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综合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艺术考研名词解释

艺术考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斗彩:又称逗彩,其法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名“斗彩”。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它不仅表现了汉代石刻装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且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

汉代画像石最常见于山东嘉祥武氏祠和河南南阳。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一部漆艺专著,作者黄大成。

该书是一部漆艺的创作实践总结。

他详细叙述了制漆的工具及材料,制漆的各种弊病,色漆的制配,以及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各种装饰方法。

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再磨平滑。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

原始瓷器:是从陶到成熟瓷器的过度,有釉,烧成在1060C—1100C,釉色青绿带有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

学术界把这种釉陶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瓷器的萌芽。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

它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

其主要是用作冥器,大都采用轮制,烧制的火度度很低。

顾绣:指代表上海顾名世一家刺绣技法和风格绣品的总称。

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工艺。

《天工开物》:作者是明代工艺家宋应星。

它是明代手工业的科学总结,详细地记述了各种手工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及其专业分工,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研究明代手工艺的宝贵资料,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艺术世界:是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者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

艺术欣赏者是指领略和玩赏艺术品的人。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也是和社会生产有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其次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制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仿照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他首先确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定了“仿照”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动身,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仿照说起源于“仿照“。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仿照是人的本能,全部的文艺都是“仿照”,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玩耍说起源于“玩耍”。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玩耍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有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见。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全面进展的人.艺术教育担当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制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进展的重任.10、美育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提出,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形象性。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主体性.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艺术理念论名词解释

艺术理念论名词解释

艺术理念论名词解释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doc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doc

三、名词解释1.艺术典型2.艺术直觉3.艺术流派4、艺术风格5、艺术真实6、形象思维7、创作方法8、艺术题材9、艺术主题10、艺术结构11、艺术语言12、艺术意境13、艺术风格14、艺术世界15、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6、浪漫主义创作方法17、古典主义创作方法18、自然主义创作方法19、现代主义创作方法20、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21、野兽主义野兽主义(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

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

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而那位后来创出“立体主义”名称的《吉尔·布拉斯》杂志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则突发灵感地想到了这一恰当也合适的名称。

他在那个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厅中央,发现马尔凯(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

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

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

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野兽主义继续着后印象主义文森特·梵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艺术学名词解释

艺术学名词解释

一、意境:1.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情与景高度融合后体现出的艺术境界,多指艺术形象或情境所呈现出的境界和情调。

2.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并诱发和开拓人类的审美想象空间。

3.是主体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二、艺术典型:1.是指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3.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共性,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偶然中体现必然,在现象中体现本质。

三、形象性: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3.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感受到。

4.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四、主体性:1.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会具有主体性特征。

3.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生活,但是这种形象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作型和创新性。

4.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五、审美性:1.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2.从生产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品。

二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属性。

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3.艺术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综合名词解释 基本概念 1、有意味的形式 这是从艺术的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来的,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有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2、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所谓陌生化就是讲对象从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的创作方式。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如果审美感觉的时间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3、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它的直接源头是俄国形式主义。广泛来讲,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通常大家将索绪尔的作品当做一个起点。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开始盛行,法国文学研究由于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他同列维·斯特劳斯、福柯以及阿尔都塞等人被称之为结构主义文论的“巨头”,在文论界和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注重二元对立的方法。 4、互文性 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术语的范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和“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像是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本**是对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5、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塞姆1914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减去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兰塞姆创立了“文学本体论”,他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品。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为此他们创造和更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如“肌质”、“构架”、“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等,并运用这些范畴去把握、理解、描述文学文本的特征。 6、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命题。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而人则能将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对象。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本质力量加工对象,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物质材料的统一,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和确证,人可以在他所创造的产品上直观自身。正是在“对象化”和直观自身的过程中,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得以不断展开,能感受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产生出来。 7、艺术典型 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以哈姆雷特同克劳狄斯的外部冲突,以及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构成了全部丰富而深刻的戏剧矛盾,揭示哈姆雷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这个主人公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著名的艺术典型。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将,二者都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8、熟悉的陌生人 这是别林斯基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和独创性、共性与个性所提出的著名论断。“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所以,人们会有“陌生”感。 比如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沾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阿Q的具体个性,他的独特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负后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等言行举止,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真是人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与“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缺乏共性,容易变得离奇荒诞,沦入非理性主义泥坑。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9、哥特式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和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10、巴洛克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行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当属罗马的圣保罗大教堂极其广场。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具有综合性;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1、包豪斯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的“公里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用“包豪斯”。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和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的教学特点: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 12、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代表一种流行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的题材,是商业流行文化和都市生活的日常之物。通过拼贴、批量复制的手法创作,这才是波普艺术的根基。1957年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的定语。而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作品。 13、造型艺术 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它是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14、样板戏 指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剧为主的文艺作品。这是1966年,“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宣布的八个革命样板。它们的酝酿、创作成型在1964年——1966年间。样板戏的出现、发展和传播与“四人帮”之一的江青登上政治舞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样板戏的艺术特征:借鉴话剧舞台美术形式,用西洋绘画的写实布景、道具、服装,改变了传统京剧重写意、象征的假定性特征;以交响化乐队作为京剧的伴奏等。缺点:写实布景削弱了想象空间,表演上过分强调体验人物与贴近生活、交响化伴奏使程序化唱腔变成了“京歌”。从样板戏创作中,总结、归纳出的“三突出”创作原则,被硬性确立为所有创作都必须遵循的经典规范。文革期间文化生活长时期枯燥无味,样板戏成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唯一精神食粮,曾有“八亿人民八部戏”的说法。 基本概念 1、艺术体验 是一种活跃的、丰盛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