核算的前沿问题10.2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10.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门学科,其复杂性和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和应用。

对该环节的讲解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国民经济核算在政策制定、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重要性。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GDP的计算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如生产方法、收入方法、支出方法等,学生可能对其混淆。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概述1.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1.3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及其相互关系1.4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实践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2.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分类2.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2.3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2.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变化趋势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3.1 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2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3.3 投入产出在国民经济分析中的应用3.4 我国投入产出核算的实践与进展第四章:国民经济账户体系4.1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的概念与结构4.2 收入账户与资金账户的关系及其核算方法4.3 储蓄、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核算4.4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国民经济分析方法5.1 国民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指标5.2 宏观经济预警与风险分析5.3 经济计量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5.4 我国国民经济分析的实践与成果《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六章:收入分配核算6.1 收入分配核算的概念与意义6.2 收入分配核算的主要指标和方法6.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与问题6.4 收入分配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第七章: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7.1 价格核算的概念与方法7.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7.3 通货膨胀的概念、原因与影响7.4 我国价格核算与通货膨胀的现状与对策第八章:国际收支核算8.1 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与方法8.2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8.3 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与风险8.4 国际收支核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应对第九章:环境与经济核算9.1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9.2 绿色GDP的概念与计算方法9.3 我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的现状与问题9.4 环境与经济核算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十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10.1 新经济形态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10.2 大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应用10.3 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10.4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展望《国民经济核算教案》课件第十一章: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11.1 国民经济总体分析的方法与指标11.2 宏观经济模型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11.3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分析与政策评估的实践11.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第十二章:区域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2.1 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方法12.2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政策12.3 我国区域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与问题12.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核算13.1 可持续发展核算的概念与指标13.2 我国可持续发展核算的实践与进展1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13.4 可持续发展核算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十四章:国民经济统计与信息披露14.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4.2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有效性14.3 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实践与问题14.4 信息披露制度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国民经济核算的教育与培训15.1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的目标与内容15.2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方法与手段15.3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15.4 国民经济核算教育培训的国际经验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意义、体系、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宏观)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宏观)

四、完整的收入循环模型
政府部门 G 要素市场 厂商部门
出 口 产 品 出 口 收 入
T
家庭部门 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 国外部门
I
C
S
进 口 支 出
进 口 产 品
X
M

以家庭部门而言,家庭收入Y用于缴纳
税收T和消费支出C,剩余的资金就成为储
蓄S,所以
Y≡ C+ S + T (2.6)
以厂商部门而言,厂商总收入用于支付
1、GDP与GNP的相同之处 • 这两者都是指一个国家,在一 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市场价值的总和。
两者相同之处中需强调以下五点: 计算期 —— 一年内。 A 、反映计算期问题 , 说明国民收入是流 量,而不是存量。 B、不包括已有的商品的交易。 • 例如: 古董、旧房子的交易额(二手货
A国 1000 1200 1500
B国 1000 1200 1800
零售商出售面包
GDP 总计
1800
1800 1800
工农业生产总值
5500
4000

对农业来说,面粉是最终产品。对工业
来说,面粉是中间产品,每个环节之间具
有投入、产出的关系。一个国家工农业生 产总值远远大于GDP。
市场价值 • 表明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要经过市场交 换,这样才能产生价格和市场价值,有了 市场价值才能加总。
济成分的多种组合,现在国际通用GDP指 标。

统计常住居民——人的指标比较麻烦, 统计所在地的指标比较简便。从GDP 指标 的使用可以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没有单纯的“国货”。
应以 “境内工业”来替代 “民族工业”。 从GDP 指标的使用可以看到全球经济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为何需要进行国民经济分类,其作用何在?从数量上研究国民经济,不仅要把握其静态总量,而且要探寻其内部结构、数量关系和动态循环过程,这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分类。

通过分类,旨在将大量、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分门别类地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也只有以科学的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进而深刻地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机制和运行规律性。

因此,国民经济分类是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性工作。

2-2从国民核算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可以进行哪些主要分类?两者之间又有何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活动主体的分类主要有产业部门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产业级次分类、经济类型分类等;有关活动客体的分类主要有经济流量和经济交易分类、资产负债分类等。

它们反映了国民经济纵横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

2-3国民经济分类中经常用到的分类标志有哪些?国民经济分类的标志通常所反映的都是事物的经济特征,如一个单位或部门从事何种经济活动、生产何种产品、如何筹集和运用资金,一种产品具有哪些经济用途,一种交易包含哪些经济内容、形成哪些经济流量,等等。

2-4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有何异同?货物是指一切具有物质存在形态的产品;服务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物质存在形态、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

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两者已经合而为一了。

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一般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

2-5有人认为,服务的生产与使用同步进行,服务产品不能贮存,生产多少就使用多少,故服务业生产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

这样说对不对?解答:不对。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尽管在核算的意义上,它们的生产和使用总是平衡的。

2-6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是什么?为何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分类标志主要是依据各种生产活动出现的历史时序及其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此外,还要适当兼顾各种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的特点和产品的形态等因素。

原始采掘业和原始农业一样,也是最早出现的人类生产活动,现代采掘业的活动发端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但就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生产初级产品而言,可以同农业一起划归第一产业;不过,就其经济再生产过程独立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特征而言,它又是区别于农业的,因而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阶段与制造业一起划归第二产业。

因此,有的国家将采掘业划归第二产业,而有的又将其划归第一产业。

2-7产业部门分类为何要以基层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为了进行有关生产技术方面的分析,要求相应的部门分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为此需要对实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划分,得到适当的分类单位。

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从事一定类型的生产活动,不同生产活动的差别就表现为产出和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每个生产经营单位都有一定的生产活动场所或地点,不同地点的生产活动往往在经营决策和生产核算上具有相对独立性。

将以上的活动类型与活动地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得到基层型单位的一个完整定义。

基层型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非辅助性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几种生产活动但具有一种主要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

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基本单位就是指从事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型单位。

基层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生产经营活动;(2)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3)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或财务会计等核算资料。

2-8机构部门分类为何要以机构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答:机构部门分类本来就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部门分类。

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财务决策特征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部门。

它是依据经济活动种类和财务收支性质,对机构型单位进行分类的结果。

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1)独立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并对这些活动具有决策权;(2)独立地拥有和处置资产、承担债务,并能与其他经济单位进行交易;(3)具有较为完备的核算资料,能够独立地编制资产负债表,或者,根据需要有可能编制出满足分析要求的基本核算资料。

2-9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其各自的分类标志是什么?在经济分析理论中,常常将全部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两大部类、两大领域或各种经济类型。

两大生产部类的分类标志是产品的基本经济用途;两大生产领域的分类标志是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他有关特征;各种经济类型的分类标志是依据经济类型或资产归属。

2-10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与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何异同?联合国的产业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7 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60 个大类、173 个中类和306 个小类。

中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 个门类,然后再依次划分为95 个大类、396 个中类和913 个小类,形成完整的四级分类体系。

该标准对应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尽管与后者并非完全等效,但两者的所有小类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匹配,且可以通过适当程序进行资料转换,故基本能够满足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

就此而言,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已具备较好的国际可比性。

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标准中专门设有一个“国际组织和机构”门类,因为它需要普遍适用于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范围内的产业分类。

在中国的行业分类中也有一个“国际组织”门类,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国家而言,“国际组织”一般不是该国的常住单位,也即不属于相应的国民经济总体范围,这在核算和分析中就应该与常住单位和经济总体区别对待。

2-11什么是经济交易?经济交易与经济流量是何种关系?经济交易是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

一定的经济交易必然形成相应的经济流量,但形成经济流量的并非都是经济交易,还有各种非交易因素,它们形成其他经济流量(非交易流量)。

2-12经常交易与积累交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积累交易与经常交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直接影响到交易者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化。

2-13什么是经济存量?它与经济流量之间有何联系?经济存量是指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的状况。

与经济存量相对应,经济流量是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的变化量。

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

2-14什么是经济资产?经济资产必须满足哪两个条件?解答:所谓经济资产,是指那些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某种经济收益的资源或权益。

经济资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任何一种经济资产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所有者;(2)必须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即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2-15什么是非金融资产?简述非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非金融资产是指除金融资产之外的各种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按其产生的来源不同,非金融资产首先分成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个类别。

生产资产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进一步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大类。

而非生产资产则进一步分为有形非生产资产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两类。

2-16什么是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生产资产是指作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它由各年未被消费的各种产出累积而成,而且在被消耗或毁损后,可以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出来。

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各种存货、珠宝等贵重物品,都属于生产资产。

非生产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以外的方式产生的非金融资产,其中既有由机构单位个别或集体地行使所有权的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地下资产、非培育森林等),也有通过法律程序或核算活动产生的被称为社会构造物的各种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商誉等),它们被消耗或毁损后,都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出来。

2-17什么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试举例说明。

解答:有形资产是指各种具有一定外在实物形态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是指那些不具有特定外在形态、但能代表某种权益(或能提供某种未来收益)的资产。

有形资产除了包括作为生产资产的库存物资、机器设备和建筑设施等,还包括作为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

类似地,无形资产也包括作为生产资产的计算机软件、资本化的矿藏勘探费用,以及作为非生产资产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和可转让合同等。

2-18什么是固定资产,其基本属性是什么?解答: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长期使用,其价值是通过逐期消耗或逐期转移的方式来实现周转的。

其基本属性:(1)从资产形成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必须是生产过程的产出,它不包括各种非生产资产。

(2)从资产持有和使用的角度看,固定资产只能是生产者为了生产目的而持有的资产,换言之,非生产者持有的任何资源都不能成其为固定资产。

(3)从资产价值周转的角度看,固定资产还必须是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反复使用的资产,其使用价值一次性投入生产过程,而其价值则逐渐损耗、逐期转移、逐步得到补偿,而生产资产的中存货和贵重物品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2-19试判断,下列项目中哪些是固定资产,哪些不是?为什么?(1)土地和耕地,原始森林和人造森林;(2)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和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役畜、奶牛、产毛绵羊和为宰杀而饲养的牲畜;(3)企业用车和居民私车,厂房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4)企业购置并使用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解答:耕地和人造森林是固定资产,土地和原始森林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产资产。

果树、葡萄园、橡胶园、役畜、奶牛和产毛绵羊是固定资产,为砍伐而栽种的树木和为宰杀而饲养的牲畜不是固定资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反复使用。

企业用车和厂房是固定资产,居民私车和居民自有自用住宅不是固定资产,它们由非生产者持有。

企业购置并使用的财务软件和设计软件是固定资产,企业的专利权和购买的商誉不是固定资产,它们是非生产资产。

2-20什么是贵重物品?它与固定资产、存货有何不同?解答:贵重物品则是指由各种机构单位所持有的贵金属、宝石、古董和文物等,这些物品既非一般的原材料,也非普通的消费品或耐用消费品,而是兼具鉴赏和保值增值等作用的珍藏物。

贵重物品通常并不直接用于生产过程。

2-21什么是金融资产?简述金融资产的主要分类方式。

解答:金融资产是指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在另一个机构单位有对等负债的各种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股票、股票以外的证券、保险专门准备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