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六原则

合集下载

实验设计原则

实验设计原则

• 不能用安慰剂对照时,可用标准对照。即用公 认的标准疗法(或常规疗法)作对照。
• 例如:试验人参皂甙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可用 已知的有效药物普萘洛尔或长效硝酸酯类作对 照。
5、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 历史对照:是将研究者以往的研究结果或文 献上他人的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作对比
• 缺点:难以实现前后的一致性,违背实验设 计的均衡性原则,一般不主张采用。 • 采用正常值作对照也存在如何均衡的问题, 应用时要注意指标应无波动性,不受时间和 地域的影响。
实验设计原则
“预事则立, 不预则废” 主讲人:吴成秋 公共卫生学院卫生学教研室
实验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实验设计的目的
1.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严格 按设计要求来实施。 2.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避免错误结论。 3.节省时间、样本、经费开支,减少人力物力 财力,以相对少的付出,获得相对高的效率。
受试效应
指标选择要注意: ①指标的关联性 ②指标的客观性 ③指标的灵敏性 ④指标的精确性 ⑤指标的特异性
实验设计原则
对照原则 随机原则 重复原则 均衡原则 盲法原则
例:某医师为了研究某中药的利尿作用,随机抽 取10名健康人进行研究,结果10名健康人服用该
中药煎剂后2小时内较未服药前尿量平均增加
计量资料多组比较样本量确定
k 2 2 2 n ( si / k ) / ( xi X ) /(k 1) i 1 i 1 k
完全随机设计时值计算法
• 式中n为各组所需样本例数,xi和si分别为第i个样 本的均数和标准差的初估值,X= x / k ,k为组数。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样本量估计
例三: 研究黄芪与生血散对粒细胞减少症的疗 效,据以往经验黄芪可升1000个/l生血散可升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测试和验证研究假设,获得客观、可靠的实验结果。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设计中,三要素和四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

三要素是实验对像、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对像指的是研究对象,可以是人类、动物、细胞等。

实验组是受试者接受处理或干预的群体,对照组是接受处理或干预的群体。

三要素的选择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对像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定应该尽量保持相似,除了实验处理外的其他条件应该尽可能一致,以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实验设计的四原则分别是随机性、重复性、对比性和标准化。

随机性指的是实验中指派受试者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过程应该是随机的,以消除主观因素和偏差的影响。

重复性是指实验需要进行多次重复,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比性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需要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某个参数或变量上的差异,以判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标准化是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尽量控制或标准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首先,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

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以确定需要测量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并设定实验流程和操作步骤。

其次,选择合适的实验对像和样本规模。

实验对像的选择应该符合研究目的和要求,样本规模需要符合统计学的要求,以获得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实验结果。

第三,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定。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定应该尽量满足随机性和对比性的原则,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以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最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尽量控制或标准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也需要科学合理,符合统计学原则。

实验研究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实验研究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实验研究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实验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干预措施、受试对象、试验效应。

1、干预措施
在社区干预试验中把根据研究目的而施加的特定试验措施称为干预措施。

多数指外部施加的因素,如药物、手术、预防及保健措施等。

干预措施可分不同等级,称为水平,如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

干预措施及各水平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按设计好的统一标准进行,始终如一,避免引起偏倚。

2、受试对象
是指被选入参加试验的人。

如果受试对象是病人则其诊断必须明确可靠,它就是预期要用于临床的适应证。

用以判定受试对象的指标,称为诊断指标,包括疾病种类、病型分期、病情轻重、合并症,以及年龄、性别等指标。

3、试验效应
是指干预措施在受试对象身上产生的预期效应。

用以判断效应的指标,称为效果指标。

诊断指标和效果指标都应有可靠性和有效性分析。

诊断指标的可靠性差,可能会引起错分误差;诊断指标的有效性差,则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外推有效性;效果指标可靠性差,会造成试验效力下降,还可能引起测量性偏倚;效果指标的有效性差,则直接影响结论的内在有效性。

3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

3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一般来说,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

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是科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一、实验设计的“三要素”1)实验对象。

实验所用的材‎料即为实验对‎象。

如用小鼠做实‎验,小鼠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或称为受试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实施的难度,以及别人对实‎验新颖性和创‎新性的评价。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材料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

最好根据特定‎的设计类型估‎计出较合适的‎样本含量。

样本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

2)实验因素。

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都‎称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

影响因素有客‎观与主观,主要与次要因‎素之分。

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够科学‎地考察其作用‎大小的因素称‎为实验因素(如药物的种类‎、剂量、浓度、作用时间等);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性且‎研究者并不想‎考察的因素称‎为区组因素或‎称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

最好通过一些‎预实验,初步筛选实验‎因素并确定取‎哪些水平较合‎适,以免实验设计‎过于复杂,实验难以完成‎。

3)实验效应。

实验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在实‎验单位上所产‎生的反应称为‎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

第十五讲 卫生统计学 实验设计

第十五讲 卫生统计学 实验设计
含赖氨酸面包+非处理因素→赖氨酸效应 + 面包效应+非处理因素效应 面包+非处理因素→ 面包效应+非处理因素效应
赖氨酸
赖氨酸效应
(三)自身对照
实验在同一受试对象上进行。
特点: 简单易行,使用广泛。但若试验前后某些 环境或自身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会影响试验结 果,就难以说明问题。
(四)标准对照(standard control)
以现有的标准或正常值作对照。
例①某种新的方法能否代替传统方法的研究; ②某病患者与正常人的某生理、生化指标是否相同。
——实验室应用较多
(五一疾病的疗效。
(六)历史对照:以过去的研究结果作对照。
与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研究结果作比较。
—— 不好!!!!!!
二、处理因素
处理因素或受试因素: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
欲施加或欲观察的、并能引起受试对象直接或 间接效应的因素,简称处理或因素(factor)。 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主要因素,处理因素在 整个实验中应始终要保持不变。
非处理因素:与处理因素可能同时存在的能
使受试对象产生效应的非研究因素。非处理因 素干扰效应与所研究因素间关系的观察与分析, 常常又称混杂因素(confounder)。
分层随机化步骤:
(1)编号排序:将每层的受试对象编号排序,如体重 从轻到重,时间由前至后等。 (2)取随机数:从随机数字表或计算器或计算机获得。 每个受试对象可取两位数。 (3)确定组别:根据每层受试对象获得的随机数的大 小顺序决定受试对象在哪一组。对每个处理也可规定 顺序,如处理A, B, C, …分别对应于序号1, 2, 3, …。
均衡性
(1) 对等: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 一切非处理因素。

毕业论文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和四个原则

毕业论文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和四个原则

毕业论文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和四个原则一般来说,应具备以下条件:人力、物力和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重要的实验因素和观测指标没有遗漏,并做了合理安排;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包括可能产生的各种偏性)都得到了很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已考虑在内,并有相应的对策和严格的质量控抗对操作方法、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均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

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四原则,无疑是其设计方案科学严谨的象征。

毕业论文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实验设计三要素应着重考虑:一、受试对象的种类问题。

这里面包含以下几种情形:l、一般医学科研常用动物、离体标本或人体内取得的某些样本作为受试对象;2、新药的临床前试验一般用动物作为受试对象;3.新药的临床试验阶段一般用人作为受试对象。

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4期,在1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用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而在其他各期临床试验阶段,常用患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选择什么样的患者,应有严格的规定。

二、实验因素。

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

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很多,就必须结合专业知识,对众多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必要时做一些预实验,区分哪些是重要的实验因素,哪些是重要的非重要的实验因素,以便选用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妥善安排这些因素。

水平选取的过于密集,实验次数就会增多,许多相邻的水平对结果的影响十分接近,不仅不利于研究目的的实现,而且将会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反之,该因素的不同水平对结果的影响规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易于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缺乏经验的前提下,应进行必要的预实验或借助他人的经验,选取较为合适的若干个水平。

所谓质量因素,就是因素水平的取值是定性的,如药物的种类、处理方法的种类等。

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选取质最因素的水平,千万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而盲目选取。

三、实验效应。

设计须遵守的三要素和六原则

设计须遵守的三要素和六原则

实验设计须遵守的三要素和六原则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医药方面的科学研究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统计研究设计方案,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完善的呢?一般来说,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

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是科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一、实验设计的“三要素”1)实验对象。

实验所用的材料即为实验对象。

如用小鼠做实验,小鼠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或称为受试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实施的难度,以及别人对实验新颖性和创新性的评价。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材料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

最好根据特定的设计类型估计出较合适的样本含量。

样本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

2)实验因素。

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都称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

影响因素有客观与主观,主要与次要因素之分。

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够科学地考察其作用大小的因素称为实验因素(如药物的种类、剂量、浓度、作用时间等);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性且研究者并不想考察的因素称为区组因素或称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

最好通过一些预实验,初步筛选实验因素并确定取哪些水平较合适,以免实验设计过于复杂,实验难以完成。

3)实验效应。

实验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在实验单位上所产生的反应称为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

对一些半客观(比如读pH试纸上的数值)或主观指标(对一些定性指标的判断上),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教资教学实验设计的要素

教资教学实验设计的要素

教资教学实验设计的要素引言:教资教学实验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环节之一。

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验,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资教学实验设计的要素。

一、目标明确教学实验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

这一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的基本目标和细化目标。

基本目标是指实验教学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细化目标则是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来的具体要求。

明确目标有助于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实验教学具备明确的指导性。

二、原理深入教资教学实验设计要求教师对实验内容的原理深入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实验内容的原理,才能够在设计实验步骤和设置实验材料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理论知识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教师应该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更新,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才能够在教学实验中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三、设计合理教资教学实验设计要求合理布置实验步骤和合理设置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必须有条不紊,逻辑清晰,能够达到实验目标。

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与实验内容相符合,能够充分展示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和实施的可行性,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可靠性。

四、方法灵活教资教学实验设计要求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实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评价有效教资教学实验设计要求教师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应与实验目标相一致,能够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实验执行能力和实验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表现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演示等。

评价结果应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水平进行准确的评判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设计的三要素与六原则
一般来说,完善的设计方案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均符合专业和统计学要求,对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有一套规范的规定和正确的方法。

而其中准确把握统计研究设计的“三要素和六原则”,是科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一、实验设计的“三要素”
1)实验对象。

实验所用的材料即为实验对象。

如用小鼠做实验,小鼠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或称为受试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实施的难度,以及别人对实验新颖性和创新性的评价。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材料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

最好根据特定的设计类型估计出较合适的样本含量。

样本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

2)实验因素。

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都称为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实验的要求也不同。

影响因素有客观与主观,主要与次要因素之分。

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够科学地考察其作用大小的因素称为实验因素(如药物的种类、剂量、浓度、作用时间等);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性且研究者并不想考察的因素称为区组因素或称重要的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

最好通过一些预实验,初步筛选实验因素并确定取哪些水平较合适,以免实验设计过于复杂,实验难以完成。

3)实验效应。

实验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在实验单位上所产生的反应称为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必须通过具体的指标来体现。

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

对一些半客观(比如读pH试纸上的数值)或主观指标(对一些定性指标的判断上),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自己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二、实验设计的“六原则”
1)随机原则:即运用“随机数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随机排列表”实现随机化;运用计算机产生“伪随机数”实现随机化。

尽量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设计自己的实验,减少外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2)对照原则:空白对照组的设立——只有通过对照的设立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出实验因素在当中所起的作用。

当某些处理本身夹杂着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时,还需设立仅含该非处理因素的实验组为实验对照组;历史或中外对照组的设立一一这种对照形式应慎用,其对比的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多种对照形式同时并存。

3)重复原则:所谓重复原则,就是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必须做多次独立重复实验。

一般认为重复5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平衡原则:一个实验设计方案的均衡性好坏,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成败。

应充分发挥具有各种知识结构和背景的人的作用,群策群力,方可有效地提高实验设计方案的均衡性。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时间上的分配,只有在时间上分配好了,才不会出现一段时间特别忙而一段时间特别闲的情况。

5)弹性原则:所谓空格,指的是在时间分配图上留有空缺。

适当的空缺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富有弹性的实施实验计划,并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实验进度。

6)最经济原则:不论什么实验,都有它的最优选择方案,这包括在资金的使用上,也包括人力时间的损耗上,必要时可以预测一下自己实验的产出和投入的比值,这个比值越大越好,当然是以你所拥有的实验条件作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