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纲[9019110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纲⼀、课程描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此课程简要叙述了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全书分为开篇的话、上编从鸦⽚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1919-1949)、下编从新中国成⽴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9)、结束语⼏部分。
开篇的话阐述了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的和要求。
上编从综述到第三章,叙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国⼈民反帝反封建的⽃争和早期探索国家出路的⽃争。
中编从综述到第七章,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和中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伟⼤胜利的历程。
下编从综述到第⼗章,叙述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
结束语对中国近现代史做了结论和展望,并对学习者提出了期望。
7、课程⽬标(1)⽐较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了解近代中国⾯临的两⼤历史任务。
(2)⽐较系统了解近现代中国⼈民反帝反封建⽃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3)⽐较深刻了解中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4)提⾼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能⼒。
8、课程的预期学习成果(⼀)在本门课程结束时,学⽣应该能够:1、系统地掌握或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深刻理解中国⾛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3、能够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与项⽬预期学习成果的对照四、课程要求(⼀)出勤学⽣应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讨论。
(⼆)阅读资料要求学⽣课前预习,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书及重要的参考⽂献。
(三)课堂展⽰计划安排⼩组讨论。
(四)课外实践根据系、部的计划和安排进⾏。
(五)⼩考与期末考课程中随机问答、开展⼩组讨论。
期末闭卷考试。
(六)课程论⽂以平时讨论为主,安排⼀次课程论⽂作为期中检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开篇的话(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一般知识点: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面向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开课院系:社会发展学院使用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二、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定位和基本任务是,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紧紧围绕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怎样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课程内容导言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三、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 (1919——1949) 本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路线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 本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过度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道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积极推进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四、外交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四、课程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学时:36 其中讲授学时:32 实践和作业学时:4计划学分:2二、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讲述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参考书:《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著中华书局2001年《中国现代史》(上、下)王荟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上编(8学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2学时)知识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知识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知识点: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2、洋务运动的兴衰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知识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中编(12学时)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2学时)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知识点: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土地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知识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知识点: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下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10学时)综述(2学时)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2学时)知识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知识点:1、良好的开局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学时)知识点: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束语(2学时)五、考核方式与要求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考核知识点与要求:见本课程考试大纲3、六、编制与审核编制人:编制时间:教研室审议:系审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思政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6--2017学年)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解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重难点五、教学方式与方法六、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八、参考资料1.参考书目(1)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4)金春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5)费正清主编.《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网络资源(1)人民网,网址:/(2)新华网,网址:/制定者签名:马一审定者签名:王智批准者签名:房慧玲校对者签名:谢潇媛制定日期:2016年9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高等数学A》教学大纲 (工学类高中生源本科)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课程编码:0702002106,0702002206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 192/ 12 实验(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自动化、计算机、机械 先修课程:无 制订日期: 2005年11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 使学生能掌握函数和极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华; 2、 使学生能掌握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重要思想和简单计算; 3、 使学生能学会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等的基本内容和计算; 4、 学生通过学习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5、 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1.函数 2.极限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 4.无穷小量的比较 5.连续函数的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特性;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极限的概念;无穷小、无穷大、以及无穷小的阶的概念;无穷小量和极限的关系;函数连续和间断的概念;反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最大最小值定理)。 掌握:初等函数的概念;极限的保号性定理;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关系;高阶、同阶、等阶、低阶无穷小量的概念;用等价无穷小的代换求极限的方法;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图形;两个重要极限。 了解:极限存在的夹逼原理和单调有界准则; 学会:应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判别间断点的类型会;利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定理证明简单的命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1.导数的概念 2.导数运算 3.高阶导数 4.微分
理解:导数的概念、几何意义;函数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微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高阶导数的概念; 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隐函数的求导法;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微分运算法则; 熟悉: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导数的基本公式;微分基本公式; 了解:反函数的导数;微分基本公式在近似运算中的应用;
学会:利用定义求函数的导数;一般函数高阶导数的计算。
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1.中值定理 2.L’Hospital法则 3.泰勒(Taylor)定理 4.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5.极值的应用 6.曲线的凹凸性及拐点 7.函数图形的描绘 8.曲率
理解:Rolle定理、Lagrange中值定理、Cauchy中值定理 ;函数极值的概念;曲线的渐近线的概念;弧微分的概念;函数凹凸性及拐点的概念; 掌握:Rolle定理、Lagrange中值定理、Cauchy中值定理;掌握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和求极值的方法;函数凹凸性的判别法及拐点的求法;函数图形描绘的方法; 了解:Taylor中值定理及Taylor公式;曲率及其计算公式; 学会:应用中值定理证明简单的命题;应用L’Hospital法则求极限;求简单函数的Taylor公式;求解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会求拐点;描绘函数的图形(包括求曲线的水平和铅直渐进线);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第四章 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2.不定积分的计算 3.某些特殊类型的积分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有理函数及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 熟悉:第一、第二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学会:求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第五章 定积分 1.定积分的概念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几何意义;变
上限积分函数及其求导;反常积分的概念及反常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微积分基本公式 3.定积分的计算 4.反常积分
法; 掌握:积分中值定理;牛顿(Newton)——莱布尼兹(Leibniz)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步积分法; 了解:定积分问题的引入;可积函数类; 学会:计算两类反常积分;
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的元素法 2.几何应用 3.物理应用 理解:定积分的元素法 掌握: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旋转体、平面截面面积为已知的几何体);求平面曲线的弧长; 了解:计算功、水压力、引力的方法;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1.空间直角坐标系 2.向量 3.曲面及其方程 4.空间曲线及其方程
理解:向量的概念;向量在轴上的投影、投影定理;;曲面方程的概念;旋转曲面、柱面的概念及其方程; 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向量在坐标轴上的分向量、向量的坐标;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坐标表示;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两平面间的夹角;两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熟悉: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及其方程(点法式方程、一般方程);空间直线及其方程(一般方程、对称式方程、参数方程); 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球面、椭球面双曲面等)的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曲面的交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
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1.多元函数的概念 2.偏导数 3.全微分 4.方向导数与梯度
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偏导数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高阶偏导数的概念;全微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多元函数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 掌握:偏导数的计算方法;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隐函数的求导法则(一个方程、方程组的情形);多元函数的微分法;拉格朗日乘数法; 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的概念;多元连续函数的运算以及有界闭区域上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5.微分法在几何上的应用 6.多元函数极值 连续函数的性质;一阶全微分形式的
不变性;条件极值的概念; 学会:方向导数与梯度的计算;求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的方程;求多元函数的极值;求解一些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第九章 重积分 1.重积分的概念
2.重积分的计算方法 3.二重积分的应用
理解:重积分的概念、性质; 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三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曲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学会:求平面薄片的重心、转动惯量、平面薄片对质点的引力;
第十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曲线积分 2.格林(Green)公式 3.曲面积分 4.高斯(Gauss)公式与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相互间关系;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相互间的关系; 掌握:两类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格林(Green)公式及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两类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了解:通量与散度、环流量与旋度的概念
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
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2.常数项级数收敛法 3.函数项级数 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和函数的概念;正项级数的比较审敛法;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Leibuniz)定理;条件收敛和绝对收敛的概念;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的收敛性;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幂级数收敛域的求法及其在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正弦或余弦级数; 熟悉:无穷级数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了解:Taylor级数的概念及其收敛条件;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周期为2L的周期函数展开为傅里叶(Fourier)级数 学会:判别无穷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将一般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Taylor级数
5.Fourier级数 第十二章 微分方程 1.微分方程的概念
2.一阶微分方程 3.可降解的高阶微分方程 4.高阶线性微分方程 5.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理解:微分方程、解、阶、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高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了解:常数变易法;常系数线性方程组及尤拉(Euler)方程的解法;幂级数解法及勒让德(Legendre)函数; 学会:解齐次方程和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解全微分方程,可降解的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
三、学时分配表 内 容 学 时 习题课 总学时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14-16 2 16-18 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 16 2 18 第三章 中值定理及导数应用 16 2 18 第四章 不定积分 12 2 14 第五章 定积分 14 2 16 第六章 定积分应用 6-8 2 8-10 第七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16 2 18 第八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及其应用 16 2 18 第九章 重积分 12 2 14 第十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6 2 18 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 16-18 2 18-20 第十二章 微分方程 14 2 16 合 计 168-174 24 192-198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采用完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适当的习题课便于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通过高等数学A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基本运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