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的梵净山旅游景区发展对策汇总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梵净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十佳秀美山水名胜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梵净山感受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但是,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
在下文中,我们将探讨梵净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几个方面。
一、增强观赏性和体验式游览梵净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适合观赏和体验的地方,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一步增强观赏性和体验式游览。
比如,可以建设更多的观景平台和观景塔,方便游客俯瞰整个梵净山的美景;可以发展深度体验式游览,如探秘梵净山悬挂式景区或参加壮族文化体验活动等,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梵净山的自然和人文魅力。
二、开发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三、推动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梵净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涉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需要推动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比如,可以打造登山、徒步、露营、骑行等多种主题旅游产品,同时结合当地的美食、文化等元素,为游客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四、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跟上。
比如,可以加大旅游信息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旅游咨询和导游服务;加强垃圾处理和环保设施的建设,保护梵净山的美丽环境;开发和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总之,梵净山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度开发梵净山的旅游资源,提高其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增强观赏性和体验式游览、开发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推动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让梵净山更加有吸引力、更加美丽,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等名山大川所在地。
梵净山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备受游客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梵净山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度开发梵净山的旅游资源。
一、地理环境梵净山地处川滇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山峦叠嶂,气候宜人。
这里的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山水相依,景色优美。
梵净山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山上树木葱郁,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个天然的生态宝库。
梵净山的地理环境为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底蕴梵净山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是文殊菩萨之所常出。
山上有许多古刹和遗迹,如法华寺、文殊庙、犀牛洞等,这些寺庙古迹见证了梵净山悠久的佛教历史。
梵净山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蜀绣、川剧等,这些文化元素为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旅游资源梵净山是一座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探险、佛教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山上有鬼门关、南海观音、莲花峰等著名景点,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多样,有瀑布、溶洞、森林、草甸等景点,深藏着许多探险的机会。
梵净山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如寺庙、古迹、民俗村落等,吸引着许多朝圣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朝拜和游览。
梵净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开发利用,尚未发挥其潜力。
如何深度开发梵净山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旅游业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四、深度开发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梵净山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住宿、餐饮等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更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加强对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严格控制开发范围,避免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的家乡梵净山SWOT

梵净山风雨桥 黑湾河风雨桥是国家旅游总局重点扶贫项目,始建于2003年,桥长110米,宽 4米,投入资金76万元。是采用现代建材仿古建筑,按当地土、苗家乡情,桥 上建有亭楼当地人俗叫“花桥”或“凉亭桥”。亭中素描绘画着山水林竹、 花草鸟兽、鱼龙、仙、神及民间传说故事里的人物,行人到此,无不观赏一 番。
珙桐
观赏植物,树干通直高大,花似 白鸽,又名“中国鸽子花”,是 世界上濒于灭绝的珍稀树木,有 “生物活化石”之称。珙桐之所 以珍贵,还在于它是植物中的“ 活化石”之一。早在一百万年前 ,珙桐也曾遍及世界。第四纪冰 期的到来,使绝大多数地区的珙 桐绝灭了,只有在我国贵州的梵 净山、湖北的神农架、四川的峨 眉山等山区中幸存的小片天然林 木,繁衍至今。它们大都长在 1200—2500米的山地,有些百年 以上的古树高达30米,直径l米 多。为了保护这稀有国宝,国家 已把珙桐列为一类保护植物,并 建立了专门自然保护区。
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 景观。梵净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它的旅游发展提供方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2. 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 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
3.地方政府重视 铜仁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加大力度搞基础设施建 设。2009年5月,梵净山已经修好了上下山的索道。并且江口到梵 净山的路面扩宽改造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开通了贵阳到玉屏(铜仁) 旅游列车。出台了《铜仁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规划》, 启动了总投资达14亿元的7大项目,2006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共签约43个项目,签约金额 29.0997亿元。成功举办了梵净山第三届国际汽车拉力赛、梵净山 攀岩比赛、“梵净山邮票”发行、梵净山国际旅游节等多种节事宣传 活动。
对环梵净山旅游发展的建议

对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产业率先突破的建议近年来,铜仁市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旅游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环梵净山“金三角”旅游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国内外发达旅游地区比,还有一定差距,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充分利用当前难得的重大机遇,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业率先突破将指日可待。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制尚待理顺。
目前梵净山呈现“五龙治水”局面,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梵净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武汉三特公司、周边三县,还有新成立的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等都有一定的管理权。
特别是与武汉三特公司的关系。
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三特公司经济实力有限性和对核心景区经营的长期性与全市旅游大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双方投入产出比不平衡。
政府投巨资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营销,但收益有限,因此双方形成了一大暂时难以调和的矛盾。
由于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利益分配机制,难以打破行政区划、利益分配、分散管理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影响梵净山旅游做大做强。
2、西线急需盘活。
目前梵净山旅游呈现“东线热,西线冷”局面。
由于东部建有上山索道,大批游客被吸引到东线,而原本火热的西线则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因此在旅游旺季,东线常出现交通堵塞和游客滞留现象,而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却白白浪费,旅游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出来。
如今年“十一”期间,东线旅客严重爆满,接待旅客4万多人,出现游客半夜三点排队的奇观,而西线仅接待4千余人。
3、产品线有待丰富。
主要表现为产品种类单一,基本都是观光产品,休闲度假、长寿养生产品数量少;大多数旅游产品还处于资源的初步开发状态,缺乏高水平、高档次和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拳头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景点建设分散,发展重点不突出,表现出“星多月不明”;梵净山佛教文化与五大佛教名山的地位还不匹配,佛教文化氛围不足。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汶川县,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
梵净山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梵净山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梵净山旅游的发展现状1. 自然景观:梵净山地势险峻,山峰云雾缭绕,瀑布溪流众多,植被丰富多样,是一个自然生态的宝库。
2. 文化资源:梵净山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寺庙众多,佛教文化深厚,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文化爱好者。
3. 交通便利:梵净山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公路和铁路到达,周边还有机场和汽车站,方便游客的出行。
4. 旅游设施:梵净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设施,包括酒店、客栈、景区服务中心等,可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二、存在的发展问题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梵净山旅游发展中,道路、酒店、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2.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一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对梵净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 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欠佳,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进一步影响了梵净山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道路、酒店、厕所等方面进行提升和改善,提高游客的出行和停留条件。
2.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保护好梵净山的环境。
3.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总结:梵净山作为一个拥有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的旅游胜地,具备了吸引游客的潜力,但仍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可以进一步促进梵净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梵净山位于中国江苏省郾城县,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山岳风景区。
梵净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达的旅游设施,使其成为了一处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梵净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梵净山的旅游发展现状较为良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参观佛教寺庙。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交通不便是梵净山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目前,前往梵净山地区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汽车和公共汽车,但地处偏远的梵净山并没有铁路和航空交通的支持。
因此,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的便利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梵净山已经建设了一些旅馆和餐饮场所,但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对旅游设施的管理和培训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必要措施。
最后,低碳环保意识亟需增强。
梵净山是自然生态区域,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宣传,引导游客的低碳出行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维护梵净山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在交通方面,应加快铁路和航空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其次,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应加强旅游设施的管理,提升服务人员的水平,提供更加完善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应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引入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最后,在环保方面,应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宣传,促使游客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
同时,加强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总结而言,梵净山作为一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山岳风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交通建设、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增强环保意识,可以进一步推动梵净山旅游的发展,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关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梵净山旅游事业的繁荣。
梵净山旅游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贵州省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梵净山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上唯一绿洲”,区域内生态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相互交织、纷呈异彩。
每个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首先解决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性的问题、矛盾、难点是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解决主要问题、关键矛盾、核心难点,能够提纲挈领、统筹全局、把握动脉。本文针对梵净山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2.将客源转化成游客进而成长为“常客”。梵净山并非没有客源,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区位布局中,贵州省包括铜仁市的交通体系、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尽管存在不足,同时面临着周边的云南和四川等旅游强省的竞争,但是梵净山这块神圣土地、梵净之地一直都有慕名者,而这里资源的丰富性和文化的珍稀性也让国内甚至世界的很多有着普通民众、高级学者等不同身份的人成为这里的潜在客源,如何将这些潜在客源的旅游意愿转变为旅游行动、将旅游欲望转变为旅游需求,这是梵净山市场开拓的第一步,而如何将这些游客发展成为旅游“常客”,这是第二步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步。旅游“常客”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常常到该地旅游和体验的游客,也可以是曾经来过该地一次或者少数几次后却常常回忆该地、常常宣传该地的旅游相关者,这也是一种旅游“常客”,甚至是一种数量上更多的旅游“常客”。旅游“常客”不仅仅是一种数量指标,更应该成为一种营销手段,成为一种借势发展、借力营销的捷径。
4.将单一拓展到多样进而升华至“多栖”。将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是必然趋势,要依托多元资源,开拓产品领域,深度开发自然资源,将宗教、民族、红色等旅游资源引入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大格局中。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并非终点,旅游景区发展的最高模式应该是“多栖型”。我们称具有多样旅游资源,且至少有两个子类旅游资源的品质较高、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为“多栖型”旅游景区,未来的梵净山必然属于这样的“多栖型”旅游景区。“多栖型”不仅仅是指狭隘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还要包括:首先,旅游景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的内生化与外溢化,即旅游景区的多重效益要以自我产生为主,不要过度向周边社区摄取,但是产生效益后却要多向周边社区外溢和共享;其次,旅游景区就业人员的社区化与本土化,旅游景区要成为解决当地人就业的重要场所,不仅解决当地人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也使旅游景区服务实现元素本土化和内涵特色化;再次,旅游景区要成为所在城镇甚至是城市的文化引领点和品牌驱动力,梵净山旅游景区经过打造可以成为铜仁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旅游景区要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自然、文化资源管理的试验田。“多栖型”旅游景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景区发展系统,梵净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梵净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市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岩溶地貌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梵净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
以下是对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首先,梵净山的自然景观是其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
梵净山群峰独特,蔚为壮观,有“中国南方的峨眉山”之称。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清澈的溪流和高山湖泊。
梵净山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因此,梵净山被誉为“自然生态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生态旅游爱好者。
其次,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梵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元素在整个景区中随处可见。
游客可以在梵净山寺庙中参拜佛祖,品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梵净山还是全球佛教世界第一峰,每年都有大量佛教徒前来朝拜,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市场。
然而,梵净山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虽然梵净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目前,梵净山的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还有待提升,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梵净山旅游开发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梵净山的开发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趋势。
大量的旅游设施建设和商业化经营,对梵净山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梵净山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
最后,梵净山旅游业的市场营销还有待加强。
梵净山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区,需要加强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梵净山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国际市场尚未充分开发。
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到梵净山旅游。
综上所述,梵净山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底蕴是其主要的吸引点。
然而,旅游基础设施需加强,开发需要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WOT分析的梵净山旅游景区发展对策袁红军(梵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贵州江口 554400)摘要:自从铜仁市提出“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的发展战略以来,梵净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梵净山旅游景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梵净山旅游景区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swot分析梵净山旅游发展对策一、前言(一)梵净山旅游景区现状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生物保护网成员,不仅是贵州第一山,还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梵净山日益成为铜仁扩大对外影响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点。
但通过与周边同质景区的比较我们明显看到,无论是从景点硬件建设、软件服务,还是从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方面看,梵净山旅游景区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可以说还处在资源初始利用阶段,与其作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要实现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梵净山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阐释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现实情况的方法。
SWOT 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战略分析方法。
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 代表threat(威胁)。
二、基于swot分析下的梵净山旅游(一)优势(Strengths)分析1.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就自然地貌而言,梵净山山体庞大、孤峰突兀、断崖陡绝、沟谷深邃、瀑流跌宕,有“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多种奇特地貌景观,有“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的美誉;同时,因其“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据科学考察数据显示,梵净山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17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保护动物总数68%。
2.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文化底蕴上看,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历代所修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 古人因其“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故称梵净山为“天下众名岳之宗”,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弥勒菩萨道场。
不可否认,梵净山无论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流,是不可多得的自然、人文遗产保留地,加之梵净山周边分布着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村落,当地群众大都还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这都是有待挖掘的珍贵文化旅游资源。
3.广阔的市场前景。
交通闭塞和发展观念的落后,是阻碍梵净山旅游加快发展的两大因素。
而今,随着铜仁至大龙高速、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梵净山与重庆、长沙、贵阳等周边节点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与张家界、凤凰、武隆、镇远及本市的重点景区已基本连成一条线。
未来几年,随着大兴机场扩建、杭瑞快速铁路、渝怀铁路复线、大兴至迓加等重要路网干线的修建和陆续通行,铜仁的交通版图即将改变,使铜仁成为整个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外来游客前来梵净山旅游越来越方便快捷。
尤其是市委、政府实施文化旅游业振兴战略后,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大胆让利和投入,除了积极引进外来投资者直接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外,还多层次、多渠道走出去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国内外各界人士走进铜仁、走进梵净山,梵净山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得到提升,梵净山旅游业发展前境日渐广阔。
4.有力的政策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出台,从国家层面就如何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
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把贵州定位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
对铜仁市而言,我们还处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定位的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的范围。
(二)劣势(Weakness)分析1.景区管理机构多元化的问题。
目前,从地理区划上梵净山分别属江口、印江和松桃三个县;同时,为了加强对梵净山的保护与开发,省、市级层面还分别组建了梵净山管理局、梵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
因景区管理主体多,职能职责交错,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统筹上难以做到步调一致,对资源的取舍、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上很难做到整齐划一。
不可避免会出现点与线脱节、线与面脱节、局部与全局脱节的不良状况,导致在景区产品设计上难以体现大梵净山的概念。
往往只盯住核心景点,轻周边景点、忽景区环境,难以做到核心景点和景区环境的带动和整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没有统一的管理主体,对景区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执行的口径不统一,景区周边群众非法占用土地等资源的现象抬头,违规建筑逐日增多,给景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隐患,严重影响景区未来整体形象的打造。
2.旅游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一是旅游发展初级。
梵净山形成于10 至 14 亿年前,是中国南部群山之祖。
自唐朝佛教兴起,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底蕴深厚。
但区域旅游发展尚在初级阶段,东热西冷,发展空间失衡,区域旅游带动不足;旅游产品单一,观光为主;旅游配套不足,产业体系极不健全。
二是产品开发粗放。
梵净山旅游资源丰富且不乏高品质资源。
但旅游开发相对粗放,旅游景点除山顶的观光,几无太多其它可选之地;一日游为主,吸引游客的项目很少;旅游开发项目招商随意,缺乏分区统筹,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旅游产品缺乏体系。
三是产业经济落后。
梵净山为生态王国,世界基因宝库,山水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但区域产业经济落后,旅游产业要素不健全,特色产品不足,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设施也不健全。
旅游产业带动联动不足,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相对落后。
四是运营传播不力。
梵净山作为贵州省100 景区中 20 个重点景区之一,已得到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因景区涉及三个县、多个管理机构及部门,景区管理运营不畅,协作整合不力,景区的营销传播力度不够,旅游市场影响有限。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
当前,梵净山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一是核心景区的游客承载量较小,仅为8000人/日,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游客需求,如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在早上八九点钟时当天的门票就已销售一空,以致很多后来游客不能进山游览。
二是旅游接待设施比较有限,规模小,质量不高,住宿接待除黑湾河的栖溪酒店、龙泉寺宾馆、盘溪国际会议中心外,没有其它高星级服务接待设施。
随着杭瑞高速公路的开通,游客接待量呈现井喷式增长,目前的旅游接待项目、配套服务设施及基础服务设施已很难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1.后发优势明显。
从梵净山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看,目前增长态势较为喜人。
据不完全统计, 2012年旅游人数已近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已突破20亿元;2013年上半年,旅游人数已突破150万人次,旅游收入已接近15亿元。
但与省内开发较早的类似景区相比,特别是与周边张家界、凤凰等景区比,“欠发达、欠开发”的程度还较深。
在充分认识到其发展现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其开发程度不深,说明了其良好的生态尚未遭到破坏,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孕育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梵净山完全可以借鉴国内其他类似景区开发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实现跨越发展。
2.相关政策机遇前所未有。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围绕“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绿色发展和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发挥政策和资金对西部倾斜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和扶贫战略为梵净山旅游开发带来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2012 年国发2 号文件提出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发展及建设梵净山精品景区思路。
贵州省明确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要求梵净山建设国家级精品景区,培育“梵天净土”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三是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旅游创新区应运而生。
2012 年国发 2 号文件把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贵州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创造良好机遇。
省委省政府大刀阔斧地提出打造 100 个旅游景区的重大部署,而入选其中20 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梵净山景区,也必将迎来最重大的发展机遇。
3.大交通、大旅游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杭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思剑高速和周边规划的高速,打破了一直困扰梵净山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拉近了梵净山与周边主要客源市场距离,极大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也为梵净山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几年,随着大兴机场扩建、高铁开通、渝怀铁路复线、大兴至迓加等重要路网干线的修建和陆续通行,铜仁的交通版图即将改变,铜仁的大交通格局逐渐形成。
由此带来的大旅游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四)挑战(Threat)分析1.区域竞争激烈。
“十二五”期间,国内有29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其中有21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建旅游大省目标;有226个地州市盟提出建设旅游大州市盟的战略目标,占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区的68%。
整合资金、人力等资源,打造特色精品景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共同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铜仁作为较年轻的地级市,在财力、人才资源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把梵净山景区打造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精品旅游景区,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2.融资渠道单一。
从梵净山景区开发的实践看,资金不足一直是景区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自身财力不济的情况下,除了少量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外,往往只能依靠对外招商引资。
但事实上,因另有产业是长线投资产业,短期内很难产生盈利,所有多数客商热衷投入景区优质土地、核心景点打造项目,而景区交通、游览、安全防护、购物环境打造、综合管理等方面的项目只能靠政府自身投入。
抓紧整合资源,策划包装项目,在继续加大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投资公司的自身优势,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景区造血功能迫在眉睫。
3.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