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鄱阳湖大战PPT介绍
23.大江保卫战ppt

指长江。
这是一篇通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边读边思:
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
我会读
zhǐ
趾
脚趾
我会读
jiān
筑起了一道人墙。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
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
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 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 有血有肉的身躯 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突出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精神。
筑起了一道人墙。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
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 排比句
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 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 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我会读
qiáo ( 翘首 ) hè ( 一唱一和 )
翘
qiào ( 翘起 ) jié ( 结束 )
和
hé ( 和平 ) lěi ( 积累 )
结
累
jiē ( 结实 )
lèi ( 劳累 )
理解词语
崩塌:崩裂而倒塌。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的样子。 鏖战:指激烈的战斗。 肆虐:肆,不顾一切,任意妄为;虐,残暴狠毒。任性,凶狠,想怎么 就怎么。本文中指洪水凶猛。 一绺:绺,量词,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叫一绺。 惊心动魄:心,心灵。魄,灵魂。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惊,灵魂受到震撼。 铮铮铁汉:铮铮,象声词,形容金属相撞发出的响亮声音。形容人刚强 无比,是硬汉子。 日夜兼程:兼,两倍的。日夜以加倍的速度赶路。 血肉之躯:躯,身体。有血有肉的身体。本文指战士用生命构筑挡水人墙。 奔腾不息:奔腾:奔跑跳跃。息:停息。形容江水急速流淌 ,不停息。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 大江保卫战 -第一课时_苏教版(共10张PPT)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32021/8/3T uesday, August 03,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32021/8/32021/8/38/3/2021 1:18:20 PM
•
பைடு நூலகம்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32021/8/32021/8/3Aug-213-Aug-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32021/8/32021/8/3T uesday, August 03,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32021/8/32021/8/32021/8/38/3/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3日星期 二2021/8/32021/8/32021/8/3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 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 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 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 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 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 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石片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 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 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32021/8/32021/8/38/3/2021
明朝朱元璋为争夺帝位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

永修,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江西省永修县,那里风景优美,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拥有近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吴城古镇,位于永修的东部,是江西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
吴城是一个珍禽王国,每年秋末冬初到翌年暮春,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我国东北等地飞来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初冬的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吴城候鸟保护区,站在水上公路上,左边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
湖面上,停着许多美丽的鸟,也有展翅飞翔的。
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既有越冬候鸟,也有长住珍禽,这里还是野鸭群的乐园。
耳边还时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
吴城镇有一座望夫亭,就坐落在鄱阳湖边上,登临亭顶,可以俯瞰鄱阳湖,看日出日落、风雨归舟,看飞鸟翱翔、潮水涨落。
说起望夫亭,它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相传明朝朱元璋为争夺帝位,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起初各有胜负。
陈友谅的娄妃常在吴城望湖亭观战,一次陈友谅获胜而归,却令部下倒挂帅旗与其娄妃开玩笑,以致娄妃以为大势已去而跳江溺水身亡,为纪念娄妃,望湖亭改为望夫亭。
后世因方言中“夫”“湖”同音,“望夫亭”讹为“望湖亭。
永修还有我国著名的佛教场所云居山,迷人的柘林湖,哺育我们长大的修河,这里的美景数不胜数。
我爱我的家乡——永修!。
走进鄱阳湖正稿(PPT正版)

·1.认识鄱阳湖
形成演变: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这里下陷成为盆地,盆地范围广及今江西北部、 湖北黄梅地区和安徽宿松、望江一带。至1万年前最近一次亚冰期结束时,断 块上升的“庐山”耸峙盆地之缘,而盆地内则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此后由于冰 后期的海侵,整个盆地变成泱泱大湖,并成为长江的宽阔河段。((尚书·禹贡》 已记有“彭蠡”,《汉书》则记为“彭泽”。三国时,彭泽分为南北两湖,长江从 两湖之间的地峡上流过。后北湖演化为鄂皖交界的龙感湖、安徽境内的大官湖 和泊湖。南湖则逐渐南侵,至南朝时湖水直抵新建樵舍附近,使汉初设置的鄡 阳县大部分和海昏县一部分被淹没,民间有“沉海昏,起吴城”之说。隋时因湖 水逼近鄱阳山(原名力士山,亦名石印山,后因地名鄱阳而称鄱阳山。据考, 它位于鄱阳县西北的湖中,20世纪80年代地名普查时未找到此山)而名鄱阳湖。 自唐初至明初,湖水逐渐北撤,明清时又南侵。此时湖形似葫芦,北段别称落 星湖(因入们以为湖中一小岛是陨星而名)、左蠡湖;南段别称官亭湖(据说 因庐山脚下有一官亭庙而名)、族亭湖。近代,由于淤积和围垦等原因,湖面 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湖形已不象葫芦,而像一只昂首欲飞的天鹅。
·3.鄱阳湖特点
二、秋水一线:鄱阳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2.86m,最高 水位为1998年7月31日22.59m,最低水位为1963年2月 6日的5.90m(湖口水文站,吴淞基面).随水量变化,鄱 阳湖水位升降幅度较大,具有天然调蓄洪的功能.由于 水位变幅大,所以湖泊面积变化也大.汛期水位上升,湖 面陡增,水面辽阔;枯期水位下降,洲滩裸露,水流归槽, 湖面仅剩几条蜿蜒曲折的水道.具有“枯水一线,洪水 一片”的自然景观。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 中国第二大湖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鄱阳湖大战:元末两位“王者”终极对决,80万大军齐聚,一战定乾坤

鄱阳湖大战:元末两位“王者”终极对决,80万大军齐聚,一战定乾坤尘缘亦绝一年前鄱阳湖大战在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前,总会有对前朝的灭国之战和与曾经的“队友”之间的争夺,而这种争夺,总会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例如,在秦汉,有垓下悲歌,相应的,元明易代,在朱元璋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会面对他的强敌——陈友谅;然后送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鄱阳湖之战。
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运的进步,战争的方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于是出现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不只是朝代更迭中的一朵小浪花,可以成为风口浪潮。
换言之,不仅是改朝易代的关键,更是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前形势对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各方势力范围元末农民起义,白莲教魁韩山童首举义旗,号红巾军。
后被镇压,余众刘福通并韩林儿等人盘桓直隶、黄淮之间,逐步星火燎原。
与此同时,张士诚、徐寿辉、郭子兴等人纷纷响应,时有反复。
到至正二十年,曾经如火如荼的红巾军已经腹背受敌,早早消亡;张士诚家资最丰,据有大半江浙;陈友谅刚刚夺权,根基未稳,势力与张士诚接壤,同时需要防备西南的叛将。
红巾军至于我们的主角朱元璋,以金陵为根据地,不断向外扩充其势力。
这时,北面的韩林儿、刘福通已经瓦解,西面是陈友谅,志大才疏;东面是张士诚,小富即安,后期已经被蒙元腐蚀,经济实力不错,军事实力却未必。
陈、张占据吴楚,惟有皖南、浙东一部分地区因为驻守的元兵势力较弱而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至于元朝政府,早已经风雨飘摇,不足为惧。
南方势力的争夺进入了最后阶段,是时候整合所有力量与北方的蒙元政府一较高下。
于是,至正二十三年,朱、陈会战于鄱阳湖,陈氏大败,朱元璋解决了统一南方最大的阻碍。
2.为什么要夺取鄱阳湖?元朝,在经济上,是一个很令人可惜的朝代。
在它之前,宋朝,出现了中国的商业革命,出现了创造性的纸币、市场、租赁关系、雇佣关系。
在它之后,明朝发展出资本主义萌芽。
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元朝不能说毫无建树,但确实错失良机。
鄱阳湖之战

至正十七年陈友谅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国号汉。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杀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水军10万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举吞灭朱元璋。
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使陈军舍长用短。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会合。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部署。
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便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
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朱元璋挥军乘胜追击攻占多地,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扩展。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朱元璋于是率兵渡江救援安丰。
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围攻洪都。
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
此时朱元璋已回到应天,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派兵守住泾江口,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切断陈友谅归路,朱元璋则亲率水师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
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战斗呈胶着状态,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
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半,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
陈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
陈友谅又气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
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
明鄱阳湖大战PPT介绍

鄱阳湖大战的经过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 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 大军,进攻洪都。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 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 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 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 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 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 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 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 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 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鄱阳湖大战之后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 后,自称吴王。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 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 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 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8年正月, 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 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 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 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主要人物介绍:
• 陈友谅,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
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 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 (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天完 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 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 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 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 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 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 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鄱阳湖之战简介

● 战前准备
●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而陈友谅正 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 [14] 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常州、宜兴、长兴、 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 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划消灭朱元璋。 [1] [15]
● 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 [16] 并 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为暗号。 [14] 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 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 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 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 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 经过1个多月的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
● 八月二十六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江西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 面猛攻,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 而死,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友德操轻舟荡其锋,身被数创,战益力,手杀数百人,复与诸 将遨击邀于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陈友谅败死 。
● 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 战略计划。 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 占苏南、皖南、赣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 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 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 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 系到彼此之间的生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片美丽 而又平静的湖面上, 谁又曾料想 这里曾发生过几次激战.
主要人物介绍: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后
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 元朝暴政,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 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 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 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友谅,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
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 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 (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天完 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 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 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 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 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 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 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VS陈友谅
起因: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 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义军的部将,后来 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
背景
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 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起义政权。公元 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 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 领的地盘。
鄱阳湖大战的经过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 他养精蓄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 大军,进攻洪都。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 到鄱阳湖。朱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 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 璋的水军,却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 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 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 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 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 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 友谅突围的时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鄱阳湖大战之后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 后,自称吴王。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 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 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 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8年正月, 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 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 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统 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鄱阳湖大战前的一场战争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 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 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 (今南京狮子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 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黄旗 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 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 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了约定地点,竟没见 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的部将们都起了疑心。陈友谅 想,别管他是石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 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应。 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