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课标要求】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的第一节,是本册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非常具有典型性。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而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解决措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 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 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定安县城南中学王世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黄土高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课件。

2.图片和视频素材:准备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地貌特征、人文活动等图片和视频素材。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与黄土高原相关的话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地貌,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激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基本概念,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2.课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人类活动的图片和资料。

3.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4.视频: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人类活动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1、找到黄土高原的四至点。

2、黄土高原周边有哪些地形单元?3、找到黄土高原上的主要省区。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利用表格进行总结:活动二:黄土高原的形成1、阅读课本26页材料,认识黄土“风成说”。

2、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说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上厚厚的黄土是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的颗粒物被风吹来的。

2、①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②说明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③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地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过程: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岇、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塬: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岇: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三:探究水土流失1、读图,说说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土质(沙土、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轻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读图,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阅读材料,谈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了哪些危害?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1、实验的结果证明: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①沙土土质比黏土土质的水土流失严重;②陡坡比缓坡的水土流失严重;③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总结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山区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3、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修路等。

4、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②是河流含沙量剧增;③造成旱涝灾害频繁;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课标与考点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梁、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及难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理解关于黄土高原的“风成说”。

学情分析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及范围这部分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相对比较零散,初二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差,所以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知识的结构关系来提高地理学习技能教学方法及教具探究引导、合作学习、分析展示多媒体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认定目标: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出示图片)(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合作探究:(2)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图片,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

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6省。

(3)出示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

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黄土高原。

一、学生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和课本24页图6.25。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2、了解关于黄土高原“风成说”。

二、自主学习和交流:指图说出(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在我国北方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的黄土覆盖的地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图中A是_____________,B是 _____ ,C是 _____ ,D是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过程与方法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过程导入新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一、文明的摇篮微课程:“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二、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XX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

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

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

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

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教师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

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看法。

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