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壤

合集下载

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中国的耕地质量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土壤类型:土壤类型对耕地质量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土壤
类型具有不同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特点。

中国的土壤类型
多样,广义上可分为黄土、石灰岩土、河泥土、红土、褐
土等,这些土壤的质地、锻炼程度和肥力都不同。

2.地形和地势条件:地形和地势条件对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

山地地势陡峭、土层薄,耕地利用率较低。

而平原、丘陵
等地势平缓的地区,耕地质量相对较好,适宜大规模农作
物种植。

3.气候条件:气候对耕地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

降水和气温
是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气候因素。

合适的降水水平和温度范
围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稳
定。

4.水资源条件:水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充足的水
资源供应和合理的灌溉系统对于稳定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至关重要。

缺水或水资源过度利用可能导致耕地的退化和
产量的下降。

5.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地下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对耕地质量有
直接的影响。

地下水的污染或过度开采会影响农田的灌溉
和水资源供应,土壤质量的退化或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
长和产量。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耕地质量的重要因素。

了解和合理利用这些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管理措施和土地保护措施,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不仅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还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东南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东南地区因年降水量多、温度较高,加上地势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大,土壤类型非常多样。

其中泥质粗砂壤土、黄绵土、红壤、水稻土、暗印紫壤是东南地区最常见的土壤类型。

这些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茶叶、柑橘和烤烟等农作物,其中水稻土和黄绵土是东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支柱。

二、东北地区土壤性质差异大东北地区是一个温、寒交错的区域,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由于长期低温和干旱,使得该地区的土壤质量比较贫瘠。

大多数土壤呈现黑色,常数含水量小,具有较大的干旱性。

除了东北平原的黑土外,还有钙质土、菜地土、棕壤等。

这些土壤中含有大量碱性、钙质等保证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东北黑土肥力丰富,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和大豆、玉米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根据地。

三、西南地区土壤酸性大西南地区山川起伏,河流纵横,山地和平原的土地利用非常广泛,土壤类型也非常多样。

西南地区的土壤普遍呈酸性,铝毒性较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

主要土壤有棕壤(带有酸性),红黄土等,其中红黄土最受重视,肥力较好,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潜力。

另外,西南地区的地势多样,气候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使得土壤性质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

四、华北和中南地区土壤肥沃华北地区的土地经过长期的耕作和管理,已不仅仅只是黑土,而是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紫色土、草甸土和梁上土等。

这些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粮食作物、旱地作物和水稻等。

中南地区的土壤类型多样,常数以黄棕壤、红壤、暗石棕土读木土等为主。

这些土壤肥力较好,是中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般规律,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性质各不相同。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世界 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1~~2222℃,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200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22°以°以南地区。

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铝残留在土中,颜色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22°至°至2525°之间。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表(GB 17296-2009)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表(GB 17296-2009)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表(GB/T 17296-2009)土纲土亚纲土类A铁铝土A1湿热铁铝土A11砖红壤A12赤红壤A13红壤A2湿暖铁铝土A21黄壤B淋溶土B1湿暖淋溶土B11黄棕壤B12黄褐土B2湿暖温淋溶土B21棕壤B3温湿淋溶土B31暗棕壤B32白浆土B4湿寒温淋溶土B41棕色针叶林土B42灰化土C半淋溶土C1半湿热半淋溶土C11燥红土C2半湿暖温半淋溶土C21褐土C3半湿温半淋溶土C31灰褐土C32黑土C33灰色森林土D钙层土D1半湿温钙层土D11黑钙土D2半干温钙层土D21栗钙土D3半干暖温钙层土D31栗褐土D32黑垆土E干旱土E1干温干旱土E11棕钙土E2干暖温干旱土E21灰钙土F漠土F1干温漠土F11灰漠土F12灰棕漠土F2干暖温漠土F21棕漠土G初育土G1土质初育土G11黄绵土G12红粘土G13新积土G14龟裂土G15风沙土G2石质初育土G21石灰(岩)土G22火山灰土G23紫色土G24磷质石灰土G25粗骨土G26石质土H半水成土H1暗半水成土H11草甸土H2淡水成土H21潮土H22砂浆黑土H23林灌草甸土H24山地草甸土J水成土J1矿质水成土J11沼泽土J2有机质水成土J21泥炭土K盐碱土K1盐土K11草甸盐土K12滨海盐土K13酸性硫酸盐盐土K14漠境盐土K15寒原盐土K2碱土K20碱土L人为土L1人为水成土L11水稻土L2灌耕土L21灌淤土L22灌漠土M高山土M1湿寒高山土M11草毡土M12黑毡土M2半湿寒高山土M21寒钙土M22冷钙土M23冷棕钙土M3干寒高山土M31寒漠土M32冷漠土M4寒冻高山土M41寒冻土。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生物气候条件深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具有沿纬度方向,也有沿经度方向变化的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属湿润型土壤带,土壤分布基本上与纬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带。

但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分布基本上沿经度方向排列,自东而西有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以至灰漠土和灰棕漠土带。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
74 384 17.5 0.697 0.34 6.39 625 539
厦门 0.45 4.4 1.22 0.047 24.7 9.7 46.8 0.049
9 0.476 0.126 51.5
423 27.27 0.683
0.3 8.98 670 273
新疆 1.08 11.2 1.65 0.12 49.3 26.7 19.4 0.017 26.6
湖北 1.65 12.3 2.08 0.172
86 30.7 26.7 0.08 37.3 0.275 0.179 836 542 14.47 0.58 0.45 7.19 712 674
Sb As Be Cd Cr Cu Pb Hg Ni Se Ag Zn Ba Th Tl Ti(%) Al(%) Mn F
350
3061
560
100-120cm
min
max
avg
0.4
34.4
9.5
0.01 56 0.052
0.126 417
280.2 44.5 0.388 340 0.575
0.049 51.2 22.7 17.6 0.082 27.4 0.218
14.6
300
56
77
2133
江苏 1.04
10 2.01 0.126 77.8 22.3 26.2 0.289 26.7 0.222 0.044 62.6 425 11.49 0.439 0.41 6.46 585 488
江西 1.15 14.9 2.29 0.108 45.9 20.3 32.3 0.084 18.9
0.131 69.4
福建 0.65 6.3 1.82 0.074
44 22.8 41.3 0.093 18.2 0.548 0.124 86.1 322 26.34 0.821 0.4 9.71 391 44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依据和特点如下:
1. 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依据土壤本身的性质进行分类,属于诊断分类体系。

它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

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为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 特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以下特点:
a. 综合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综合考虑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

b. 定量化: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土壤性质进行定量描述,提高了分类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c. 层次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分为六级分类单元,从高到低依次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体现了分类的层次性。

d. 适应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充分考虑了我国土壤类型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e. 实用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土壤资源调查、评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性质为依据,具有综合性、定量化、层次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为土壤资源管理和土壤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土壤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

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

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

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包括褐土、 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褐土又称褐色森林土,分布于中国暖温带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形成于中生夏绿林下,其特点为腐殖质层以下具褐色粘化层、风化度低,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3.5,含有较多水云母和蛭石等粘土矿物,石灰聚积以假菌丝形状出现在粘化层之下。

土褐土经长期施用土类堆积覆盖和耕作影响,在剖面上部形成厚达30~50厘米以上的熟化层,即变成 土。

主要分布于陕西的关中地区。

黑垆土以深厚的淡黑色垆土层而得名。

首先形成于半干旱草原植被下,后又经长期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陕北、晋西和陇东一带的黄土地区。

灰褐土又称灰褐色森林土,是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下的土壤,具暗棕色或浅褐色的粘化层,因石灰淋溶程度的不同又分灰褐土和淋溶灰褐土两个亚类。

在利用上,褐土系列除灰褐土是重要的林用地外,其他土壤为中国北方的旱作地,搞好水土保持,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黑土系列中国温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区的地带性土壤,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和黑钙土。

以强烈的腐殖质累积过程为特点。

灰黑土又称灰色森林土。

处在湿润的地区,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植被为森林类型,林下草灌植物繁茂,生草过程较强,有机质累积量大,土壤具较明显的淋溶作用和粘粒移动淀积现象。

黑土土壤水分状况较充沛,相对湿润,植被为草原化草甸,当地称“五花草塘”,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量较高,具有黑色而深厚的土层,腐殖质层厚达30~70厘米以上,底土常出现轻度潜育特征。

白浆土表层腐殖质层下具灰白色的白浆层而得名。

分布在东北地区东部山间盆地和谷地,气候湿润,植被类型为喜湿性的浅根植物,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不及黑土,因有机质分解程度差,而常具泥炭化特征,白浆土表层有机质的含量达8~10%,白浆层下质地多属重壤土和粘土;白浆层质地相对较轻,铁的淋失十分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物质。

黑钙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类型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有机质的累积量小,分解强度较黑土大,腐殖质层一般厚约30~40厘米;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积,常在60~90厘米处形成粉末状或假菌状的钙积层,是黑钙土区别于其他黑土的重要特征。

黑土系列的土壤以东北地区分布的面积最广,适于发展农、牧业和林业,特别是黑土、黑钙土和白浆土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对象,除已垦者外,尚有较大面积的荒地可供开垦,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栗钙土系列包括栗钙土、棕钙土和灰钙土,是中国北方分布范围极广的一些草原土壤。

这类土壤均具有较明显的腐殖质累积和石灰的淋溶一淀积过程,并多存在弱度的石膏化和盐化过程。

栗钙土湿带半干旱地区干草原下形成的土壤,表层为栗色或暗栗色的腐殖质量,厚度为25~45厘米,有机质含量多在1.5~4.0%;腐殖质层以下为含有多量灰白色斑状或粉状石灰的钙积层,石灰含量达10~30%。

中国栗钙土土壤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东部内蒙古高原的栗钙土具少腐殖质、少盐化、少碱化和无石膏或深位石膏及弱粘化特点,而西部新疆地区在底土有数量不等的石膏和盐分聚积,腐殖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但土壤无碱化和粘化现象。

棕钙土与栗钙土相比较,其腐殖质累积过程更弱,而石灰的聚积过程则大为增强,钙积层的位置在剖面中普遍升高,形成于温带荒漠草原环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北部,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灰钙土其形成常与黄土母质相联系,分布面积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东段和新疆的伊犁河谷最为集中,土壤剖面分化弱,发生层次不及栗钙土、棕钙土清晰,腐殖质层的基本色调为浅黄棕带灰色,钙积层不明显,表层有机质含量0.5~3.0%,且下延较深,一般可达50~70厘米。

栗钙土系列土壤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也是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需因地制宜实行农牧结合,改良草场和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

漠土系列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龟裂土等,共同特征是:具有多孔状的荒漠结皮层,腐殖质含量低,石灰含量高,且表聚性强,石膏和易溶性盐分在剖面不大的深度内聚积,存在较明显的残积粘化和铁质染红现象以及整个剖面的厚度较薄和石砾含量多(龟裂土和灰漠土除外)等。

在成土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钙化作用(石灰聚积)、石膏化与盐化作用、弱的铁质化作用,同时风成作用相当明显。

灰漠土发育在温带荒漠边缘细土物质上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冲积平原和北部剥蚀高原、河西走廊的中、西段及阿拉善高原的东部。

新疆灰漠土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0%左右,腐殖质层极不明显,石灰的最大含量可达10~30%,聚层出现在20或30厘米以下,易溶性盐含盐最大的层次在40厘米以下,往往与石膏层相联系,土壤矿物风化处于脱钾阶段,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4.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灰棕漠土温带荒漠条件下和粗骨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在西北占有很大的面积,同灰漠土比较,腐殖质的累积作用更弱,几无腐殖质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很少超过0.5%,且随深度增加含量亦无多大变化,C/N比值很窄,多在4~7,但石灰的含量以表层或亚表层最高,且石膏的聚积较普遍,在10~40厘米处常形成小粒状或纤维状结晶的石膏层,石膏的最大含量可达30%以上。

棕漠土暖温带半灌木-灌木荒漠下发育的土壤,广布于新疆的南部和东部。

这类土壤基本上是与石质漠境或戈壁相适应,与北非的石漠(或称石膏荒漠和石膏壳)近似,但其干旱程度更强,以致在土壤中出现氯化物的盐层,成为世界荒漠土壤中罕见的现象。

龟裂土发育较年轻的荒漠土壤,分布在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的细土平原上,常受暂短地表水流的影响。

但不具水成土的性质,地表平坦、坚硬,呈灰白色,被网状裂纹切成不规则的多角形裂片,形似镶嵌在地上的龟裂图案,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漠土系列在利用上主要受制于细土物质含量的多少和灌溉水源的有无。

目前,大部分用作牧地,仅有小部分垦为农田。

潮土、灌淤土系列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

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所形成。

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

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

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为砂土,老河床两侧缓斜平地多为轻壤土,浅平洼地则为粘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6~1%。

碳酸钙含量在6~8%,含钾量可达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

其含盐量一般不超过 0.1%;在洼地边缘可达0.5~1%。

土壤呈碱性反应,pH值7.5~8.5。

潮土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有利于深根作物生长,但有机质、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涝,局部地区有盐渍化问题,亟待改良。

灌淤土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

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

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

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

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

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

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