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北师大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深入探讨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术路径一、引言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其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其中,教育学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两大基石,对于理解教育的本质、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这两门课程的核心参考书目为切入点,展开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二、教育学原理1. 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修订版),叶澜著。
这是北师大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官方教材,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
- 《教育哲学教程》,杨国荣著。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教育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 《教育社会学》,周兢著。
教育的社会学视角,探讨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为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内容解读:-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以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教育的规律和实践意义。
- 杨国荣的《教育哲学教程》则让学生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具备更深层次的哲学思维。
- 周兢的《教育社会学》则强调教育的社会背景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三、课程与教学论1. 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修订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
这是一本经典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 《教学理论与实践》,杜威著。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论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在此处尤为重要。
-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策略》,张文质著。
针对新课程改革,张文质的著作提供了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
2. 内容解析:- 王道俊、郭文安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 杜威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则展示了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和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
- 张文质的《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策略》则关注教学的变革,为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指导。
955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资料

基础班-955课程与教学论955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不言而喻。
150分的分值占到总分的一半,且无大纲解析作参考,题型也未作说明,如何把握知识重点成为了基础班看书的难点,大家可以根据我下面所做的梳理来看书。
课程与教学论的参考书目是张传燧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本书包括十个章节,根据对学科专业知识和历年真题的把握,这里抽出主要部分,(其余部分基本不考可以忽略)即:一、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章)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三章)三、课程与教学的主体(第四章)四、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五章)五、课程与教学设计(第六章)六、课程与教学实施(第七、八章)在无大纲解析的情况下,真题的分析至关重要。
通过2011-2014年的真题可以发现,课程与教学论的题型基本为名词解释(10’*4)、简要回答题(15’*4)、分析论述题(25’*2),而且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955课程与教学论有更换参考书目,因此2013年和2014年的真题更具参考价值。
近几年的真题分布情况为:题型年份名词解释题简要回答题分析论述题2011年第一章(2)第五章(2)该年题型为判断正误题第三章(1)第四章(1)第五章(1)第三章(1)第八章(1)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下各个部分的知识点。
(特别重要基本年年考的知识用加粗下划线,重点知识部分加下划线标记,考的可能性不大可忽略知识部分用虚线标记) 一、 课程与教学论概论 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与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 4、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历史及其关系 5、课程与教学论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6、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及其方法论分析:从真题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每年都会有题目出自第一章,而且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其中课程与教学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也有可能出简答题(如2014年)。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三章)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涵与特点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七章(1) 2012年第一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1) 第八章(1)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2) 该年为12’*5 第七章(1) 第八章(1)2013年第一章(1) 第五章(2) 第八章(1)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五章(1) 第七章(1) 第七章(1) 第八章(1)2014年第五章(3) 第六章(1) 第八章(1) 该年为8’*5第一章(1) 第三章(1) 第四章(1) 第七章(1)第三章(1) 第七章(1)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5、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特点分析:这个部分特别好出大题,尤其是简答题,基本年年考,而目标价值取向更是重头戏,要特别仔细的看重点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第一部分教育学类一、课程论课程,[美]弗兰克·博比特著,张师竹译,商务印书馆1933。
课程论,陈侠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现代课程论,靳玉乐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课程理论,[美]比彻姆著,黄明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与教学哲学,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江山野主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吕达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西方课程思潮研究,李臣之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 E. 多尔著,王洪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课程文化,[美]帕梅拉·约瑟夫等著,余强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比较课程论,[英]B. 霍尔姆斯、M. 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理解课程(上下),[美]威廉F.派纳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课程:走向新的身份,[美]威廉 F. 派纳主编,陈时见、潘康明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美]艾伦 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 P. 汉金斯著,柯森主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课程统整,JAMES A. BENNE原著,单文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未来的课程,麦克·扬著,谢维和、王晓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校长的课程领导,Allan A. Glatthorn著,单文经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钟启权、张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黄显华、霍秉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张传燧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9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业务课二:90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查目标本考试大纲用于选拔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考试是全日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入学资格专业基础课考试,主要检测考生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教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检测考生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下,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
(一)考生应具备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理念与目标,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实施语文教学。
(二)考生应具备语文教材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课程的价值和类型、体例与结构,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发挥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三)考生应具备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程序、方式等知识,尤其应注重体验和感悟、层次和角度、自主和探究的理解和掌握,结合现代语文多媒体教学,形成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四)考生应具备语文教师素养、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撰写论文、编写教材等教学实践。
(五)考生要用汉语答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分值及题型结构试卷满分为150分,题型结构及各题具体分值如下:1.名词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空5分,共20分;2.判断简答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教学设计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4.案例评析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三、考试范围(一)语文课程论1.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2.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3.语文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5.语文课程的测试与评价:语文课程测试的方式方法,语文课程评价的要求和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一、必读:奥恩斯坦著(2002)《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
Boorkfield著(2001)《批判反思型教师ABC》,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Campbell等著(2001)《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陈向明编著(2003)《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教育科学出版社。
范梅南著(2001)《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施良方著(1996)《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课程出版社。
施良方、崔允火主编(1999)《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199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华著(2000)《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佐藤学著(2003a)《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选读阿普尔著(2001)《意识形态与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鲍里奇著(2002)《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Beane著(2003)《课程统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波斯纳著(2003)《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立新著(2000)《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火著(2001)《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科学出版社。
戴维著(2000)《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尔著(2001)《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Erickson著(2003)《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傅道春编著(1999)《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著(1996)《潜在课程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李秉德主编(1991)《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派纳等著(2003)《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申克著(2003)《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著作类――1、[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3、[捷克]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英]洛克著:《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法]卢梭著:《爱弥尔》,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怀特海著:《教育目的》,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8、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ralphw.tyler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2110、[英]b.赫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比较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大威利姆斯:《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13、[日]佐藤正夫着,钟启泉译作:《教学论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瑞典]托斯顿〃胡森(torstenhusen)和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t.nevillepostlethwaite)主编,江山野主编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美]thomasl.good,jeree.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作:《投影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存活―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18、厉以贤:《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叶澜着:《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必读书目

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必读书目一、着作类(50种)[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5]Bruce Joyce等着,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6]古德、布罗菲着,陶志琼译: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7]佐藤学着,钟启泉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性学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8]加里?D.鲍里奇着,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9]马克斯?范梅南着,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M].北京: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0] 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1]靳? 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4]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5]林存华:听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沈毅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欧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0]姚素珍:香港中学文学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1]张永德:香港小学文学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2]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3]方智范: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李山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5]王荣生: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6]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7]袁卫星: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9]韩军:听韩军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30]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4]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语文卷)[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35]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7]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8]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39] 洪宗礼等:母语教材研究(全十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版.[40] 王荣生、郑桂华: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41] 王富仁、郑国民:语文教学与文学/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版.[42]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版.[43]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版.[44]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5]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6] 王荣生主编: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7] 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8]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 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50] 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二、期刊类1.《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主办2. 《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3.《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4.《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5.《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6.《语文建设》,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7.《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8.《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杂志社主办9.《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0.《新华文摘》,人民出版社主办。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Ralph W. Tyle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Prepar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3.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黄甫全,王嘉义.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张华.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15.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美]E.R.希尔加德,R.L.阿特金森,R.C.阿特金森.心理学导论(上、下)[M].周先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9.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美]L.M.霍普夫. 世界宗教[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22.孙亚玲.课堂组织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李秉德主编、李定仁副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王策三著,《教学论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15、王策三著:《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7、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施良方等著:《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20、石中英著:《只是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吴也显主编:《教学理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23、徐继存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版社,1996年。
25、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6、陈瑶著:《课堂管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7、瞿葆奎主编:《教育学问文集·课程教材卷》(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8、董远骞著:《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29、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0、吴文侃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3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李吉林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4、石欧著:《教学别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5、杨启亮著:《困惑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36、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7、江山野主编译:《建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38、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39、黄爱华著:《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李镇西著:《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