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并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有关如何追求幸福的智慧。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指出,幸福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内在的状态,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环境和条件。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也让我明白了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走上幸福之路。
比如,他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认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能够让人更加满足和幸福。
同时,他也提到了培养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以及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等方面。
这些建议都是非常实用的,能够帮助读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从而更加接近幸福的生活。
通过阅读《幸福之路》,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和改变自己的方式来实现的状态。
书中的观点和建议都非常实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建议去做,就一定能够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道路,让自己过上更加幸福和满足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幸福之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追求幸福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
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建议去做,就一定能够找到通往幸福之路的道路,让自己过上更加幸福和满足的生活。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读这本书,从中受益,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早期心灵鸡汤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
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
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
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
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
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
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
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幸福之路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幸福之路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幸福之路》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读书,我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刻地理解到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首先,书中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修炼来实现的。
我们常常在外界追求金钱和物质的满足,但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求。
只有通过学会感恩、知足,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态度,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书中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于幸福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同事,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幸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如学会倾听他人、关心他人、给予他人支持和理解等。
通过积极地去维护和改善人际关系,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还能帮助他人获得幸福。
最后,书中提到了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实现幸福的重要因素。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往往被琐事和生活压力所困扰,忽视了自己的个人发展。
书中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
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通过阅读《幸福之路》,我深刻地认识到幸福不是外界的追求,而是内心的修炼;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个人发展的追求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我相信,只有把这些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幸福。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

幸福之路读后感10篇《幸福之路》是一本由伯特兰·罗素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3.00,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之路》读后感(一):早期心灵鸡汤因为王小波看得罗素的《幸福之路》,原以为会是小说或者散文,没想到是本类似心灵鸡汤的杂文。
全文分为两部分: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崇尚拜伦式的痛苦,争强好胜,无法忍受烦闷,嫉妒心强、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
幸福的原因也很多: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从事一份有建设性的工作,多培养兴趣爱好,正确对待他人和家人,不要沉溺于自我……罗素的建议和方法提了很多,但总归起来,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内看。
意识到宇宙之浩大,人类之渺小,就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喜怒哀乐微不足道。
在不断向外的世界中寻找乐趣,才能有效摆脱日常生活的缓慢、烦闷。
仔细想来,颇有点道家遁世的意味,但也不那么绝对。
可是,到底什么是幸福呢?罗素也没有说明白。
如果关注自我就是幸福,如果获得他人好评就是幸福,如果挣取大量金钱就是幸福,那这种技巧类的心灵鸡汤还有什么建设性的作用呢?或许,罗素写这本书也只是他踏上幸福之路的一种方式,无关乎他人。
《幸福之路》读后感(二):读都懒得读,谈什么幸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是我过得最糟的时候。
感情失败,事业平平,怀疑人生,累觉不爱。
我迫切想要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自己已经如此努力,还是被幸福拒于门外。
但当我放下自己开始环顾四周,我发现一个残酷却又略感欣慰的事实是,没有人是感觉幸福的。
至少在我能够到的圈子里,在我所处的阶层中,没有。
反观四年前,我还是一个深信幸福的人。
这里的信不只是相信,而是信仰。
信仰是一个很灵修的词,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灵修之人。
而灵修之人容易产生一个思维局限,即我的内在能决定外部世界——只要我自我探索,修心冥想,我的境遇会随着心境产生变化,我灵魂的纯粹能吸引幸福自发向我靠近。
幸福之路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幸福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它如同阳光照耀大地,温暖人心。
然而,幸福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感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以下是我对幸福之路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并非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心灵上的满足。
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正如古人所说:“知足常乐。
”只有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
在我的感悟中,幸福是一种心态。
它要求我们珍惜当下,学会感恩。
当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无处不在。
例如,家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同事的关心,这些都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美好,让幸福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二、幸福需要付出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去争取。
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只有付出努力,我们才能收获幸福。
在我的经历中,付出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幸福。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才能获得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尊重。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付出关爱和陪伴去呵护家人和朋友,这样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
总之,幸福需要我们用心去付出,用行动去证明。
三、幸福在于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幸福的基石。
当我们学会与人为善,关爱他人,我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善良是幸福的源泉。
”在我的感悟中,与人为善是幸福的重要体现。
当我们心怀善意,关爱他人时,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例如,当我们主动帮助邻居解决困难,我们会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谐;当我们关心同事的生活,我们会收获同事之间的友谊;当我们关爱家人,我们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幸福之路》读后感

《幸福之路》读后感《幸福之路》读后感4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之路》读后感1暑假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惬意的,同时也是用来充实自己的。
我利用暑假时间仔细阅读了林宏老师所写的《平凡教师的幸福之路》一书,感触很深。
长期以来,教师被世人喻为"春蚕、蜡烛、人梯",在这些褒奖的词汇里面,人们更多地强调教师所具有的奉献角色,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
现在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教师的抱怨,比如学生越来越难管了,不知道怎么教育学生,从早到晚忙碌到很晚,学生还不一定能体会你的用心,有时候还跟你唱反调,这说起来我想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堆苦水。
看了这本书,我思考了下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对幸福有了重新的认识。
一、别让幸福成为包袱在人们的生活追求中,许多人认为完美就是幸福。
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花无百日好,人无一世平。
在教学中,目标的全面、内容的丰富、方法的多样、环节的顺畅是教师想唱响的完美之歌。
教师力争每节课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就有了教学形式上的"花哨",但是往往这些"完美"之举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结局,使教学不堪重负或流于形式。
但是教学其实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也就是说,教学很难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
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次承载太多的"重任",也不可能一次承接太顺的"呵成".所以教学要学会放弃,这有助于我们成为赢家。
在教学中,知识与方法不是多多益善,而在于精益求精。
教学既要有所取,学会做加法,又要有所弃,学会做减法。
二、换一种"看法"上班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欲望超过能力,因为这样获得的幸福感的难度相应会增加。
普通教师更容易对"不称职"持有恐惧心理,屡屡滋生退缩之意。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完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又像是在迷雾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明灯。
这本书并没有用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语言来阐述幸福的真谛,而是以一种平实、亲切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幸福的根源。
在书中,罗素提到了许多影响幸福的因素,比如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嫉妒等等。
他的观点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被我忽视的细节,那些在忙碌中迷失的感受,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就拿竞争来说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超越别人,要争取更好的成绩、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
然而,在这场永无止境的竞争中,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我想起了自己上学的时候,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名次,每天拼命地学习,熬夜做题,周末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
那时候,我觉得只有成绩好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才能获得幸福。
可是,当我真的拿到了好成绩,却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那种幸福和满足。
相反,我感到无比的疲惫和空虚。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完全陷入了竞争的漩涡,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还有烦闷与兴奋,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工作后的一段经历。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面对着同样的人,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我渴望着能有一些新鲜刺激的事情发生,于是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各种新的活动,比如学习绘画、参加户外运动。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感到很兴奋,觉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但是,时间一长,这种兴奋感也逐渐消失,我又陷入了新的烦闷之中。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不断地追求兴奋和刺激,而是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能够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当下。
说到疲劳,这更是让我深有感触。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我连续加班了好几个星期。
每天都工作到很晚,睡眠严重不足。
那段时间,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

罗素的幸福之路读后感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一位智慧的长者拉着手,漫步在人生的小径上,听他娓娓道来关于幸福的真谛。
罗素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导致人们不幸福的因素,比如竞争、烦闷与兴奋、疲劳等等。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工作后的第三年,为了在公司里能够崭露头角,获得晋升的机会,我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每天早早地赶到公司,晚上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我拼命地接项目,试图把每一个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
那段时间,我满脑子都是工作,走路在想方案,吃饭在想进度,就连睡觉都梦到在跟客户谈合作。
我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之中,和同事们暗暗较劲,生怕自己落后一步。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我整个人变得疲惫不堪,心情也越来越烦躁。
原本热爱的工作,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
我不再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而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有一天,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面容憔悴,眼神空洞。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正在远离幸福的道路。
罗素说,烦闷的本质之一是渴望发生点儿事,而兴奋过度的生活是使人筋疲力尽的,这两者都会让人陷入不幸福。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过度追求工作上的成就,让自己陷入了烦闷与兴奋的怪圈,忘记了生活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做出改变。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不再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和效率。
每天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喝杯咖啡,看看窗外的风景。
周末的时候,不再宅在家里加班,而是去公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我重新拾起了自己的爱好,读书、画画、听音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了,工作也变得更加顺利。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疲惫,而是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段经历,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罗素所说的幸福之路。
幸福不是拼命地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学会享受当下,珍惜身边的小美好。
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了自己,忘记了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何我们总在找寻幸福
——罗素《幸福之路》读后感
我们经常会矫情地问自己:我幸福吗?也会矫情地问身边的人:你幸福吗?我们会在生活中的无数地方都能看见幸福的字样,会在电视剧中看到幸福的场景,在女主人公口中听到幸福的声音,会听到很多歌手唱关于幸福的歌,即使我们压根都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样子。
恐怕,也没有人能描述得出来。
找不到幸福,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不幸呢?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马不停蹄的找寻着它?就像《幸福之路》中讲的“动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
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有人会问这个世纪的人吃饱喝足,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在我们不担心温饱的时候,我们开始追求温饱意外的东西,于是我们常常感到难过、伤心。
或许某天某时刻,我们会因为小小的瞬间,不,哪怕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感到无比的快乐。
然而,当曲尽人散,我们又会回到自己的悲伤的小小世界里。
其实也不能说是矫情,毕竟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如意回避不了。
虽然我也只不过才度过了二十个年头而已,还没过完人生的几分之一呢,就已经感受到了这世界深深的恶意。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作者罗素的观点倒是让我觉得很贴切。
他说:“这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在于社会制度,一部分在于个人的心里素质。
”至于前者,我想我就不便讨论什么,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其中,只可意会。
对于后者,我觉得与之不可分离的是两个字:欲望。
在这样的世界里,欲望自然而然得成为了人由于对自然事物的错误看法以及歪曲理解的产物。
其实,我并不是很能理解书中提到的:“对于那些自我专注过于严重,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果的不幸的人有多种类型:罪人、自恋者和夸大狂。
”亚历山大大帝与疯子在心理上同属一类人,哪怕他拥有实现疯狂梦想的才能。
然而,他并未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随着他的战绩的扩大,他的梦想也不断膨胀。
与其说是膨胀,倒不如说已经进化为了欲望——征服世界的欲望。
最后他自封为大帝。
可是他真的幸福么?他已经慢慢走进的欲望的怪圈,无法自拔。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甄嬛传》。
几乎所有大小妃嫔在进宫之前,不能说是幸福,也至少是快乐的吧,至少不必为生存问题而夜不能寐。
就算有些许的不开心,与生存比起来也都显得微不足道。
相比甄嬛,我喜欢华妃可能更多一点。
很多人觉得华妃很可悲,因为她毕生爱慕的男人只不过将她看作是一枚有用的棋子。
但我个人觉得,至少在知道真相之前她一直认为那个男人是爱她的,所以她才会那么骄纵跋扈,那么有恃无恐。
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尽管她只是幸福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但那又如何?幸福是值得争取的。
很多人之所以不幸,是出于一些他们并不了解的原因;而很多人之所以幸福,也是出于他们并不了解的原因。
这世界有多少不幸的人,就有多少幸福的人。
当不幸的人减少,幸福的人就会随之增加,反之如此。
一个人从破胎落地到灰烬散去,其实都是在竞争中追寻。
如果你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在他的生活中,究竟什么是对快乐的最大的妨碍?他会说:“生存竞争。
”不仅是他们,我们也是这样。
从上幼儿园开始,已经不再是从小学开始了,竞争就已遍布满地。
从谁会跳几支舞、唱几首歌开始,到谁会认识多少汉字,到谁考了多少的分,到谁上了什么样的大学,一路走来,我们总是在人满为患的拥挤道路上。
为什么我们非要这么拼命呢?我们这
么想着、怨着、愤恨着,却依旧还在追寻着。
最终停留在喜欢或不喜欢的工作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书中假设了这样一种生活:假如你拥有一套华丽的住宅,一位心仪的伴侣以及可爱的孩子们。
清晨,当所有的家人尚在梦中,你一觉醒来,急急忙忙地赶往办公室。
在那儿你的职责就是展示自己作为一个大经理的风度才干;你下颚紧绷,说话明快果断,旨在给公务员意外的每一个人留下一幅精明强干、谨慎持重的印象。
你口授信函,要和许多人通话联系,研究市场行情,然后和客户共进午餐。
下午,相同的事情需要重复着。
精疲力尽地回到家里,又赶着换好衣服赴不可推掉的晚宴,在旁人面前装出一幅快活高兴的样子,直到宴会结束,你才得以回家,得已入睡,让紧绷的神经得以获得几个小时的松弛。
仔细想想,那种生活简直可怕,然而却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本来,工作是为了生活,如今,已经变成了生存。
其实这是一种“被竞争”。
假如你不努力,就会有无数人踏过你的肩膀,让你体无完肤。
我们都想成功,毕竟成功带来的资产是诱惑无比的。
但是,人们过分的强调成功,以至于把它变成了幸福的源泉。
不可否认,成功的意识的确使人更热爱生活,但我更觉得成功只是幸福的构成元素之一。
如果不惜一切只为得到成功,那么这样的代价也太大了。
人们渴望能找到一个终身伴侣,这也是在追求幸福。
某某相亲节目仿佛把社会现实搬上了银幕。
不难看出,那些大龄未嫁的女性大多数都拥有着高学历,于是理所应当的认为,她们的择偶标准也要比普通人来得高。
本来年龄就较大的她们因为要求过高因而继续单着。
这没有任何过错,本来谈及年龄什么的就俗了,她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是值得追求的。
作者罗素在第十章中提到:“幸福,在现代世界,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我不解。
为什么不可能?凭什么不可能?有谁给幸福下了明确的定义了么?没有。
有些人还是很幸福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
也可以说,幸福是相对而言的。
一个小孩,今天他可能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了好几块他最喜欢吃的糖果;明天他好像又变得不幸福了,因为他的糖果吃光了。
我真的问过我身边的人,是否觉得自己很幸福,通常这个时候,他们会沉默片刻,然后给我的淡淡的笑容:挺幸福的呀!当然,幸福这两个字本身没什么意义,问这种问题以及对这样问题的回答也是没什么意义的。
我认为不可以把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零碎判断,一个人是一个个体,但他绝不会是单独的,他接触的人、事,他的一生,都是绝不可割舍的大部分。
没有人会觉得我就是我,我跟任何东西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很羡慕并且很“嫉妒”那些有一个自己狂热崇拜的偶像的人,他们的坚持是你无法想象的。
不要简单的说他们是没有脑子的追星族,那就肤浅了。
我没有那样一个能让我为之倾心的人,我很惭愧。
这些人,在他追求的那个人那里,得到的是快乐和希望、满足和安慰,他们是幸福的。
自然而然地、不耗心计地喜欢着那个人,也许就是幸福的最大源泉。
热情,被认为是幸福者最普遍、最显著的标志。
因为热情,你不必把爱其他人看作是一件多么难以启齿的事情。
不祈求别人给予同样的爱,却意外的收获了更多。
于是,你有更高的热情去爱更多更多的其他人。
总的来说,接受的爱比给予的爱更容易产生安全感,然而,没有给予的爱,又怎么会得到接受的爱呢?热情是个人的,而爱是相互的。
爱是幸福,这个观点不可否认。
但是要给幸福下个完美的定义,我自认无能为力。
许多人从不认为自己幸福,只是他们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与之相比的参照物。
否则,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的不幸的代言人,那些都只不过是表象而已。
在很大程度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的生活。
自然而然的结果想必是最好的。
我不会对我自己说:“如果我能迷上某样东西或人,我准会幸福。
”并因此寻找这样东西或人,或许这个时候幸福已经离我远去了。
只有真正感兴趣的才会对你有益。
更不要对自己说:“我要追求幸福。
”相信我,幸福不是你说追就能追得来的。
幸福在于自己的定义,在于自己的把握。
我现在不仅觉得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也是可以各有各的幸福的。
只是说说幸福太宽泛了,你值得用心去感受。
赵晓琦
数媒1401
1030514107。