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车逻镇九年级化学全册 4.1.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教案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响-燃烧教材分析:本节从学生生疏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与燃烧、燃料、灭火有关的化学学问与技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阅历,分析归纳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形成安全用火的意识。
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活动,了解并学习试验观看、范例仿照、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通过事实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怎样帮助人类利用和掌握燃烧,保证社会的可持续进展。
从规律性挨次看,本节内容可适当调整挨次,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燃烧与灭火其次课时学习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生疏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洁原理和方法,知道爆炸发生的缘由,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生疏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生疏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的生疏争论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沟通争论教学重、难点:1、生疏燃烧概念、燃烧条件,通过探究活动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洁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3、能用化学学科学问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的现象和缘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什么是燃烧播放录象或图片【提问】1、你对火有了怎样的生疏?2、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表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学问。
【提问】你知道哪些燃烧事例及其现象?【提问】1、依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2、燃烧具有什么特征?观看思考思考并答复思考并答复思考并填写课本88 页,沟通争论思考并答复创设情景,使学生回忆燃烧的“功”和“过”,,辨证的生疏燃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与已有的学问体系对燃烧进展从感性到理性的再生疏。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提问】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学生活动猜测、争论、沟通设计意图① 必需是可燃物;② 必需有氧气;③必需温度很高;④必需到达肯定的温度……【学生试验】同学们依据以上猜测利用给你供给的试验用品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4.1《燃烧与灭火》学案二(无答案)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4.1《燃烧与灭火》学案二(无答案)【学习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学习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学习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碳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3.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4.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二、思考与交流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2.P.90图4-4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4.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P.91图4-6),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与反思1.不完全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3.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知识链接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2.页)四、达标检测1.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2.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A.CH4 B.H2 C.CO D.CO2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体积分数)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或下限)H24%--75% 小麦面粉9.7 g.m-3CH45%--15% 煤粉35 g.m-3CO 12.5—74% / /3.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
九年级化学上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同的点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自学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内容:在学生讨课本粉尘爆炸练习: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爆炸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两个氢原子:2H B.碳酸钠:C.镁离子:D.氧化铜中氧元素显价: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搅拌和升温能加快溶质的溶解,是因为加快了微粒的运动速率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改变D.改变条件,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3.已知:2CuO+C2Cu+CO2↑。
下图表示一定质量的CuO和C固体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t1时,开始发生反应B.t1和t2时,固体中铜元素质量保持不变C.b是固体混合物的质量D.d是二氧化碳的质量4.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C.碱的水溶液不一定呈碱性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5.甲烷燃烧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方程式是CH4+O2CO2+H2OB.反应前后,元素和分子的种类都没有变化C.反应前后,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D.反应中A、B、C、D四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3:26.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D.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7.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C.反应后Na+和Cl-数目减少D.反应后水分子数目增多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豆腐、鸡蛋、瘦肉等食物为人体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 B.人体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C.氧气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D.鉴别羊毛和棉花用灼烧法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B.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也不变D.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所以金属腐蚀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10.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①用稀盐酸出铁锈②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A.B.C.D.11.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其中正确的是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后B.向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C.向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D.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12.丁烯(C4H8)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丁烯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 B.丁烯中碳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C.丁烯分子中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丁烯分子中含有4个碳元素和8个氢元素13.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A.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 HgO Hg + O2↑分解反应B.生石灰作干燥剂 CaO + H2O == Ca(OH)2化合反应C.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SO3 + NaOH == Na2SO3 + H2O 复分解反应D.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 C6H12O6 + 6O26CO2 + 6H2O 氧化反应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九年级化学4.1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教案1新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知道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能懂得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方法。
3.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通过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目标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回忆: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燃烧实例有:照明、取暖;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有:山林火灾、住宅起火。
2.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哪些?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③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冷却,让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说到火,我们就会想起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那么物质为什么会燃烧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事例观察到的现象镁条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蜡烛的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红磷的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反应的的特征可归纳为:发光、发热、化学变化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2.燃烧的条件【实验与思考】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你的解释(1)将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哪个能被点燃?蘸有酒精的小棉球能被点燃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2)点燃两支蜡烛,一支用集气瓶罩住,哪支蜡烛会很快熄灭?用集气瓶罩住的蜡烛会很快熄灭。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小木条容易被点燃。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新版)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新版)沪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了解防火、自救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展示各类燃烧图片,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3.帮助学生知道一些实用的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讨论,交流,并说出已学过的物质及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同时复习第二章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交流与讨论】从表中,我们认识到燃烧有哪些共同的特征?结论: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教师设疑】燃烧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思考下列问题,试着总结燃烧的条件。
1.使物质燃烧一定要用火去点燃吗?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能把自己所思所想说出来,并与同学2.将物质放在火上就一定能燃烧吗?3.用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它能长时间继续燃烧吗?【教师活动】1.将一块石头放在火上,观察它是否燃烧?2.演示蜡烛的燃烧,并盖上烧杯,观察到蜡烛熄灭。
3.想一想:在刚学过的物理中,有一个对空气做功使物质内能增大的实验,实验中的乙醚发生燃烧,为什么?4.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九年级化学4.1常见的化学反应_燃烧教案2新版

点燃 点燃点燃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2) 地点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2.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
教学 方 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分析、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燃料完全燃烧、爆炸的条件等内容的教学,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教材分 析重点 燃料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
难点爆炸原理的实验探究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要充足。
优点: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
不完全燃烧带来的弊端有: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生成一氧 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2.一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剧毒气体。
吸入人体内的一氧化碳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了输氧功能,会导致人体缺氧。
.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要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 二氧化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 一氧化碳;化学式: C O 2 CO → 二氧化碳;个人二次教学过程器,防止电火花引起火灾。
来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废气、管道煤气泄漏等。
【观察与思考】蜡烛不完全燃烧。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得快,放出的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出的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
启示:我们要认识到燃料的完全燃烧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3.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1)可燃物本身的性质;(2)氧气的浓度: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3)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可燃物燃烧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也能带来灾难。
例如:家庭生活中我们用液化石油气燃烧放热来做饭。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车逻镇九年级化学全册 4.1.2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案 (新版)沪教版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了解法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符号表达式,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新知导学】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2、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2.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活动二、合作、研讨与点拨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2.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活动三、爆炸现象1、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3.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
这是为什么?4.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知识链接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4.CO燃烧限)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5.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法,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比较探究】比较、分析、归纳出燃烧的概念1.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燃烧实例;回顾蜡烛、铁丝等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完成下表。
2.概括出物质燃烧的共同特征和反应实质。
现象特征;实质-- 。
3.得出“燃烧”的定义。
【自主探索,作出猜想】分组做实验猜想燃烧的条件。
请点燃,熄灭一盏酒精灯。
想一想:1.燃烧的是什么物质? 。
2.灯芯棉线有没有燃烧? 。
3.灯芯瓷盖呢? 。
4.酒精灯里的酒精有没有燃烧? 。
5.怎样熄灭的酒精灯? 。
说一说: 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点拨】着火点:。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分组做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酒精灯1盏、玻璃棒1根、木条1根、蜡烛2支、烧杯1只、三脚架1只、铝片1块、滤纸、乒乓球碎片、坩埚钳1把、石棉网1张。
完成下表燃烧的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三者应、。
【反馈练习】1.通常所说的燃烧一定()多选A.属于化合反应B. 属于分解反应C.属于氧化反应D.发光发热2.用扇子轻轻的把燃着的蜡烛扇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2015•巴中)某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了仪器a,请回答:(1)仪器a的名称是.(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3)对照①和③能够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探究燃烧条件,并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在被困时的自救问题。
3.知道常见的灭火器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常见的灭火方法与灭火原理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交流
【旧知回顾】
1.回顾物质的燃烧
条的燃烧
提供药品:纸张、木材、泥土、固体酒精、水、煤、石头、玻璃、红磷
(1)上述能燃烧的是________,能燃烧的物质具有_______性;
(2)上述物质的燃烧一般还需要______(填物质的名称)参加,该物质具有_____性;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上述哪种物质燃烧时需要提供的温度较高?
二合作~研讨~点拨
活动一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给予】白磷与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
1、为什么空烧杯铜片上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4、你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吗?
小结: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有了怎样的认识?燃物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只需满足一
个还是需要同时具备?
活动二从燃烧的条件看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分组活动: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燃烧的蜡烛和燃烧的棉球,并思考熄灭的原因。
点拨总结:根据熄灭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
思考交流:想一想遇到下列情况该怎么办
(1)炒菜时油锅着火
(2)家里燃气罐着火
(3)家里电器或线路着火
(4)打翻酒精灯,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
活动三火灾自救与逃生
分组活动:你觉得用一只大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总结:这个实验给你什么提示?如果遇到火灾,门外火势无法控制,你该如何逃离现场?
三总结~反思~提升
1、总结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烧不坏的手帕实验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提升】:古人类取火方法有“阳燧”取火、火链、击石取火、钻木取火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四自检~反馈~巩固
【课堂检测】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到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3.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位置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4.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
5.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2.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3.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4.如图,取一个小烧杯,杯底立放一支蜡烛,加入一些碳酸钙粉末,往烧杯中加入一些稀盐酸,反应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请解释产生此现象
的原因
5.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
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
是。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姓名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