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厂房火灾应急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灾应急预案
1
目的
确保安全生产,加强对公司火灾事故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有效的保障
公司及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减轻火灾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范围
适用于各部门火灾的应急处理。
3
职责
3.1
行政部负责组织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火灾应急、消防演习训练。
3.2
各部门员工应服从应急小组组长统一安排。
4
作业内容
4.1
定义
4.1.1
组长:对应急工作负有最高职务的人员,由生产负责人任职。
4.1.2
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4.2
火灾的分类:火灾分为A、B、C、D四类
4.2.1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具有有机性物质,一般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
烬。如:木材、毛、棉麻、纸张等。
4.2.2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或可溶化固体火灾。如:汽油、酒精、煤油、原油、沥青、
石蜡等。
4.2.3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等。
4.2.4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铝镁合金等。
4.3
灭火方法
4.3.1
扑救A类火灾:一般采用水冷却法,但对于忌水的物质,如:布、纸等应尽量减少
水渍所造成的损失。对珍贵的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灭火。
4.3.2
扑救B类火灾:首先应确定可染液体的来源,同时将燃烧区域容器内可燃性液体安
排至安全地区,并用冷水冷却燃烧区域可燃性液体容器壁,减慢蒸发速度,即使将
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
4.3.3
扑救C类火灾:首先关闭可燃气阀门,防止爆炸,然后即使选用干粉灭火器、二氧
化碳灭火器灭火。
4.3.4
扑救D类火灾:镁、铝燃烧时温度非常高,水及其他普通灭火器无效。钠、钾火灾
切忌用水扑救,水与钠、钾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和氢,会促进火灾猛烈的发展,应
用特殊灭火器进行扑救,如干砂灭火器。
4.4
消防、灭火的基本方法
4.4.1
控制可燃物燃烧的基本原则是控制燃烧的基础或缩小可燃物的范围。
A 以难燃烧或不能燃烧的物质代替易然和可燃性物质(如: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做建筑
结构和装修材料)。
B 加强通风,对可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采取分开存放、隔离等措施。
C 永防火涂料浸涂可燃性材料,改变其燃烧性能。
D 对性质上相互作用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采取分开存放、隔离等措施。
4.4.2
消除火源的基本原则是消除和控制燃烧的火源。
A 危险作业场所,禁止吸烟、动用明火。
B 采用防爆电气设备,安装避雷针,装接地线。
C 进行烘烤、油炸、热处理作业时,严格控制温度,不可超过可燃物质的燃点。
D 经常润滑及其轴承,放置摩擦产生高温。
E 用电设备应安装保险盒(保险开关),防止因电线多路或超负荷引起火灾。
F 存放化学品的仓库,应遮挡阳光。
J 装运化学易燃品时,铁质装运、搬运工具应套上胶皮等绝缘体。
K 对汽车、叉车排气系统,安装防火帽或火星熄灭器。
4.4.3
阻止火势蔓延的基本原则是将正在燃烧的物质和周围未燃烧的可燃性物质隔离或移
开,中断可燃性物质的供给,使燃烧因缺少可燃性物质而自然熄灭。其原理是阻止
新的可燃条件形成,防止或限制火灾扩大。
A 把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物质搬走,使建筑物及场所之间留足防火间距,划分防
火分区。
B 在可燃气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及水封等,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管道的阀门,以减少和阻止
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
C 在能形成爆炸介质(可燃气体、粉尘等)的厂房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轻质墙体等,
设法阻止流散的易燃、可燃性液体。
D 在有压力的容器上安装防爆膜和安全阀。
4.4.4
冷却灭火的基本原则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可燃性物质上,以降低燃烧的温度至可
燃点以下,使燃烧停止。或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性物质上,使其不会因
火源的热辐射产生新的火源。冷却灭火方法是灭火的一种主要方法,常用水和二氧
化碳做灭火剂冷却降温灭火。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不参与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属于物理灭火方法。
4.4.5
窒息灭火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
物质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自然熄灭的方法。
A 用沙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以燃烧物质覆盖燃烧物。
B 永喷洒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覆盖燃烧物。
C 用水蒸气或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发生火源的容器、设备。
D 密闭起火建筑、设备和孔洞,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域。
E 把不燃的气体和不燃的液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喷洒到燃烧物区域内或燃烧物上。
4.5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4.5.1
干粉灭火器
A 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时,手提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离燃烧处5米左右,放下灭火
器。如在室外,应选择顺风方向喷射。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拔去保险栓,一只手
握住喷嘴,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另一只手按下压把或提起拉环,干粉即可喷出灭火。
喷粉要由近而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
灭火器在使用时,一只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就会中断喷射。
B 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可燃或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要部扫射,如果被扑灭的液体
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如
果可燃液体在容 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覆
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感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
灭。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体表面喷射,放置喷
流的冲力将可燃性液体溅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如果当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内
燃烧时间过长,容器壁温已高于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然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器使用后复
燃现象,应与泡沫灭火器连用,效果更好。
C 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
如果条件许可,使用者可以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射,是干粉灭火剂均匀
的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扑灭。
4.5.2
泡沫灭火器:使用泡沫灭火器扑救火灾时,要将灭火器平稳的提到火场,注意筒身
不宜过度倾斜,一面两种药液混合。后用手指压紧喷嘴口,颠倒筒身,上下摇晃几
次,向火源喷射,如是油火,使用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时,应向容器壁喷射,让
泡沫覆盖油面使火熄灭。
4.5.3
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火灾时,首先搞清楚二氧化碳灭火器的
类型。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开启方式不同,如果是手把开启式(鸭嘴式)灭火器,
使用时先拔去保险栓,一手持喷筒把手,一手紧压压把,二氧化碳即自行喷出,不
用时将手放松即可关闭。螺旋开启式(即手轮式)的二氧化碳灭火器,使用时,首
先拔去铅封,翘起喷筒,一手提提把,一手将手轮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启,高压气体
即自行喷出。。
4.6
火灾的报警与灭火
4.6.1
发现火灾时,发现人员在第一时间应大声呼喊“起火啦”,并电话通知应急小组。
4.6.2
应急小组成员听到火灾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
4.6.3
应急小组成员判断,如果是一般起火,应急工作组成员立即阻止救火,现场发现人
员应协助进行灭火,即使切断电源后,应急工作组按预定的分工进行灭火。
4.6.4
应急工作组成员判断,如果是火灾,应迅速拨打119(报警时要尽量讲清楚起火单
位名称、地址、着火部位、着火物质、火情大小、报警人员的姓名及报警使用的电话号
码)。由应急工作组成员阻止救灾,并安排人员在主要路口迎候消防车,同时及时切断
电源、气源,应急小组按预定的分工灭火、疏散人员、物资等,尽可能减少人员及财产
损失。
4.7
人员疏散
4.7.1
接到疏散报警后,由应急小组安排人员打开所有安全通道大门,按疏散路线指示,
指导员工按照疏散线路以最快的速度撤出办公区域至安全点集合,如果集合点处于
受烟雾污染的区域,疏散工作组成员应另行安排安全集合点并指导人员疏散前往。
4.7.2
确保事故现场周围及疏散路线通道顺畅。
4.7.3
所有人员立即停止工作,关掉机器和设备,通话中电话立即挂机。
4.7.4
所有员工直接前往集合点集合,不要停留在洗手间等地区内,快步走但不要奔跑或
推挤他人,撤离时不要取回自身物品。
4.7.5
应急工作组人员应检查各楼层内(特别是洗手间、电梯内)有无被困人员,保证所
有人员安全撤离工作区。
4.7.6
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人员清查,统计伤亡,立即报告给应急工作组。
4.7.7
应急工作组将撤离结果报告给安全管理机构组长,安全管理机构组长决定是否需要
进一步寻找和采取救援措施。所有人员根据现场的需要,服从现场指挥的安排,进
一步协助灭火工作。
4.7.8
紧急情况结束后并确定安全后由应急组长发出疏散命令,各部门人员在应急组长下
达疏散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离开集合现场。
4.8
人员急救
4.8.1
应急组从最近处取相应设备或器材赶赴事故现场,并根据安全管理机构组长的指令
在外部救援机构到达前展开救灾行动。
4.8.2
如有人员受伤无法展开现场救伤时,立即通知急救中心前来参与救援。
4.8.3
急救方法
A 休克的急救:火场休克是由于严重创伤、烧伤、触电、骨折等剧烈疼痛和大量出血等引
起一种威胁受伤人员生命的严重情况。虽然有些伤不能直接当场致死,但如果救治不及
时,引起严重休克常常可以使人致命。休克的症状是口唇及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脉搏
微弱、呼吸加快、出冷汗、表情淡然、口渴;严重者可能出现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