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动,父母别打骂

合集下载

家庭不和睦的孩子易患多动症

家庭不和睦的孩子易患多动症

家庭不和睦的孩子易患多动症
家庭关系影响着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也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根据调查显示:从许多实例的研究中已经清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分居、离婚和死别这些变故,而是发生这些变故的前后父母亲和家庭的紧张关系。

分居、离婚和死别等变故当然会使孩子焦虑、紧张,有时长大以后也会留下难忘的痛苦的记忆。

长期争吵和紧张关系,日复一日地给孩子心灵带来焦虑、紧张,会给孩子的人格形成以巨大影响,甚至会导致孩子患上多动症。

同样如果父母经常训斥或打骂孩子,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在家里不能反抗父母,只能忍受他们的训斥与打骂,但孩子的心里的压抑也是需要宣泄的,所以,只要父母不在的情况下,他们就无所忌惮的胡作非为,诱发孩子染上多动症。

多动症现状:根据调查显示:多动症的发病率占有3%-5%左右,而孩子因为家庭关系紧张导致多动症的占到多动症发病率的30%,而这些孩子长大后有超过一半的人会产生攻击性、反抗性、反社会性的行动障碍,甚至犯罪。

预防多动症:引发多动症的原因很多,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家庭关系紧张引起的多动症,专家提醒: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同时也能预防多动症的发病,同时多抽些时间跟孩子进行沟通,这也是预防多动症的一个方法。

科学健康的饮食结构也能够预防多动症。

多动症治疗: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慢性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也需要家长做好日常护理工作,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孩子的基础教育多数来源于父母,所以,父母的表现会影响到孩子的模仿学习。

父母喜欢吵闹、打架,将来孩子长大了也有可能遗传到这些不良习惯,为了孩子的健康,拒绝喧嚣,拒绝家暴,给孩子制造温馨的家,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引起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病因(专业文档)

引起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病因(专业文档)

引起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病因(专业文档)引起小儿多动症的中医病因1、心理因素。

因为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如在此期间,家庭关系不和睦,动辄打骂或在学校受不当体罚及歧视等都将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创伤,导致抽动或多动等行为异常,则会造成长期过分心理紧张,情感压抑,出现行为紊乱。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孩子的承受力,也是造成多动症的病因之一。

2、先天禀赋。

指孕妇妊娠期、围产期的各种因素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或父母健康状况,小孩多动症的原因特别是精神神经系统健康欠佳等,致使患儿素体虚弱,阴阳失调。

3、筋失所养论。

中医认为本病属肝风范畴,其发病多因患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失调;复因外邪引动内风而致肝风内动。

由是阴津暗耗、筋失所养,故多动,取穴当滋阴敛肝,息风定痉。

4、先天性发育不良论。

观察多动症儿童,多有其它弱视、智力偏低或其它发育迟缓等情况,取穴当补足先天,促进发育,这是中医眼中引起小儿多动症的病因。

5、神志不定论。

多动症患儿一般注意力不集中,魂不守舍。

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五脏不安,则魂,魄,神,意,志无所归藏,导致患儿多动。

取穴当安五脏定魂魄。

6、神经传导受阻论。

有整骨学者提出,患儿在婴儿期由于睡姿不当颈部或后脑勺受压迫,神经的上、下行传导受到阻滞,导致患儿脏腑接受大脑的信号紊乱,项背不舒,故而多动,取穴宜促进颈部的上通畅,这也是中医眼中引起小儿多动症的病因。

7、后天失护饮食。

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之品损伤脾胃造成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小孩多动症的原因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祸害!不仅仅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祸害!不仅仅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

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祸害!不仅仅不懂教育,而且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全不懂教育,指的是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不合理;但是中国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根本就谈不上是教育,至少打骂孩子就不是教育,而是暴力行为,打骂只能在外表上、肉体上控制孩子,但是不能让孩子内心得到服从。

从某种程度上讲,打骂孩子是一种变态行为(象征性的打骂、以讲道理为主的除外)。

另外打孩子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规定,但是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摆设;父母要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打孩子,早被警察抓走了。

打骂孩子、羞辱孩子、(有些甚至当着外人的面打骂、羞辱孩子)、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做比较、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对孩子大声吼叫、不讲理、答应孩子的事做不到、把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思想强加给孩子而不顾孩子的感受……,以上这些根本就不是什么教育方法。

这样的父母已经不是不懂教育的问题了,而是人格有重大缺陷、心理也不健全。

动不动就抱怨养孩子多么不容易,我承认,父母养一个孩子确实不容易,但是话又说回来,自己生的孩子自己不养,让谁去养?先别说人了,就是自然界的很多动物和野兽也是这么做的,“虎毒不食子”,像老虎、狮子这样凶狠的野兽生了孩子也一样把它养大。

养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对人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养大自己的孩子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没什么好骄傲的。

如果说嫌养孩子麻烦,那完全可以不生呀,谁让你生了?这不是自找的吗!中国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还只停留在“只养不教”上,没有养育、教育孩子的能力就别生孩子,否则不仅伤害孩子,而且也害自己。

还有些父母会说:我生了你,给了你生命,你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叫什么封建谬论?搞清楚:是谁让父母生的孩子?是他们自己。

孩子并没有要求父母生,也没法要求父母生。

即使父母怀孕了,突然不想要孩子了,也可以到医院把孩子打掉,生不生孩子完全是父母说了算,孩子能否来到这世上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欠父母的。

孩子上课喜欢搞小动作怎么办

孩子上课喜欢搞小动作怎么办

孩子上课喜欢搞小动作怎么办?1、正确引导,不打骂孩子作为家长们要很理性的去看待孩子贪玩的行为,因为孩子发育阶段,好奇心是比较强的,是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个问题,家长们要正确引导,不要打骂孩子,慢慢的去让孩子接受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2、培养孩子的习惯和意识家长们要对孩子顽皮好动的习惯采取正确的指引,不要采取责骂,惩罚的方法,如果孩子不是很过分的话,是可以原谅的,而且也可以给孩子讲些道理,孩子会听,逐渐有自我意识了,就可以改变好动的习惯。

3、从课本出发,自创游戏激发孩子兴趣孩子还没有养成坐得住的好习惯,可能是文字太深奥,可能是孩子对课本根本不感兴趣,不妨结合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课本当做游戏书,和孩子玩玩注意力小游戏。

4、家长要做好表率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好动的问题,可能因为受家长的影响,大人做什么,说什么,孩子就会模仿,所以家长们要做起表率,好的习惯,状态可以影响孩子,让孩子从贪玩好奇心中转移到集中注意力上面。

5、努力去挖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其实学习包括很多方面,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是他的兴趣。

或许有些兴趣跟学习不沾边,但是通过兴趣的培养,也是可以锻炼孩子注意力的。

因为在他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需要集中精力才能认真完成。

重点是家长不需要逼迫,毕竟这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

孩子上课喜欢搞小动作的原因:1、缺乏学习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比较贪玩的阶段,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上,不知道做什么而做些小动作打发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平时应该要和孩子多聊聊天,谈谈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2、孩子渴望得到关注孩子希望自己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如果这种需求无法被满足,他们就会制造一些情况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3、缺乏微量元素缺锌或铅超标都会引起孩子多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微量元素检查,在平日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多做游戏,鼓励和肯定孩子,帮助孩子恢复正常。

4、孩子情绪压力大通常孩子表达情绪都是通过行为而不是语言,比如孩子在上课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又生气又无奈,导致他情绪低落,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整,它会随着自己的心情行动,既然听不懂,那就不听了,跟同桌聊天好了。

孩子说大话爱吹牛怎样来教育

孩子说大话爱吹牛怎样来教育

孩子说大话爱吹牛怎样来教育孩子说大话爱吹牛怎样来教育1、父母不要打击,更不要嘲笑。

面对孩子吹牛这件事情,父母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抨击孩子,更不应该嘲笑孩子,如果父母可以接纳和肯定孩子,能够让孩子有更大的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一味的打击孩子,孩子很可能停滞不前,让孩子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真正面对孩子的需求,不要和孩子较劲,你会发现很多孩子的美好。

2、给孩子证明自己,不要否定孩子。

在孩子说出来话的时候,不管对方说得多不靠谱,不管孩子说的是时不时天荒夜谈,父母不要否定孩子,不妨给孩子时间,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证明自己,表现自己。

父母的支持,会让孩子更有底气。

3、多带孩子见识外面世界。

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知能力差,经常把现实、想象和愿望混淆起来,他们经常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因此会说出一些“大话”,比如他们会觉得自己能和燕子对话,能够飞翔在天空等等,这是孩子的心理特点。

我们可以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引导孩子通过现象去思考事物的本质,从而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认知能力,他们的“吹牛”也就不会信马由缰脱离实际了。

孩子说大话吹牛的原因有哪些呢?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喜欢吹牛,因为在吹牛的过程中会引来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孩子也会因为这么多人的“关注”而增加自己的安全感,虽然这些“关注”是来自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异样眼光。

但此时的孩子会很有安全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人,我也有别人的“关注”,可是这样“关注”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爱吹牛说大话。

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这时的孩子还小,对是非没有明确的区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总是会将父母身上的东西学到自己身上。

如父母爱在外人面前说大话,待人不诚实等等,这些都是父母一些不好的行为,孩子也会将这些行为学到自己的身上,进而孩子也就会变的像父母一样。

【儿童心理】儿童多动症(ADHD)的成因及早期症状

【儿童心理】儿童多动症(ADHD)的成因及早期症状

/【儿童心理】儿童多动症(ADHD)的成因及早期症状小丽,女,7岁,马上要上二年级了。

三个月前,父母带其到医院,被诊断为多动症。

小丽在学校里,老师把她调到第一排特殊位置,就是因为上课小动作多,还常和同学交头接耳,上课东张西望,成绩也颇不理想。

由于老师经常反映孩子的情况,所以父母才带去医院咨询就诊。

一什么是多动症?「注意力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多动性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一种常见的精神失调状况,目前常见的案例以儿童为主,但此类状况也会在成人身上出现。

在 7 岁以下,约有 3% 至 5% 的儿童会出现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世界通用疾病分类手册》第十版称此症为「过度活跃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类编号为 F90,一般又俗称为「多动症」、「过动儿」。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仅美国就有超过500万儿童罹患该病。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该病的确诊率正在逐年增加:2013年,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9.5%的4-17岁的儿童(13.3%的男孩,5.6%的女孩)被诊断为ADHD。

此外,近2%的3-4岁儿童被诊断为ADHD,这一比例比1997年的0.5%增长了近4倍之多。

一个短视频带你了解多动症孩子的真实世界二多动症临床表现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时期即易兴奋、多哭闹、睡眠差、喂食较困难、不容易养成大小便定时习惯、随年龄的增长,除活动增多外,有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时间很短,知为无目的,情绪易冲动而缺乏控制能力,上课不守纪律和学习困难。

患儿智能正常,但因精神集中,听觉辨别能力差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较一般低。

临床症状以学龄儿童较为突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

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可伴有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

浅谈多动症孩子的教育

浅谈多动症孩子的教育

浅谈多动症孩子的教育摘要: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和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符的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冲动、任性和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过多斥责、打骂,而应该以鼓励、建立自信心、奖罚分明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多动症;案例;教育从教的这几年,我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多动症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稍微有一点外界干扰,视线就被吸引了过去。

如果班里再出现几个特别顽皮的孩子,那对工作经验尚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为此,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也看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帮助。

书上对于多动症是这样界定的:多动症是指儿童表现出与其实际年龄和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符的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冲动、任性和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突出表现是活动过多和注意力分散。

裴亮亮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一、层出不穷的案件每天的两节课后是学校规定的课间操时间,一天,当课间操结束我检查人数的时候,发现少了一个人,我急忙看裴亮亮在不在,果不其然,这个班上出了名的调皮大王不在队伍里。

我让体育委员先整着队,然后疾步向教室走去。

当学生进班坐好,我刚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嚷了起来:“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老师,这不是我的书!”“老师,武雪珍的书怎么会在我的桌子上!”……第一时间的直觉告诉我,应该是裴亮亮干的。

说话间,裴亮亮笑嘻嘻地走进了教室,孩子们冲着他叫了起来。

之后是每一次事件发生之后的固定程序:摇头抵赖死不认账,找证据找证人,威逼同学不许告诉老师,认错做保证,然后下次照犯不误!二、查找资料,寻求帮助针对这一问题,我找到裴亮亮的家长了解情况,建议他带孩子去看医生,同时还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能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裴亮亮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多动症,他的注意力总是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很容易被外界的声响等刺激所分散,而这种注意力的分散是不自觉的、不能控制的。

幼儿问题之——好动和多动症

幼儿问题之——好动和多动症

幼儿问题之二——好动和多动症好动的表现:1、活动过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惹事生非,脾气暴燥。

2、兴奋好动,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而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小动作不断。

3、喜欢乱跑乱跳,高声嚷嚷、尖叫、吵闹影响课堂秩序,喜欢乱翻东西。

4、让他专心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边做边玩。

但是让他去做运动或者玩游戏时,就开心极了,好像脱了缰的野马,特别来劲。

5、情绪特别容易达到亢奋状态,经常会打扰别人,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

6、注意力不集中,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受到干扰。

7、做什么事都很鲁莽、冲动,根本就不考虑后果。

多动症的表现:脑功能失调也称为多动症,这种孩子即使自己最喜爱的活动(比如看电视)也不能安静超过10分钟以上,让孩子做运动时,又表现出没有力气,不能协调的情况,所以也不难鉴别。

1.需要安静的场合,他却难以安静,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注意力难以集中,极易转移。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话多,好插话或喧闹,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6.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或纪律。

7.情绪不稳,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情绪反应。

8.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的。

9.动作较笨拙,精细运动技能差。

案例——一个好动的孩子——小明上课的时候,小朋友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他则从不举手,并且老是站起来,嚼着手指头,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在跟老师读时,他并没有读,喜欢把一只腿搭在跪在自己的椅子上,一会儿又去与旁边的小朋友嬉戏,或是离开位子打扰其他小朋友,有时候当老师叫他的名字他也不停止嬉戏,他的眼神从来没有关注老师和黑板。

游戏的时候他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做游戏,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就到处望望,打扰其他的小朋友。

在玩玩具时,他总是喜欢用嘴咬玩具,用玩具敲小朋友的头。

每次收玩具时他从不会主动交过来,要老师叫好几遍才送来。

原因分析1、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自控能力较低,环境的各种刺激就容易导致孩子兴奋,加上孩子能量较多,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就会表现出正常的好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多动,父母别打骂
开学三周了,大多学生的兴奋劲逐渐消退,可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与众不同”,他们的兴奋劲好像有增无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总喜欢“骚扰”其他同学。

专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它会对儿童的学业、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家长和老师不但要了解孩子“多动”的成因,还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帮助其逐渐克服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多动症儿童上小学后“凸显”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戚元丽说,在幼儿园里,孩子主要还是以“玩”为主,一旦“好动”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低下、学习成绩差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这个时候,家长才会因为孩子经常出现完不成作业留堂、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学习成绩差等问题而求医。

当然,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需要经医生严格的评估才能确诊,家长不能因为孩子“好动”就轻易给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

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差。

戚元丽说,家长带多动症的孩子就诊时多数是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学习困难为主诉。

通常“多动”的毛病在入读小学时开始明显表现出来,一堂课45分钟,有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能坚持15分钟左右,其他时间都在“开小差”。

有些家长由于不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弄不懂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如此“顽劣”。

事实上,多动症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一般多动症儿童常常有一个或多个近亲也患有多动症。

一项研究发现,至少1/3曾患有多动症的父亲,其孩子也患有多动症。

另外,多动症还与轻微脑损伤、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铁和锌有关,食物过敏、铅污染,食品添加剂、除锈剂也可成为多动症的诱因。

所以,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出格”行为的成因,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小儿多动需要多方关怀
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是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点,多动症的孩子自己并无意识搞“破坏”,但家长不一定能容忍,有的老师和同学也不理解。

于是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孤立,就成了多动症孩子的“困境”。

戚元丽说,多动症的治疗要从孩子、家长、学校老师和医生四方面着手,尤其是家长要改变以往对孩子的打骂态度,学会运用奖励与惩罚等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把长时间的学习任务分解为小块时间,以增加学习效率。

研究发现,多动症存在着父亲与孩子交流少的情况。

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患儿克服症状的动力。

同时家长要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规范,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