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
《贝多芬》读后感

《贝多芬》读后感《贝多芬》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
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显示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的时候,父亲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就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当上了大风琴手。
贝多芬17岁时,他来到维也纳求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世界。
这一年贝多芬的母亲因为肺病而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命运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
26岁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渐渐衰退,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努力的创作。
他创作了大量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不朽作品。
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经走近了伟大的的艺术家,贝多芬病倒了。
1827年3月26日,在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越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他敢于同命运抗争,面对困难,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为一名学习钢琴的学生,我听过贝多芬的很多作品,他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妙的享受和感觉,有气势磅礴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还有优美的《月光曲》、《致爱丽丝》等等。
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易于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
我学过6首贝多芬的曲子,每一个曲子带给我的感受都不同。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C大调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表达了他知道自己耳聋后的悲痛心情和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这首曲子让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贝多芬的奋斗故事精选

贝多芬的奋斗故事精选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贝多芬的奋斗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贝多芬的奋斗故事精选1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规定,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虽然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
”父亲在一边快乐的说。
贝多芬的奋斗故事精选2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困顿毫无改观。
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凡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
”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
贝多芬读后感

贝多芬读后感
《贝多芬》这部作品,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感悟。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挑战,但他以坚毅和勇气面对命运,用音乐创作出永恒的乐章,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辉煌。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经历了失聪的痛苦,但他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他用笔和纸,用心和灵魂,创作出一部部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流传至今,成为人类音乐史上的经典。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他的作品不仅富有激情和活力,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音乐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每一首曲子都像是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读完《贝多芬》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音乐的力量。
贝多芬的一生是勇敢、坚韧和不屈不挠的象征,他的音乐作品则是他生命的延续和体现。
他的音乐不仅给予人们美的享受,更启示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像贝多芬一样,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勇气。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学会坚持和勇敢,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音乐、文学等艺术带来的震撼和感悟。
总之,《贝多芬》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伟大和音乐的力量。
它让我明白,只有勇敢面对命运,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
煌人生。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艰苦奋斗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把贝多芬当作神童一般炫耀。
四岁时,贝多芬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他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死。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
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
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要么逃避困难,要么埋怨命运的不公平,而不是直面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
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并且不怕艰难险阻,闯过去,你就是赢家。
读贝多芬传的感想(优秀8篇)

读贝多芬传的感想(优秀8篇)读贝多芬传的感想篇1贝多芬的一生也是悲惨的,但是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面对困难,他丝毫不怕。
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
没过多久,最不幸的事情也来临了,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差,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
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
渐渐地,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成的。
不仅如此,他的身体的其他器官也“背叛”了他,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
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
贝多芬不论面临多打的困难都毫不动摇,可见他的勇气和毅力是多么地惊人!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音乐创作上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将交响乐的创作推向了艺术的顶峰。
他是一个民主与自由的追求者,并不断地进行着斗争。
读贝多芬传的感想篇2通过这篇*,我了解到贝多芬青年时代和童年时代所承受的痛苦。
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身成了挥霍的酒鬼。
当他享受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
对于一位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耳朵,特别是像贝多分这样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样的打击是常人所接收不了的。
读完这篇*,让我知道,贝多芬青年时代被疾病困扰着,十分痛苦。
但他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使自己变得快乐,让自己的痛苦减轻。
他不放弃、坚强、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贝多芬传的感想篇3贝多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寒假期间我就读了《贝多芬传》,这本书写了贝多芬坎坷、多难辉煌和传奇的一生。
这本书从贝多芬不幸的童年生活开始描写的,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从童年起,人生对他而言,就是一场悲惨而漫长的战斗。
小时候的贝多芬就显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的的严格要求,8岁时就开始在音乐会上进行表演,13岁被任命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
《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15篇)

《贝多芬传》读后感(通用15篇)《贝多芬传》读后感1前两天,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贝多芬传》的书,觉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义,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典故,讲述了贝多芬成长、成材的故事。
作者描述时文笔流畅、精炼清晰。
笔下描述的贝多芬发奋图强、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看了深受启发。
贝多芬是18世纪的德国音乐家,他谱写了众多优美动听的乐曲,他高尚的品德让我心生敬佩。
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的父亲是一个酒鬼,酗酒败了家业,就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
天天_幼小的贝多芬练习小提琴为他卖艺赚钱,使贝多芬没有了像同龄人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生活的磨难使贝多芬从小养成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性格。
他勤勤恳恳地磨炼琴技,孜孜不倦地学习作曲,使他成为了一代有名的琴师。
可惜的是上帝没有眷顾这位天才,贝多芬不到30岁时,听力渐渐变弱直到最后失聪了。
对于一个音乐家、作曲家,没有听力是多么痛苦的事呀!可是贝多芬承受了内心的痛苦,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影响,继续创作他最喜爱的音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他后半生耳聋的状态下创作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勤奋、靠坚持来完成的'。
面对新的事物,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在前进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难,就打“退堂鼓”,就会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
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任何成功,不经过一番苦学、苦炼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认真做的人,才忍得住这番痛苦,事业才能成功。
记得我初学二胡时,面对二胡优雅的声音,我爱上了它。
可是当我真正学拉二胡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学习拉二胡,要先学基本知识、要学习手法、指法,还要学习各种拉二胡的技巧等等。
特别是练习拉二胡时,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产生了放弃学二胡的想法。
读后感·看了《贝多芬传》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感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最终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难道我不应该向他学习吗?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贝多芬的奋斗故事

贝多芬的奋斗故事下面来告诉大家贝多芬的奋斗故事吧.贝多芬的奋斗故事〔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一一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 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贝多芬的奋斗故事〔二〕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迫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 -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嘲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 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 他会震惊世界「接着似乎该是一段"千里马遇伯乐〞的传世美谈,然而却什么都没有发生,由于随后传来了贝多芬的母亲辞世的噩耗.这使两位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令人遗憾地分手,从此再未谋面.四年后,一代音乐大师莫扎特以35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而此时二十一岁的贝多芬尚在波恩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爱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记忆,十七岁丧母对贝多芬的打击非同一般.与此同时,他还要担起这个无人照管的家庭--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一个不争气的父亲.在艰辛的日子里,只有在与布朗宁一家的交往中,贝多芬才得到一点抚慰和支持.伊丽奥诺.布朗宁是他的学生,比他小两岁,贝多芬对她怀有温柔的感情.当她后来与一位善良的医生结婚后,贝多芬就将这种感情转为永恒的友谊并保持终生.贝多芬也从乡野景色中找到了抚慰--波恩那鲜花满枝,绿树成荫的小径,经及壮丽浩瀚的莱茵河,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个日渐忧郁的年轻首乐家.贝多芬终生对大自然充满热爱的情感,他音乐中宽广的意境和淳朴的旋律直接发源于此.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但凡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 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困顿的晚年与伟大的创作命运的开展总有起伏,紧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后,贝多芬的命运急转直下,跌入了低谷.这个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当贝多芬最终走出后就真正永垂不朽了.首先,他的经济陷入困境,维也纳这个城市从骨子里是轻佻而又浮华的,它从未对贝多芬报有真正的好感.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维也纳的音乐口味日渐趋向于意大利乐风,他们推崇的是罗西尼,而将贝多芬视为 "迂腐".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现实的经济困难顷刻来临,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听众,没有稿约......没有起码的经济保证, 再伟大的艺术家也一筹莫展.贝多芬不得不把他珍贵的时间消耗在精打细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与女厨的争吵上.他曾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难的神气."与此同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这样他连所热爱的钢琴演奏和指挥工作也不得不放弃.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来自他指挥彩排他的歌剧?菲德里奥?.由于他根本听不见乐队演奏和演唱,整个排练一团糟,重新开始后依然如故.贝多芬从听众难堪的表情中领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脸一言不发.他的朋友说:"在我和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没有一天能和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灵受到的极大的伤害,至死不曾忘记这可怕的一幕."沉重的家庭苦难也折磨着贝多芬.贝多芬的一个弟弟于1815年去世,留下八岁的儿子查理.查理的母亲是个微缺乏道的女人.贝多芬为了收养查理,不惜和她进行旷日持久的诉讼,一直到1820 年才告胜利.。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谁的精神写照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是谁的精神写
照
摘要: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二、命运对贝多芬的折磨
三、贝多芬的顽强抗争
四、结论:命运无法击败不屈的精神
正文: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原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生于1770年,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向浪漫音乐过渡的重要人物,对后世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命运对贝多芬的折磨】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的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作对。
在他风华正茂的时期,贝多芬突然失去了听力,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然而,贝多芬并未因此放弃,他坚持创作,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传世之作。
【三、贝多芬的顽强抗争】
面对命运的折磨,贝多芬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他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他不仅在与命运抗争,也在鼓励他人勇敢面对困境,不要向命运低头。
【四、结论:命运无法击败不屈的精神】
贝多芬的一生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命运也无法击败一个人。
他不仅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还成为了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勇敢抗争,总会有希望。
总之,贝多芬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挫折和奋斗的传奇。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可以被扼住咽喉,无法完全击败不屈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精神。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他的作品中英雄主义成型和达到高潮的时期。
我认为其典型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柯里奥兰序曲》和《爱格蒙特序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1804年。
十七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倡导的共和精神,深深吸引了贝多芬,引起了贝多芬的强烈共鸣。
而波拿巴的几次战斗,把这种共和精神也向周边扩展开去,包括贝多芬当时所在的维也纳。
这时贝多芬感到到非常兴奋,它期待着法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共和国,也把波拿巴看作伟大的英雄、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拿破仑的称帝使得贝多芬的期待破灭,但是它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没有丧失,而且不断地反映在其后的作品中。
1800年,贝多芬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谱了曲,那时他就开始了对英雄的描写,但是英雄主义在这个舞剧音乐中反映的并不是十分突出。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鲜明特性形成的代表作。
在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都采用了普罗米修斯舞剧中的主题,说明他的这部交响曲的英雄特征,就像他在题词中所说“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个伟人的纪念而作”。
它的第一乐章是一幅波拿巴的肖像,但不是那种简单肖像,而是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
象。
乐曲的一开始就开章名义,没有引子,二个乐队强奏的E大调主和弦后直接进入普罗米修斯主题,树立起英雄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附点动机,由不同的乐器轮番奏出。
主部主题的呈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坚定情绪,而副部则展示出贝多芬式的柔美,带有舞蹈的节奏。
这二个主题在展开部中互相对比,并且逐渐加大了冲突。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的成型代表作,就是主要从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来说,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征。
它给我们充分展示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经过这些冲突之后,在再现部中情绪变化成为更加坚定和高亢。
整个展开部中都是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在乐曲的发展中,主部素材中不断加进铿锵有力的顿音,而副部片断有时作为对比出现,有时在低声部与主部素材冲突在一起,副部主题在冲突中时而表现出情绪起伏,时而又作为出斗争过程的衬托。
最后,乐队齐奏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将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
再现部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已经演化成英雄的胜利形象,而副部主题则表现出更多的平和,少了一些柔美。
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人民抬着亡故英雄的灵柩缓步而行。
这不是一首悲痛的哀歌,而是对英雄的缅怀。
整个乐章中很少有那种悲恸,而是一种追思的情绪。
乐章中部的军鼓军号更是表现出对英雄过去的称颂和赞叹。
十七年后,当贝多芬知道了拿破仑被囚孤岛的结局时,不禁叹道:“十七年前我写的音乐正是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他很高兴在这个乐章内对这位盖世英豪结局的预感。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反映的是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并不只有战斗和死亡,英雄是快乐的。
乐章中部的三把圆号代表了英雄的豪迈。
第四乐章是对英雄的一个总结,仍然采用了舞剧普罗米修斯中的主题,并对其作了十一个连续变奏。
在变奏中,这一普罗米修斯主题得到的不断的升华,波澜壮阔,最终结束在急板上。
它象征着强烈的英雄精神,表示出英雄的凯旋和胜利的庄严颂歌。
这一作品中的主角是斗争中的英雄,英雄虽死而不朽,他的精神得到了发扬。
1807年,贝多芬创作了《柯里奥兰序曲》。
柯里奥兰是传说中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英雄,一位罗马贵族。
他领导罗马人战胜了邻邦沃尔辛人,但是他对平民心存偏见。
传说在公元前491年罗马发生了大饥荒,在发粮赈灾期间,由于他对平民的嘲弄和侮辱,引起民愤,被罗马元老院判处“终身流放”。
其后,柯里奥兰投奔沃尔辛人,并率领沃尔辛人攻击罗马,打到了罗马城下。
对于前来说情的王公贵族,他都大加嘲讽,不予理睬。
但是,在其母亲、妻子和儿子的泣谏下,柯里奥兰陷入了矛盾心情。
最终,柯里奥兰放弃了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莎士比亚写有一部悲剧《柯里奥兰》,维也纳戏剧家科林将其改编为
五幕悲剧,并于1802年上演。
在莎士比亚的情节中,柯里奥兰最终由于放弃攻打罗马指挥权而被沃尔辛人谋杀;在科林的剧本中,柯里奥兰最终放弃复仇而自杀。
柯里奥兰“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的强烈个性深深吸引了贝多芬,他于1807年为这部悲剧创作了这部序曲,并于1807年4月21日在维也纳公演。
这部序曲的目光集中在柯里奥兰攻到罗马城下,其母亲来劝谏,直到最终的悲剧结尾这一段。
C大调,奏鸣曲式,属于音乐会序曲。
其中的主部主题是柯里奥兰的音乐形象,庄严、矜持。
副部是一段柔美的旋律,代表的是母亲的音乐形象。
呈示部中主要表现的是柯里奥兰的愤怒和母亲劝谏的恳切。
展开部中的音乐强调了英雄内心的激烈斗争,复仇之心和母亲劝谏之间的剧烈冲突,充满戏剧性。
最终在再现部中表现出英雄为了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音乐逐渐归于一片寂静。
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在这一作品中上升到了为更加崇高的目的而放弃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二年之后的1809年,贝多芬的另一部英雄主义经典作《爱格蒙特序曲》诞生。
爱格蒙特是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政策的早期领袖,最后被斩首处死。
歌德以爱格蒙特的故事创作了一部同名悲剧,1809年,维也纳伯格歌剧院邀请贝多芬为其配乐。
贝多芬一共写了9段配乐和1首序曲,这首序曲是最后完成的。
乐曲一开始,小三和弦就预示出悲剧的故事结尾,双簧管吹出一个凄惨的乐句,更加深了悲惨的情绪。
随后由小提琴在弦乐轻奏振音衬托下奏出英雄主题的动机,这一动机逐渐发展成庄严雄壮的形象,其中的强奏顿音和切分都强烈地烘托出英雄主题的雄壮气氛。
另一段主题是木管组演奏的柔美旋律,它只是英雄主题的一个衬托,并且一直处于主体伴奏音型的衬托下,不时出现主体强奏顿音的插入。
英雄主题的展开不断推动着音乐的发展,调性转向大调,并且继续上移五度,给人展现出英雄不断斗争的生动形象,将音乐推向高潮。
突然,音乐出现了短暂的中断,表示出一种不祥的征兆。
果然其后由大管引出一串凄凉的长音,英雄亡去了。
但是音乐并没有停留在这种凄凉的情绪中,也不是变化成怀念的情绪,而是立即爆发出胜利的凯歌,似乎英雄的后来人前赴后继地继承了他的事业。
在大调上快速的旋律,小号高亢的冲锋号角,乐曲结束在热烈、激昂、雄壮和坚定的气氛中。
《爱格蒙特序曲》中的英雄主义是那种人虽去,精神犹存的英雄。
让我想起京郊山上镌刻的“精神不死”,那是后人对真正英雄的赞歌。
当时的一位乐评人霍夫曼(E.T.A. Hoffmann) 在1813年称这部作品是二个伟人的联手之作,歌德和贝多芬也很认同这种说法。
有人在写给歌德信中评论说歌德文字中的精神给贝多芬的音乐注入了生命。
歌德自己也表示贝多芬真正理解了他的作品,并且用音乐表达出来:“太美妙了!”贝多芬在写给歌德的信中也曾说:“光荣的爱格蒙特是我所读到的最有热情的英雄,我把从你作品中获得的感觉全部融入到音乐中。
”
从这一时期三部代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英雄主义的发展历程。
在第三交响曲中,他所歌颂的英雄是通常的英雄;到了《柯里奥兰序曲中》,他歌颂的是那种狂放、无畏的英雄,虽然英雄最终亡去,他仍然是贝多芬心目中高耸的英雄。
最后,在《爱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达到歌颂英雄的永垂不朽、精神不死,并且延伸到唤起民众的意境,英雄的精神得到发扬。
所以说,这三部作品反映出贝多芬从歌颂英雄的形象发展到歌颂英雄的精神,他作品中反映出的英雄主义也是从简单形象到过程描绘,最终升华到“精神不死”的境界。
以上是我从贝多芬几首代表作品中体会的贝多芬心路历程。
但是,我感觉贝多芬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是常温常新的,每一次体会他的作品,都像是与贝多芬的一次心灵交流,都能产生新的体会,真正是取之不
竭。
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1810年致贝蒂娜)
英雄主义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第五、九交响曲。
除了管弦乐作品,在贝多芬的其他题材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他的奏鸣曲。
我们这里有很多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的朋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一同来讨论。
前几天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中谈到钢琴匠、钢琴家和钢琴大师,是这样的,只有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能使你的演奏唤起听者的共鸣。
卡拉扬之所以成为诠释贝多芬的大师,就在于它能够将贝多芬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精确地表现出来,能够再现作品中的精神意义;肯普夫也是如此。
学习贝多芬的精神,特别是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不断开拓,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领域里的佼佼者,我相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