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holter指南解读简易

动态心电图主要应用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心律失常分析; 心肌缺血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 对与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评估; 对无症状心律失常患者风险评估; 评估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 评估起搏器和ICD功能; 对心肌缺血的监测; 儿科患者。
1 心律失常分析
每次搏动均应分类为正常、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 起搏心律、其他或未知,并且每种异常均应创建一个模 板。计算机将每一模板的异常心律数量制成表格,描述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频率的总结数据通过图表形式加以 显示。
在做动态心电图时,以下因素需要考虑:
进行研究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性能及专业人员与技术人 员解释动态心电图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所用动态心电图技术方面诊断的准确性; 和别的诊断方法相比较此法的准确性; 阴性或阳性结果对随后临床决策的影响; 这种方法对健康方面的影响。
记录最佳时长
确定心律失常频率大幅度减少是否与治疗有关,需 治疗后心律失常的频率减少65%-95%; 检出心肌缺血并对心肌缺血发作进行量化的最理想 和最可行的记录时间是48h。动态心电图变异对判断 治疗效果的影响很大,如患者治疗前后监测48h,心 肌缺血事件需减少75%才能达到统计学意义。
以下患者可以从动态心电图检查中获益: 当常规心电图和人工程序不能分析和确定临床 上怀疑起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需要全面监测的有频繁 和可重复的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用来评估对 药物的反应; 用于评估患者心率的变化趋势,如房颤,相对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用药后。
建议4:不建议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
2011 Ambulatory External Electrocardiographic Monitoring focus on Atrial Fibrillation-view point
动态心电图PPT课件

22
(五)抗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药物 的疗效评价:
应用DCG评价抗心律失常、心肌缺 血药物的疗效,主要是分析心律失常频 率的减少,ST段下移程度的减轻,患者 自觉症状的改善或消失。疗效评价必须 是治疗前后的对比。
27
(二)窦性心率的范围:
• 正常人群中窦性心率的范围较大, 剧烈活动时可高达190BPM左右,睡眠 时常在50BPM左右,不应低于 40BPM,所以DCG报告中都有最大心 率、最小心率、平均心率;
28
• 一般白天最高心率在100-190BPM 之间,平均135BPM左右,最低心率在 45-75BPM之间,平均62BPM左右;睡 眠时最高心率在65-120BPM之间,平 均80BPM左右,最低心率在40-60BPM 之间,平均50BPM左右;24小时平均 心率为70BPM左右。
10
4.电子硬盘式记录器(集成芯片 式): • 1)、为三或十二导联体系; • 2)、全信息记录,容量大,不失 真。 5.植入式Holter: • 一个导联,记录时间长达数月, 费用昂贵, 只有国外有。
11
四.回放系统:
• 通过24小时全信息心电图记录后, 要把记录器内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 回放处理,再通过专业人员的进一步 分析、打印,最后得出一份完整的动 态心电图报告。 • 回放系统包括:计算机、回放器、 显示器、打印机。
7
三.记录器:
1.磁带盒式记录器: • 1)、为二或三导联体系;
• 2)、为全信息记录,可永久保留 原始DCG资料,波形不失 真,目前仍有用。
8
动态心电图ppt课件

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电 信号,捕捉短暂、间歇的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可以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 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诊断各种心律失常
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数据,可以诊断 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室颤 等。
评估心脏功能
01
02
03
评估心脏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 的电活动,了解心脏的起 搏和传导功能。
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在佩戴动态心电图设备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如胸闷、心悸等,应立即停止佩戴并就医。
寻求专业建议
对于心电图数据的解读和诊断,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辅助诊断
在一些复杂的心脏疾病诊断中,动态心电图可以辅助其他检查手段,提高诊断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4
动态心电图的缺点
价格相对较高
01
动态心电图的价格通常比常规心 电图检查高一些,这可能使得一 些患者无法承受。
02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这种 检查方式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 负担。
需要佩戴设备,可能影响日常生活
可能存在伪影和干扰信号
由于动态心电图是在患者日常活动中进行监测,所以可能 会出现一些伪影和干扰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会影响对心电图的准确解读,从而影响诊断 结果。
05
动态心电图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律失常 ,如早搏、房颤、室颤等,帮助 医生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脏功能评估
动态心电图需要患者佩戴监测设备, 这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 的影响。
在工作、休闲活动或社交场合中,患 者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设 备的佩戴。
第九章 动态心电图

第9章动态心电图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的记录技术第二节动态心电图的检查方法第三节正常动态心电图第四节动态心电图检测的适应证第五节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第六节心率变异性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electrocardiography,AECG)是指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
该项检查技术首先由美国学者NormanJ.Holter于1957年发明,并于1961年开始投入临床应用,因而常又称为Holter。
AECG能够对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的情况下,以及在身体和精神状况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的心电图监测和记录,可提供受检者白天和夜间不同状态下的动态心电活动信息。
由于AECG检查具有常规心电图等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已成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无创性心血管病诊断手段之一。
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的记录技术AECG系统主要由记录器和回放分析系统(计算机系统)两大部分构成。
一、记录系统(一)记录器的种类记录器为随身佩带的记录和储存心电信号的设备,有下列不同的类型:①磁带记录器:使用磁带作为存储介质,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曾是AECG记录器的主流产品,并发挥过重要作用。
由于磁带记录器记录的波形质量欠佳,机械故障较多,加上近年来固态储存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磁带式记录器基本被淘汰。
②固态记录器:通常以电子硬盘和闪光卡作为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不压缩或无失真压缩来记录24小时的动态心电信息,记录的波形质量优于磁带式记录器。
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闪光卡存储器作为存储介质。
该类记录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可靠性髙、寿命长等特点。
目前闪光卡存储容量巳可达到256MB以上。
③其他类型记录器:包括起搏记录器、臵入型环状记录器、事件记录器等。
(二)记录器的工作原理AECG记录器实际上是一个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能够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且患者可佩戴的心电图机。
其工作原理,甚至内部的电路和普通的心电图机都没有大的区别。
所不同的是普通心电图机将心电波形直接输出到心电图纸上,而AECG记录器是将心电波形先记录到存储器中,24小时记录完毕后再输出到计算机中。
(整理)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

TLC5000动态心电图仪分析软件使用说明书分析软件操作说明点击"分析数据"按钮,进入TLC5000界面,本菜单提示是否进行心律失常分析。
如图1-1点击键,进入分析界面如图1-3所示菜单。
图 1-1注意:如果是起搏病历,先进入图1-2所示对话框,医生根据病人的起搏器参数修改下面各项。
其中起搏脉冲分析精度是相对于起搏脉冲高低而言,一般情况下选择“中”,如果脉冲很低可以选择“高”。
图 1-2点击键,进入模板编辑(已经分析过的)或者是顺序回放(没有分析过的)。
图 1-3图1-3所示界面是让用户选择一个具有诊断意义的波形,并调整ST段的值,如图所示,左侧视图从左至右三条彩色的线分别代表静止电位、ST段起始点、ST段结束点,鼠标点击,离点击点最近的线就会被选中,使用键盘的“← →”键就可改变被选中线的位置。
右边是控制视图,其中人工干预,为以后扩展功能所设计。
如果当前的波形比较好,可以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如图1-4如果用户这时候想退出程序可以直接关闭。
如果当前的波形不好,可以点击“拒绝”按钮,系统将继续显示波形,直到有好的波形出现为止。
然后点击“接受”按钮,系统则进入心律失常分析。
点击主分析导联右边的下拉框,选择主分析导联。
RR不应期:此参数一般为300ms,表示两个心搏之间的最短时间,默认为300ms,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如果病人心率很快,应尽量将其调低,以免分析漏搏。
点击“分析导联”的各项,可以选择任何几导分析,默认值是采集的八导联。
当病历的波形幅值太低,可以在识别精度一项选择“高”。
当病历干扰很多时可以在判干扰精度一项选择“高”,分析精度,和判干扰精度一般可以不调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效果选择。
点击按钮以后,进入图1-4所示。
图 1-4点击按钮,分析可以暂时停止,用户可以通过键盘上的“↑↓← →”键浏览十二导心电图形。
此时在心率趋势图上方会出现一绿色的标志线,它代表当前波形的位置。
holter指南解读简易解读

电极准备
放置电极区域的皮肤应备皮,必要时应该用砂带 轻轻擦拭,并用酒精棉签彻底清洁。为了更好地 记录低频的ST段,应在电极放置前用电阻计测量 皮肤电阻。电极间的阻抗应≤ 5 KΩ,最好≤ 2 KΩ。连接好导联线后,在患者离开实验室之前, 应记录患者站位、坐位、左右侧卧位和仰卧位的 图形,以除外干扰所致的ST段改变。
动态心电图主要应用价值
1 心律失常分析; 2 心肌缺血分析;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4 对与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评估; 5 对无症状心律失常患者风险评估; 6 评估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 7 评估起搏器和ICD功能; 8 对心肌缺血的监测; 9 儿科患者。
1 心律失常分析
每次搏动均应分类为正常、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 起搏心律、其他或未知,并且每种异常均应创建一个模 板。计算机将每一模板的异常心律数量制成表格,描述 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频率的总结数据通过图表形式加以 显示。
诊断心肌缺血的标准:通常用标尺在PR段确定等电 位点,在J点和(或)J点后60-80ms,ST段水平或 下斜性压低≥0.1mV,逐渐出现并消失,持续时间最 少1min,每次短暂缺血发作的间隔时间至少为 1min,在此期间ST段回到基线,即1×1×1标准。 指南推荐的两次间隔时间为5min。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对每一个RR间期进行分析的方法:
频域分析:评价RR间期的迷走调节。频谱测定收集自不同时间间隔(大约2.5 –15 min)。 RR间期分为高频(0.15—0.40 Hz)、低频0.04-0.15 Hz)、极低频(0.0033—0.04 Hz)和超低频(≤0.0033 Hz)。高频(HF) 组成部分主要受副交感调节,低频(LF)部分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的共同影响。LF/HF比被认为是交感-迷走平衡和交感调节的量度标准。 时域分析:确定那些平均RR间期和RR间期标准差变异减低的患者。包括所有 正常搏动的平均RR间期。测量指标有:SDANN(整个记录中每5 min时 段内平均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所有正常窦性RR间期的 标准差)、SDNN指数(整个记录中所有5 min时段内平均正常RR间期标 准差的平均值)、pNN50(RR间期变异超过50ms所占的百分数)、 rMSSD(全程RR间期差的均方根)、三角指数(把运用离散标度7.8 ms 测得的所有RR间期制成直方图,其高度代表所有RR间期的总数而得到的 几何数据,直方图的高度等于模式框内间期的总数)。
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

• 6、心室肥大继发的ST-T改变(劳损):
•
心电图表现同晚期高血压。
• 7、心包炎及变异型肥厚心肌病:
•
a、监测全程ST-T抬高,无显著动态变化。
•
b、患者无心源性症状。
•
c、病史及体征、临床证据支持心包炎或心肌病。
• 8、体位性ST-T改变:
•
a、突然发生的ST-T改变,持续时间与体位变化相关。
• 6、连续心率减速率:分析全部R—R间期的变 化规律,判断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是否正常,
预测有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意义同心
率变异,但特异性较高。
• 十、起搏心电图:
•
主要观察起搏及感知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状
态下起搏信号应位于QRS、P波起始部或之中,
早搏后应有代偿,若与其分离则为起搏不良,无
• 良性:ST抬高及J波形态恒定,心率加快时消失,既 往无晕厥、黒朦病史。
•
恶性:ST抬高及J波形态动态变化很大,心率加快时
可加重,既往曾有晕厥、黒朦病史,此即为综合征。
• 3、巨大J 波:不符合上述两种类型,但可见超过R波高 度的复极波,形态多变,原因不明时,应做客观描述。
• 八、心率变异性分析:
•
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 c、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 d、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 4、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
•
阻滞阈值是多少。
• 5、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
•
规心电图为准。
• 6、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 与束支阻滞相同。
•
动态心电图操作规程

7.
动态心电图操作规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运动状况。包括:ST水平趋势图,心率变异,身体运动后的数据及各种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诊断,对阵发性晕厥,眩晕和心悸原因及性质的确定,对药物疗效的评定及起搏器的。
操作注意事项有以下几条:
1.做此项检查是在胸前部粘贴多个电极片,一般是10个。
2.如果医生的操作正确,盒子与导线及电极的连接应该是牢固,不脱落的。不影响活动,只是动时要小心不要损坏。
3.从各个电极片上要连接导线到一个记录盒。这个盒子上有背带,连接好后斜肩挎上,就可以回家了。
4.做动态心电图时可自由任意活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5.医生会发给你一个记录本,让你把这24小时的情况记录下来,详细点为好。如,何时上楼,何时上厕所,何时吃饭,什么时候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不适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指南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
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
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
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
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指标。
尚未确仍为冠心病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其有无症状的ST段改变,解释为心肌缺血应当慎重,一些非缺血因素也能引起ST段改变。
上述心肌缺血及各类心律失常经过治疗后消失或改善,可能会但不一定会改善患者的预后。
即使动态心电图检查表明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已得到控制,但对于某些高危患者,动态心电图不是判断预后的唯一方法,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心电生理检查。
4. 评定心脏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日常活动、劳累、健身活动、情绪激动等,对一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可对其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使医师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和情绪活动作出正确指导,或给予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5. 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以消除心肌缺血(包括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为目的的药物治疗,可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ST段改变定量分析进行疗效评价;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评价亦具有重要价值。
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自发变异性,药物疗效及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判定,均应按照已有的严格规定(见诊断评价标准)进行,最好能结合血液药物浓度测定。
6. 起搏器功能评定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在患者自然生活状况下,连续记录患者自身及起搏的心电信号,获得起搏器工作状况、故障情况及引起心律失常的详实信息,对起搏器功能评定、故障发现及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7. 流行病学调查动态心电图可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用于特定人群中研究某些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不宜用于对无任何心脏病征象的正常人去发现心律失常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常规检查方法,亦不宜用作人群中某些疾病的初次筛选以及了解某些疾病发病率为目的的大面积人群普查。
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动态心电图仪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组成,其基本技术性能要求如下:1. 记录系统记录系统由导联线和记录器组成。
记录器主要有磁带式和固态式(闪光片)两种。
无论何种类型的记录系统,均应达到以下技术性能要求:导联线质地、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导联采用国际标准的彩色标识(参见附录)。
能实时、准确地连续同步记录2个或2个以上导联的心电信号。
磁带式记录器一次不更换磁带、固态式记录具有足够的存贮容量(30~40MB),一次不更换电池至少能连续记录24小时2个或3个导联的心电信号。
记录器具有良好的耐用、防水及安全性能,以保证在患者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可靠地记录心电信号。
记录系统的时间精度、频响、阻抗、灵敏度、保真度、抗干扰性能、安全性等技术指标均应达到国家或国际标准(参见附图)。
间断式记录器只能分段记录心电信号,可在出现心律失常或心率超过预先设置的限值时启动记录器,或在患者有自觉症状时(心悸、气促、胸痛等)开启记录器分段记录心电信号,但分段记录的心电信号可能会遗漏无症状时的异常心电信息。
电话传输动态心电图记录器能通过电话线路将记录的心电信号回放传输至分析处理中心。
2. 回放分析系统主机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其硬件设施能支持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的运行;以14~19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显示心电信号及有关分析、数据、图表;采用鼠标或键盘输入参数和指令,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和编辑。
磁带记录器能通过磁带读入器经A/D转换将心电信号输入主机,固态记录器经专用接口用电缆或光缆输入心电信号。
信号传输的保真度、回放系统及主机的技术性能、噪声控制、安全性均应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参阅附录)。
软件系统对心电信号的分析处理功能须经过大系列临床试验或美国心脏协会数据库(AHADatabase)检验证实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应具有优良的操作、编辑、图表、报告、显示等性能,能进行以下分析处理并经人机对话修改编辑后打印出书面报告。
(1) 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的心率变化,作出最大、最小、平均心率及24小时心率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2) 能正确识别室上性、室性早搏并进行早搏的分类统计、变化趋势的数字及图表分析;(3) 能正确检查出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并对其发生阵次、持续时间、频率变化等作出数字及图表分析;(4) 可根据预先设置的心脏停搏间期(如>2s)检出心脏停搏阵次并检测停搏间期及发生时间;(5) 能准确、可靠地检测ST段改变,作出ST段异常改变阵次、持续时间、发生变化的数字及图表分析;(6) 能准确、可靠地检测QT间期并对QT间期的变化作出数字及图表分析;(7) 可进行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分析;(8) 能正确识别和显示起搏信号,统计起搏心搏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为起搏器功能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以上1~5项一般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均应具备,部分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系统已具备1~8项分析功能,各项检测分析通过人机对话确认、修改、编辑等处理,方可作出报告。
3. 打印机采用激光打印机快速、清晰地打印出编辑好的动态心电图文字、数据、图表报告及附图。
检查方法1. 技术员素质要求应具备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心血管疾病及心电图知识;应具有心电图记录、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等无创心脏实验室的工作经验,或具有监护室急重症患者的心电监护、心脏手术后心电监护方面的经验。
具有安全用电知识,能进行一般的计算机操作。
应熟悉所采用的动态心电图仪及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基本操作技术。
能正确进行皮肤处理、电极安置、记录器准备(磁带磁卡安装和取出,电池检测、安放和取出,记录器启动、关闭及清洁、保养等)、导线连接、检测登计统计及向患者介绍检测注意事项和日讠志记录等工作。
能识别和处理电极安置及皮肤准备不当时出现的伪差、肌电干扰和电源干扰,保证良好的动态心电图记录。
2. 临床资料的了解和记录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地址、电话、病案号等一般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此次检查的目的,估计病情,判断药物疗效,评定起搏器的起搏功能等。
了解以往重要的心脏检查结果,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了解患者的药物及非药物(包括心脏及非心脏)治疗情况。
如植入心脏起搏器,应了解植入时间、类型及设定的有关参数。
3. 导联选择根据原有心电图记录及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导联。
一般采用2~3个导联同步记录,以减少单一导联可能出现的误差;并可使P波及ST段在不同导联上清晰显示,QRS波形变化容易判断;也可确定暂时性分支阻滞引起的心电轴变化,有助于鉴别室性或室上性搏动。
动态心电图记录采用双极导联,其导联均为标准导联的模拟导联,所记录的结果以标准导联心电图直接比较。
各常用模拟导联解剖定位如下:模拟V1(CM1):正级一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负极-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正极-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负极-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正极-左第五肋间腋前线;负极-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正极-左腋前线肋缘;负极-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无干电极: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一般首选CM1、CM5,采用CM2或CM3+CM5、CM2+CM5+MaVF更能获得阳性结果,怀疑冠脉痉挛或变异性心绞痛时,最好选用CM3、MaVF。
4.皮肤处理及电极安置患者取卧位或坐位,解开上衣,暴露胸部,确定导联电极安置部位,胸毛多者应剃除局部胸毛。
75%酒精棉球涂擦电极安置部位局部皮肤表面,并用小砂片轻磨皮面,以清洁皮肤,降低皮肤电阻。
选用优质的动态心电图专用电极牢固粘在选定的导联位置上(最好贴于所选部位的胸骨或肋骨骨面上,以减少呼吸运动影响及肌电干扰),并将导联线正确地连接在电极上,妥贴处理好导线。
导线连接后作短时记录(1~2分钟),观察深呼吸、卧位、坐位、立位、侧位时心电记录无基线飘移和伪差,记录器运转无异常。
5.记录时间一般须连续记录24小时,包括日常活动及睡眠状态的心电变化,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48~72小时或复查,以增加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剔除伪差和干扰的24小时心电连续记录的有效记录一般不应少于22小时,对起搏器功能评价,有效记录应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